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专家解读乙肝防治指南经典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20年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一)定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 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据估计,目前我国全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CHB患者2 000万~3 000万例[1]。
尽管HBV相关疾病所致的医疗负担很重,CHB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但大多数HBV感染者对自身感染状况知晓率仍较低,导致部分患者就医时已经进展到疾病晚期。
因此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以下人群有较高的HBV感染风险:注射毒品史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既往有输血史、接受血液透析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接触血液或体液职业危险的卫生保健人员和公共安全工作人员、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者、囚犯以及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糖尿病患者[2]。
HBV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1.HBV感染的自然史: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划分为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3](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并非所有的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4期,也不一定是连续的,而且此分期并不直接等同于抗病毒治疗的标准和适应证。
最新《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

最新《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中文版首次发布2015.5.18发布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从初始对疾病分期和治疗指征的评估,开始一线抗病毒治疗,对疾病进展、药物毒性及肝细胞癌发生的监测,到治疗失败时改用二线药物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读。
在基线及随访过程中以非侵入性诊断评估肝脏疾病分期推荐APR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比值指数)作为资源有限地区评估成人是否存在肝硬化(APRI评分>2分)的首选非侵入诊断方法。
瞬时弹性成像(如FibroScan)或肝纤维化检测可在有此设备和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作为首选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条件性推荐,低质量证据)慢性乙肝患者中需治疗与不需治疗人群需治疗人群:需要优先治疗者: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证据(或成人患者APRI评分>2分)的所有成人、青少年和儿童慢性乙肝患者,无论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乙肝e抗原状态或乙肝病毒DNA水平如何,均需治疗。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无肝硬化证据(或成人患者APRI评分≤2分)的成人慢性乙肝患者:若年龄大于30岁,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性升高,且存在乙肝病毒活跃复制证据(乙肝病毒DNA >20 000 IU/ml),无论其乙肝e抗原如何,均推荐接受治疗。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无法检测乙肝病毒DNA:无论乙肝e抗原状态如何,只要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也可考虑治疗。
(条件性推荐,低质量证据)针对乙肝/艾滋病合并感染患者的现行建议:所有存在严重慢性肝病证据者无论其CD4细胞计数多少均需开始抗病毒治疗;而所有CD4细胞计数≤500个/mm 3 者,无论其肝病分期如何,均需开始抗病毒治疗。
(强烈推荐,低质量证据)不需治疗,但需继续检测者:无肝硬化临床证据(或成人患者APRI评分≤2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持续正常、且乙肝病毒低水平复制(乙肝病毒DNA< 2000 IU/ml)的患者,无论其乙肝e抗原状态如何或年龄大小,均不需立即治疗。
中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年版)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年版)【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 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
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 的总体阳性率为5%~6%。
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即联合免疫预防接种。
而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34
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 Ig M 、抗-HBc Ig G , -乙肝五项或七项。多 种检测方法。临床各种检测结果都有,大三阳和小三阳多见。
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 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
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 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 期。
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
13
自然史
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 1.HBeAg阴性、抗-HBe阳性。 2.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
不出 (PCR法) 3.ALT水平正常。 4.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 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
(四)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1.血清HBsAg阴性;
2.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
3.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生化学异 常)。
4.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 性;
5.但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 标志均为阴性。
6.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 肝损伤。
.
26
预防-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 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 (该3种标志物均阴 性者)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妊娠合并乙肝2020年指南解读

疾病(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
癌)....
我国现有慢性 HBV感染者约9300
全球我国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
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30%)、HCC(45%).....
2000万例.....B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
洲、太平洋岛屿等)....
(60%)、HCC(80%).....
加 • 胎儿代谢产物增加母体负
担 • 免疫力下降 • 分娩时消耗增加
孕妇:
➢ 孕晚期醛固酮灭活能力降低--PE ➢ 影响凝血因子合成---PPH ➢ 孕晚期合并重型肝炎--孕妇死亡率
围产儿:
➢ 早产、流产、新生儿死亡
➢ 肝功能异常者,新生儿死亡率达 4.6%
➢ 围产儿感染乙肝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委员会.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104-107. 2.彭劼,侯金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3):236-238.
➢ 产后感染--新生儿与母亲密切接触
密切接触传播
尤其是性接触传播是常见传播方式...
医源性传播
如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
HBV致病机制
➢ 肝细胞受损程度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有关,HBV引起免疫病理损害的机制: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细 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 阳性:HBV复制和有传染性、
水平越高表示传染性较强 ➢ HBV-DNA>2×105kIU/L、
或HBeAg(+)即视为高病 毒水平
➢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 敏性高的指标,反映病毒复制是否 活跃
➢ 定量检查的正常值:1000cps/ml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根据病毒学应答调整方案
如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根据 HBV DNA下降幅度和速度调整治疗 方案。
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肝中应用前景
免疫调节剂种类与特点
介绍如PD-1抑制剂、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肝治疗中作 用机制及优势。
适用人群与疗效预测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分析免疫调节剂适用人群及可能带来的临床获 益。
国内外指南发展动态及对比
国际指南发展动态
国际社会对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不断更新和完善,强调早期筛查、规范治 疗、长期随访等重要性。
国内外指南对比
国内外指南在乙型肝炎防治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如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等。 本次修订旨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乙型肝 炎防治指南。
鉴别诊断方法新增及意义
新增方法
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 瞬时弹性成像等技术。
意义
提高鉴别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误治 ,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03
治疗策略优化与新进展
抗病毒药物选择及调整建议
首选高耐药屏障药物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降低耐药 风险。
定期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 标,确保用药安全。
健康教育与讲座
组织专业讲座与培训,提高公众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与自我保健 意识。
05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进展
全国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扩展情况
监测点数量增加
全国范围内增设更多监测 点,提高监测覆盖面。
监测人群扩展
将更多人群纳入监测范围 ,包括高风险人群、重点 地区人群等。
监测项目丰富
增加监测项目,覆盖乙型 肝炎病毒学、流行病学、 临床学等多个方面。
乙型肝炎流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