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
岑参、尤西鲁等古代著名shiba作家,由于其独特的诗风,让一代又一代的中
国读者被它的异域情调所吸引。
特别是岑参,以其"里山"中的傲骨和豪迈,"远山"中的妩媚和奔放,以及"沙漠"中对审美进行升华的淋漓尽致记叙,深入人心。
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分享岑参的诗歌,让孩子们了解异域情调。
例如,可以
让孩子们读一读《里山》,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岑参的热情,孩子们可以思考泰斗之气,尤其是里山所代表的豪迈和独立,以及追求和执着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具有良好的榜样发挥作用。
此外,教师也可以把岑参的诗歌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可以帮孩子们谈论表
面受疾病和痛苦的挫折,但却激发内心深处无限勇气及勇于去正确地追求和回应的精神。
以上就是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可以利用它来带动孩子们思想,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岑参边塞诗中异域情调与孩子们探索生活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
帮助孩子们收获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并把这种异域情调的精神氛围植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们必将在此类文化背景下,变得更加开放,勇敢,和具备追求梦想的能力,扬帆起航。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吧!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摘要: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
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
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
在文学史上,讲到盛唐边塞诗派,人们往往将边塞诗派两位杰出诗人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是因为他们的边塞诗艺术风格上有相近之处。
杜甫曾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二十韵》)[1]而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有着更简明的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从此,人们大多以“悲壮”二字概括“高岑”边塞诗风的共同特点。
但也有人,如清王士祯提到了“高、岑”边塞诗风的不同,认为“高岑迥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一、高岑两人虽都有长期的边塞生活经历,但所到之处不同:高两赴蓟北,一赴河西;而岑参去的是安西、北庭。
所以他俩笔下的边塞风貌是不同的在高适眼中,塞外的景象是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绝域苍茫。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显得荒凉、冷寂、凝重,给人以阴惨惨的感觉,虽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但有苍凉之感。
而岑参写边塞之景,却带着喜爱之情,显得清丽明快,对边塞的景物,岑参无不带着好奇的眼光,描绘了辽阔壮丽变幻莫测的塞外风情。
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始就描写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外严冬景象,这本是是情理之中,但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突发奇想以春景状冬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严冬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景色清新俊丽,作者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
岑参还有对胡地的风俗,音乐舞蹈及汉胡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描绘。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初照凉州。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岑参诗歌中的西域岑参的一生中,从军边塞,两度远赴西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的全面反映西部生活,充满奇情异彩并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作,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一、岑参西域文化情结产生的基础因素(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局面唐代社会的开放格局是唐歌创作开放局面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唐社会和唐诗歌的开放格局都为岑参的诗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学氛围,同时也是岑参接触西域文化创作出优秀边塞诗歌的重要前提。
唐代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汉族对外国人、汉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开放方面,更体现在中原等核心要害地区对外国和边境地区开放方面。
唐朝皇帝都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情怀、包容天下的长远眼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
”到玄宗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唐王朝对外来的三教也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国家事务中,唐代一个国家的博大胸怀和强大国力,体现在在保证边境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宽容接受了周围的少数民族。
唐代开放社会的结构意识,乃博大的胸怀气概,宽容的宗教思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国军事帝国的边疆稳定的细化,在文治武功的舞台上异族和蕃将得以驰骋其才、张扬其志,所有都形成了唐代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二)盛唐昂扬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繁盛,威名四海,出现了空前盛世。
杜甫曾有诗描写这种盛世面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人生活在这个盛世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独特精神,具体体现为积极的情感,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怀等,并逐步积累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心理气象。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提到“盛唐之音”,引进了异国的习俗、礼仪、服装、配饰、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宗教这些元素。
无所畏惧的唐代,公然地引进和吸收,毫无束缚,大胆地创造和创新,打破框架,不落窠臼,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一)生平: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奇情壮丽,节奏多变。
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
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
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
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
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天宝三载(744年)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

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 “ ”《 )赤焰烧虏云 , 炎气蒸 寒空。 (经火 山》 “ ”《 ) 侧闻阴山胡儿语 ,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 鸟不敢飞 ,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 中自雪遥旋 空
灭。 蒸沙砾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柏 台霜威寒逼人, 热
愁杀楼兰征戍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 ”《 )凉州七里十 万家 , 胡儿半解弹琵琶。琵琶一 曲肠堪断 , 风萧萧兮夜漫漫。”
留别》 “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和风雪相联系的, ) 自然是彻骨的严寒 :散人珠帘湿罗 “
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 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 阑干百丈冰 , 愁云惨淡万里凝。”《 ( 自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 )马 毛带雪汗气蒸 ,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马川 r走
.
.
堕 堂
论 岑 参 边 塞 诗 的 异 域 风 情
。 艾 丽辉 , 燕 燕 康
( 牡丹江第六 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7 0 ) 5 00
【 摘
要 】岑 参 是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 边 塞 诗 无 论 是 数 量 还 是 质 量 , 堪 称 盛 唐 之 冠 。 岑 参 诗 歌 艺 术 地 再 现 了 其 都
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
脱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而与严寒相对的 , ”《 ) 还有火
山、 热海 :火山突兀赤亭 E , 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满山凝未 “ l火
毡墙湿, 风摇毛幕寒” 《 (首秋轮 台> , 出了游牧 民族艰苦的生 )写
活和特殊的居住条件 , 非亲历者不能道。 音乐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 的重要手段 , 也是与诗歌相辅 相 成 的艺术部分。 岑参用灵巧多变的诗笔写下了西域乐舞的曼倩 美妙。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 “ 紫髯绿 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
浅析岑参边塞诗的“奇”

岑参边塞诗“奇”<摘要>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更加壮观。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其中岑参就是当时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
<关键词> 岑参、边塞诗、奇一、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岑参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①。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评价,历来不外“奇”、“壮”二字。
即如陈铁民、侯忠义在《岑参集校注》前言中所概括:“岑诗发展变化的趋向是由‘奇'转向‘奇壮',并在第二次出塞时,最终完全形成‘奇壮'的独特风格。
”②(一)奇景奇景即是描写对象的奇,岑参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在盛唐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诗具有“异域色彩”。
岑参笔下所描绘的边塞,让“异域色彩”显得格外浓厚。
他的大部分边塞诗篇,描写的基本都是大漠、草原、雪海、火山。
比如描写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经火山》)描写荒原:“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描写边城欲雨:“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武威春幕闻宇文判官使还已到晋昌》)这些景,奇而不怪,异而不俗,是在现实景色的感受中提炼描绘出的具有高度审美理想的奇丽风光。
直到现在其实的风格都对描绘边疆风景的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多表现在前面所述“异域色彩”的追求上。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赏析王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摘 要:岑参一生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便是其中一首。
本诗主要描写出具有异域风情的边塞宴会场面和醉后引发的归思。
借用一个“醉”字将醉后欲归家的异乡人之情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作者简介:王威,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79-01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岑参(约715年—769年)唐代诗人,出生在荆州嘉陵。
其早岁孤贫,从兄就读,天资聪慧;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无成,在长安奔走,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
两次出塞的经历,使他对边塞生活有深切感受。
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使他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作家。
酒泉,唐郡名治所在使指今甘肃酒泉。
《西荒经》有言: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 酒美如肉,澄清如镜,故得此名。
唐肃宗至德二裁(757),岑参离开边塞东归,东归途中路过酒泉。
酒泉太守置酒相待,岑参在酒后所作本诗。
本诗前四句交代宴会的时间、地点、美食、美酒和美曲,将具有西域特色的宴会场景描绘出来。
最后一句“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显露出诗人在酒醉之后卧在军帐中想起秦山关内的思乡之情。
可以说这是岑参边塞诗作中的思乡之作。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开头两句点出酒会基本信息是夜晚在酒泉与太守饮酒。
同时“剑舞”、“击鼓”写出这是具有戎旅特定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摘要】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盛唐之冠。
岑参诗歌艺术地表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信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鲜明的异域风情,拓展了边塞诗的题材,开创了盛唐诗歌的新风格。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异域风情如果说边塞诗是盛唐塞上烽火催开的一丛艺苑奇葩,那么岑参的边塞诗则是其中的一枝独秀。
岑参以其对奇异塞上风光的描绘,在盛唐边塞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较晚,当他登上盛唐诗坛的时候,边塞诗的创作已经相当繁荣:高适的雄浑、王昌龄的韵味……各种风格的鸿篇佳作如同群星争辉,岑参却能以独特的风格独辟一径。
他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他反复吟咏:“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又把从军与灭贼结合在一起:“早知逢乱世,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行军十二首》)。
岑参的边塞诗详尽真实地描写了军旅生活,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既有对火热生活的歌颂,也有对恐怖遭遇的描写;既有积极进取的风发意气,也有悠悠不尽的乡思和自叹壮志难酬的感慨。
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传奇探险色彩的新鲜内容及深沉的感慨。
如:“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
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
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白发轮台使,边功竟不成。
云沙万里地,孤负一书生。
”(《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又如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但是,岑参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
他以热爱边塞生活的诗情和神奇瑰丽的诗笔艺术地再现了西域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观、新奇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为盛唐开拓出一个奇气溢出、充满异域情调的艺术天地。
一、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其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道衰落。
他从小只能跟着他的哥哥生活、学习,遍读经史。
二十岁时来到长安,献书求仕,他看到当时从军边塞是一条出仕的捷径,于是,他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从军边塞,曾于天宝八年、天宝十三年两次出征,先后到过安心、北庭,历经五六年之久,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对岑参来说,出塞是一种更为壮丽的漫游。
是人放情山水、搜奇猎异,描绘了玉门关以西广大国土的自然风貌和风俗人情,使边塞诗反映生活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诗人真是地记录和描述了西域边地的山水景物和自然风貌。
边陲塞外与中原大地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象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西域游浩瀚的沙漠:“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有呼啸的狂风:“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还有漫天的飞雪:“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飞雪。
春风吹不到,汉使亦应稀。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风雪相联系的,自然还有彻骨的严寒,最有代表的就是他的代表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开始就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
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透漏出边地严酷的气候条件。
岑参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除了写严寒,还写了与之相对的火山和热海:“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由此可以看出,岑参笔下的自然景观多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征,是唐代诗人少有描写的新鲜事物。
西北的气候特征与中原也有很大差别。
一年之三月,在江南,正是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但西域却是“轮台风物异,地是过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到了四月,气候似乎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四月还是“雪濛濛”,可是一到五月,气温就骤然上升,“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
”六月本应是盛夏,万物茁壮生长之时,但是西北却已经入秋,“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金秋八月,内地丹桂飘香,秋高气爽,西域却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于这些细微的天气变化,岑参以敏感的诗心捕捉西域独特的物候特点,给当时没有条件亲眼目睹这一切的世人带来了新鲜的看料,让人们对西域的苦寒、酷暑、奇景都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肤体验。
二、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西域民族的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及居住环境也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生活在西域的民族以游牧为主,饮酒食肉是其基本的生活习惯,“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海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诗句中,诗人以丰富的词采艺术地再现了西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西域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也自由特点,游牧生活频繁迁徙,故他们的房子都不是砖瓦结构,而是便于拆卸的材料。
他们以毛毡为墙,经风吹雨打,被雨雪浸湿发出腥味,“雨拂毡墙湿,风摇毛幕寒”,写出了游牧民族艰苦的生活和特殊的居住条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不能写出来的。
似乎少数民族都是善歌善舞的,音乐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与诗歌相辅相成的艺术部分。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儿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铤歌》中,诗人更是把视觉、听觉、感觉三者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地表现出西域乐舞的独特魅力:“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未之见。
高堂满地红氍貐,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精且叹。
”从岑参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域舞蹈的洒脱奔放,热情泼辣和西域音乐的轻灵活泼而又悲凉慷慨深沉的特点。
诗中真实地记录了舞姿翩翩、弦管和鸣的景象:回裙转轴若飞雪,左镟右镟生旋风。
服饰艳丽的西域少女,如莲花旋转,如舞飞雪,如起旋风。
衬着鲜红的地毯,伴着古朴悲凉的胡乐,创造出一种变幻莫测的艺术境界。
三、诗人笔下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西域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唐朝时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经营,西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出现了相对来说比较和睦的民族关系。
以往也有很多边塞诗人,他们多抒写西域地区艰苦的兵营生活和恶劣的战争场面,岑参也有这方面的佳作,但同时,他又冲出了这层囚笼,写了许多各民族之间融洽的民族关系。
他写出了各族人民的语言差异,“藩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轮台即事》)更写出了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的新局面,“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以及“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奉陪封大夫宴》)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等诗中,我们能看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将官之间共同宴乐,亲如兄弟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
纵览边塞诗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异域风情在岑参以前还没有纳入文人的视野之内,就连和他并称的高适笔下,也少有类似描写,高适的作品虽与岑参相近,却另有不同,他的诗主理,而岑参则主景。
至于岑参为什么会注重对西域异域风情的描写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该与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有关。
岑参曾经五参戎幕,前前后后共经历十几年,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这就为他的边塞诗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人许彦周的《彦周诗话》称:“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将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
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正因为岑参的诗歌来自生活,所以后人读其诗时,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才能领会得更加真切。
当然,对岑参诗歌有此类评价的人很多,如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就说:“又尝以已未冬粆,谪戍边关,祁连雪山,日在马首,又昼夜行隔壁中,沙石吓人,没及踝膝,而后知岑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云奇而实确也。
大抵读古人之诗,又必身临其地,身历其险,而后知心惊动魄者,实由于耳闻目见得之,非妄语也。
”这就介绍了他对岑参诗歌领悟的加深。
其次,应该是和他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以及他天生好奇的个性有关。
岑参出塞的目的并非出于无奈,而是本着立功沙场、博取功名的昂扬精神而做出的主动选择,这在他的诗中有多处表达:“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送宇文判官》)“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由此可见,他是想通过出塞沙场,赢取功名,有着强烈的报国愿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同时,使他多次出塞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好奇的个性,杜甫就曾说到:“岑参兄弟皆好奇。
”因此,追求新奇的事物,具有开阔的胸襟是岑参个性的突出特点。
正是因为个性“好奇”,岑参才能够欣赏边塞的奇异风光,才能够从容领略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使他笔下的边塞生活有了前人所没有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