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合集下载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尽管近年来医学科技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医生们所面临的多数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无法彻底治愈的,即使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也往往需要终生不间断治疗。

感染性疾病与上述疾病截然不同,其中大多数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

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没有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帮助就可能发生误诊。

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有一些酷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此时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诊断的参考意义更大。

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外,某些生物标志物对判定患者的预后与确定抗感染疗程也有较大帮助,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细菌、真菌、结核、病毒)。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

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 BRAHMS PCT 是国内外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 ng/ml 的检测范围。同时,该检测方法拥有良好的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一致性较高的检测结果。Elecsys BRAHMS PCT 联合Elecsys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优化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
好的生物标志物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
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

IL-6
1、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 PCT,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2、细菌感染后 IL-6 水平迅速升高,可在2h达高峰,其升高水平与 感染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但 IL-6用来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特异 性不如PCT和CRP。
THANK YOU
呼吸系统 感染
细菌性心 内膜炎
细菌性腹 膜炎
1、不是所有的细菌性肺炎患者PCT水平都增高,约50 %的细菌性肺炎患者PCT<0.5 ng/ml。28%PCT<0.1 ng/ml,因此PCT正常或轻度增高不能排除细菌性肺 炎。 2、PCT水平与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监测PCT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评 估手段。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主讲人: 刘浩
感染性指标
白细胞
临床初步鉴别感染与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

血沉
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C反应蛋白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一个敏感的炎症指标


降钙素原
疫系统对损伤和感染最初反应所表达的 重要细胞因子
CRP
1、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 白,IL-6是CRP生成的主要刺激剂,常于疾病初发的6~8h开始升高, 24~48h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细菌感染时,血清 CRP可呈中等至较高程度升高 病毒感染时,CRP的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CRP的特异性并不高,在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手术、心肌 梗死、恶性肿瘤,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显著升高
抗生素疗效判 断的标准

SAA-医学检验科新业务介绍

SAA-医学检验科新业务介绍

CRP主要用于细菌性炎症的诊断
• 6-8h开始升高,24-48h达到高峰,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细菌感染时,血清CRP可呈中等至较高程度升高,80%的患者CRP超过
100mg/L,88%-94%的患者超过50mg/L。 • 病毒感染时,CRP的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 CRP检测快速、便捷,不受年龄、性别、贫血与否等因素的影响,且较WBC变
化更具特异性。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SAA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诊断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
1.CRP在未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无差别。SAA在病毒感染组明显升高。 2.CRP和SAA在细菌性感染中均有明显升高。 3.CRP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中高于阳性菌,但不明显;SAA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
1-CRP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兼顾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差。 2-SAA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87.9%以上。 SAA诊断病毒感染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RP、特异性明显优于WBC。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12期》
PCT用于严重细菌感染 脓毒症的辅助诊断和抗生素用药指导
正常HDL和富含SSA的HDL的示意图
SAA将HDL从血管保护剂转变为动脉粥样硬化 前体脂蛋白,这与严重恶化的心血管预后相关, 至少部分由促进内皮功能障碍介导。
2022/2/11
在急性期和炎性疾病中,SAA与HDL 关联,但以载脂蛋白As为代价。与正 常HDL相比,富含SAA的HDL密度更 大但体积更大,电泳迁移率较慢并去 除了Apo A-1,TC,TG和PL。
0.6% 0.1% -0.1%
0.9 170.0 170.5 170.25 171.6 1.0 191.8 191.7 191.75 190.6

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辅助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用于评估患者的基础生 理状况,辅助诊断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病原学检查
通过采集咽拭子、痰液等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 明确感染源,有助于精准治疗。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可直观显示肺部感染情况,评估 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要点
专家共识制定目的与重要性
规范诊疗行为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统一的诊疗指南,规范多重 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的诊疗行为。
提高诊疗效率
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多重病原体感染的 识别和诊疗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保障患者安全
统一的诊疗标准和规范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因诊疗 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病原体流行情况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卫生条件等多种因 素有关。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需因地制宜。
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不同。如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 受到感染。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工作。
03 临床诊断策略与标准
02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 广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 趋势,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03
全球化防控合作的加 强
面对多重病原体流行的挑战,全球各 国将进一步加强防控合作,共同应对 疫情威胁,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重病原体流行现状
1 2 3
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存
目前,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腺病毒等在同一时期共存,导致感染情 况复杂。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外周血白细胞是临床初步鉴别感染与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主要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比例,但因影响因素极多,特异性不高,故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

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可致白细胞减少,在细菌感染中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下降常提示沙门菌感染。

应当注意的是,除上述情况外,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著减少,常提示病情危重。

白细胞检查虽特异性不强,却是感染性疾病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在大多数细菌感染中,白细胞的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疗效与预后。

应当强调,自从血常规自动化检测推广以来,实验室基本已不再报告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例。

本共识认为,在除外血液病的前提下,本项检查结果对鉴别诊断与病情观察均有帮助,应提倡在显微镜下检测并报告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与否。

2.红细胞沉降率(ESR):ESR为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对鉴别感染、评价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临床意义均不大,且会受感染之外的多种因素影响,如风湿热、恶性肿瘤、妊娠及贫血等。

C 反应蛋白升高的 8 种临床意义解读

C 反应蛋白升高的 8 种临床意义解读

C 反应蛋白升高的8 种临床意义解读C 反应蛋白(CRP)是肝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质,其正常参考值<5 mg/L。

检验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检测CRP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现有检验仪器可测出样本血清中极低浓度的CRP,即为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CRP 在血浆中急剧上升,通过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发挥作用,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因此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CRP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记物,其升高不能简单地断定细菌感染。

除感染外,组织损伤、炎症和应激也能使CRP 在6 h后开始升高,且在1~2 d达到高峰。

CRP 在炎症反应中的病理机制较复杂。

如图 1 所示,在外周系统中,炎症触发因子诱导细胞因子(如IL-1β或IL-6)的释放,肝脏合成CRP。

CRP 激活补体系统和单核细胞FcγR 受体,促使巨噬细胞活化、运输并诱导炎症信号级联。

该级联反应亦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内皮细胞FcγR 受体活化,小胶质细胞上调CRP 表达。

图 1 CRP 在外周和 CNS 炎症反应中的病理机制[1]CRP 与补体C1q 及FcTR 的相互作用使其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宿主对感染的防御反应、对炎症反应的吞噬和调节作用等。

因此,CRP 与受损细胞、凋亡细胞及核抗原的结合,使其在自身免疫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RP 作为临床常用的感染或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其数值对临床评估感染病原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鉴别感染或非感染疾病等具有重要价值。

当病因明确后,CRP 的升降与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疾病转归的判断密切相关。

CRP 用于感染病原体的判断病毒感染者的CRP 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细菌感染者的CRP 数值上升更明显;80% 细菌感染者的CRP >100 mg/L [2]。

另有研究指出,CRP <10 mg/L 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
除了ACE2受体外,一些细胞因子、趋 化因子和免疫细胞等也可能在新冠病 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 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 程度和预后。
流感病毒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异常,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些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细胞因子等 ,可能有助于评估流感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THANK YOU
通过检测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以 预测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监测
通过动态监测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 变化,可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治 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02
常见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
总结词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 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时其血浓度急剧 增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 基因测序等,检测生物标志物中 的核酸或基因表达。
代谢组学检测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中的代谢产 物,了解感染状态下机体的代谢 变化。常见的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 析等。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场景
诊断
预防
通过检测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 于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确定病原体 类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白细胞介素-6(IL-6)
总结词
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感染时其血浓度会 显著升高。
详细描述
IL-6在感染发生后快速升高,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情 变化。IL-6水平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因 此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标。监测IL-6水平有助于早 期识别感染并指导抗生素治疗。
分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微生物 标志物和宿主反应标志物。微生物标 志物包括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等, 宿主反应标志物包括炎症因子、免疫 细胞活性物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
好的生物标志物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 BRAHMS PCT 是国内外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 ng/ml 的检测范围。同时,该检测方法拥有良好的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一致性较高的检测结果。Elecsys BRAHMS PCT 联合Elecsys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优化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做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释放入血,可作为感染程度的指标。《共识》指出,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2小时即达峰值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施毅教授指出,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一项包含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1.1 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检测结果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以及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从而显著减少抗生素暴露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