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中国黄芪资源

中国黄芪资源考察报告黄芪是我国著名的常用滋补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
蒙古黄芪又称白皮芪(陕西)、混其日(蒙药音译),膜荚黄芪又称山爆仗(山东)、箭秆花(陕甘宁地区)。
均以干燥的根入药,其药材名为黄芪,原名黄耆。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微温,味甘。
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
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及疮口久不愈合。
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
正品黄芪(膜荚黄芪及蒙古黄芪)三萜皂苷中以黄芪苷I(也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特别是黄芪甲苷常用作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黄芪中所含的黄芪苷、黄酮类化合物及黄芪多糖。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 黄芪植物及药材特征1.1植物种类和形态特征黄芪属多年生植物,生长株高可达约40~80cm,主要分布在寒温带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南部地区。
其茎生多毛,有12到18对小叶。
正品药材根一般4年采挖为好,习性耐寒,耐旱,怕热,怕涝。
多生长于干旱向阳山坡草地或向阳林缘灌丛间。
栽培宜寒凉干燥的气候,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
其中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主根长而粗壮,顺直。
茎直立,高40~80 cm。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 mm,宽3~5 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作者:李洪王彧超王瑞军郗小倩张旭丽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20期摘要:该文从黄芪产地分布、品种资源现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探讨了黄芪品种资源的现状及研究发展方向,对黄芪选育新品种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黄芪种质资源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及合理利用,以提高黄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黄芪;种质资源;良种选育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0-0034-02黄芪,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耐寒、耐旱,喜向阳环境和凉爽性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1-2],对环境适应性较强[3]。
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脾等功效,富含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和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4]。
黄芪入药以野生为主,主要产自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但随着需求量的日渐增加,野生黄芪资源被过度采挖,产量日趋减少。
研究黄芪资源多样性,选育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合理优化药用黄芪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解决市场需求量与产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合理利用和保护黄芪种质资源[5]。
1 产地分布1.1 膜荚黄芪野生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和黑龙江省中东部的佳木斯市等地区,生长在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6]。
人工种植的膜荚黄芪由于根系发达,主根粗短,分支多,也被称为“鸡爪芪”,分布于山东东部的文登市、潍坊市等地区以及陕西省旬邑县等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 700~800m的黄壤土中[6]。
1.2 蒙古黄芪野生蒙古黄芪极为少见,在山西浑源、阳高地区向阳山坡上分布有少量半野生黄芪资源。
目前,蒙古黄芪主要为人工种植,分布在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河北等地区的半坡或平川地上[6]。
研究发现,人工栽培的黄芪作为药用植物,以蒙古黄芪品质最好,因此近年来栽培黄芪首选蒙古黄芪。
黄芪的研究进展精编

黄芪的研究进展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山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综述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毕业生:孙芮芮专业:中药学(临床方向)班级: 2013级中药临床2班指导老师:裴妙荣二0一七年七月黄芪药材的研究进展学生:孙芮芮指导老师:裴妙荣(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030619)摘要: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至《纲目》始称黄芪。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黄芪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综述立足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黄芪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黄芪: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含量测定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本品味甘,微温。
归肺、脾经。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本文从黄芪的历史沿革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便为以后黄芪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芪历史沿革的研究1.黄芪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1.1净制关于黄芪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但仅有性味功效的阐述,未见有炮制方面的介绍。
关于净制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的《金匮要略方论》[1],其要求黄芪“去芦”。
其他关于净制的记载还包括南北朝《雷公炮炙论》[2]中要求“须去头上皱皮”,宋朝时提出“洗净”,明朝又有“刮皮”后入药的记载。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0,26(20)黄芪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李洪王彧超王瑞军郗小倩张旭丽(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0)摘要:该文从黄芪产地分布、品种资源现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3个方面探讨了黄芪品种资源的现状及研究发展方向,对黄芪选育新品种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黄芪种质资源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及合理利用,以提高黄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建议。
关键词:黄芪;种质资源;良种选育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0)20-0034-02黄芪,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耐寒、耐旱,喜向阳环境和凉爽性气候,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的沙质壤土中生长[1-2],对环境适应性较强[3]。
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脾等功效,富含黄酮类、皂苷类化合物和黄芪多糖等有效成分[4]。
黄芪入药以野生为主,主要产自山西,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但随着需求量的日渐增加,野生黄芪资源被过度采挖,产量日趋减少。
研究黄芪资源多样性,选育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合理优化药用黄芪的商品化程度,可以解决市场需求量与产量、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合理利用和保护黄芪种质资源[5]。
1产地分布1.1膜荚黄芪野生膜荚黄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和黑龙江省中东部的佳木斯市等地区,生长在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6]。
人工种植的膜荚黄芪由于根系发达,主根粗短,分支多,也被称为“鸡爪芪”,分布于山东东部的文登市、潍坊市等地区以及陕西省旬邑县等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700~800m的黄壤土中[6]。
1.2蒙古黄芪野生蒙古黄芪极为少见,在山西浑源、阳高地区向阳山坡上分布有少量半野生黄芪资源。
目前,蒙古黄芪主要为人工种植,分布在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河北等地区的半坡或平川地上[6]。
黄芪质量评价研究进展_付娟

陈少勇[9]在显微镜下观察黄芪及其伪品,发现正品黄芪含有淀粉粒,不含草酸钙结晶, 而其他伪品不具备此特征,因此可以鉴别出正品黄芪及其伪品。王俊杰等[10]采用电子显微 镜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种子进行了鉴别, 两种黄芪种子的萌发孔形状、 种脐和种皮的微 观结构有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两种黄芪种子的依据。
黄芪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付 娟 1,2,杨世海 1,黄林芳 2 陈士林 2 1.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2.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摘 要: 黄芪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之一, 其质量关系到用药安的全性和有效性。文章通过 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黄芪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子鉴定等进行综述,期望能为黄芪的质 量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黄芪;指纹图谱;分子鉴定;HPLC;质量评价
酸等, 其中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等为主要的天然活性成分, 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提高巨 噬细胞活性、抗肿瘤等作用[2-6],黄芪甲苷具有抗炎、镇痛、降压、镇静等药理作用[7],为 了更好地控制黄芪药材及饮片的质量, 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对黄芪的质量研 究进行综述,为黄芪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膜荚黄芪 基本形态 圆柱形, 少分枝, 上端略粗, 长 20-70cm, 直径0.5-3cm; 表面有 不规则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根头部 带有残茎, 其中央木部枯朽成黑 褐色的空洞, 习称“空头” 质地 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 折断面纤 维性, 并显粉性, 形成环明显 皮部 木部 白色或灰白色 黄色, 习称“金盏银盘” 具放射 状纹理及裂隙 气味 气微, 味微甜, 嚼之有豆腥味 气微,味微甜, 嚼之豆腥味。 质稍柔韧, 体较绵软,断面显粉 性, 纤维性较弱, 形成环明显 黄白色 黄色, 具放射状纹理 蒙古黄芪 圆柱形, 分枝, 粗细均匀, 长 20-80cm, 直径0.5-3cm; 表面灰 黄色或黄白色, 稍光滑, 有横向 皮孔子及纵皱纹
黄芪种植技术研究

黄芪种植技术研究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黄芪种植资源 (6)2.1 黄芪属植物简介 (6)2.2 黄芪种质资源概况 (8)2.3 黄芪种植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8)3. 黄芪种植环境条件 (10)3.1 生态地理环境要求 (11)3.2 土壤条件与土壤改良 (12)3.3 水分管理与旱作种植技术 (13)4. 黄芪种植技术 (14)5. 黄芪种植机械化发展 (15)5.1 播种机械化研究 (17)5.2 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研究 (18)5.3 收获加工机械化研究 (19)6. 黄芪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20)6.1 成本效益分析 (21)6.2 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22)6.3 种植效益预测 (24)7. 黄芪种植新技术研究 (25)7.1 抗逆性研究 (26)7.2 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27)7.3 分子育种技术应用 (28)8. 黄芪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 (30)8.1 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 (31)8.2 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32)8.3 政策扶持与市场开发 (33)9. 结论与建议 (35)9.1 研究总结 (36)9.2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37)9.3 未来研究方向 (38)1. 内容概括《黄芪种植技术研究》文档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黄芪这一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黄芪,学名,是一种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材,其根部被广泛用于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本文档首先概述了黄芪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强调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推动黄芪种植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档详细介绍了黄芪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要求和繁殖方法,为种植户提供了基本的种植知识。
在种植技术方面,文档重点阐述了黄芪的种植流程,包括土壤选择、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管理、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加工等关键技术环节。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分享,文档为黄芪种植户提供了实用的种植技巧和管理建议。
恒山黄芪种质资源探析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9年第5期92工 作 研 究海拔越高植株越矮,种子越小[1]。
3、结论恒山黄芪种质资源是一个混合群体,茎的颜色有绿杆、红杆、中间型(下部背阴面红色,向阳面绿色),有茎被短柔毛和光滑无柔毛之分;叶的颜色分为深绿色、绿色、浅绿色;花的颜色大部分为黄白色,少部分花瓣带有淡紫色、红色;荚果有绿色、紫红色。
尽管其茎、叶、花、果颜色有所变异,但仍然符合蒙古黄芪的性状特征,与膜荚黄芪和多序岩黄芪的性状有着本质区别。
恒山黄芪种质资源为纯蒙古黄芪[2]。
另外,在浑源县官儿乡木沟村种植了从河北安国、山东、甘肃等地收集的膜荚黄芪种子观察,第二年仅剩下一半成活,栽培3年以上根部全部腐烂。
膜荚黄芪始花期在9月中下旬,这时浑源县山区已经出现轻霜冻,种子不能成熟,膜荚黄芪在全县境内无法繁殖传代,浑源县不适宜膜荚黄芪的生长发育。
另外当地黄芪种子8月上中旬成熟采收,因此,膜荚黄芪不可能在当地与蒙古黄芪杂交混杂(花期不遇)。
红芪(多序岩黄芪)在浑源县更是从未发现过,只发现过生长在铁矿区红土地上生长的黄芪表皮淡红色,但其种质是蒙古黄芪。
有些文献资料指出:“浑源县黄芪种质为多种黄芪的混杂体,80%为蒙古黄芪,15%为膜荚黄芪,5%为红芪”,这一观点作者不敢苟同,与实际不相符,望业内人士引用这一参考文献时慎重考证[3]。
二、恒山黄芪种质鉴定在黄芪GAP 基地建设过程中,特邀请山西省药品检验所开展了种源鉴定工作。
2006年6-8月山西省药品检验所派专家对浑源县黄芪产区多次进行了实地调察,通过采集不同生长期黄芪植株标本,对植物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并对黄芪果实进行了解剖镜观察,对黄芪种子电镜扫描,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中药志》第二册鉴定恒山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2008年,又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资源研究室对浑源黄芪植物蜡叶标本进行原植物鉴定,鉴定结果为:豆科植物黄芪属蒙古黄芪。
栽培因素对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栽培因素对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作者:张雪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1年第03期摘要:黄芪的产量和品质受播期、种植密度、土壤、水分、施肥、产地等外源因素的影响较大。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和报道,综述影响黄芪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为黄芪规范化种植和黄芪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产量;品质;影响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1)03-0058-02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茛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地。
黄芪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及托疮生肌等功效。
目前市场销售的黄芪药材在品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研究表明,黄芪药材的性状、品质和产量受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为此,根据相关文献和报道,综述栽培因素对黄芪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为黄芪规范化种植和黄芪品質提升提供参考。
1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黄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栽培密度、播期和规范化播种对黄芪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宋悦等人以陕西榆林地区蒙古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探讨播期和栽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影响总黄酮、总皂苷及多糖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以20 cm×25 cm和20cm×20 cm的栽植密度播种,能够提高蒙古黄芪根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优化其品质;蒙古黄芪在5月10日播种,其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光照等生态条件最为适宜,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确保产量及品质的稳定。
王玲玲等人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采收期对青海省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密度和采收期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有影响,随着密度减小,植株个体指标测量值增加,但群体产量整体下降。
由多指标综合评价得到最佳的种植密度为26.7×104株/hm2,此密度下黄芪的综合性状和群体产量达到最佳;由采收期综合评价得到10月份采收的黄芪品相和产量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摘要】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用资源。本文
从黄芪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种类资源、种源与种质几个角度简要
探析了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用资源。具补气固表、
利尿托毒、排脓生肌之功能。主产东北、华北地区,我国长江以北
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已成为丘陵山区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人
的好项目。今年来不断深入对黄芪药理作用的研究,其药用范围也
在不断拓宽,一次加大了对黄芪的需求量。由于长期过度采挖,致
使野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以野生为主已不能满足人们保健的需
要。开展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很有必要。
1黄芪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
1.1深耕细耙,增施有机肥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质壤
土,冬前深翻50cm以上,以打破原来的土壤层次,加深活土层,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培创有利于根部伸展的土壤基础。地翻好后,
耙成公路形,地周围挖好排水沟,以防存水烂根。注意前茬以地瓜、
萝卜、玉米为好,不选豆茬地、花生地。亩施优质圈肥10000kg、
复合肥l00kg,结合深翻,施入底层。
1.2选用优良品种,进行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多倍体新品系-文黄11,该品种地上分枝少,地下
根条肥大,条直,侧根少,须毛少,产量高,干品亩产664kg。
黄芪种子外被有果胶质角质层,吸水力差,5小时吸水膨胀仅达
10%左右,发芽率低且不整齐,故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方法是:
将干种子对上种子量2/3的干细砂(砂粒小于种子),在石碾上压
60-70圈,边压边翻动,使其碾压均匀,碾至种皮由棕黑色变暗。
经此处理后,再浸种5小时,其吸水膨胀率达90%以上。用水淘出
已吸水膨胀的种子,直接播种。
1.3浅播覆土,顺垄推压
黄芪春播、冬播均可,本地以3月底至4月初为宜。在整好的地
里,按行距33cm的距离,开2cm深的浅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
撤于沟内,覆土2cm,然后顺播种垄用锄推压一遍。每亩用种不超
过1kg,吸水膨胀种子不超过2kg。
1.4适时间定苗,适当浇水,及早摘蕾打心
当黄芪幼苗高7cm左右,复叶3-4片时,进行间苗;苗高10cm左
右时定苗,株距l0-13cm。黄芪耐干旱,一般不需浇水,若遇特殊
干旱,可适当浇水。雨季湿度大时,根向下生长缓慢,易烂根,应
及时排水。开花结实会消耗养分,影响根的质量,故商品田应及时
摘除花蕾,并打去即将成为花序的顶心,促使养分向根部供应转移。
1.5抓好病虫害防治
危害黄芪的害虫有蒙古灰象甲、金龟子、网目拟地甲、种蝇、蚜
虫、豆荚螟等,对前三者,可用敌百虫、花生饼、水按0.1:2:2的
比例配成毒饵于晴天早上撤于地面或排水沟防治。种蝇以幼虫在土
中钻蛀黄芪幼苗根部危害,可用80%的乐果乳剂1000倍液,浇灌受
害株根茎周围。蚜虫,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
豆荚螟于6月中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芭嫩荚或花苞上产卵,
孵化出幼虫即蛀人荚内食害种子,食完一荚转入另一荚,可在成虫
期傍晚喷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成虫,或在幼虫初孵化期喷杀虫
眯800倍液,毒杀幼虫。
危害黄芪的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紫纹羽病。植株生长茂密、通风
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生白粉病,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有白色粉状
斑,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由于其病菌在寄主残体上越冬,故
清园处理病残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防治措施。此外,发病初期
喷波美20石硫合剂,有一定防治作用。紫纹羽病多发生于高温多
湿、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的地块,发病后,植株地上部分自下而
上发黄脱落,最后整株枯萎死亡。可用5%石灰乳浇灌病穴或在病穴
四周撒施石灰粉,以防蔓延。
1.6适时采收
黄芪播种后3-4年即可采收,但质量不及5-6年生的好。本地一
般于立冬期间采收,收时将地上部割掉,在畦的一边开沟,将根刨
出,晒干备用。注意,不要将根折断。
2种类资源
黄芪家种时间不长,目前尚无遗传性稳定的栽培品种,但各群体
间,甚至是个体间在植物形态、生育期、根和种子的产量,以及对
环境条件的变化,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栽培群体中,
也常是一个多类型的混杂群体,这对生产者来说是一个不利因素,
但对黄芪育种工作来说却是宝贵的选育材料,有待整理、培育。下
面介绍几个黄芪的品种。
2.1蒙古黄芪:栽培品中选粗大、皮细嫩者,经加工染色后者为
“ 冲正芪 ”,商品呈长条圆柱形,顺直,单枝或间有分枝,芦头
切除,尾端修净,根头切口处呈扁圆形,中央空心或呈棕黄色枯朽。
表面染成深蓝黑色,摸之手染有蓝黑色。质柔而韧,断面纤维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金黄色较鲜,习称 “ 金盏银盘 ”。气香、味甜
有豆腥味而较纯。
2.2炮台芪: 产地来源同于冲正芪,系选栽培品中条匀皮嫩者用
沸水撩过,搓至顺直,斩去芦头至无空头即可。商品呈匀条圆柱
形.顺直,单枝头尾修切较净,根头切口处不显空头.头尾粗细差
距不大。表面灰黄色,较光滑。质柔嫩,断面纤维性而不强,皮部
黄白色,木部较细密,金黄色,“ 金盏银盘 ” 明显。气香,味甜,
有豆腥昧而较纯。
2.3膜荚黄芪:类蒙古黄芪,但表面一般呈棕褐色至黑褐色,未
去根头者残留茎基略少,主茎基明显,质地稍坚硬 。
3种源与种质
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怕涝。幼苗细弱,忌强光。适
宜于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中性和微碱性沙质壤土生
长。
种子容易发芽,发芽适温为15 c~30 c的变温,用沙子或砂纸
擦破种皮能大大提高种子发芽率。种子寿命为1年。
种子来源,采集于本科植物黄芪的成熟、饱满、健壮而有活力的
种子。不腐败,无霉变,经检疫和质量鉴定,无病、无菌、无变异
的种子,为正品优质的种源。
秋季收获时,选植株健壮,主根肥大粗长,侧根少,当年不开花
的根留作种栽,芦头下留10厘米长的根。留种田宜选排水良好,
阳光充足的肥沃地块,施足基肥,按行距40厘米,开深20厘米的
沟,按株距25厘米将种 根垂直排放于沟内,芽头向上,覆土盖住
芦头顶1厘米厚,压实,顺沟浇水,再加覆土10厘米左右,以利
防寒保墒。早春解冻后,扒去防寒土。随着植株的生长,结合松土
进行护根培土,以防倒伏、7~8月待种子变褐色时及时摘下荚果,
晒干脱粒,去除杂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留种田,如加强管理,
可连续采种5~6年。
参考文献
[1] 曹建军.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j].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05.
[2] 张兰涛.黄芪种质资源评价研究[j].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2007,07.
[3] 钱丹,黄璐琦,崔光红,陈敏.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
[4] 冯学金,刘根科,梁素明.蒙古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
西农业科学.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