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
清华简《保训》释文

清华简《保训》笔札(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
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
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
戊子,自演=(頮水)。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
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
埶(迩)诣(稽),测(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
於(呜呼),(祗)之(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哉)!(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清华简《保训》释译

清华简《保训》释译王连成七月初,《文物》2009年第六期终于上市了,但是,先睹为快的人毕竟是少数,直到今天,还有网友称当地买不到,图书馆也见不到该期刊。
笔者也曾经托某省会的亲友购买该期刊,可是,也未能如愿。
笔者感谢互联网的神奇功能,是她将一些热心网友的奉献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笔者目前所参照的图版和释文,均来自于高清晰的网络图片。
一、参考释文最权威的参考释文到目前为止当然还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整理中心的释文,i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比较,笔者将其73页和75页的两个版本合并,宽式释文与原释文不同之字用圆括号表示: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厉),恐述(坠)保(宝)训。
戊子,自溃(靧)。
己丑,昧⑵[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⑶训。
昔前 (代?)(传)保(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⑷受之。
钦才(哉),勿涇(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⑸不讳于庶万眚之多欲。
(厥)又(有)(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⑹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诰(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滋)备惟⑺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於(呜)(呼),(祗)之⑻才(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服)(厥)辠(罪)。
(微)亡(无)(害),迺追(归)中于河。
⑼(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唐>,(祗)备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⑽<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毋解(懈),其有所(由)矣。
不⑾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涇(轻)!日不足,惟宿不羕(详)。
”二、修订释文根据笔者的逐字考证,上述释文当中有认字、句读和理解错误。
因此,作新修订的释文如下:⑴隹王五十年,不(丕)痧,王念日之多鬲(厄),恐述保训。
0450《保训》“疾渐甚”解

《保訓》“疾甚”試解(首發)孟蓬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清華簡《保訓》簡2、3:“王若曰:‘發,朕疾甚,恐不女及訓。
’”1釋文中的“”字,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此字也見於上博簡《周易》第14簡,原形如下:(處理前)(處理後)兩種寫法只爭一畫,即清華簡比上博簡多了上部作為裝飾筆畫的短橫而已2。
清華簡整理者的隸定是參照上博簡《周易》做出的,實際上已經替我們做了認同的工作。
由於此字在楚簡中作為單字或偏旁多次出現,已經有多位學者(陳斯鵬、李家浩、魏宜輝、劉樂賢、馮勝君、蘇建洲、陳劍、宋華強等)進行過討論,均認為它跟“啇”字無關。
該字“止”字之外的構件來源如何,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對該字的讀音則有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此字古音當在侵部(談)部。
這是基於以下可以反映該字讀音的材料得出的結論。
(一)1.勿疑,朋㰦(上博簡《周易》)2.勿疑,朋甲讒(馬王堆帛書《周易》)3.勿疑,朋盍簪(傳世本《周易》)“簪”古音在侵部,“讒”古音亦在侵部(或歸談部),則“”字古音也應在侵部(談部)。
(二)1.思坪夜君城瘳速瘥(新蔡簡,零:189)2.城瘳速瘥(新蔡簡,零:300)劉樂賢先生指出:“朁”或从“朁”得聲之字古音在緝部和侵部,“疌”或从“疌”得聲的字古音在葉部和談部。
大家知道,緝、侵部和葉、談部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讒”字,或歸入侵部,或歸入談部。
因此,从“朁”得聲的字可以與“疌”或从“疌”得聲的字通假。
《集韻·感韻》:“簪、疌,速也。
《易》朋盍簪,王肅讀或作疌。
”《廣韻·感韻》:“朁(从弓),弓弦。
朁(从弓)又作疌(从弓)。
”據此,上引二簡的A(指——引者按,下同)可以讀為“疌”或“寁”。
……要言之,上引簡文的“A瘳速瘥”應讀為“疌瘳速瘥”或“寁瘳速瘥”,是“速瘳速瘥”的意思。
3宋華強先生指出:新蔡簡中的“”可以讀為文獻中的“憯”。
《墨子·明鬼下》“鬼神之誅若此之憯遫也”,又“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作者:赵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保训”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一篇,其中“中”字出现了四次。
本文以“2010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保训》篇为研究对象,集合各家观点,探求《保训》中“中”字的意义。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4-01《保训》篇是清华简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共十一支简,“中”字出现在第四、第六和第八支简共四次,分别是:(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对于“中”字的解释,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之“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赵平安先生认为“中”与“詷”类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大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得詷得中如得天下”。
姜广辉把“中”理解成“中庸”之“中”。
他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
李均明先生认为《保训》有两种“中”,一为“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一为“具体指不偏不倚、公正的司法判决文书”。
刘光胜先生赞同此说。
李锐先生认为“得中并不一定能受命”,也就是不同意“得中如得天下”之说。
他将“中”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方位,可以被“度量、推究”于河或河附近的地区,是一种可以“根据阴阳方位而体会到的…中‟”。
0454清华简《保训》释字一则

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首發)沈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近發表的清華簡《保訓》在講到上甲微的事蹟時,有下面這樣的話:微弗忘,傳貽子孫。
簡91“微”後面的一個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09:73、75)釋為“志”。
我們迄今所看到的各種關於《保訓》簡的論文似乎都接受了這種釋法。
其實這個字跟簡中其他的“志”字還是有區別的,請看簡4“氒志”的“志”的寫法:兩相比較即可以看出,這兩個字下部所從是不同的。
簡4的“志”下部從心,《保訓》簡文裏有“念”(簡1、簡3)、“(恐)”(簡1、簡2、簡3、簡4)等字皆從心,寫法跟簡4的“志”的心旁是相同的。
簡9的所謂“志”後面有“忘”字,“忘”下部所從的心旁跟所謂“志”下部所從也不相同。
其實,簡9的所謂“志”字下部所從是“又”。
《保訓》簡上的文字,作為偏旁的“又”基本上都不是兩筆寫成,而是三筆寫成,即上部通常作一筆寫的弧筆是分作兩筆寫的。
有的學者在網上討論《保訓》簡的文字特點時其實已經指出了此點。
例如公子小白先生說:很贊同一上兄的這句話“我們見到的傳抄古文,過去認為是後世傳抄者所為的一些書寫特點,有些可能是有較早來源的”,至於其來源是不是一定要坐實為青銅器銘文,現在還不好確定。
另外簡文中與三體石經相近的筆法、筆勢,與一些只見于三體石經的字形(特別是那個“隹”旁的寫法)相結合,我覺得恐怕不是偶然的。
簡文中有一些“又”旁起始部分筆劃由兩筆分別寫成,這在以前的竹簡文字中也不多見,而這也是三體石經古文的一個特點。
這些因素湊在一起,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三體石經應當具有積極的意義。
2Llaogui先生在跟帖中指出“又”的這種寫法在侯馬盟書中也有。
3海天先生也接著指出這種寫法的“又”也見於《上博(五)·苦成家父》。
4他們的觀察都是細緻和正確的。
我們所談的簡9的所謂“志”字,其下部所從正是“又”,其寫法跟本篇簡4的“昔舜舊(久)(作)小人”的“(作)”尤為接近:因此,簡9的所謂“志”其實應當隸定為從又、之聲的一個字,此字一般認為就是“寺”字,在戰國文字中很常見,經常用為“持”。
清华简《保训》释文解析

淫 !昔舜 旧作 小 人 , 亲耕 于历 丘 , 求 中 , 厥 志 , 违 于 庶 万 姓 恐 自稽 不 之 多欲 。厥 有 施 于 上 下远 迩, 位 迩 稽 , 阴 阳 之物 , 顺 不 逆 。 适易 测 咸 舜 既 得 中 , 不 易 实 变 名 , 滋 备惟 允 , 翼 不懈 , 作 三 降 之 德 。 言 身 翼 用 帝 尧嘉 之 , 厥 绪 。呜 呼 !发 , 之 哉 ! 昔微 假 中于 河 , 复 有 用受 祗 以
【 参考文献】
诒 让 的 《 戴 礼 记 斟 补 》 。清 人对 《 戴 礼 记 》 笺 注 的学 者 颇 大 等 大 作 多 , 著 名 的有 王 应 麟 的 《 祚 篇 集 解 》 孔 广 森 的 《 戴 礼 记 补 较 践 、 大
Lt r r t dis i a yS u e e
【 摘要 】 清华 简《 保训》 自公布 以来 , 到学者专 家们的 高度 得
重视 , 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 , 中拟在各 家的基础上对 于释文 文 再进行解析 , 使我们对其 内容有一个更明确 的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清华简; 保训 ; 释文
是 停 留在 笺 注 阶 段 。对 于 《 大戴 礼记 》 容 的 综 合 研 究 还 需 要 我 内 们 当今 学 者 进 一 步 的 深 入探 索 。
礼记》 目为之一新 , 面 基本上恢复到可读 的程度 。戴震之功可谓
巨矣 ! 清 代 校 订过 《 戴礼 记 》 人 也有 不 少 , 汪 中的 《 戴 礼 ” 大 的 如 大 记 正 误 》 朱 骏 声 的 《 戴 礼 记 校 正 》 邹 伯 奇 的 《 正 大 戴 礼 》 孙 、 大 、 校 ,
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
或説此處讀爲‘誦’。
” 1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
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
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5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
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
“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
“念”亦有背誦義。
《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
’”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
今猶云讀書爲念書。
”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
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
自稽厥志,不違于庶。
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7沈培先生從之。
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10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
“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高誘注:“志,德也。
”“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读清华简札记

清华简《保训》“中”字浅析张卉近来公布的清华简《保训》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已有数十篇。
《保训》是文王临终对发的遗训,其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舜“恐求中”,“既得中”,获尧帝嘉奖,受用其绪;二是上甲微“刏中于河”,“追中于河”,打败有易,汤承其志,成就大业。
两则故事涉及到四个“中”,这些“中”的含义,成为《保训》研究争论的热点,学者们观点虽然分歧很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达成了共识:首先,普遍认为舜之“中”和上甲微之“中”应该是不同含义和不同层面的“中”,但是具体解说不同;其次,普遍认为《保训》主旨是中道,即文王通过舜和上甲微的典故向武王发传授一种治国大法,但是中道的具体内容,又因为对“中”字解读不同而各异。
笔者认为,“中”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具体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事件和人物身上,其含义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考察舜之“中”和上甲微之“中”,必须紧密结合舜和上甲微的事迹。
此外要理解《保训》中文王向武王所传授的治国大道,除了考察舜和上甲微的典故之外,还必须结合文王所处的时代背景。
笔者以梳理各种文献中所载舜、上甲微、文王相关事迹为基础,对上述问题略陈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舜之“中”舜的史迹传说在先秦典籍中极多,因此顾颉刚说舜“是战国时的最大的故事”。
(《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楚简也有舜的记载,主要见于郭店简《唐虞之道》、上博简《子羔》《容成氏》等篇。
把这些文献和《保训》相互对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舜之“中”的含义。
《保训》载舜“恐求中”,“既得中”,其他文献也有舜“允执其中”,“用其中于民”的记载,并举如下: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受用厥绪。
呜呼!发,祗之哉!(清华简《保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简《保训》“中”字集释
摘要:“保训”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一篇,其中“中”字出现了四次。
本文以“2010年12月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保训》篇为研究对象,集合各家观点,探求《保训》中“中”字的意义。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04-01
《保训》篇是清华简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共十一支简,“中”字出现在第四、第六和第八支简共四次,分别是:(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对于“中”字的解释,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李学勤先生认为《保训》之“中”“是指思想观念而言”,“‘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
赵平安先生认为“中”与“詷”类似,以书的形式流传,是古代帝王即大位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得詷得中如得天下”。
姜广辉把“中”理解成“中庸”之“中”。
他说:“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舜“恐,求中”,就是在恐惧中思考如何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最好。
李均明先生认为《保训》有两种“中”,一为“适用广泛的治国理念”、“保持平衡的理论”,即“中道”;一为“具体指不偏不倚、公正的司法判决文书”。
刘光胜先生赞同此说。
李锐先生认为“得中并不一定能受命”,也就是不同意“得中如得天下”之说。
他将”中”解释为一种特定的方位,可以被“度量、推究”于河或河附近的地区,是一种可以“根据阴阳方位而体会到的‘中’”。
林志鹏先生也认为有两种“中”,第一个是舜恐而“求中”的“中”,指“反求己心”,而“得中”的“中”则是指“心明灵清澈”;第二个是“微刏(祈)中于河”的“中”,是指“军旅所用建鼓”(“祈中于河”即在“河”衅鼓誓师)。
李零先生从“中”的字形入手,说明殷墟卜辞的“立中”就是古书常说的“立表”,“中”有表率、标准之义,有中间、中心之义。
为“地中”和“立于地中的旗表”。
武家璧以“中”为“极”,以为虞舜“求中”就是“立极”,目的是“治历明时”,而上甲微“砌中于河”,就是在河滨或河伯之地堆石垒砌了一座“中”坛。
邢文又以“中”为“数”,就是孔子所传帝尧所说的“天之历数在尔躬”的“天数”,也是传说中舜得河图的河图之数,还是文王
据以演《周易》的“易数”。
李守奎认为“中”可借可还,自当是一种物件。
沈建华则强调《保训》简的“中”字理念,有着不同的层次含义。
第一个“恐救中”,指舜帝担心失去“中”;第二个“既得中”,指取于执中;第三个上甲微“借中”,指借助公平正义。
第四个“追中”,指遵循效法。
这四个“中”字的使用,前两个是怀柔,后两个是手段与目的,既有怀柔的一面,又有强硬的一面。
张卉在《清华简“中”字浅析》一文中指出,应结合舜和上甲微的事迹以及文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察,《保训》之“中”。
“舜之‘中’是帝王修养之大要,执政之大法,所以尧命舜,舜命禹,文王以命发。
”“上甲微之‘中’就是上甲微祭祀王亥所用的木主。
”“舜之‘中’是由‘心’引申为德行修养;上甲微之‘中’是征伐有异途中祭祀王亥所用的木主。
廖名春先生将“中”训为“和”并从简文和其他文献入手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综合以上各家所说,我们认为,廖名春先生的说法最为恰当。
江林昌先生曾在《清华篇“中”的观念》一文中谈到“‘中’应该是一种观念,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中’字最初表达的便是中正公平,不偏不倚,因而可有行为准的之义。
舜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普遍赞美,原因就在于舜最能领会‘中’的精神,并能以‘中’为原则,处理好氏族部落内部以及氏族部落之间的关系。
”这和廖名春先生所说的将“中”训为“和”
也是符合的。
“中”字,从商代到战国,写法一脉相承。
其原始写法,一般有三个要素:(1)“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道竖形笔画,像一根标杆。
(2)竖形笔画的中间有个圆圈,表示这个杆子的中点(两端之中)。
(3)圆圈的上下皆有旗斿,上下两段的方向一致:向左飘一律向左;向右飘,一律向右。
其原始意义有旗帜和风向标等,代表着中正,不偏不倚之意。
此外《尚书》、《论语》、《礼记》等文献中也多有“中”字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已是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概念,并成为指导人们思想的一种观念。
即我们所说的“和”。
参考文献:
[1]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 期.
[2]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
[3]李锐.上甲微之“中”再论.孔子2000网,2009年6月24日.
[4]武家璧.舜帝的“求中”与“得中”———读清华简〈宝训〉(之一)/(之二).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年5月5日/武汉大学简帛网,2009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