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第一册补释

合集下载

读清华简札记两则

读清华简札记两则

智 智 (


字写法影 响而误写
在 此读 为


废’

‘ 勿 废 朕命 ’ 语 ,
见 大盂鼎 ” 。
錄 按此 字上 半部 分作 “

与“

智 ”字
的上 部 的 写 法 有一 定 差距 。
楚 简 中 “ 智 ( 智 ) ” 字
* 本 文 写 作 获 得 中 央 高 校 基本 科研 业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 项 目 名 称 : 《 清 华 简 》 语音 关 系 字 组 内 的 等 第




吾 王 不 豫 , 吾 何 以 助 ? ” 《 晏 子 春秋 ? 内 篇 ? 问 下 第 四 ? 景 公 问 修 则 夫 先王 之 游 》 作 : “ 夏
谚 曰 : 吾君 不 游 , 我 曷 以 休 ?
吾君不豫 ,
我 曷 以 助? ” 刘 师培 《校补》

元 龟 “





并 作
阖不亦问 是已 。 ’
阖不

不也
” 。


“ 法” 在 本简 和 出 土文献 中 多 读为 “ 废 ” , “ 废 ” 古 音在 月 部 。
“ 可 ” 古 音在 歌 部 与 月 部 ,
谚 游 休 音 何 古音 梁 夏 何 读
相近 “


通 曷 害 孟 子 “





,《
惠 下 王

》:
曰 : 吾王 不
◎ 音 韵 学 研 究
4 ?



读 清华 简 札 记 两 则 #

秦骃玉版铭文补释

秦骃玉版铭文补释

80| it i■犬i t| 2021 I秦驷玉版铭文补释王挺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要:秦姻玉版的研究,已历二十余年.其中仍有个别疑难字词尚未彻底解决。

本文指出,旧曾聚讼纷纭的“痕”其实见于清华简,在玉版中用为“藏”。

铭文“藏周”当读为“藏凋”,指的是孟冬之气具有伏匿凋丧的特点。

关键词:秦胭玉版清华简补释秦驷祷病玉版有两件,铭文内容相同,本由北京某氏私人收藏,后来人藏上海博物馆。

1999年,《国学研究》刊登了李零先生的《秦驷祷病玉版的研究》一文,文中披露了秦驷祷病玉版的照片与摹本。

®此后,李学勤、曾宪通、周凤五、李家浩、王辉、连劭名、刘金华、郭永 秉、侯乃峰等先生都曾撰写文章,对相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目前已基本肯定,玉版的主人即秦惠文王,他因生病而祭祷华山。

但由于材料的限制,玉版中的有些字词仍未完全疏解。

本文将重点考释其中的“痕周”一词。

为方便阅读与讨论,我们先综合各家意见,把玉版释文写在下面:又(有)秦曾孙小子驷曰:孟冬十月,荜(厥)气痫周。

余身曹(遭)病,为我慼忧。

忡忡反昃(侧),无间无瘳。

众人弗智(知),余亦弗智(知),而靡又(有)鼎(贞)休。

吾穷而无奈之可(何),永懸(叹)①李零:《秦胭祷病玉版的研究》,《国学研究》第6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李学勤:《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曾宪通、杨泽生、肖毅:《秦胭玉版文字初探》,《考古 与文物》2001年第1期;周凤五:《〈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版〉新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1分,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李家浩:《秦驷玉版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2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王辉:《秦曾孙骝告华大山明神文考释》,《考古学报》2001年第2期;连劭名:《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刘金华“〈论秦胭玉牍研究四种及其相关问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郭永秉:《秦姻玉版铭文考释中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侯乃峰:《秦骝祷病玉版铭文集解》,《文博》2005年第6期;翁宇翔:《秦驷玉版“忡、懇、惑、意”并释>〉,《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第6期;王美杰:《秦骝玉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刘钰:《秦骝玉版铭文释读述评》,《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8辑.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

《芮良夫毖》与《大雅》

《芮良夫毖》与《大雅》

《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马楠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大雅》文句多可对读,今据韵脚试为分章写出(不需讨论者径用通行字),并与《诗》、《书》中相类文句做一对照,后对整理报告试作补释:第一篇:芮良夫毖對應文句①敬之哉君子,天犹畏矣。

敬哉君子,(寤)贁(败)改䌛。

【二】龏天之畏(威)载,圣(听)民之䌛。

(县)鬲(隔)若咅(倍),以自訿(訾)䜋。

由求圣人,以(申)尔(谋)猷。

毋䐓(扰)(闻)䌛,(度)【三】毋有(咎)。

毋惏(贪) [1]昆(惃),(满)(盈)康戏而不智(知)(寤)告。

此心目亡亟(极)[2],(富)而亡,用莫能(止)【四】欲,而莫肎齐好。

尚恒恒敬哉,(顾)彼后(复)。

[3]君子而受柬(谏),万民之(逑)。

【幽觉合韵】[1]贪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②)[2]谗人罔极。

(219《青蝇》)[3]是顾是复。

(257《桑柔》)所而(尔)弗敬[1],卑之若【五】童(重)载以行(崝)险。

莫之(扶)道(导),其由不丁(成)[2]。

【耕部】敬(哉)君子,恪(哉)毋巟(荒)。

畏天之降载(灾),恤邦之不(臧)[3]。

【六】毋自緃于(逸),以嚣不(图)戁(难)。

(变)改(常)絉(述),而亡有纪(纲)[4]。

此悳型(刑)不齐,夫民用(忧)愓(伤)。

民之【七】俴(贱)矣,而隹啻(帝)为王。

皮(彼)人不敬,不蓝(鉴)于(夏)商[5]。

【阳部】[1]尔所弗勖。

(《牧誓》)[2]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195《小旻》)[3]邦之不臧。

(《盘庚上》)[4]《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

”(《左传》哀公六年)[5]宜鉴于殷。

(235《文王》)我无所监,夏后及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晏子引诗)心之(忧)矣[1],(靡)所告眔(怀) [2]。

[1]心之忧矣(026《柏舟》③)[2]靡所止居。

(185《祈父》)①说明:《诗经》篇目前编号及经文据《毛诗》,六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不计入。

清华简1释文

清华简1释文

《尹至》釋文隹(惟)尹自(夏)(徂)白(亳),①至才(在)湯〓(湯。

湯)曰:“各(格)!女(汝)亓(其)又(有)吉志。

”尹曰:“句(后)!我逨(來)越今昀〓(旬日)。

余(美)②亓(其)又(有)(夏)眾【1】吉,好亓(其)又(有)句(后)氒(厥)志亓(其)倉(爽?寒?)③,龍(寵)二玉,弗(虞)亓(其)又(有)眾。

民沇④曰:‘余﨤(及)女(汝)皆(偕)(亡)。

’隹(惟)胾(災):(虐)悳(德)⑤、(暴)、【2】亡(典)。

(夏)又(有)恙(祥),才(在)西才(在)東,見章于天。

亓(其)又(有)民(率)曰:‘隹(惟)我(速)(禍)。

’咸曰:‘(曷)⑥今東恙(祥)不章?’今【3】亓(其)女(如)(台)?”湯曰:“女(汝)告我(夏)(隱),(率)若寺(詩)⑦?”尹曰:“若寺(詩)。

”湯(盟)(質)⑧﨤(及)尹,(茲)乃柔大縈。

湯(往)【4】(征)弗(鳧—附)⑨。

執(摯)厇(宅—度),執(摯)悳(德)不(僭)。

自西(翦)⑩西邑,(戡)亓(其)又(有)〓(夏。

夏)料11民,內(入)于水,曰(戰)。

帝曰:“一勿遺。

”【5】①原釋文讀爲“逯”,訓爲“行”。

按其說可疑,讀爲何詞待考。

②原釋文讀爲“閔”。

按“”在楚簡中多數讀爲“美”,原釋文的讀法可疑。

③原釋文釋爲“倉”讀爲“爽”。

按楚簡中“倉”、“寒”二字形近相混,此字應如何釋有待研究。

④原釋文讀爲“噂”,待考。

⑤原釋文釋爲“極”。

⑥原釋文讀爲“胡”。

本篇其他“”原釋文亦讀爲“胡”。

⑦原釋文讀爲“時”。

讀爲“詩”從李銳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0年5月31日。

⑧原釋文以爲“誓”字之訛。

讀爲“質”從蘇建洲先生說,見《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後的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0年5月30日。

⑨原釋文讀爲“服”。

⑩原釋文釋讀爲“捷”。

11原釋文釋讀爲“(播)”。

《尹誥》釋文隹(唯)尹既﨤(及)湯咸又一悳(德),尹念天之贁(敗)西邑(夏),曰:“(夏)自①亓(其)又(有)民,亦隹(惟)氒(厥—蹶)眾,②非民亡與(守)邑。

清华简《金縢》篇补释

清华简《金縢》篇补释

清华简《金縢》篇补释曹娜,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清华简与〈尚书〉研究》。

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通讯评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勇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晖《尚书·金縢》记载了周武王克商后生病,周公以璧、圭祷告于先王,愿以身代武王,并将祷辞置于金縢之匮,而后武王病愈。

及至武王去世,成王听信谗言怀疑周公之忠荩,天变示灾,成王开启金縢见到周公祷书,方悔悟改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篇,整理者指出,其与《尚书·金縢》“大致相合”,“当系《金縢》篇的战国写本”。

清华简《金縢》证实了战国中晚期已有成篇的“金縢”故事。

然简本《金縢》在内容、文字上与今传本大有不同。

这不仅体现在部分措辞和时间记载上的差别,也表现为其整体叙述结构的迥异。

通过比较二者的结构特征,我们得以窥见它们不同的文本性质。

《尚书·金縢》叙述的核心是周公代祷一事,特别体现在对周公祷辞的详细记录上。

相对于祷辞的详尽,武王死后诸事——周公居东和天变示灾后成王悔悟的记载就十分简洁乃至语焉不详了,如“秋,大熟”“逆”“出郊”等词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致使自汉以来各家对天变发生的时间、“出郊”的内涵理解纷歧。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指出,《金縢》周公代祷部分是重点,翔实而可信;至于武王死后诸事当为后人附会(赵光贤《说〈尚书·金縢〉篇》,《古史考辨》,北京师范大学1987年版,第56~68页)。

推测其意,当是为了交待因何周公纳于金縢之匮的祷辞重新为周人所知晓。

由此大略可以总结《尚书·金縢》的叙述主线是:武王生病,周公作祷辞——周公将祷辞置于金縢之匮——成王打开金縢看到祷辞。

与《尚书·金縢》相比,清华简《金縢》对于武王死后诸事叙述十分清楚。

简本《金縢》时间表述明确:“是岁也,秋大熟”,天变的时间是发生在“祸人斯得”、周公赠予王诗当年。

清华简“堵”字补释

清华简“堵”字补释

释免 郢 为冗 郢 。⑧ 《 清 华 大 学 藏 战 国竹 简 ( 贰) . 系 毁之 。 ” 疑蠹与 △为一字。 若然 , 则为我们解读“ j l I ” 年》 2 9号简整理 者作“ 赛( 息) 为( 妫) 以归 , 是 宣( 堵) 提供 了新 的思 路 ⑥
【 收稿 日期 l 2 0 1 3 - l 1 — 1 1 【 基 金项 目]安徽 大 学 研 究 生 学 术 创 新 研 究 项 目“ 战 国 文字 研 究 ” ( 1 0 1 1 7 7 0 0 1 9 6 ) ; 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 目“ 安 徽 商 周 有 铭
与保 护 中 心 , 北 京 大 学 出土 文 献 研 究 所 , 荆 州文 物保 护 中心 编 : 《 古 代 简 牍 保 护 与 整 理 研 究 》, 上海 : 中 西 书局 . 2 0l 2年 . 第 1 7 5 页 ,
④ 李 学勤 主编 : 《 清华 大学藏 战 国竹 简( 贰) 》 , 上海: 中西书局 , 2 01 1年 , 第 1 4 7页 。
⑤ 李 学勤主 编 : 《 清 华 大 学藏 战 国 竹 简 ( 壹) 》 , 上海: 中西书局 , 2 01 0年 。 第 1 8 8页 。
⑥ 复 旦 大 学 出土 文 献 与 古 文 字 研 究 中 心 研 究 生 读 书 会 : 《 清华 简< 楚居> 研 读 札 记 》. 复 旦 大 学 出 土 文 献 与
简文作 了很 好 的考释 , 其 中仍有 个别疑 难 字词 存有 争议 。如 其 中的 “ 萋” 字, 诸 家分歧 颇 多。整理 者的 意
见可 从 , 其 应是 战 国文字 “ 堵” 的异体 。
[ 关 键词】清华 简 ; 堵; 战 国文字 ; 考释

《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第 26 卷 第 2018 年 3 月


JOURNAL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OFCHENGDU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M2a6r .,N20o1.82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8.02.018
一 、文 字 考 释 研 究
战国 古 文 材 料 的 大 量 出 现 源 于 清 末 民 初,但 由 于 材 料 较 为 分 散 ,六 国 文 字 形 体 又 各 有 变 化 ,不 易 对
其 进 行 系 统 的 研 究 。 近 年 来 ,大 量 简 帛 文 献 的 出 土 , 为古文字的考释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清华简 文字书写风格工整 且 极 富 变 化,是 探 究 战 国 中 晚 期 楚地文字特点的一批重要文本资料。
《清华简(一~四)》研究述评
杜 航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清 华 简 作 为 一 批 弥 足 珍 贵 的 战 国 中 晚 期 竹 简 ,自 出 土 以 来 就 得 到 了 学 者 们 的 普 遍 关 注 ,相 关 学 术 研 究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 为 总 结 成 绩 ,指 明 缺 失 ,现 从 文 字 考 释 类 、出 土 文 献 与 传 世 文 献 对 读 类 、思 想 史 类 、历 史 研 究 类 以 及 其 他 研 究 等 五 个 方 面 ,对 《清 华 简 (一 ~ 四 )》的 研 究 做 一 次 系 统 性 的 梳 理 。
· 100 ·
成 都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8 年
一白兔不得,是 始 为 陴, 诸 屋,以 御 白 兔 ”[3]161,这 两句中“ ”字 的 释 读 历 来 存 有 争 议。 目 前,学 界 对 于此字的释读可大致分成三类: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

清华简《系年》通行释文(修订)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繫年》通行釋文【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中西書局2011年12月第1版。

】第一章: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1】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2】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

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

宣【3】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4】第二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

褒姒嬖于王,王【5】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

曾(繒)人乃降西戎,以【6】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

【7】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8】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

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啓【9】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

【10】其大夫高之渠彌殺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壽。

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殺子【11】眉壽,車轘高之渠彌,改立厲公,鄭以始正(定)。

楚文王以啓于漢陽。

【12】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

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

成【13】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14】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尸山](翰-幹)。

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15】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16】第四章: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17】屏,乃先建衛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餘民。

衛人自康丘遷于淇衛。

周惠王立十【18】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於睘,幽侯滅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華簡第一冊補釋(一)釋《緇衣》引《尹誥》“自周有終,相亦爲終”句傳世《緇衣》兩引《尹誥》,分別爲:《尹吉》曰: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

《尹吉》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

鄭注兩處《尹吉》皆云當做《尹告》。

鄭云“告,古文誥。

……尹告,伊尹之诰也。

”後一條注曰“天,當爲先字之誤。

忠信爲周。

相,助也,謂臣也。

伊尹言:尹之先祖,見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終。

今天絕桀者,以其自作孽。

伊尹始仕於夏,此時就湯矣。

夏之邑在亳西。

見或爲敗,邑或爲予”。

清華簡《尹誥》首句作(以通行字寫出,下同):隹尹旣湯,咸又一悳。

尹念天之贁西邑,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

“尹念天之贁西邑”對應“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鄭云“見或爲敗”,是也。

念、躬爲侵、冬旁轉。

念所從之今聲爲見母,與躬雙聲。

《毛詩·谷風》“我躬不閱”,三家詩作“我今不說”,可爲旁證。

①而“曰自亓又民亦隹氒眾”與《緇衣》“自周有終,相亦惟終”相去甚遠,似無關涉。

按,終、眾古音全同。

民、眾多連用,民亦有眾義。

據此《緇衣》、《尹誥》可讀作:《緇衣》:自周[其]有眾,相亦惟眾。

《尹誥》:曰夏自其有民,亦惟厥眾。

鄭訓相爲輔助,訓周爲忠信,故不得不破“天”爲“先”,謂尹之先祖,見夏桀以前之先君先臣皆以忠信自終。

驗諸簡本《尹誥》,與上下句意不合。

按《緇衣》又引《君奭》:《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鄭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爲‘厥亂勸寧王之德’。

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

”周爲害(割)之形訛,說詳于省吾先生《雙劍誃尚書新證》卷三。

②郭店《緇衣》作“”,从戈,害聲。

③可證于說。

據此,試讀《緇衣》引《尹誥》爲“惟尹念天敗於西邑夏,[夏]自害(割)[其]有眾,相亦惟眾。

”句謂尹念天敗西邑之夏,夏自割害其眾,則其眾亦助成其敗。

連清華簡《尹誥》下句,謂非民無與守邑,夏王作怨于民,故民報之以離心。

而清華簡《尹誥》字整理者釋爲絕,《多士》孔傳正訓“割”爲“割絕”,割絕疊韻。

謹案,字中疑從“弦”,弦、害聲紐相同,韻部相鄰。

字似當讀為害,訓為割害。

①《禮記·表記》引作“我今不閱”,漢石經9《魯詩》作“我今不說”(見馬衡《漢石經集存》圖版三)。

馬瑞辰以爲躬、今雙聲,又云襄二十五年《左傳》“我躬不說”,杜注“言今我不能自容說”,是杜所見《左傳》本作“我今不說”,後人據《毛詩》改作“躬”。

(《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第135頁。

)②《雙劍誃尚書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

第228頁。

③《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第136頁。

(二)《耆夜》補釋清華簡《耆夜》周公作歌《蟋蟀》,凡三章,章十句。

今據三章母(毋)上一字右半所存“頁”旁,試補(夏)字,據二章“從朝及夕”,句疑爲“從冬及夏”。

依通行字將全詩寫出如下:(首章)蟋蟀在堂(陽),役车其行(陽)。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夫日□□□,□□□忘(陽)。

(二章)蟋蟀在席(鐸),歲聿云茖(鐸)。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日月其,從朝及夕(鐸)。

(三章)蟋蟀在舒(魚),歲聿云□。

今夫君子,不喜不樂。

□□□□,□□□夏(魚)。

(首章)毋已大樂,則終以康(陽)。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方(陽)。

(二章)毋已大康(陽),則終以作(鐸)。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愳(魚)。

(三章)毋已大康(陽),則終以愳(魚)。

康樂而勿忘(陽),是爲良士之愳(魚)。

全詩韻例大體上前六句分別爲陽、鐸、魚獨用;後四句分別爲陽部獨用、陽與鐸魚交韻、陽魚交韻。

《毛詩·唐風·蟋蟀》用韻整飭,三章分別爲陽與鐸魚交韻、陽月交韻和陽幽交韻: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陽)(鐸魚)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陽)(月)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陽)(幽)尚需討論的有樂字是否入韻的問題。

據《耆夜》之《蟋蟀》首章,“毋已大樂”樂字似當入韻,“不喜不樂”樂字亦似入韻。

上古藥、鐸兩部漢晉以來多交錯混入《廣韻》藥鐸兩韻,與陽唐兩韻(上古陽部)平入相對,只能依諧聲離析。

故江永即混作一部(入聲第四部)。

又據周祖謨、張雙棣等學者研究,西漢鐸藥、鐸藥職合韻之例有(鐸藥職)①:枚乘《七發》:若澤樂劉向《九嘆》:寞樂楊雄《長楊賦》:石弱《鐃歌·上陵》:笮櫂司馬相如《上林賦》:略獲轢若藉伏藉澤《易林》(坎之兌,遯之未濟):伯樂索得《淮南子·兵略》:烙暴《淮南子·主述》:樂涸食上述諸例多與楚地相關。

上推戰國以至更早,藥鐸相混當有初步趨向。

據此,對《邶風·簡兮》(首章韻舞、處,魚部;二章韻俁舞虎組,魚部;三章韻籥、翟、爵,藥部②)、《鄭風·溱洧》(兩章末八句韻乎且乎,魚部;樂謔藥,藥部)、《小雅·谷風》(首章“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韻雨女予,魚部)、《大雅·韓奕》(五章“蹶父孔武,靡國不到。

爲韓姞相攸,莫如韓樂。

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

慶既令居,韓姞燕譽”,韻到樂,宵藥通韻;土訏甫噳虎居譽,魚部)、《魯頌·有駜》(首章二章末五句“振振鷺,鷺于下。

鼓咽咽,醉言舞。

于胥樂兮”,韻下武,魚部)的換韻、交韻現象或者能有更好的理解。

①詳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

第230頁。

張雙棣《淮南子用韻考》,商務印書館,2010年。

第113、131頁。

②三章“左手執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錫爵”,第三句赭字爲魚部。

(三)釋“鄗閒”清華簡《金縢》云:王乃出逆公,至鄗。

【12】核以今本,是鄗即郊字無疑。

楚文字郊往往做“蒿”。

鄗、蒿皆高聲,與交聲皆宵部字。

據此,曾姬無卹壺(《集成》9710-9711)、包山簡103、115:(吾)安茲漾陵,蒿之無(匹)。

貣越異之黃金,以貣鄗以糴種。

【103】爲鄗貣越異之金一百益二益四兩。

【115】“蒿”、“鄗”義同,皆當釋爲“郊閒”。

①而與蒿里墓地之所、地名專字並無關涉。

據《周禮·司徒》、《遂人》、《載師》、《縣師》諸官職文,百里曰郊,爲六鄉,六卿分掌;二百里曰甸,爲六遂,遂人(中大夫)掌之。

六鄉田制如六遂,六遂軍法如六鄉。

三百里曰稍,四百里曰縣,五百里曰都,稍、縣、都有公卿大夫王子弟采邑,所謂“都鄙”。

餘地仍爲公邑,縣師掌之。

今試讀“郊閒”爲“郊縣”,係城邑及其所轄鄉遂稍縣之泛稱。

“郊縣之無匹”猶云都邑諸地無有與我相匹敵者。

包山簡兩例則分別總領下104—114、116-119兩節。

103“以貸郊縣以糴種”,統下鄝、、羕陵、株昜等地官長爲該地貣越異之黃金若干以糴種數條。

115“爲郊縣貣越異之金一百益二益四兩”,統下鄝、、陵、株昜等地官長爲該地貸越異之金若干數條。

又《楚系官璽例舉》②有:左下一字从竹、晶(三),當即篸(簪)字省形。

左上一字不識,字與郭店簡《語叢四》【15】字字形相同,彼云:“凡敓(說)之道,級(急)者爲首。

既得其級(急),言必又(有)及,及【5】之而弗亞,必(盡)其古(故)。

(盡)之而(疑),必鋊【15】之。

鋊之而不可,必(文)以訛,毋令智(知)我。

【6】”③疑“鋊”當讀爲《出師表》“引喻失義”之“引喻”。

此印疑釋“郊閒引篸”,讀爲“郊縣引篸”。

又及,官印中“”字往往可讀爲縣。

如《璽彙》0183:“愧大夫鉨”④,第三字疑讀隈。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杜注:“隈,隱蔽之處”。

據《左傳》上下文義,“析隈”在析城之外,杜說近之。

縣隈與析隈文例相似,蓋指地縣鄙之大夫。

又《璽彙》3215、5559:亦當讀爲“外縣”、“縣令虛鉨”。

①詳李學勤《楚簡所見黃金貨幣及其計量》,《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第279頁。

②牛濟普《楚系官璽例舉》,《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③簡序據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2卷第5期,2002年。

④從李家浩先生釋,詳《楚國官印考釋(四篇)》,《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四)釋《皇門》字清華簡《皇門》有字凡三見,分別爲:亡不達,獻言【三】才王所。

【四】以助余一人憂,毋【十二】惟爾身之,皆卹爾邦。

【十三】卑女(造)舟①,輔余于險,余于淒(濟),毋作祖考羞哉。

【十三】案字盖从㐭,賏聲。

賏聲、聲(《說文》所謂“熒省聲”)往往義近可通。

如《說文》言部之譻、謍;缶部之罌、罃;《莊子·則陽》“魏瑩”,《戰國策·魏策》作“魏嬰”。

且從賏之嬰、纓;從之營、縈皆有環繞義。

今試讀爲營。

《說文》“營,市居也”,段注據《類篇》、《韻會》改作“帀居”,盖是。

帀居謂環繞而居②。

達訓爲具,《召誥》“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孔傳謂達“言周遍”。

首句意謂使善人皆環居備具于王所,而得獻言。

營引申爲經營、營治,《左傳》“營菟裘”、“營成周”等皆是。

“毋惟爾身之營”,猶曰“毋惟營爾身”,句謂毋經營爾身,當恤憂爾邦。

營又訓經護,見《墨子·天志中》“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

”孫詒讓《閒詁》據鍾會《老子注》“經護爲營”③釋之。

“輔余于險,余于濟”謂輔助余于險阻,經護余于濟渡。

下从㐭不从宮,㐭,《說文》以爲象屋形,或與“帀居”有關。

參考文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馬衡:《漢石經集存》,台灣藝文印書館,1976年。

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

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

《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

張雙棣:《淮南子用韻考》,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學勤《楚簡所見黃金貨幣及其計量》,《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牛濟普:《楚系官璽例舉》,《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陳劍:《郭店簡<窮達以時>、<語叢四>的幾處簡序調整》,《國際簡帛研究通訊》,第2卷第5期,2002年。

李家浩:《楚國官印考釋(四篇)》,《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土简帛与古史再建”(09JZD0042)、国①字從整理者釋。

謹案,此字右旁與清華簡《金縢》“是年(仁)若丂(巧)能多才多藝”之“丂”字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