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
飞廉之死考

飞廉之死考张志祥;李祖敏【摘要】关于飞廉之死,《史记》与《孟子》的记载完全不同,新近整理的清华简《系年》与《孟子》的记载近同.结合后世学者的对于飞廉之死的史料选择,加之其时商周的军事实力对比,可以推测《孟子》所载飞廉之死合乎史实.【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飞廉;《孟子》;《史记》;《系年》【作者】张志祥;李祖敏【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黄岛区博物馆,山东青岛26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3;K878一、引言飞廉,也作蜚廉,是秦族的祖先。
关于飞廉之死,有两种记载。
《孟子·滕文公下》云: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史记·秦本纪》云:蜚廉生恶来。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
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
赐尔石棺以华氏。
”死,遂葬于霍太山。
林剑鸣、何光岳、白国红等先生均指出《孟子》与《史记》所记飞廉之事不同,如林剑鸣先生云两者“记载稍异”[1](P18)。
何光岳先生云:“《孟子》言‘飞廉戮于海阳’,而此(《史记》)言天赐(飞廉)石棺以葬于霍太山,妄也。
”[2](P99)白国红先生云:“有人质疑,飞廉之国在山西境内,与被‘驱于海隅而戮之’的说法相乖舛,因此,将这一材料弃而不取。
其实,既然周公能率军长途跋涉去平叛,那么飞廉率本国之师东进与反周之师相会合又有什么奇怪呢。
”[3](P101)但其均没有对飞廉之死做进一步研讨论证,都是一笔带过。
《孟子》和《史记》中关于飞廉之死的记载截然不同,加之飞廉所在年代的久远,至今已成为谜团。
幸而近年整理的清华简中也有飞廉之死的相关记载,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飞廉之死作一简要考证,推测《史记·秦本纪》所载飞廉之事与史实不合。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

北京大学2013-2023年中国史考研真题汇总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其题一、古文翻译(第一题40分,第二题20分)第一道出自“淮阴侯列传”,句读翻译,第二道出自《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兵政1、昭穆2、睡虎地秦简3、观水之战4、杜佑5、飞钱6、《瀛寰志略》7、厘金8、古德诺9、武汉国民政府10、非基运动∏、红旗渠12、四清运动1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犯于所习、自谓无虞——《史记•淮阴侯列传》2.讲近代史一段论述改革的思想,因时而变。
(出自曾国藩的一段话。
)1、各种不同的封建论都有什么,断限是什么,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看?2、明清兵制变化。
3、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器物一制度一思想文化”的变革,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4、知识分子与中共革命的关系。
2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2023年北京大学649历史学基础(中国史)考研真题一、文言文只有翻译1、优孟40分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陷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
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日:“何如?”对日:“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壤,老弱负士,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彳爰,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日:“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日:“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城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
”於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
病且死,属其子日「我死,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日:“我,孙叔敖子也。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收稿日期]2020-04-08[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华简《系年》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7FZS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二等资助“清华简《系年》所记史事考实”(项目编号:2017M623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亮(1983-),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和出土文献研究。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1年12月29日。
②胡凯、陈民镇:《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的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③马楠:《清华简〈系年〉辑证》,中西书局,第171页。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王红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关于令狐之役中先蔑史事,《左传》所载最详,但其中“乃背先蔑”“先蔑将下军”“先蔑奔秦”三者却难以协调。
又,《左传》所载亦与《公羊传》《谷梁传》难以协调。
关于《左传》载“先蔑将下军”,前人多认为有问题,而新公布的清华简《系年》正可佐证此说。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左传》;先蔑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21)01-0022-09 令狐之役是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
对于此次战争,《春秋》及三《传》有记载,但其中不乏相互矛盾之处,尤其是晋大夫先蔑的事迹,颇令人费解。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左传》所载先蔑史事本身是否矛盾的问题,二是《左传》所载与《公羊传》《谷梁传》如何协调的问题。
对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有很多争论,但究竟孰是孰非,难以辨别。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希冀于新资料的发现。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对此有记载,学者据此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譬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据《系年》简文,认为“晋人背公子雍,先蔑、随会在秦不敢归,即奔秦。
春秋早期周王室王位世系变局考异——兼说清华简《系年》“周无王九年”

之后才东迁到成周 洛 邑。《 系年》 虽不合 《 周本纪》 等文献 的记 载 , 但和《 左传》 甚至 与束
皙所见古本《 竹 书纪年》 的说 法相 合 , 其价值 是不容忽视 的。
关键词 春秋早期 周王 室 周 王世系 携惠王 周平 王
[ 中图分 类号] K 2 2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4 4 7—6 6 2 X( 2 0 1 3 ) 0 5— 0 0 7 5— 0 7
去 。于是诸侯 乃 即 申侯 而共 立 故 幽 王 太子 宜
杀, 之后又 经过 “ 无 王九年 ” 的时期 , 晋文 侯才 迎平
王于少鄂 , “ 立之 于京 师 ” , 三年 之后 才东 迁 到成周
洛 邑。除 了这三种主要 的差 别外 , 还有 其他 一些 细
微差异。
臼, 是 为平王 , 以奉 周祀。平王立 , 东迁于雒 邑,
王死后周平王 与周携王 “ 两王并 立” 的局 面 , 二 十一 年晋文侯杀掉携 王才形 成周平 王独掌 王权 的政 局。
上 的正统说法 。《 史记 ・ 周本 纪》 说: 后 幽王得 褒姒 , 爱之 , 欲废 申后 , 并 去太子
宜臼, 以褒姒 为后 , 以伯服 为 太子 。…… 当幽王 三年 , 王之后 宫见 而爱之 , 生子 伯服 , 竞废 申后
次。 ③( 3 ) 春秋初 年 是一 王 还是 二 王 : 《 周本 纪》中
只提到周平 王 , 周携王根本 就没有 出现 ; 但 古本《 竹
书纪年》 不仅 出现 了携 王 , 而 且指 出是二 十一 后才
被晋文侯所杀 , 且很 明确 地指 出春秋初 年一度 形成
了“ 周二王并立” 的局面。
当代学者或根据 古本 《 竹 书纪年 》 之说 , 承认 “ 二 王
从清华简《系年》看两周之际王权与诸侯霸权之争

作者: 王彪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137-14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清华简《系年》;王权;诸侯霸权
摘要:通过清华简《系年》可以看出,两周之际,伴随着周王室的分裂,东方诸侯逐渐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这一集团借王权衰微之势,强势崛起。
东迁后,随着周王室逐渐稳定,周天子在恢复王权权威的过程中遇到了诸侯霸权的强力对抗。
以王师衰败及支持王室的诸侯国被兼并为标志,诸侯霸权最终获得胜利,从而奠定了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时代主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李学勤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自2008年7月入藏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清理和检视,关于竹简的内容性质获得共识,即:这批珍贵竹简的性质是书籍,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1]。
这篇史书,原来没有篇题,现拟题为《系年》。
《系年》简长44.6- 45厘米,共138支。
简背有排序编号,但有一处重号,以致只有137号。
竹简保存基本良好,只有个别残损之处。
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
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沦这是楚国人的著作。
《系年》既不像《春秋》那样本来是鲁国史书,也不像《竹书纪年》那样于周室东迁后用晋国及后来的魏国标年,而是对各诸侯同各以其君主纪年。
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
在全篇23章里,提到楚的同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
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帱)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
成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竹书纪年》的记事始于夏代(或说五帝)[2],《系年》只起自周初。
事实上,篇内有关西周史迹的仅在其前四章,要叙述的是东迁以后。
即使是这前四章,所说的重点也是在于周王室何以衰落,若干诸侯围怎样代兴,这表明《系年》的作者志在为读者提供了解当前时事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篇中时代较后的一些章,还有时明显结合当时形势,例如:第18章:“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
”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再看《春秋》笔法——以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对
国君死亡事件的记录为视角
肖锋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15)006
【摘要】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总页数】7页(P78-84)
【作者】肖锋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04
【相关文献】
1.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以夏姬史事为例 [J], 张崇依
2.清华简《系年》与晋吴伐楚再探讨r——兼论春秋时期的晋吴关系 [J], 张文慧
3.清华简《系年》四则春秋战国史事考 [J], 张海
4.清华简《系年》与《史记》称引"左氏《春秋》"考 [J], 廖群
5.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J], 王红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

051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摘要: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王九年”,是指周幽王在位的前九年,此间诸侯开始不朝于周。
幽王九年,周与申、缯等国发生战争,后者联合西戎进行反击,周幽王败逃,晋文侯趁镐京空虚之机拥立宜臼于此。
幽王于在位第十一年兵败,被杀于骊山之下,宜臼正式即位,并于次年开始东迁。
从宜臼与幽王反目开始,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政治立场的抉择,最后以平王集团的胜利告终,东周初年的形势也因此奠定。
在平王继位与东迁相关史事上,《系年》中的记述虽与诸多文献看似不符,但它们往往只是记述角度不同,实际内容并非完全不可调和。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平王;洛邑Abstract:The "Nine Years of the King of subjugation" i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refers to the first nine years of King You of Zhou, during which vassal states began to disobey the authority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lso in this period, Prince Yijiu was deposed and fled to the state of Shen. In the ninth year, King You fought a war against Shen, Zeng and other vassal states, the latter stroke back with a joint force of Xirong, leading to the defeat of King You who fled from Haojing afterwards. The Marquis Wen of Jin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acclaimed Yijiu the new King in Haojing, namely the King Ping of Zhou. In the eleventh year of his reign, King You was killed in Mount Li. Yijiu officially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began to move the capital eastward the following year. Since Yijiu and King You turn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 vassal states chose political stand one after another to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 After the death of King You, the ruler of Guo hailed Yuchen the King Xiehui of Zhou, the vassal states of Zheng and Qin turned to support Yijiu together with Jin and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capital. The Yijiu regime came out victorious and gained universal recognition of the vassal states, and the situ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was also established. Qin continued to expand its territory westward, while Jin and Zheng became the leading vassal states in the east.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 related to King Ping's succession and eastward migration, although the descriptions in "Xi Nian" seem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many other documents, the actual contents are not completely irreconcilable but merely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the absence of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for many important doubtful points, researchers cannot decisively overturn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handed-down documents with newly unearthed literature.Key Words: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Xinian ,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King Ping of Zhou, Luoyi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李贝贝(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清华简《系年》的公布,对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与东迁等相关史事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清华大学历史系 邓少平摘要:本文综合考察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以此勾勒两周之际史事的大致轮廓,增加今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清华简《系年》对西周灭亡起因及过程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大致相同,与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尤其接近,《系年》“周幽王取妻于西申”可纠正前人关于平王舅家之申在今河南南阳的观点。
《系年》记述携王和平王相继被立之事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颇多歧异,将它们综合起来,可知“二王并立”各有其拥戴支持的政治势力。
《系年》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是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平王东迁的前所未知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 西周灭亡 二王并立 平王东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发表,对研究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本文以《系年》第二章为主,综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中关系到两周之际历史的材料进行初步考察,希望增加人们对此段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关于西周的灭亡,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
《国语·晋语一》晋大夫史苏言:“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
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
周于是乎亡。
”1《国语·郑语一》周太史史伯在叙述褒姒的离奇身世后说:“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
……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
”2其中史苏之语是对历史的追叙,而史伯之语则是对时势的分析及预言,然而二者对西周灭亡过程及原因的理解大致相同。
从他们的叙述中可知,西周之灭亡起因于幽王宠爱褒姒,欲立伯服而逐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至舅家所在的申国,幽王欲求得太子而杀之,申侯不听命,幽王乃伐之,而申联合缯与西戎以伐周,杀幽王与伯服,西周灭亡。
《史记·周本纪》云:“三年,幽王嬖爱襃姒。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又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熢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3《史记·秦本纪》云:“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王郦山下。
”4其记载大体依据《国语》而又有所笔削。
在西晋武帝时期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汲冢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
”5《太1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250—251页。
2同上书,474—475页。
3(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一册第147、149页。
4同上书,179页。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下册第2114页中栏。
平御览》卷一四七皇亲部引《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同书卷八五皇王部引《纪年》曰:“幽王立褒姒之子伯盘,以为太子。
”6《纪年》平王所奔为“西申”、“伯服”作“伯盘”,可补正《国语》、《史记》记载之缺略及文字之讹误。
7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云: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
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
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8其记载与《国语》、《史记》、《竹书纪年》大体一致,而犹近于《竹书纪年》,可纠正前人关于平王舅家之申在今河南南阳的观点。
9《系年》接着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
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这段话主要讲到携惠王与平王的相继被立,初看似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颇多歧异。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昬不若,用愆厥位。
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正义》引《汲冢纪年》云:“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周二王并立。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
以本非適,故称‘携王’。
”10据《左传》所言,似乎是携王先立,而后被诸侯废弃,再立平王,迁于成周。
而据《纪年》,则是平王先立于申,而王子余臣后立于携。
清华简《系年》则先记余臣立于虢,在位二十一年时被晋文侯所杀,接着记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
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
”11而刘国忠先生认为:“如果结合本段简文的上下文,似乎更应该理解为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曾出现了长达9年的亡王状况。
”12陈剑先生也认为:“从上下文看此句决为‘周有九年没有王’之意(因携惠王被杀、平王尚未被迎立;诸侯因而自此不朝于周),而断非如整理者所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
”13刘丽结合史实对此处的年代进行推算,确认整理者的意见可取,她还认为:“《系年》里之所以称‘周亡王九年’正是因为如《纪年》里所说,携王本非適,因此幽王死后,携王被虢公立,然并未被众诸侯邦君所承认。
平王也是如此,虽为太子,且被一些诸侯拥立称为天王,然地位处境也只是与携王一样,所以《纪年》称‘周二王并立’。
一直到幽王死后九年,因为晋文侯、郑武公、齐襄公、卫武公、鲁侯等众多实力强大的诸侯拥护周平王,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平王正式被认可为周王,接续幽王。
这一年是晋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
三年后平王正式东迁,即公元前758年。
”14其说大致可从。
不6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62页。
7参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70—271页;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第62—63页。
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12月,第138页。
下引《系年》原文皆见此页。
9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收入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98页。
1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114页中栏。
1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39页注[九]。
12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
1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读书会:《〈清华(贰)〉讨论记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12/23,/SrcShow.asp?Src_ID=1746。
1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1/12/29,/publish/cetrp/6842/index.html。
上引刘国忠先生文过,根据《系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李学勤先生指出:“‘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
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
”15《史记·周本纪》在记载犬戎攻幽王、杀之于骊山下后云:“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避犬戎。
”16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
李学勤先生说:“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
《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
”关于“京师”,整理者的解释是:“《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此处当指宗周。
”17而董珊先生根据晋公、晋姜鼎、克镈、克钟、多友鼎等西周金文认为,《系年》的“京师”应即晋都唐叔虞之旧封鄂,而“少鄂”当为另外一地。
18不管怎样,清华简《系年》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平王东迁的前所未知的历史过程,其意义十分重大。
由上述简短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到,不管是传世的《国语》、《史记》,还是西晋汲冢出土的《纪年》,或者清华简《系年》,在看似互相抵触的记载中,也许恰好都体现了历史真实的某一个方面,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逐渐拼凑起历史的完整画面。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吟味《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我感觉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
……事实上‘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
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附记:李学勤先生近刊《由清华简〈系年〉论〈文侯之命〉》对此章史事续有探讨,其文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敬请参看。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也已指出:“如果周平王是在携王21年被杀,周无王九年之后被拥戴为王,显然又与其它一些记述相矛盾。
”15李学勤:《从〈系年〉看〈纪年〉》,《光明日报》2012/02/27,15版。
下引李先生说皆见此文。
16(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第一册第149页。
17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39页注[一一]。
18董珊:《读清华简〈系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12/26,/SrcShow.asp?Src_ID=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