转基因植物论文

合集下载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范文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范文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其耐盐性的提高对于改善盐碱地的利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创建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进展、方法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紫花苜蓿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生态功能。

然而,随着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加剧,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因此,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转基因技术,我们可以将耐盐相关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从而创建耐盐性更强的新种质。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在盐碱地的种植效益,还能为其他作物的耐盐性改良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将耐盐相关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创建耐盐新种质。

具体步骤包括:1. 基因筛选与克隆:从已知的耐盐植物中筛选出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克隆。

2. 载体构建:将克隆得到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成适合转基因的载体。

3. 转基因操作: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或其他转基因技术将载体导入紫花苜蓿中。

4.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通过PCR、DNA测序等技术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筛选和鉴定。

5. 耐盐性分析:在含有不同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耐盐性分析。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成功地将耐盐相关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并获得了耐盐性更强的新种质。

具体结果如下:1. 成功克隆了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并构建了适合转基因的载体。

2.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载体导入紫花苜蓿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3. 通过PCR、DNA测序等技术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筛选和鉴定,证实了基因的成功导入。

转基因论文5篇

转基因论文5篇

转基因论文5篇第一篇:转基因论文转基因技术利与弊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

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我们要对它的基本定义、方法进行简单了解,并分析比较其利弊关系。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定义方法利与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的技术不断的引导着时代的发展。

生物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并且在医药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给疾病的治疗、新药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绐农业、医药的发展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新技术的产生总是会引起一片质疑,引发一系列的伦理争论问题。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

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

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生物弹射击法)、聚乙二醇(PEG)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体细胞核移植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然而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

对此,人们对转基因技术也是议论纷纷。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是对人类有好处的。

以前人们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所以传统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课程论文—木本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木本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木本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摘要:从木本植物的概况及其转基因的现状、发展历程、研究现状、转化的目的基因、方法、受体系统、选择标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木本植物转基因研究的相关进展,并对各个环节的最新研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探讨了可能的解决和替代方案,对于木本植物转基因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木本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1.前言木本植物指茎的木质化程度高、木质化细胞多、茎常较坚硬且直立的多年生植物,依形态不同,分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自古以来,木本植物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建筑、工业、园林、食品等,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此外,木本植物对于生物多样性、地表形态建成、全球气候等也有着决定性作用。

1974年,科恩(Cohen)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上的抗青霉素基因转到大肠杆菌体内,揭开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序幕[1]。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自诞生以来,转基因技术一直毁誉参半,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对于植物性状改良、新品种的研发及生物技术的进步有着莫大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不成熟和应用领域的关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遗传漂变、性状退化、致病性等,导致人们对转基因技术产生误解。

即便如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还是势不可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转基因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长期以来,木本植物的改良主要是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进行,但木本植物所特有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如较长的生长周期和童期、复杂的生殖方式、高度杂合性等,使得应用常规育种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这就需求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缩短木本植物的研究周期,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转基因技术的兴起,为木本植物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契机,也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现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2024年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范文

《2024年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范文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紫花苜蓿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因其富含营养且能够改良土壤而被广泛种植。

然而,盐碱土壤对紫花苜蓿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直接制约了其种植范围和产量。

因此,如何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该技术创建耐盐新种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建紫花苜蓿耐盐新种质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创建耐盐新种质。

这将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在盐碱土壤中的生长和产量,从而扩大其种植范围,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这一研究也将为其他作物的耐盐性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材料和试剂本研究所用材料为紫花苜蓿的基因组DNA和耐盐基因。

试剂包括各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转染试剂等。

2. 实验方法(1)耐盐基因的获取和鉴定:从已知耐盐植物中获取耐盐基因,并通过PCR等技术进行鉴定。

(2)构建转基因载体:将耐盐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转基因载体。

(3)紫花苜蓿的基因组DNA提取及转染:提取紫花苜蓿的基因组DNA,将其与转基因载体一起转染到紫花苜蓿的细胞中。

(4)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筛选和鉴定:通过PCR等技术筛选出成功转染的紫花苜蓿,并进一步鉴定其耐盐性。

3. 实验设计本实验设计包括预实验、正式实验和验证实验三个阶段。

在预实验阶段,我们将探索最佳的转基因条件和耐盐基因的来源;在正式实验阶段,我们将进行大量的转基因操作,并筛选出成功的转基因紫花苜蓿;在验证实验阶段,我们将对成功转染的紫花苜蓿进行耐盐性鉴定。

四、结果与讨论1. 结果通过本研究的实验,我们成功地将耐盐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并筛选出了一批成功的转基因紫花苜蓿。

这些转基因紫花苜蓿在盐碱土壤中的生长和产量均有所提高,且其耐盐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进展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报告进展论文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

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前言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 1 ] 其主要X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 2 ]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 3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

1983 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

1986 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6 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土豆和西红柿) 。

之后,许多国家也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并进行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全球25个国家。

现有的转基因作物通常分为3代:1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有强化输入特性的作物,如具有抗第除草剂、抗害虫、以及抗环境压力(干旱)的特性;第2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具备增值输出特性的作物,如具有强化动物饲料营养的特性;3代转基因作物是指可第以生产药品或者改进生物基燃料和除传统食品与纤维之外产品的作物。

转基因的利与弊作文

转基因的利与弊作文

转基因的利与弊作文
转基因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嘛,说起来真是神奇!在农业上,它让作物变得更加强大,能抗虫、抗病,还能在恶劣环境下生长。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愁没饭吃了,对吧?
不过,这转基因也不是没毛病的。

听说有些转基因作物吃了可能会对身体不好,虽然还没证实,但大家心里都慌慌的。

毕竟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谁不想安全点呢?
再说说生态吧。

转基因作物这么牛,万一它们“欺负”其他植物怎么办?可能会让其他物种都没法活了,生物多样性就减少了。

而且,它们还可能跟野生植物“搞混”,生出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转基因技术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医学方面,它可帮了大忙了。

有些遗传病以前治不好,现在有了转基因技术,说不定就能治好了。

这简直就是人类的福音啊!
所以啊,转基因技术这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

我们得好好权衡一下,别盲目追求好处,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问题。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转基因植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改善原有性状的植物。

转基因植物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和健康等方面探讨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

一、转基因植物的利1. 提高农作物产量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导入抗虫、抗病基因,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例如,转基因玉米可以抵抗玉米螟的侵害,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稻瘟病的感染,这些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2. 改善农作物品质转基因植物可以通过导入抗性基因,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例如,转基因大豆可以提高豆腐的质量,转基因番茄可以延长番茄的保鲜期,这些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3. 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植物具有抗虫、抗病的特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传统农作物需要频繁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转基因植物具有自身的抗虫、抗病能力,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二、转基因植物的弊1. 生态环境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风险。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可能会通过传粉、种子扩散到野生植物中,导致野生植物的基因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转基因植物的抗虫、抗病基因可能会对非目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影响生物多样性。

2. 食品安全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转基因植物中导入的外源基因可能会产生新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转基因植物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会传递到人体细菌中,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加,影响人类对抗生素的疗效。

3. 遗传污染风险转基因植物可能会导致遗传污染,即转基因植物的基因通过杂交等方式传递到传统农作物中,导致传统农作物的基因污染。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

转基因技术论文3000字篇一:浅论转基因技术精选优秀毕业论文浅论转基因技术引言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转基因植物及其生物安全性主讲教师:曹前进
学号 2010212569 姓名凌泽广成绩:
谈谈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及有关转基因
争论的看法
摘要:从2012年2月15日开始本学期“转基因植物及其生物安全性”的第一堂课,到即将结束于6月13日的最后一堂课,在这段时间里,我没有翘过一节课,在曹老师的指引下,我深刻的学习并了解了许多关于转基因的知识,不仅如此,也锻炼了我上课时积极思考的能力以及增添了敢于发言的勇气。

对有关于转基因的利弊争论,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坚信,在未来的世界里,随着人们的需要,很多有限资源都满足不了,而唯有靠着科技的力量解决一系列随之产生的需要。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心得争论
本文我将会从俩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关于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第二,对于有关转基因争论,我提出了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
在选修这门课之前,我完全是因为它是上午的第一节课,在有些人眼中,也许不会选择在上午的第一节课,因为好多人在早上是不愿意起床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床上度过自己美好的早晨,而我却认为,学习应该就从早上开始,因此在周一至周五的第一节课里,我都是有课程安排的。

早上也是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候,我庆幸自己选修了这门课程,更加庆幸的是有一个好老------曹老师。

尽管从第一节课里面的位置坐得满满,到以后上课的稀稀疏疏,但这丝毫没有削落我对这门课程的喜爱,我只能说,他们不来上课是他们的损失,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到曹老师的课堂是多么的有意思。

她不仅给大家时间在课堂里讲解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组织我们辩论,那次的题目是化学合成剂(如农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大家查阅资料后,在课堂里纷纷得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大家讨论激烈,但这也没有影响我们课后的朋友关系。

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坐在第二排的位置,好像那已经成为了我的专座,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坐在前面吧,这样也好,上课我就可以听老师讲得更清楚了。

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提前十几分钟到达教室,当我发现还没有多少人来时,老师就已经把多媒体打开了。

我觉得老师用实际行动在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一天之计在于晨。

老师在上每堂课之前,我都可以感受到老师准备了很长时间。

她的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值得我去学习!
我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各种各类的花时,列举了很多花的图片,然后让我们一一识别,老师的讲解弥补了我有些关于生活中常见的花的知识。

老师还顺便提到了华师目前开放的石楠花,还跟我们解释了石楠花为什么有一种臭味。

我也清晰的记得,老师在讲解各种转基因食品时,给我们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是用于商业用途的转基因植物,她还让我们自己去商店里寻找一些关于添加了转基因植物的食品。

我还清晰的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解各种疾病时,提到了狂犬病(又叫恐水症),然后她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

因为在小时候我也被狗咬过,但并没有出血,只是有点痕迹,然后老师告诉我那并不会影响你今后的生活。

我还清晰的
记得,老师讲了好多好多,于此,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因为我相信只有那些每节课都去上课的人,才知道我说的都是事实。

其实,在学完本课程后,我觉得增长的不仅是自己的知识,也还有我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老师积极鼓励我们发言,在这个课堂里虽然我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我还是积极主动的发言了,我只是想锻炼锻炼自己,希望能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总此,对于在曹老师教导下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颇多,简洁的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一天之计在于晨;第二,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准备,认真对待,才能够把它给做好;第三,机会是平等的,关键在于你积极主动的去抓住机会;第四,知识是不嫌多的,看你是否去愿意学习!
(二)对转基因争论的看法
就目前有关转基因争论,大体有两种观点,第一,有认为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第二,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弊大于利。

当然了,在人群当中,也有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于此,我认为大家看问题都不能够太浅显,要深刻的剖析并理解问题的双面性,当我们难以在双面取舍时,我们应该选择与人类发展更有利的方法。

首先,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转基因技术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的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出一系列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有些已经投放到市场中了,如转基因大豆合成的植物油。

我们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问题,无非就是探讨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诚然,转基因技术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它的发展代表科技的力量,说明了社会的进步。

转基因技术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第一,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

主要为食用疫苗无需加工提纯与冷藏保存,食用方便,价格较低。

常见的为艾滋病疫苗,狂犬病疫苗,口蹄疫疫苗。

第二,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常用蛋白。

这种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最为广泛,例如:人胰岛素、免疫球蛋白、人生长激素脑啡肽、人血红蛋白等。

第三、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抗体。

主要用于防治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四、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第五,用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玉米尽管还暂时不能给人们食用,但是可以给猪、鸡等食用,这样很好地提供了食物转变的渠道。

那么,至于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是什么呢?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许崇任教授认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担忧主要有三类:一是转基因食品里新出现的成分对消费者有没有构成威胁,新物质有没有危险;二是转基因技术对人以外的生物有无危害,如抗虫棉作物对人无危害,但棉铃虫减少以后,以之为食的其它生物会受到影响,从而危及生物多样性;三是一些转基因植物的竞争能力非常强,把原有的其它物种排挤掉,也会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关于这三点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目前国内的转基因技术发展的还不是特别成熟。

1998年,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

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某种含有转基因的玉米的花粉后,出现了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

2000年,美国某公司生产的“星联”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只准予作动物饲料,但检测发现该转基因玉米被混入加工食品中,从而引
起全球300多家公司回收玉米的高潮。

对于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我们都屡见不鲜,可知,转基因食品也是有一定的危害的。

总此,不管怎么样,转基因技术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利处,但我们更应该尽可能把那些潜在的弊端给解决好,这不仅是给人们的一个交代,也是给自己良心的交代。

而且,对于企业生产出来的食品,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加有权利知道并了解食品里是否含有转基因。

当然了,人们也要注意,任何食品都不能说绝对安全和绝对不安全,我们也不能因为只看到了一些小现象就全盘否定转基因食品的利处。

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里,转基因技术会发展得更成熟,到时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会是更加的不容置疑!
参考文献:
【1】:黄攸璐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百度文库
【2】:陈吉美.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