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

药用植物学廖凯

摘要: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问题;保存

前言种质一词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他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种质是指植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植物遗传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和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植被破坏、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常规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以田间种植、室内贮藏等形式为主,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这使其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将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来,贮存在一个“仓库”中,这个仓库就称之为“基因库”,通俗的名称叫“种质库”。用以保存种质资源,库内有先进的保温隔湿的结构和空调仪器,常年保持着低温干燥环境,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使种子在几年乃至近百年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近年来,在离体培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低温保存技术,以其无菌培养、保存稳定、占用空间少等优点在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类种质库500多座,收藏种质资源180 多万份。其中,禾谷类120 万份,豆类35 万份,根茎类8 万份,饲料类20 万份[1]。种质库为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植物种质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包括特殊营养品和药品。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培育新品种和生物技术研究需要的丰富的植物基因资源[2]。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指药用植物的“种性”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包括原种的综合体(种群) 、群体、家系、基因型和决定特

定性状的遗传物质,以及用于遗传改良的各类种质材料,如选择的、杂交的、引进的、诱变的及生物工程创新的种质资源材料。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种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药材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临床用药疗效。因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作为持续、稳定地保证人民健康需求的物质保障,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由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我国很多种质资源正在面临灭绝的危险。此外,还有很多种质资源由于没有科学的共享和保存机制,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和药种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包括调查该区域内药用植物种类,蕴藏量和分布等或者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布;收集和整理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考察收集到的种质资源的生物学特征,形态学特征以及遗传学特征;保存则包括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离体保存等;评价则应包括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生长的评价、异地引种适应性评价、抗逆性评价以及经济价值评价等;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及寻找到优异种质资源后,直接采种,繁殖推广。间接利用则包括将采集到的种质资源通过组培,基因导入,杂交等选育手段得到优良品种(系),继而推广。

1.当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研究利用的深度、广度不足。

中国现有药用植物资源383 科2309属11146种,占中药资源种类的87 %[3],但研究的深入的药材却比较少[4]。许多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反而在韩国和日本等国研究的比较多比较深入。比如只在我国南方才产的青蒿素含量高的黄花蒿,在外国研究的却比我们国家研究的更深入。我国的红景天约占世界红景天种质资源的80%,然而由于其生长的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资源相对分散,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对其研究和开发的力度相对较弱,使得红景天资源仍然处在发现什么就研究什么和种什么的基础上,也缺乏系统地对地区分布的红景天种质资源的深入收集、整理和研究[5]。由于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缺乏深度研究致使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处于低效益状态,如我国的薯蓣产业主要靠出口初级产品薯蓣皂素。西方国

家可利用薯蓣皂甙元生产200多种产品,而我国目前仅能生产40多种产品。

1.2 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多采用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评价药材的质量。由于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多为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甚微,一般只占0.01%~l%,加之天然来源植物具有“绝对不均一性”,因而以有效成分评价药用植物的质量难度颇大。古代以“道地药材”确定药材及其种质资源的质量有其科学性,因为临床疗效是判别药材及其种质资源质量的最根本和最终标准。然而,以疗效来反映药用植物质量的评价方法还很不成熟。药用植物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种质资源的评价,而且种质资源评价体系至目前尚未得到广泛的认识。

我国大部分的药用植物品种仍来源于当地野生类型,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将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可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区,适应各类气候和土壤条件,抵抗多种病害的高产优质品种。鉴于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很有必要。而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问用药不断出现,药用植物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普遍存在。同时,在长期栽培之后,许多品种种质退化,抗性降低、遗传单一、质量下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药用植物进行种质资源调查,从源头提高药材质量。相关的研究应该在中药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药用植物资源等级划分,有重点地对现有药用植物进行分级对待,同时建立濒危药物预警系统,重点收集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资源。

1.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资源流失严重

片面追求产量高、品质优的作物品种,而进行长期定向培育己造成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许多单位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培育高产的专门化品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栽种的仅是少数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和杂交种,忽视了其它品种的保存和利用,造成药用植物品种数量减少,基因过于纯化和贫乏;第二,虽然有较丰富的品种资源,但盲目引进外来品种,使外来品种的基因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特异性的地方品种的基因,造成了药用植物地方品种数量的减少,使地方品种面临消亡的威胁;第三,野生近缘植物正遭受严重的破坏,采伐森林、过度放牧、修路和工业发展等都是破坏因素。同时,由于人类长期使用少数几个杂交品种,忽视了对野生亲缘植物的保护,还造成许多有价值基因的流失。在意识到上述问题

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保护力度也逐步加强,世界各国及有关机构正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保存各种来源的种质材料,以避免遗传资源的继续丢失。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多个方面下手,广泛收集(有目的引进) 、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是我国作物品种资源的工作方针。我国是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作物种质资源丰富,一些特异的种质资源,如杜仲科的杜仲、银杏科的银杏、芸香科的枳、百合科的知母[5]等都是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广泛收集的原则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收集漏征品种、找回丢失品种、抢救濒危品种、挖掘稀有珍贵品种。要侧重收集原始资源、野生资源和不被人们重视的资源。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条件,扩大贮藏能力和领域,认真编目、记载、编排库位图,完善库房管理,建立健全入出库管理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是指对作物种质资源的整理、认知和评价,是有效利用种质资源的基础。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耗资费时的工作,也是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迄今为止,我省已经完成了中澳小豆核心种质评价研究、油料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研究和其他一些三小作物的评价工作,但还有许多应做的评价,囿于经费和人力,还不能进行。积极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继续和深化。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主要是指利用多种目的基因聚合法、大群类型优选法、分子或同工酶标记等技术手段,创造如异源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等,育成遗传组成清楚、含有独特优异种质新基因的种质资源材料用于育种。充分利用是对作物种质资源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利用,如对已评价出的优异种质资源直接利用,把含有特殊性状的种质资源材料直接提供育种,开发含有特殊营养或有医疗保健功能的种质资源,直至对种质资源积极创新。

2 解决目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保持药用植物的地方特点所谓地方特点就是药材的“道地药材”特性,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药材的货真质优和地产药材的独特药用。延续地方药材的特点,就是保护和发展地产药材的最好办法。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和科学内涵,对于开发和利用优质高效的药用植物资源,指导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1 把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战略地位加以考虑,保护药用物种。

特别是珍稀濒危种类是一个涉及多部门以及多学科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综合性的保护对策。目前主要有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种质库保存。必须很好地保存每一种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因为种质资源的消失,就现代的科学技术来说,是不可能再创造的,因此筹建药用植物的基因库和种子库,将是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是未来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广大从事中药研究和开发者的重大课题。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全面合作,进行重大项目的攻关,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保护性的栽培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做到资源永续利用,造福人类,造福子孙。使我国中药植物加以合理地保护性利用。

2.2加强信息资源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药用植物调查,按植物分布的特点,编制详细的信息资料数据库,并将大量药用资源普查的原始资料,如贮藏量、年生产量、年需要量等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然后可以根据数学模式预测今后发展和需求的趋向。这对药用植物资源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并向社会提供咨询和预测等具有战略意义。让生产者了解各药用植物的方方面面信息,以供决策者进行参考。

2.3加强药用植物的“道地性”研究。对药用植物资源中的"道地性"进行多学科的专题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学、药学、化学等,人员不仅是中医中药系统的学者,还应包括其它行业系统的专家,将其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研究。并制定长远的计划,使之在短期内有个良好的结果。

2.4 加强药用植物质量控制和评价的研究。把有关的研究人员跨学科地组织起来,对药用植物质量的控制及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成为对药用植物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的法定方法。为中药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依据,使其行业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使其发展更加成熟和稳定。

2.5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今后,药用植物开发利用仍然要广泛地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比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的技术和手段,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个新的台阶,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为了加快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速度和有价值成果早日进入市场,克服过去实验室与市场脱钩,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的这一弊端,需加强药用植物开发成果与市场间的联系,加强药用植物开发成果的转化,使研、产、供、销一条龙。只有科研

成果及时地转化,才能使中药市场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2.6加强国内外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合作。我国加入WTO 后,中药产业在国际上倍受关注,也极具影响力。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的中药产业才能完成质的飞跃,才能和国际市场同步,才能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样,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药产业的事业才能逢勃发展,才能溶入世界这个大市场,让世界共享并传播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和文化。从现有栽培种、近缘种或野生种中筛选优良种质。

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

保存技术是收集的种质资源能否以最低的成本保存稳定的种质而长期利用的关键技术,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内容。保存技术的研究范围涉及保存方法、保存技术原理、技术适用范围等。如种子保存技术研究包括种子生活力检测方法、种子无破损检测技术、种子干燥技术、种子生活力跟踪监测、种子发芽方法、种子超干贮藏、种子贮存特性和生活力变化规律、贮存中的遗传变异等;超低温保存涉及保存原理、具体保存技术、影响因素、生活力变化等[ 6 ] ;离体保存技术特别适用于目前无有效方法进行长期保存的无性繁殖植物和顽拗型种子,试管保存的技术关键包括试管苗培养技术、保存条件等,只有在这些技术成功的前提下种质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

如前所述,目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主要有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离体保存等。由于药用植物适应了长期生存的栖息地,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生活关系,所以在原地保存,建立保护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多样性;异地保存则是对一些濒危或野生的种类,由于原栖息地不再社和生长,因此需将其搬迁到相应的区域没,尤其对一些需要引种的或进口的药材,将其异地引种保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相比,离体保存需要的条件较为苛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是两个因素起作用,温度和水分。温度是影响种子储藏寿命的最主要因素。常采用的储藏温度分为低温保存、常温保存和超低温保存[7]。有学者通过研究部同处理储藏温度对断续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发现阴干种子(含水量16%)的最适储藏温度为0℃,其储藏260后,平均发芽率为75%[8]。目前已建成了2 座长期种质库( - 10℃以下) ,10 多座中期种质库(0~10 ℃) ,并建立了23

个国家种质圃来保存多年生、无性繁殖作物及果树种质资源[9],这些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无疑会对我国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品种改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采用植物生长激素限制植物生长,从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有一定应用价值。陈辉[10]等对百合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矮壮素处理,表明百合试管苗在保存9-11个月仍能正常出苗。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改良农作物的基因来源,它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创造性,尽管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人类还不能创造功能基因,只能运用一定的载体和手段,对功能基因进行剪切、移动、嫁接和拼装,物种的消亡,就意味着这个物种所携带基因的消亡;从野生近缘属种中选育品种资源的作用潜力巨大。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种植和开发及其它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失了适合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致使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因此,如何进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使之能持续开发利用,是今后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华峰,季彪俊.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论.宜春学院学报,2005,27(2):92-101

[2] 陈叔平.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展望.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4(1):14-18

[3] 丁建,夏燕莉.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5):453-454

[4] 董静洲,等.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95-101

[5] 马骥,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药用植物资源.中国中药杂志,2004,29(2):123-129

[6] 易丽娟,等.新疆红景天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及问题.生物学通报,2007,42(7):16-17

[7] 李娜,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藏研究概况.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156-157

[8] 林先明,等.续断种子不同贮藏温度对发芽率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2004,(06):128-129

[9] 卢新雄.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研究的进展.自然资源学报,1995 ,10 (3):234.

[10] 陈辉,等.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法保存研究.园艺学报,2006,33(4):789-793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或处理,根据地物反射和发射的波谱特性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规划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规划 (2010-2015年)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加强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增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促进种质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省(区)南部及四川、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覆盖的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指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植物的人工培育品种资源及其野生种、野生近缘种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及新品种培育。 (一)初步建立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共收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约4.7万份(部分重复),其中热带特有资源3.6万份,资源类型有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遗传材料等。本项目从2008年启动以来,重点维护了橡胶树、木薯、香蕉、荔枝、龙眼、咖啡等种质资源圃,开展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等工作,并对农业部海南儋州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等9个资源圃进行了挂牌保护,为种质资源的妥善安全保存及创新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已制订了320个相关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和资源保存、繁殖技术规程,基本规范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及利用工作;跨部门、跨领域整理整合了包括海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6省的24家科教单位的3.35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完成了2.6万份资源的基本性状和1.65万份资源特性性状的数据化表达;初步建成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6f8107310.html,),拥有3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包括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共享,为科研、教学、政府管理等部门提供服务;筛选出橡胶、木薯、腰果、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考试方式:考试与综述 教学方式:讲授与实习考察主讲老师:王弘 课程类型:本科生选修课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天然药物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 开设目的: 人类面对各种疾病危害、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新的药用资源寻找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增强,天然药物在解除疾病危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被重视,需求量急剧增加。药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人们长期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破坏,致使多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范围广泛,是采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本课程是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注重该领域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考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拓宽知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从事天然药物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因此对于药学院学生有必要学习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可以满足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的需要,广泛的指导人们有方向、有目的探寻新的药用资源,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 课程内容 一、概论 4学时 植物资源基本概念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本草学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优势资源 4 学时 药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4学时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药用植物园和保护区介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2 学时 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 6学时 植物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药用植物资源的三级开发研究 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发现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经- 研究范例介绍 六、民族植物药和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3学时 民族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七、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学时 生物技术、3S技术等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八、参观与考察 10学时 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参观 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及实际应用考察

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

1 总论 1-1 农作物种质资源基本描述规范和术语 1-2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1-3 农作物种质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1-4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2 粮食作物 2-1 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 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3 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4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5 玉米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6 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7 大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8 高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9 谷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0 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1 燕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2 荞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3 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4 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5 籽粒苋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6 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7 豌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8 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19 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0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1 蚕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2 饭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3 木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4 小扁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5 鹰嘴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6 羽扇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7 山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2-28黑吉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 经济作物 3-1 棉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2 亚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3 苎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4 红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5 黄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6 大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3-7 青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研究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的研究 王登高 贵州大学林学院 摘要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较多特色药材,为加快毕节地区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本地区中药材资源用于生产加工和科学研究,对外展示本地区富有特色的药材资源,本文从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加快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利用现状 1.引言 毕节地区拥有众多品质优、分布广的名贵药材,如大方的天麻、黔西的杜仲、金沙的银耳、织金的黔党参等,因而被称誉为“地道药材之乡",其中尤以半夏的栽培最为广泛,最具规模。 加快毕节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统一大型的药材栽培基地,打造毕节的药用植物品牌,就应该对毕节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对药材栽培的前景进行评估,本文对毕节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现阶段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开利用发药用植物提供合理的依据。 2.毕节地区的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毕节市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位于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处于乌蒙山区,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毕节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地貌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随山势而异,西部平坦缓和,中部切割强烈。东部起伏轻微 2.2 气候条件 毕节市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雨日多,降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偏暖,我区冬季温度逐渐偏高,暖冬趋势明显,对越冬作物和喜温的热带果树、多年生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

毕业论文(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 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无性遗传特性一致的优点。特别是对某些种子繁殖慢、难繁殖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通过选择材料的部位(如根、茎、叶的段、片、块等),运用培养基获得芽体,最后培养成为植株。现在已经在药用植物中广泛应用,已在上百种药用植物上成功完成组织培养。 1.2.2无性植株的再生无性植株的再生是对植物通过组织培养和遗传工程进行品种改良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获得大量人工种苗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药用植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的无性系可概括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药用植物辐射育种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中药现代化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辐射育种技术的发展,以及辐射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总结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药用植物;辐射育种;应用概况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仪器分析的发展,全球对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迅速加强。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并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多种[1]。随着中药的现代化推进,药用植物的大量使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已急剧减少,而栽培的药用植物,由于大量的栽培,导致了品质退化、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日益突出[2]。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本文着重从辐射育种方面介绍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1 常规育种技术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结合常规育种技术,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3]。目前我国的育种方法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剂,对植物的种子、器官、细胞以及DNA等进行诱变处理,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可根据育种目标选育新品种[4]。辐射诱变育属于物理诱变育种的其中一种,是利用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 家 系 个 性 描 述 规 范 文件标识 当前版本0.2.0 作者谢小冬 完成时间2006-4-19 文档审批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七日

版本变更历史 时间版本描述作者 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谢小冬2006-3-8 0.1.0 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的框架修改曹宗富2006-4-19 0.2.0

相关信息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86- 邮件: 主题:人类遗传资源共享平台 名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编号:

目录 前言 (4) 1 范围 (1) 2 定义 (2) 2.1 家系 (2) 2.2 特异性状 (2)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4 原则 (4) 5 编写方法 (5) 6 家系遗传资源描述表 (6) 7 家系遗传资源描述规范字段说明简表 (9) 8 人类遗传资源家系遗传资源个性描述规范 (12) 8.1特异性状信息 (12) 8.2 家系遗传资源采集地信息 (12) 8.3 家系遗传资源家系信息 (14) 8.4 家系中的个体信息 (14) 8.5 医学指标 (16) 8.6 其它字段 (17) 9 附录1:近亲等级表 (18) 10 参考文献 (19) 11 附录2: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家系个性描述规范示例 (20)

前言 为了确保中国家系遗传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进入数据库保存,特制定《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家系遗传资源个性描述规范》,以便于中国家系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共享。 中国家系遗传资源不同于一般遗传资源,本规范对中国家系资源的定义、分类、采集地信息、共性和个体信息、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医学指标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资源的收录有所依照。 本标准为第一次制定。 本标准由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平台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小冬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一、引言 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 (一)发展现状与动态 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

集更加准确、可靠。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 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 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 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2005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 (云政办发[ 2 0 0 5 J 9 4号) ,从政策上 对野生茶树原生境保护给予了支持。2008 年,福建省启动了茶树品种 资源保护项目,浙江省启动了龙井群体种和妈坑种的原生境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茶树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 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演化。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野生资源丰富多样。 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是开展资源鉴定和编目的基础。在茶树分类学研究中,早期主要以叶、花、果等形态学性状为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分析、染色体核型分析、子包粉显微形态分析和DNA分子标记 技术等逐步得到应用[ 2],为茶组植物种的分类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茶组

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作物种质资源》项目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 一、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 1、对南疆种植的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查明南疆作物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开展新疆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工作,重点收集地方品种和农家品种(主要为农作物:包括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甜高粱等;油料作物:向日葵、红花、油菜、胡麻、蓖麻等;豆类作物:鹰嘴豆、蚕豆、豌豆等;工业原料作物:甜菜、加工番茄、棉花、打瓜、啤酒花、大麻、蒲公英等;新疆特色药物作物:甘草、小茴香、肉苁蓉、薰衣草、红花、枸杞、红景天、骆驼蓬碱、野西瓜等),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变种(罗布麻、甜叶菊、苦豆子、黄芪、曼陀罗、秋葵等),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种、变种、品种、品系等,并对种质圃(库)保存资源整理编目。 2、进行种质资源主要种质的重要农艺、品质、抗逆等形状进行鉴定评价,对作物种质资源相关共性和特殊性状进行准确数据化描述表达,研究种质资源品质、抗逆性和抗病虫性鉴定方法,并评选出优异种质。 3、对新疆特色作物(胡麻、海岛棉、加工番茄、鹰嘴豆、甘草等)进行通过分子标记和等位性测验,鉴定与发现种质优异抗逆基因。 二、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建设 1、研究制订主要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整理、入圃保存技术规程、规范,促进资源考察、收集、保存工作规范化; 2、研究制订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规范和各作物管理细则,加强种质资源圃(库)管理; 3、制订新疆特色作物种子入库保存规范; 4、开展濒危物种资源离体保存和快放技术研究,为收集资源的快速繁殖入圃保存和更新提供技术手段; 5、研发和完善作物种质资源描述和质量控制规范,重点加强作物种质资源的病虫可逆境抗性鉴定等规程的制定; 6、研究新疆特用作物繁育特性,制定繁殖技术规程。 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构建新疆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网络数据库,包括作物种质资源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 技术路线图

福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福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胡明芳(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首次论述了目前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福建药用植物种类及保护管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对策 Conservation actuality and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for endangered medicinal purposes wild botany resources of Fujian Hu Mingfang (Fujian Provinci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 to place on the endangered species categories and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mananement actuality for medicinal purposes wild botany for the first time,and indicates its exist problem,further to provide th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Key words: fujian,endangered,wild,medicinal botany,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药用野生动植物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草药;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工程 我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11 000多种药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为我国研制新的天然药物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时又面临着花费时间长、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兴起,为我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机和手段。 1植物组织培养 1.1历史与现状 近40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科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用于生产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1号和宁杞2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1.2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2.1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药用植株无性繁殖来解决药用植物天然资源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生产周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日期:2009-05-27 作者:高山林来源:《中国农业信息》 摘要:药用植物是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是真正实现我国GAP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药用植物的遗传和品种改良在国内外均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对目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和国内外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综述,尤其对应用生物新技术进行药用植物育种的成果和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增长,人民对天然药物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加上目前大部分化学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潜在影响和威胁,而天然药物往往具有确切而稳定的疗效和保健功能,一般较少有毒副作用;因此各国政府和人民越来越多地把健康和保健寄托在天然药物上。近几年来,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值正在快速增长。天然药物的原材料主要来自药用植物,因此深入进行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尤其是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育种改良工作必将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现就本人30年来从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工作的体会、结合目前国内外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其应用发展前景,提出来进行商榷和探讨。 1 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尤其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种,中药材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主要部分,有300多种,而常用的中药材有120多种,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系列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在中药材的研究和生产方面,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药用植物的品种改良工作在国外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8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世界药物生产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呼吁:重视和加强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工作。植物药在世界上需求量增长很快,而植物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产和宝库。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条件,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药用植物遗传资源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生物多样性 2010, 18 (5): 454–460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f8107310.html, —————————————————— 收稿日期: 2010-05-21; 接受日期: 2010-07-27 基金项目: 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4DKA30380)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aoys@https://www.360docs.net/doc/6f8107310.html,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曹永生* 方 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摘要: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不统一、资源保存相对分散、信息网络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本文提出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概念和架构, 它是一个虚拟式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机构, 由国家长期种质库、国家复份种质库、国家中期种质库、国家种质圃和国家种质信息中心组成。阐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由110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组成的技术规范体系。提出了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建成了拥有39万份种质信息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f8107310.html,/)。创建了日常性服务、展示性服务、针对性服务、需求性服务和引导性服务等5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服务模式, 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难题。 关键词: 农作物, 种质资源, 数据库, 信息共享, 生物多样性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Yongsheng Cao*, Wei Fang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re a key component of biodiversity, and can serve as a material basis for crop breeding and agro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ununified standards, widely-scattered germplasm storage, and weak inform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have restricted the sharing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a pro-gram calle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NCGRI) were proposed. The NCGRI is a virtual organization which brings together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duplicate genebank, the national medium-term genebank, the national field genebank, and the national germplasm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establishing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were elaborated. Complete with descriptor lists, a data dictionary, and data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the group established a technical standard system for 110 crops. A protocol for sample sharing that is driven by information sharing was put forward. The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with 390,000 acces-sions and the Chines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https://www.360docs.net/doc/6f8107310.html,/) were estab-lished as repositories. Finally five service-modes including routine service, field display services, targeted services, demand for services, and guide services were created. Key words: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database, information sharing, biodiversity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建设是实现食物安全、生态安 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美国是较早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国家之一, 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就立法批准实施国家遗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 药用植物,是指具预防,治疗和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总称。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25 700 种 ,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 383 科 ,2 309 属 ,11 146 种,其中藻、菌、地衣类低等植物有 459 种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 10 687 种。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 700 多种 ,其中 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 ,传统中药材的 80 %为野生资源,人参、杜仲、银杏等植物为我国所独有的植物。 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有200~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有180~230种;全草类药材有160~180种;花类药材有60~70种;叶类药材有50~60种;皮类药材有30~40种;藤木类药材有40~50种;菌藻类药材有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25种。 近30年来,植物药制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植物药产业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植物制药技术大量地吸收和利用现代制药的先进理论、工艺、设备、技术和质量管理观念,传统的作坊加工工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先进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技术有很多是引进和利用了现代化工、制药、食品等多个行业,并不断加以改革完善,以适应植物制药的特点[5]。植物药的剂型已经由传统的汤、膏、丹、丸、散等发展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现代制药的主要经典剂型。制药技术上,已经基本形成适宜植物药功效及成分特点的提取、分离、浓缩、纯化、精制、干燥、成型等较为成熟的工艺与相应设备。我国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新药研究的优势和特色。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在我

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正文)

原则与方法、形态与结构学术语 1 原则与方法 1.1 原则 1.1.1 参考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 1.1.2 结合当前需要,以满足热带经济作物描述、评价、鉴定和果树育种需求为主, 兼顾生产需要。 1.1.3 优先考虑我国现有的研究基础,兼顾到与国际交流和发展的需要。 1.1.4 参考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和国内发布的有关热带、亚热带果树描 述符。 1.2 方法与要求 1.2.1 描述符类别分为6类。 1 基本信息 2 植物学性状 3 农艺性状 4 品质性状 5 抗逆性状 6 抗病虫性状 7 分子标记 8 细胞学特征 1.2.2 描述符代号 描述简表中描述符代号由描述符类别加上两位顺序号组成,如“101”、“202”、“301”。 1.2.3 本规范采用国际单位 。 1.2.4 本规范文本中,数量性状描述符所采用的单位在其后的[ ]里,质量性状有评价 标准和等级划分,其后有相关解释。 1.2.5 本规范文本中,描述符的代码是有序的,如对持续变化的数量性状的描述,采 用从细到粗、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描述。如颜色时从淡到浓,抗 性性状的描述则从弱到强等。 1.2.6 “0”作为描述符时,表示没有该项或者该项未获得。 例如:如果一种种质不能形成花,下面花颜色的描述符将记录为 0 1 白 2 黄 3 红 4 紫 1.2.7 特征缺失或具备记录如下: 0 缺失 1 具备 1.2.8 植物学形态描述符有模式图。 1.2.9 日期表示为YYYYMMDD格式。 YYYY-----代表年 MM-------表示月 DD-------表示日 1.2.10 经度格式为DDDFF,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为度,F为分,后面标明北纬(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