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

合集下载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10): 1798−1805/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基金(JY03-B-19-2)和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022100090)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新建, E-mail: xinjian@; Tel: 0371-********Received(收稿日期): 2009-03-2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9-06-25.DOI: 10.3724/SP.J.1006.2009.01798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陈军营 马平安 赵一丹 朱雪萍 崔 琰 张艳敏 陈新建*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摘 要: 利用Affymetrix 小麦基因芯片研究了小麦成熟胚在MS+2,4-D (2 mg L −1)培养基上脱分化过程种基因表达变化, 用NCBI 、DATF 和DRTF 等生物信息学相关网站对基因表达信息进行处理, 并针对生长素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有80个生长素相关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过程中的2、6、12、24和72 h 等不同时间点, 至少发生了一次有意义的表达变化, 其中41个在整个过程中上调, 29个下调; 10个在不同时点分别表现上调或下调。

这些基因涉及到生长素的运输、响应、诱导、合成和降解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对BG906698、BQ281752、CD454626、CD864552、CD938626、BJ233383和AY543630基因的半定量RT-PCR 验证结果表明, 它们的表达变化与基因芯片的结果基本一致。

质膜H +-ATPase 基因(AY543630)在2 h 时间点即有较高强度表达, 然后下降, 24 h 降至最低水平, 表明该基因在小麦成熟胚脱分化的启动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广州大学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广州大学

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简介中心简介:广州大学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融合了引进的大豆分子育种研究团队、表观遗传学团队,并整合了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师资力量,目前共有22人,其中教授4人(国家杰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后1人,硕士研究生9人,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个课题级、2个任务级)、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研究经费达6431万元。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PNAS、EMBO Journal、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Plants、PLoS genetics、Plant Physiology等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余篇,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很高影响力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生物学科技前沿,针对南方等主产区作物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遗传学、植物表观遗传学与分子进化和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等4个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发展潜力巨大的研究方向,为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广适性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分子模块资源和关键技术支持。

专家及团队成员简介:刘宝辉,男,农学博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任“十三五”《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技攻关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第十四届会议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植物基因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J Genet Genomics》、《植物学报》、《大豆科学》、《大豆科技》、《土壤与作物》编委。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第29卷 第1期2010年 2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NCEVol 129 No 11Feb . 2010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收稿日期:2009209228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92Z34);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X080042005;2009ZX080182001B )。

第一作者简介:余永亮(19792),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豆品质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

通讯作者:梁慧珍,研究员,博士。

E 2mail:lhzh66666@ 。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 云,位艳丽,王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

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再生体系;遗传转化;外源基因;产业化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41(2010)0120143208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 erc i a li za ti on on Tran sgen i c Soybean i n Ch i n aY U Yong 2liang,L I A NG Hui 2zhen,WANG Shu 2feng,L I A N Yun,W E I Yan 2li,WANG Ting 2feng(I nstitute of I ndustrial Cr op s,Henan Acade 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Zhengzhou Subcenter of Nati 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 m p r ov ment,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 mati on research is a “hot s pot ”in the area of p 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 oybean has become the i m portant power of s oybean ′s industry devel opment in the world’s maj or p r oducers of s oybean .By using its own technol ogy,pers onnel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related la ws and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genetically modified bi o 2safety man 2age ment and 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China should consu mmate and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and the in 2dustrial p r oducti on syste m of transgenic s oybean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genic s oybean is of i m portance for enhancing mar 2ket competitive of s oybean industry in China,strengthening nati onal f ood security and increasing far mer ′s income by decrea 2sing p r oducti on cost,i m p r oving econom ic returns and p r 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dvance ment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 on on transgenic s oybean technol ogy was su mmarized,and its future devel opment and p r os pects was dis 2cussed .Key words:Transgenic s oybean;Regenerati on syste m;Genetic transfor mati on;Exogenous gene;Commercializati on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是蛋白质、油脂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又是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工业的优质原料。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

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国家一、中国是转基因研发投入资金最多的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经过长期渗透,从留学人员到企业高管,从新闻记者到科普作者,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顺利地建成控制科研、经济和政治决策部门的链条,转基因集团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就水到渠成了。

2021年,张启发等16位“专家”联名写信误导政府《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最突出的谎言是“转基因作物对我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21年7月9日,国务院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投入专项资金高达240亿元。

这在当时可与“国产大飞机”项目投入资金相比。

国家一次性投入农业转基因研究经费比常规育种研究经费要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有的单位获得相当于十几年总和的科研经费。

这在今世各国政府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国外多为企业投入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农业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一是希望获得经费,二是盼望快出成果。

在巨额转基因研究经费的诱惑下可谓“天上掉馅饼”。

,有谁愿意在巨大利益面前自砸、也砸别人的饭碗呢?最型的例子就是袁隆平先生,2021年5月他在回答记者问说:“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

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

”言之铮铮,令人敬佩。

但当巨额经费公布之后,袁先生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2021年3月他在政协会上高调宣称:“如果转基因水稻要人体做实验,我第一个报名。

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转基因抗病抗虫食品。

”金钱挪移座位,利益指挥言论。

君不见,现今农业科研院所转基因专项主持人多数为科技官员掌控着上亿元的转基因经费,科研人员的课题能挂上个什么分子呀、基因呀等新鲜名词,白花花的银子即刻盆满罐流。

2021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发放了“准生证”,正式开启了中国主粮商业化的门槛。

跨国公司高度评价中国农业部批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安全证书“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

转基因甜菜研究进展_路运才

转基因甜菜研究进展_路运才

获得了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22]。Snyder 等( 1999) 用基因枪轰击法对下胚轴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化, 转
化率最高达 8%, 而用农杆菌介导甜菜子叶进行转化, 转化率仅为 0.7%[23]。Ivic- Haymes & Smigocki( 2005) 利
用基因枪法对甜菜叶片进行遗传转化, 获得了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植株, 其转化率为 0.9% ̄3.7%[24]。在国内, 刘
3 甜菜转基因应用研究
3.1 抗病转基因研究 近年来, 甜菜丛根病、根腐病和褐斑病等病害呈蔓延趋势, 对甜菜产量和含糖造成了严重影响。实践表
明, 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防治途径。由于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 且经常与一些不良性状基因相连锁, 给常规 杂交育种带来挑战。因此, 通过外源靶基因导入, 针对目标性状改良, 具有较强的定向性, 也提高了育种效率。 Ehlers 等(199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双元载体进行甜菜组织的遗传转 化, 并证实在甜菜毛状根中稳定整合和表达[28]。姚华建等(1997)将构建的 BNYVV 外壳蛋白基因整合到甜菜基 因组中, 并得到了表达。所得再生植株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表现一致, 转基因甜菜对于 BNYVV 的抗病性有待
2008 年
中国糖料
第1期
Sugar Cr ops of China
57
综述
文章编号: 1007- 2624( 2007) 04- 0057- 04
院,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系统论述了转基因甜菜植株的培育、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等研究进展 , 并对甜菜转基因上存在的问题
的单菌落, 再由此发展成一个新的培养物。取固体培养基上 ( LB、LBA 或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

收稿日期:2006-08-14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2004D04)作者简介:连丽君(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基因工程*通讯作者:张可炜 E-mail: Zhangkw@sdu.edu.cn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与事实连丽君,王雷,张可炜*(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有关转基因食品争论的起因和焦点问题,介绍了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及政策。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6)11-0012-05Debate and Fact on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LIAN Li-jun, WANG Lei, ZHANG Ke-we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n biotechnology, kind and quant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have beenincreasing.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the debate on GMF’s safe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origin and focuson the debate and introduces the attitude and policy of several countries towards GMF.Key words: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food),也称遗传修饰(genetically modifie, GM)食品。

研究生论文题录-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论文题录-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论文题录盐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Studies on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Plant Anti-freeze and Salt Tolerance Genes.[硕士学位论文,中]/马新宇(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卢存福//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库的构建及Na+/H+ exchanger cDNA 3′末端的克隆=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and Cloning of 3′End of Na+/H+ Exchanger cDNA[硕士学位论文,中]/余光军(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昕//200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CL1基因调控转基因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研究= Manipulation of Lignin Biosynthesis of Transgenic Plants by 4CL1 Gene [硕士学位论文,中]杨雪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导师蒋湘宁 //2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不同损伤形式对杨树诱导抗性及体内防御信号物质的影响=Effect of different damage on induced resistance and defense sihnalings in Populus [硕士学位论文,中]/ 杨迪(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沈应柏//2003。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项目)转 CpTI 基因毛白杨的分子检测与虫试=Molecular detection and insect test of transgenic Populus tomentosa with CpTI gene[硕士学位论文,中]/张谦(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张志毅,林善枝//2003。

(国家科技部《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计划的资助)刺槐四倍体饲料型无性系区域化试验初步研究=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Tetraploid Fodder Clone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gional Trial [硕士学位论文,中]/王秀芳(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李悦//2003。

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课阅读材料-1)

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课阅读材料-1)

讨论课阅读材料-1生物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目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

伴随着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正在展现出未可限量的前景。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一个生命科学的新纪元即将来临,并将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基本认同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的新发现,生物技术的新突破,生物技术产业的新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进程。

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改造物种的遗传物质,使新物种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在农业生产领域从1996年至2004年,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48倍;在动物饲养领域提高了蛋、奶、肉、毛皮等的产量与质量;在医药领域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特殊基因的动物不仅可能直接生产多种药品,而且利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人类器官移植已经列入科学家的探讨范围。

转基因技术虽然对农业生产、医药研究等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有关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论成为全世界最热烈最集中的话题之一,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经贸团体等纷纷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然而争论的各方是否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作出论断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不是中性的,它从来就是一种社会产品,追向技术的利弊,不能仅仅采取肯定和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抓住技术“合理性”这个核心概念,叩响技术合理性是否真的“合理”,即它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什么意义上是不合理的,然后进行“价值”选择[1]。

1 转基因技术及其对社会领域的渗透从历史上看,在近代科学和技术诞生的初期,科学和技术与人文文化有着几乎浑然一体的共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专业化,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各具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性,也越来越与人文文化相疏远,以至其隔阂日益加剧,鸿沟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课题申请指南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转基因植物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科技部决定启动“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等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申请须知一、申请要求(一)申请范围与组织申报原则1、“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由2000年初步进行论证的上海、广州、北京和武汉4家单位分别申请,其所在省、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该项目申报组织单位。

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应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部级政府部门推荐。

2、“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项目由主产棉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科技厅(科委)为申报组织单位,并根据指南要求,组织区域内专业研究单位进行申报。

各组织单位只准上报一份,组织单位提出申报意见,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推荐。

3、“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由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为申报组织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组织本地区(部门)有关单位进行申报。

(二)具体要求1、申报工作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欲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2、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申请单位应按国拨经费的1:1提供配套资金。

申请单位可以通过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必须出据证明)自筹部分经费。

国拨经费的使用按《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3、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逾期到达的申请文件恕不接受。

(三)项目实施期限本项目实施年限为2年。

(四)申请人资格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在上述申请范围之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均可根据《申请指南》的要求申请。

二、申请文件的编制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语言要求精练,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的格式要求所提供的申请文件一律用A4纸装订。

3、申请文件构成——申请函——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申请书——附件三、申请文件的递交1、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并注明申请项目、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联系人。

2、申请文件一式10份,正本1份,副本9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

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3、递交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为2002年9月25日。

4、“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项目申请文件寄送地点为: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七号(北京8118信箱)邮编:100081联系人:林琳电话:(010)62111953传真:(010)621141065、“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和“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申请文件寄送地点为: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2143信箱2分箱邮编:100045联系人:崔玉亭电话:(010)68511865传真:(010)685297366、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以特快专递方式邮寄的申请文件。

邮寄时以邮戳日期为准,在申请截止日期后收到的申请文件,则视为无效申请文件。

第二章申请内容、目标与申请条件一、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1、主要内容建立开放的植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平台,开展规模化、系统化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为我国转基因植物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任务与目标1、获得20-30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基因,其中功能明确、对农作物改良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3-5个,申报新基因专利20-25个。

2、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高通量基因信息分析和大规模基因功能分析的技术平台,形成以“中心”为核心的植物基因研究与开发协作网络,并成为国内研究思想、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

3、建立开放和流动的人才机制,保持研究活力,并成为该领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实现技术辐射。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展示我国的整体研究实力和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3、申请单位条件1、人才优势:具有学术造诣深厚、组织管理能力出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年龄结构合理,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梯队。

2、技术优势:主要技术依托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地位和重大科研成果,并在国家相关计划中承担课题优势明显。

3、设施优势: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设施和配套条件,并具有充裕的发展空间。

4、机制优势: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所有形式及成果奖励机制。

5、配套优势: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企业、依托单位等提供的资金投入、场地、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等。

二、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1、主要内容吸收先进的工业生产组织思想和科学管理理论,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设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构建棉花基因规模化转化及生物技术育种国家级技术平台和国际一流的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体系,实现优质、抗病、抗虫等基因的规模化转化,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实现我国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经营,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主要任务与目标利用二年时间,基地将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棉花基因大规模转化及生物技术育种的国家级技术平台,成为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及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国家基地。

基地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面向全国,实现以下五大功能:(1)技术创新利用基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优势,进行转基因的技术创新和新品种、新材料创新。

(2)产业开发通过转基因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带动转基因棉花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3)技术和品种辐射把基地的技术创新成果与培育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通过示范网络进行示范推广。

(4)交流培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棉花研究队伍,提高科技队伍的技术水平,全面挖掘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研发潜力。

(5)社会化服务利用国家转基因棉花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社会进行规模化基因转化、转基因技术检测,进而提供优良转基因材料和转基因优良品种。

通过五大目标的实现,真正提高我国棉花转基因的转化效率、规模化水平及转基因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水平,并加速其推广与产业化进程,大幅度提升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的国际竞争力。

3、申请单位条件(1)研究基础:转基因研究与育种研究能紧密衔接,同时掌握成熟的棉花转基因方法及转基因棉花育种技术,已具备初步的规模化转基因能力,并在国家相关计划中承担课题优势明显;棉花育种技术研究优势显著,拥有棉花育种重大科技成果和审定的系列转基因棉花新品种以及正在参加区试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系。

(2)研究开发队伍:具有学术造诣深厚,组织管理能力出色,在棉花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产业开发队伍。

(3)技术条件贮备:具备大规模棉花组织培养与基因转化的条件以及相关基础设施;拥有重要应用潜力的优良棉花受体材料和丰富的品种、种质资源,转基因棉花品种持续创新能力较强;掌握比较成熟的棉花分子育种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具有良好的转基因棉花育种能力。

(4)产业化基础:具备在全国各主产棉区配套的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和产业化开发体系,与相关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5)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申请单位位于国家棉花主产区及转基因棉花商业化生产允许推广地区。

地方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能落实配套经费,提供优惠政策等。

三、转基因林草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研究抗旱、抗虫以及耐盐基因工程育种,培育出高抗、优质林草新品种(系),为适合我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通过加强林草重大关键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平台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林草生物技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及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抗虫转基因杨树的研究与开发(1)研究内容:对获得国家林业局基因安全委员会批准商品化的抗虫转基因杨树与非转基因杨树进行混交模式和大规模田间试验的研究;对通过国家林业局安全性评估准许大田释放的抗虫转基因杨树进行田间试验,建立转基因杨树对比林,进行抗虫性测定、生长性状测定及环境安全评估,申请商品化许可;对克隆出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杀天牛抗虫(Bt)基因进行进一步改造、构建,以适合于在树木中高效表达,提高杀虫活性。

利用获得的杀天牛Bt基因转化杨树优良无性系,进行分析验证,获得转基因杨树无性系。

(2)研究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商品化的转基因抗虫杨营造面积扩大至3000亩以上,获得大规模人工林的抗虫性、抗虫基因稳定性、材性等性状分析及环境安全性(大规模种植的生态影响)的数据;对已经批准环境释放的转基因杨树进一步建立50亩以上的试验林,获得抗虫性、转基因稳定性、对环境影响的数据,选出3个以上无性系申请商品化;获得室内饲养杀虫率50%以上、有效(影响天牛生长)率80%以上、性状优良的抗天牛杨树无性系。

(3)申请条件:(1)申请者应有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要求具有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和扎实的速生树种基因工程育种基础;(2)已主持过相关内容的国家级课题;(3)已具备抗虫基因工程所需的具有独立产权或协议授权的基因、已获商品化或环境释放许可转基因抗虫杨树和相关的研究基础与条件。

2、优质、高产抗干旱、耐盐碱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1)研究内容:树木常规育种与现代高新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开展杨树高产、优质、抗旱、耐盐等多性状聚合研究;开展杨树抗逆性遗传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建立高产、抗逆杨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快速繁殖实验体系。

同时进行相关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功能鉴定,并转化目的植物(杨树),对选育的优良杨树转基因新品种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进一步进行优质、高产、抗逆等杨树新品种培育与开发研究,并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恢复和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

(2)研究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获得杨树耐盐转基因株系40-50个,品系10-15个;获得杨树抗干旱转基因株系40-50个,品系10-15个。

转基因品系的室内测试耐盐(NaCl)量0.5%以上;转基因品系在干旱条件下,年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0-15%。

从转基因品系中筛选出10-20个进入田间试验,初步选育获得2-3个抗干旱、耐盐碱杨树基因工程候选新品种,候选新品种将在干旱地区比当地生产的品种增产20%以上,并抗当地主要病虫害。

建立一套高产、优质、抗逆杨树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的培育技术体系。

(3)申请条件:(1)申请者应有博士学位并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要求具有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和扎实的杨树基因工程育种基础;(2)已主持过相应的国家级课题;(3)拥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条件;(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协议授权)并适于进行基因工程研究的功能基因和优良的杨树高代育种材料;(5)完成课题前能够获得抗逆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系);(6)有长期从事杨树聚合育种的经验和前期工作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