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
《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

《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自由与想象_纳博科夫笔下唯我困境探究一、引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以其深邃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随笔还是自传,都常常触及到“自由”与“想象”这两个核心主题。
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里,这些主题的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
本文将通过分析纳博科夫的作品,探究其笔下的自由与想象如何共同构建了唯我困境。
二、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自由与想象1. 自由的内涵纳博科夫的作品中,自由往往被赋予了深邃的内涵。
这种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行动自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渴望。
在纳博科夫的笔下,人物们为了追求自由而不断努力,但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2. 想象的表达想象是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主题。
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世界。
想象不仅为他的作品增添了诗意和美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内心世界的途径。
三、纳博科夫笔下的唯我困境1. 自我认知的困境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人物们常常面临着自我认知的困境。
他们试图通过追求自由和想象来认识自己,但往往陷入了一种唯我主义的泥沼。
这种唯我主义使得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和社会的现实。
2. 自由的局限与挑战尽管人物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种种局限和挑战。
在纳博科夫的笔下,自由并非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自由,而是一种需要付出代价的、相对的自由。
这种相对性使得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
四、案例分析以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为例,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亨伯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而不断努力,但最终却陷入了自我毁灭的境地。
他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爱情世界,但这个世界的存在却让他失去了现实中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
有关纳博科夫的文献综述

有关纳博科夫的文献综述高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小说家、文体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著名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说吧,记忆》、《阿达》、《透明》、《劳拉的原型》等。
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既是文学家又是昆虫学家。
作为文学家,他用俄语、英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传记作品,“他强调语言与现实的主观性与虚构性,在作品中彻底打破传统的创作与思维模式,大量运用暗示、漫画式的夸张、滑稽模仿、语言的多义与歧义等手段来表现的主观、虚构和游戏等特性。
”一直以来,他的作品都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评论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有的人研究纳博科夫的时间观,有的研究他作品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等等。
1.纳博科夫的时间观时间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小说中的重要母题,也是其小说焕发魅力之本源。
在柏格森时间论的基础上,纳博科夫结合自身的生存体验,形成了其独特的时间观。
在他看来,时间是人类生存的牢笼,它将我们禁锢在现在,既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憧憬未来。
这一时间观在其小说创作中往往表现为文本时空交错机制的设置,因而也使得其小说在后现代文本中独树一帜,在引发世人思考人类生存的同时也为其小说之美所折服。
王卫东在《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一文中指出,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
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
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普宁》的主人公普宁、《微暗的火》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
纳博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

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美国文学之二十三:纳博科夫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1899.4.23 ~1977.7.2)称得上美国当代文坛的一位奇人,他的多才多艺与风格独特的小说曾倾倒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
托马斯.品钦就曾是他虔诚的学生,萨特对他的作品击节赞赏,西方评论家认为他是福克纳、乔伊斯以来最有独创性的作家,是' 当代小说之王'。
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是司法部长,外曾祖是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父亲是法官,又是狄更斯专家,这使纳博科夫得以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
他能用俄、英、法数国文字写作,并且是蝴蝶研究专家,1942至1948年曾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任研究员,发表过多篇有关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论文。
纳博科夫在文学上往往有些出人意料的见解,比如他认为阅读作品不应囫囵吞下,而应拿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样,那些风味独特的碎块就会在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整体。
他的创作方式很特别: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零零碎碎写在卡片上,然后再像整理扑克牌一样布局成篇。
案头总有一部《韦氏大辞典》,随时从中撷取冷僻古奥的词汇,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如迷宫,纤毫毕现的细部雕琢与云雾缭绕、峰回路转的叙述交织在一起,往往一读再读而不得要领,不过一旦茅塞顿开,便觉得风光旖旎,意蕴隽永。
从191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至1938年流亡至巴黎,他用俄语写了数百首诗,近10部剧,50余篇短篇小说,9 部长篇小说。
1939年起用英文写作,主要是长篇小说,同时做了英、俄、法几个语种间的翻译工作,其中1964年出版的英译的普希金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文仅228 页,注释却达1700余页。
这个奇特的构想引发他的灵感,于是创作了一部更为奇特的作品——《微暗的火》,一般称它为小说,但又完全不同于通常的小说:前一部分是999 行诗,占全书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是详尽的注释与索引,读者通过参阅注释来理解诗,从而清理出故事情节。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摘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具有超现实意志的作家,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解读现实,并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巧妙碰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融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纳博科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现实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美妙之处。
他的创作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纳博科夫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现实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意志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的魅力,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纳博科夫、超现实意志、现实、艺术、碰撞、现实元素、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创作价值、艺术成就、共生关系1. 引言1.1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超现实意志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挑战传统文学和现实的边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体现在他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上。
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觉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荒诞和荒谬之处,同时透过现实的表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秘密。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也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现实的碰撞中。
他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和限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和艺术的探索,他以超现实的意志和激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2. 正文2.1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体现在他对生活中细微的、常被忽略的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上。
纳博科夫与其历史、戏剧作品

World Culture Book Story纳博科夫与其历史、戏剧作品 编译 李有观俄罗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在移居美国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庶出的标志》(1947年出版)的前言中写道:我不是“真诚”的人,我不会“挑衅”,我不会“讽刺”。
我既不是教条主义者,也不是寓言家。
政治和经济,原子弹,原始的和抽象的艺术形式,整个东方,苏俄“解冻”的迹象,人类的未来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与我无关紧要。
纳博科夫对20世纪的政治风暴并不陌生。
1919年,他和他的直系亲属登上一艘名为“希望”的轮船,驶出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从此逃离正处于革命风暴之中的俄国,来到德国。
1937年,他从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逃到法国。
1940年,在法国巴黎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几个星期之前,纳博科夫带着自己的犹太妻子和儿子,登上巴黎最后一班远洋轮船前往美国纽约。
所以,纳博科夫坚持认为他的艺术独立于政治和社会。
这是事实还是虚构?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秘密历史》一书中,作者安德列娅·皮特采尔女士认为,这样的声明仅仅是纳博科夫公开其外表的一部分——“温文尔雅、富有魅力的见多识广的人,不会被历史所轻视或淡化。
”皮特采尔在书中写道,纳博科夫记录的事件“已经完全处于公众的记忆范围之外,以至于被忽视”。
为了证明她的观点,皮特采尔记录了纳博科夫生平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并展示了纳博科夫的作品如何“折射”这些事件。
虽然其结果是一件令人钦佩的档案研究作品,遗憾的是,纳博科夫的艺术仅仅成了历史的捕捉仪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英雄主义行为,但却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想要做的只是记录事件,那么为什么要通过写小说这样的麻烦事情呢?皮特采尔认为,纳博科夫设计了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记录不人道和暴力的历史,将他的过去埋藏在他的艺术中,等待读者们去发掘它。
如果皮特采尔的看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纳博科夫的作品如此神秘?皮特采尔引用了纳博科夫著名的结论:艺术是难以理解的,应该挑战读者。
独特的文化身份与_独特的彩色纹理_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

首英文诗;纳博科夫的12部长诗中,用俄
文写就的有《童年》、《克里米亚》、《彼得
堡》等9部,用英文写就的有《俄罗斯诗歌
晚会》、《微暗的火》等3部。
纳博科夫最为擅长的还是叙事文学。在
这个园地,他是从创作短篇小说起步的,但
他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似乎被其长篇小说的
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那些用俄文写
的长篇小说之英文的平行物一一孕生:
《死刑邀请》—《背着私生子的记号》,
《卢仁的防守》—《普宁》,最后一对则
是《暗箱》—《洛丽塔》。……他以
《洛丽塔》为自己的全部创作———不论
是其后期的,还是其俄语时期的———赢
得了饮誉世界的权利:不会被埋没,不
会被忘却。我不认为,他教会了讲俄语
来予以接纳的。⑥但是,这一观点也是大可
质疑的,因为仅仅说“予以接纳”不能解决
问题。
其实,这也是纳博科夫本人不得不面对
的问题。1966年9月25-29日,在瑞士,
纳博科夫接受了他的美国学生阿尔弗莱德·
阿佩尔的采访。采访中,纳博科夫“遭遇”
了他的“身份归属问题”:
问:好些年来传记作者与新闻记者
的人说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
善于教讲英语的人说俄语,这一点也是
意义不小的功绩。
·73·这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安德列·比
托夫对纳博科夫的一番评论。①
是的,善于教讲英语的人说俄语,善于
让美国人了解俄罗斯文化,这的确已是一个
意义不小的功绩。在美国侨居达20年之久
的纳博科夫,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韦尔斯里
·75·
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定。众所周知,昧良心的蝴蝶贩子常常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美国俄裔小说家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奇特人物,经常引起评论界的争议。
许多评论家赞誉他为英语文学中最好的文体家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以《洛丽塔》为例,认为对纳博科夫作为文体家的成就无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之过分。
约翰·厄普代克称他为“大师”,认为他的小说无论在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给人们所带来的思考愉悦方面,其深度在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对纳博科夫也有反面的批评。
唐纳德·莫顿认为纳博科夫过分强调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简直象一些唯我主义者,一些完全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的个体人物,他们似乎不知道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
乔纳森·拉本认为,纳博科夫的英语混杂着陈旧的语法和运用不当的俚语,他的小说语言本身是英语、法语和俄语的大杂烩。
然而,布鲁姆对纳博科夫的评价还是中肯的:如果纳博科夫现在享有过高的声誉,他在创作高峰仍然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家。
尽管西方国家对纳博科夫已有大量的评论,本文试图另辟蹊径,论证纳博科夫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文风、他的俄罗斯贵族身世以及他表述现实的科学精确性和艺术想象力,而且在于他的小说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体现出美国20世纪小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
纳博科夫生前不屑于自己的作品被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
但是将他的作品置于更为广阔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诗学范畴中加以研究,不仅不是牵强附会,而且非常有必要。
特别是,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纳博科夫的作品才在中国文学和评论界引起特别的关注,迄今为止,与对纳博科夫作品的大量翻译工作相比,我国除少数知名学者对他的个别作品进行过评论以外,尚未出现对其全部作品进行总体研究的成果。
希望本文将有助于我国对纳博科夫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广泛研究。
作为现代性的文化产物,现代派文学是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反叛和否定。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俄裔美籍作家。
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
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1977年纳博科夫因患严重支气管充血病逝,遗体火化后埋葬在蒙特勒的公墓。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思想纳博科夫的艺术观:纳博科夫有很多深刻的偏见:“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
他强调的是后者,认为大作家最要紧的是大魔术师。
他并不看好现实主义,认为这是一个伪名词。
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他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
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
”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
”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世界。
因为大多数客观词汇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观含义。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主观生活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它能使所谓的客观存在成为一个空洞的、破碎的外壳。
他的作品同样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在这部讲稿里,这位富有朗诵天赋的教师飞光溢彩的语言,才气横溢的讲授,情趣昂然的机智,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和科学的精确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他成为了一个奇妙的魔术师。
他为他的学生,为我们这些今天的读者,铺展开了一个多么美妙奇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