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在报表中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公司形象、推动股价上涨等。
盈余管理的效应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利益保护等方面。
盈余管理常见手段包括盈余平滑、盈余操纵等。
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程度等。
监管措施包括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管等。
盈余管理存在的风险包括损害公司声誉、降低投资者信任度等。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趋向透明化、加强监管力度等。
盈余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影响公司形象、投资者信任度等方面。
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包括影响公司价值、影响公司业绩等。
挑战与机遇包括应对监管要求、抓住市场机会等。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影响深远,需要公司高度重视。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效应、常见手段、影响因素、监管措施、风险、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公司发展、挑战、机遇。
1. 引言1.1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盈余数据呈现一种符合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状态。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达到改变财务报表盈余水平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或其他利益。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机、调整资产和负债的估值方法、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等手段来实现。
盈余管理并非完全负面,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应对市场波动和经济环境变化,提高公司价值。
过度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损害公司长期发展和声誉。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谨慎操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盈余数据的真实与可靠,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和发展前景。
1.2 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例如通过在财务报表上增加收入或减少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价。
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绩效考核等因素而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大的行业中的公司可能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以保持市场地位和吸引投资者。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中国铁通张德良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近年来财务理论界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并普遍对其进行否定批判。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及其及正面、负面影响,指出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提出了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途径,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两个权威性的定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客观性(一)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有原则导向模式和规则导向模式。
为满足资本市场发展之需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2006年我国制定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顺应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潮流。
浅谈盈余管理

浅谈盈余管理作者:谷星诺来源:《大经贸》2015年第03期【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其产生有内在的动机及外部条件。
盈余管理虽然降低了企业财务报告中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却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我国目前的许多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抑制这些不良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盈余盈余管理内在动机外部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正面作用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机1.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看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包括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等之间的契约。
其中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契约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加上经济主体的自利性,使得企业管理人员既有动机又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去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且委托人很难监督和约束代理人。
盈余管理作为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便得以产生。
首先,为了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委托人无法了解代理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最适宜的契约就是迫使代理人分担其行动的后果,以此来激励代理人竭尽全力地作出努力。
也即根据企业的盈余数据,来签订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契约。
而委托人所能观察到的盈余数字就是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数字。
其次,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式。
而为了使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委托人将编制财务报告的方法的选择权授予了代理人。
但是当以下条件满足时,财务报告这种形式是有缺陷的:管理人员相对于股东拥有优先信息: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与股东的利益不符:会计和审计规则有缺陷。
所以财务报告也不能完全消除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为了使自身报酬最大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自己掌握报告方法的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本文旨在分析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涉及到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类型、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使会计报表中的盈余看起来更好,从而影响投资者、分析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
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加股票回报率和降低利息成本等。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以下行为:1. 收入的认定时间点的调整:将收入提前或推后来调整会计报表中的盈余。
2. 成本的分类:将某些费用分类为资本支出、可资本化的支出,从而使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好。
3. 账面价值的调整:对某些资产重新估价,并将重新评估后的账面价值列入会计报表中。
二、盈余管理的类型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合法盈余管理:合法盈余管理是允许的,它可以通过规范的会计方法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比如说,公司可以通过计算折旧、摊销和计提预备金来调整账面盈余。
2. 争议性盈余管理:争议性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手段来调整盈余。
比如说,公司可以将某些未实现的盈利纳入收入,或者将某些支出视为应计支出。
3. 欺诈性盈余管理:欺诈性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来调整盈余。
这种行为是非法的,违反法律法规。
三、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盈余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体表现如下:1. 股票价格: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盈余,进而提高股票的价格。
2. 分红: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的分红比例更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 借款成本: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信用评级,降低公司的借款成本。
4. 投资决策: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的未来盈利预期更好,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四、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盈余管理投资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应对盈余管理:1. 多维度分析:当投资者考虑买入或卖出某只股票时,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单单看盈余数字。
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已经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原因、手段和方式以及对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中大多对盈余管理的弊端进行了批评,很少提及其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作一探讨,并希望对全面认识盈余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会计政策中,很自然地选择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管理者为了在报酬合同、借款合同和政治成本中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这种行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损害了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极其有害的。
其次,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空间,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护自身以及企业的利益。
这种行为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当然也包括自己)维护契约各方的利益,是应该肯定的。
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含义可以看出,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不应该盲目地加以排斥和反对,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它。
也有人认为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应该对其大力批判。
笔者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的充分理由。
不可否认,并不排除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但管理者的价值是通过企业价值来实现的,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从代理理论看,管理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成本相当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这也是管理者不愿意去做的。
因此,只要有可能,管理者就有尽力维护各契约方利益的要求。
二、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从客观上看,盈余管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契约成本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订约成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但由于企业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
盈余管理分析

盈余管理分析盈余管理分析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实施盈余管理主要有六种动因,两大类方法。
其本身具有四个特点。
可以通过加强研究合理规范来去弊存利。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动因方法特点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对于什么是盈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
Paul M. Healy and James M.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使为了误导股东对公司潜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报告的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的判断过程. William J. Bruns, Kenneth A. Merchant认为:盈余管理包括会计操纵和经营操纵两个层面。
在会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构造业务交易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作出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目前我国普遍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或为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会计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条件1.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之间利益的不一致。
.实施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目的:一是管理当局完成委托代理契约;二是筹资目的,达到上市或配股的要求;三是合理避税;四是获取政治成本,使企业通过面临的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五是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六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
2.盈余管理的条件: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人们的认识水平,成本的约束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性(制度的空缺,可选择空间较大),信息的不对称性,现行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固有缺陷(如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重要性和稳健性原则应用,会计估计的大量存在等)三、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但又不仅限于会计方法。
积极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积极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作者:张哲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0期摘要:中国证券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下,对盈余管理的需求显著增加,上市公司尤为明显。
本篇即是从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分析出发,通过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利用和盈余管理对上市企业带来影响分析。
关键词:盈余管理市场判断审计监督优化结构一、背景介绍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强。
盈余管理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内部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盈余管理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外对企业信息进行粉饰。
(一)上市公司发展近况中国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30年的飞速发展中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新型产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上市公司正以蓬勃的朝气飞速发展,但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出现只有短短数十年,仍有很多地方不成熟。
针对这些问题,证券监管部门也作出许多应对政策,如注册制改革,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的市场运作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其他的一些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上市的时间差问题和额度问题。
例如上市公司发行--上市时间差问题,在成熟国家股市中,上市公司的发行具备充分的发行--上市时间差,但我国很多新股发行是缺乏时间差的,这会影响股市稳定。
额度问题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发行首先面对的问题,正是由于我国时间差短的原因,也造成额度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发行股票的种类有三种:非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已上市公司进行配股以及停牌重组上司公司增发新股。
这些都要面对额度问题,额度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上市公司小型化以及形成额度有限带来的企业将精力用于争取额度上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和性质以往对盈余管理的认知着重对外报告,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与治理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与治理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影响;治理论文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界,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国外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向实证分析过渡,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
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
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
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