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政治和儒学思想

合集下载

再论“王道政伦”概念之诠分与阐释——基于孔孟古典儒学与董仲舒

再论“王道政伦”概念之诠分与阐释——基于孔孟古典儒学与董仲舒
周迪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宄所,中 国 澳 门 999078)
[ 摘 要 ] “王道政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德”文化的民族意志性所在,是 延续至今的我国精神文明的价值遗产。有鉴于此,从《六艺》哲学“心”观与孔孟“道德革命”正义性的历史 机理效应以及董仲舒“王道三纲”的涵摄范式及其缘饰为政治公权力治理社会的工具性视角出发,重新对 “王道政伦”的概念做出一个相对适宜的诠释可见一斑。这不止是回眸古代先儒们的治秩之道,还是期冀 于人文“王道”的当下与未来。
东 周 :儒家经义思想的开山孕育。春秋 时 期 ,孔丘以“仁 ”说为宗旨,主张依“仁爱之心”来处理各种纷 繁的人际关系,并编修成文,创立儒派。战国中期,孟轲站在孔子“仁礼”根 底 之 上 ,提出了“性本善之”“民 贵君轻”“政在得民”的理 念 ,儒政思路愈见大势。随 后 ,末期的荀况会当凌绝至孔孟,竟以“礼法共进”之 义 签 注 儒 学 使 其 迸 为 君 王 施 政 之 制 。两 汉 :儒 家 纲 教 政 伦 的 如 日 中 天 。西 京 后 儒 董 仲 舒 托 先 辈 之 任 ,采诸 子 之 长 ,外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三纲五常”,新儒学的诞生驱策了儒家地位的聚变,而东汉的马 融以及班氏兄弟等人又让儒学教义的国有法典化成为可能。宋 明 :儒学唯心主义的再二飞跃。宋 代 ,程朱 经学(程颢、程颐 与 朱 熹 )凭仗更次吸收佛道两家有关“人欲”“天理”内核续而成形了客观唯心论的宋学
[关键词]传统;儒家文化;“王道政伦”;孔孟儒学;董仲舒儒学 [中图分类号]B 222.2 ;B 2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9)05-0160-13
何谓传统?传统为何?张文显教授在其《法哲学范畴研究》中 指 出 :“所 谓 传 统 ,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 的 、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态度、信 仰 、习俗、制度等。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所 以 ,很容易把传统与过 去划等号。实 际 上 ,传统不只是过去的东西,而且是对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产生定向性和规定性影响的东 西^那些仅仅属于过去、早己僵化和死亡的东西,并不能称为传统。”®于 是 ,对于之后的社会至少是能够 去 发 生 关 联 的 那 些 隶 属 于 我 们 民 族 与 国 家 的 且 大 有 裨 益 的 东 西 ,难 道 没 有 理 由 不 去 衍 传 ?毕竟,这 样 的 东 西 为 后 来 的 我 们 立 足 于 世 界 ,成 就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国 家 积 蓄 了 相 当 宝 贵 的 智 力 资 源 财 富 ,这就 使 得 横 穿 于 中 华 历 史 文 化 数 千 年 的 儒 家 经 义 思 想 中 的 “王 道 政 伦 ”有 关 话 题 一 时 层 出 不 穷 。而 将孔孟古 典 儒 学 与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所 秉 持 的 “王 道 政 伦 ”主 张 予 以 客 观 分 析 ,并 从 中 寻 找 到 儒 家 “王 道 ”的 意 义 所 在 , 是今人再一次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关键。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礼治”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自的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阳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休,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第(销)、智(知)、忠、礼、勇、恕、廉、温、、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梯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近,字尼,鲁国邑(今山东省阜市) 人,祖籍宋国更邑(今河南省夏国县),中国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及优点是?在中国,对中华⽂化有两种理解⽅式,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优秀⽂化。

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落后腐朽⽂化。

⽽两种观点都不约⽽同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化核⼼。

认为中华⽂化落后的⼀般都反孔批儒,肯定中华⽂化的却称赞儒家思想。

⾃从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后,儒学正是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多年之久。

它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思想,是有原因的,⼀是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思想上的统⼀来进⾏政治上的统⼀,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其次是儒学的创始⼈孔⼦喜欢周游各国,⼴收弟⼦,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再者,后来的继承者如孟⼦、董仲舒、⼆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些思想,⽐如仁政、春秋⼤⼀统、君权神授、天仁合⼀、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套上进⼀步束缚了⼈民的思想,使⼈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创⽴,(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诸⼦百家学说之⼀。

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全世界都产⽣过深远的影响。

其核⼼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核⼼,就个体⽽⾔,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思想;就社会⽽⾔,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故、⿍新,⽂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价值观的基⽯。

就社会⽽⾔,儒家思想的核⼼是德道;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区别。

儒家思想的特别之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格、积极的⼈⽣态度,尊⽼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准则。

蒋庆政治儒学思想述评

蒋庆政治儒学思想述评

文化与艺术193作者简介:张颖(1995— ),女,汉族,湖北十堰人。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蒋庆提出“政治儒学”这一概念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许多讨论,更多的人开始认真地思考蒋庆的思想。

有人认为蒋庆是“六十年来大陆唯一思想家”①,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当然也有人持不满态度,认为蒋庆的政治儒学思想是“奇思妙想的复古主义”②。

在笔者看来,蒋庆志在弘扬儒学的这种使命感和激情让人由衷敬佩,但诚恳地说,在他的政治儒学思想内部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制度安排方面是否合理等;而且在现阶段的中国,他的政治儒学理想是否能够实现也还让人存疑。

本文主要是对蒋庆的政治儒学思想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进行讨论。

一、蒋庆的政治儒学“政治儒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他的著作《公羊学引论》中,之后在他的著作《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广论政治儒学》中,蒋庆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政治儒学的内容,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构想:根据“王道政治”的理念,在政治上建立起“儒教宪政”,将中国建立成一个“儒教国”,从而实现人类所追求的“贤能政治”。

在他的《“贤能政治”的制度框架》一文中,蒋庆系统阐述了他的儒教宪政思想,以王道政治为义理基础,将具体的制度安排为:议会三院制、太学监国制、虚君共和制和士人政府。

首先,蒋庆从义理上将“王道”解释为“以一贯三、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③,这其中天、地、人又被称为“三才”,所以王道政治也可以理解为“三才之道”。

“三才之道”落实在政治上就是政治秩序要具有三重合法性:天的合法性即超越神圣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有一个超越神圣的源头,比如通过“君权神授”的方式赋予世俗权力的合法性;地的合法性即历史文化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符合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人的合法性即人心民意的合法性,指政治秩序要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

然后根据这“三重合法性”,蒋庆提出了“议会三院制”的构想,这三院是:通儒院、庶民院、国体院,它们分别代表了超越神圣的合法性、人心民意的合法性和历史文化的合法性。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

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

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

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一、“王道”的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古代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规矩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关于“王道”,孟子曾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梳理总结,王道已经成为以仁德为标准和原则的儒家的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各家将“王道”作为其所倡导的经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国之本,对重建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以此来实现天下大一统、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义道德为根本,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几千年以来被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始终是贯穿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二、“霸道”的概念内涵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秩序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中国政治来到了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求才若渴,纷纷招揽有才之士并增添国力来富国强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争抢诸子百家思想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网络][重难突破](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3.正确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4.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106王道政治与儒家社会主义——评干春松《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凌卉菁儒学正在逐渐复兴,儒学重新进入到建构中国秩序乃至建构世界秩序的视野中。

干春松教授新著《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重述了中国王道政治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了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和内在精神。

恰如作者所言,他对历史的“回想”,“并非是说那些具体的政治设计能够搬运到现代政治的构架中”,而是通过阐释王道政治秩序与观念,使之成为“处理超越国家体系的思想源头”。

换言之,作者的出发点在于通过讲述儒家王道政治的故事,为全球化趋势下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政治”寻求一个可期解决的思想资源。

王道政治:中国与天下在干春松的叙述中,一直存在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也就是王道与霸道、天下体系与民族国家,两条线索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历史演变。

第一条线索指向的是何为中国,第二条线索指向的是何为天下。

两条线索一指向内一指向外,相互交织,是王道政治的两个维度。

对于第一条线索而言,儒家的王道政治有两个重要面向。

其一,王道政治的核心就是政治秩序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也就是德与位的合一,体现为“儒家为政以德的基本精神,而政治合法性的决定因素在民本”。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政治的合法性更应该来源于“天”。

天命无常,判断天命的标准即在于民意,天与民合一,天意与民心合一,这条线索是王道政治的内在面向。

其二,王道政治的理想实现者是“圣王”,也就是圣人与王者的统一人格,这一人格才是儒家所强调的修齐治平秩序结构的精髓。

但是春秋以来的礼坏乐崩使得德位分离,有德者无位,在上者无德。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修身立德,以德定位,大德者必得其位;另一方面继承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强调在上者必须为政以德。

王道也成为儒家评判改造现实政治的依据和准则。

汉代儒家更强调孔子为汉代立法,拨秦政之乱返王道之正,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儒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宋代儒家将天道改变为天理,王道与天的联系自然就被转换成为王道与天理的联系,而个人与天理的联系更为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以天理批评和建构新的政治秩序的正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儒学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内涵1. 1王道政治的渊源1・1・1中国儒学发展四阶段中国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一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53)1.1.2王道政治的渊源与发展王道政治,可以说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

王道政治理念是我国上古三代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最初是在三代前,也就是如今的中原地区,为了能抵抗蛮夷戎狄的入侵,他们联合成为防御共同体。

在我国历史上,王道政治思想是炎、黄结盟的开端,主要原因在于炎、黄已经开始采取农业定居形式,炎、黄若继续争执下去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正常生产,也会使得周边民族趁乱而对中原进行攻打。

而此后夏商周三国之间尽管存在大量的兼并,但三国的联盟也主要是采用王道政治作为基础。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不仅中原联盟体内部之间的成员互不干涉,即便是盟主也不会对各成员的内政进行干涉。

总的来说,对我国上古三代的王道政治体制起决定作用的是不误农时、保证吃饭等简单道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原地区农业部落的基本生存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提倡“仁”,恢复王道政治。

对于圣人而言,他们的言论均是出于利与义的公共性及合理性,就如王道政治中所说的“食哉惟时”,尽管是处于对利的考虑,但也遵从了义。

因此,在客观上利与义是统一的,王道政治不仅是统治者对政务进行处理的根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统治者行为。

所以当毁弃义时,孔子便希望采用“仁”来代替“义”的作用,但却难以克服以功利为目的的"礼崩乐坏”社会状况。

但讲求事理而不讲求原理的风气使得一些较为极端病态的事物成为天经地义的法则,法家者流在政治上的优势并不是因为其高明的理论,主要是因为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严刑峻法,与君主的施政方略相投和;并且善于对君主讲求“权术”与“形势”以此与其严密控驭和制衡臣下的心理相投和;并且这些法家者流善于采用国家利益代替社会利益,从而尽可能地投合君主的一己私欲。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仁” 在政治层面上是托空的。

除此之外,仁在社会层面上也是托空的。

商周时期的大同思想和制度普遍存在于村社共同体中,但春秋时期,村社共同体组织被破坏,大同思想和制度便无立足之地。

因此,儒家所说的亲亲之义只能在亲族血缘范围内实现,爱有差等便被扩充到非血缘社会关系中,完全失去落实地方。

孟子竭力反对墨家所说的“兼爱”思想,在孟子看来若缺乏亲亲之爱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爱有差等不会自然地实现,因此孟子主要推崇仁政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民耕地应该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划,村社组织中人民只有出入相友和守望相助才能真正地落实“仁”,才能真正地实现仁政。

专制君主彻底地摧毁了王道政治,说到底这是国家吞噬了社会利益,孔孟提出的仁与仁政注定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托空,并且孔子将义为主德的思想转变为仁为主德的思想注定会失败。

在王道政治思想被毁弃的过程中,儒家道德便失去了实现的基础。

秦统一后的多年间由于国家私自吞噬了社会利益,使得官与民、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仁与仁政无法得到真正地落实,人民不能自治,大多人不会心甘情愿地受到儒家道德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

所以在如此的社会的环境中必定会存在强者奴役他人,弱者被动受到强者的奴役。

正因为如此,国家即使施仁政,采取轻徭薄赋等仁政也无法起到多大作用,只能更加放纵豪强侵凌小民。

1.2王道政治的特征与涵义1.2.1王道政治的概述及特征“政治儒学”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体现了孔子在《春秋》中改制立法的智慧,并且成为了今后统治者统治的基本政治法则。

“政治儒学”的宗旨就是要讲明王道政治,实现王道政治,现在特别是要讲明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相互制衡的学说。

“王道政治是将超越神圣、历史文化与法理民意三重价值圆融地统一起来的政治。

所以王道政治可以把这三重价值完美地融合在一个政治体系中。

”由于王道政治是一种综合制衡的政治,而王道政治追求思想又是“中和理想”,所以在王道政治的制度安排中每一重合法性都不能独大,因为它们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由公羊家说的“天下归往为王”可以看出,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任德不任力”,即,只要人心归向就是王道。

王道政治的力显然是精神意义上的力。

这种力是说明王道政治是建立在人心上道义、道德上的力,而并非建立在物质意义上、以暴力或强力为基础的力。

由此可见,物质意义的力远远不如精神意义的力强大。

王道政治在精神方面对百姓思想的统治,不仅具有最大的物质力量,也具有最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王道政治没有特别依靠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王道政治专靠道德来统治(任德),而拥有力量又不专靠力量来统治(不任力)。

对于这个“王”,我们有很多的意义上理解。

如果从人格方面来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体现了历史和宇宙的普遍真理和思想价值。

他们是“王道”的开启者和传承者,创立并致力于“王道之统”的思想。

此外,还要从义理上理解“王道”。

也就是公羊家“王道通三,参通天地人为王”的说法。

也就是说,王道价值包括了超越神圣的价值,包括了人心民意的价值,也包括了历史文化的价值, 即天、人、地的价值。

也就是说,王道政治包含了天、人、地的价值与超越神圣、人心民意、历史文化的三重合法性。

不仅如此,还涵盖了民族,宗教,文化,道德,历史等多个领域,它的意义比现在说的政治内涵大得多。

1.2.2王道政治的内涵王道政治主要倡导仁义和礼制,是儒家根据传统霸道的政治理念及行为提出的政治主张,王道思想对于道德的标准应该要高过对事功的追求,主张为了获得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该尽可能地争取人心归附。

尽管“尊王攘夷”的霸道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功劳但其中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因此孔子讥讽齐桓公不知礼,并且还批评管仲小器。

孟子在拜见齐宣王时并不会言齐桓和晋文之事,主要目的在于向其显示自己贵王贱霸的立场。

但其中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使其能认识到霸道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然后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期的衰乱局面。

王道政治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最终目标是要统一天下,实行稳定的思想政治制度,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来稳定国家的局势,而并不是不计利害,轻忽功利。

王道政治实质上是政治儒学核心思想的体现。

2.王道政治在朝鲜兴起的原因2・1儒学传播到朝鲜半岛要说起朝鲜朝王道政治,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一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朝鲜的同时也把汉字传播了过去。

丰富的传播途径,如书籍、武器和货币上的汉字,使汉字迅速被当地居民接受。

特别是汉四郡设立后,汉字的影响空前深远,以至于在朝鲜半岛可作为通用的交流工具广泛流传。

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98年,高句丽太祖网巡栅城,“赐栅城守吏物段有差,遂纪功于崖,乃还” o这一记载说明当时已有非常多的的高句丽人能读懂汉字。

(71)公元前37年高句丽立国以后,与汉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交流采用的都是汉语,由此可见高句丽人掌握汉字的程度可见一斑。

而中原人从小就深受儒学思想熏陶,随着他们的迁入,必然也把儒学思想带到朝鲜半岛。

而汉字的使用也为儒家思想和经典的传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儒家经典传入朝鲜的另一个途径,就是中原王朝对朝鲜政府的书籍赠送。

早在唐宋年间,中国王朝规定书籍不允许对外流通的政策却在朝鲜是个特例。

朝鲜的使臣在说明身份以后随意进出书市购买书籍,中国王朝也会赠与一些书籍,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随着多年的积累,明朝年间的朝鲜王朝中央图书馆里已珍藏了许多的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传入朝鲜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朝鲜使臣在中原购书和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

从宋朝政府允许中国商人对外输岀书籍以后,书籍输出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除了经书以外,程朱理学、医药方面的书籍也传到了朝鲜,广泛的传播使儒家经典在朝鲜半岛深入人心。

为了传播儒学思想,早在东晋时期朝鲜政府就仿效东晋王朝,在中央设立了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

当时向他们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和贵族子弟。

到了明朝,朝鲜的各类学校均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

从唐朝开始朝鲜正式以通晓中国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

儒家敬天、尊贤、正名、修德正式成为朝鲜封建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明朝时期仍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大量的程朱理学及百家之书被译成朝鲜文字。

由于朝鲜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当作考试内容,读儒家经典的人不仅是贵族阶层,很多平民也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朝鲜的儒生还可以参加中国的科举制度,取得名次后还可在中国做官。

由此可见朝鲜的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也促进了中国的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和传播。

【2]2. 2王道政治之所以在朝鲜兴起的原因中国和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亲密的友好往来。

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在朝鲜半岛, 虽然儒学传入己有长久的历史,但是在14世纪末以前,尚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中国传入的汉唐儒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中,也尚未完全确立起主导意识形态地位。

在朝鲜半岛,儒学传播的第二阶段是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是程朱理学。

14世纪末,高丽王朝开始衰落,一批文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维系人心,开始引进朱子学。

14世纪末李朝建立,学者郑道远、权近等人以朱子学为理论武器批驳佛教,从而为朱子学取代佛教以及儒学在15、16世纪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15-17世纪东亚世界文化版图大洗牌时,儒家也经历着一个复兴和深化的过程。

作为结果,儒家文化圈在东亚世界的东部地区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其在官方哲学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儒学也完成了在朝鲜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直到李朝(1009-1225 年)建立,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当时的李朝虽然十分崇尚佛教,但是并没有到之前唯佛教独尊的地步,反而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思想,开始兴起儒学,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相应地采取了一些举措,所以儒教也确立了当时在李朝不容忽视的地位。

到了陈朝(1225-1400 年)末年,儒学形成取佛教而代之的趋势。

政治儒学的核心思想一一王道政治由于切实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也被统治者认可和加以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以政为德,治国以礼,皇帝就是天下人道德行为的楷模,天下人沐浴有道之君的仁德,受其道德的感化,自觉地迁于善道,在等级秩序中各安其位,是儒家人人道德高尚的理想国。

”【3】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与古代中国一样都是王权统治下的等级社会,“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由皇帝、官僚民族、平民、贱民及奴隶组成,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