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案

第三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教案一、内容分析在古代,中华民族通过同邻邦的广泛交往,既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国的陆路、海陆贸易,把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异域,同时也带回了异国文明。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以友好交往为主,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各国。

自郑和下西洋后,对外关系出现新变化,欧洲殖民势力东来,反侵略斗争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渐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途径和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和特点(2)结合史实,初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民族使者的方法,提高对外交往合事件阐释能力,从线索上掌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是一个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崛起,渊源就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三、知识梳理: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古代的外交交往导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的外交交往,从外交的定义、目的、手段以及代表性事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外交的定义和目的外交,指的是国家之间通过谈判、协商、派遣使者等方式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古代的外交交往旨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繁荣。

外交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也是国家间交流的纽带。

二、古代外交的手段和代表性事件1. 使节交换古代的外交交往中,国家通过派遣使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节是国家派遣的特使,他们的任务是代表本国与他国进行谈判、交涉,传递国家的意愿和政策。

代表性事件包括《禹贡》和《郑国使者之贡舞》等。

2. 婚姻联姻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婚姻联姻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关系,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

代表性事件包括秦嬴政与越王勾践的联姻等。

3. 贡赋交流贡赋交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贡和赋税的方式来交流和平衡彼此的利益。

代表性事件包括周朝的贡使制度和秦始皇时期的南巡北征等。

4. 条约缔结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签订条约来确立国家间权益和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条约可以规范双方的行为准则,增强国家间的互信和稳定。

代表性事件包括《巴黎和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等。

三、古代外交的影响古代的外交交往对于国家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的外交手段和思想,对于后世的外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次,外交交往推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发展繁荣。

同时,外交交往还对国家间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在国家间的交往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外交的特点和意义,为今后的外交事务提供借鉴和启示。

初中历史外交成就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成就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2. 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内容:
1. 外交的定义和作用;
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
3. 中国古代外交的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中国古代外交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历程与讨论:
1. 外交的概念和作用;
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关键事件;
3. 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小组合作与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古代外交的关键事件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2. 每组成员分享其研究成果,并就其观点展开讨论。

四、展示与总结:
1. 学生依据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他们对中国古代外交的认识和见解;
2.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强调中国古代外交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阅读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短文。

六、课堂检测:
在下节课上,进行一次关于中国古代外交成就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该主题的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调整,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教学反馈: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
课时:1课时
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和主要外交事件。

2. 理解中国的外交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外交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国外交史的兴趣。

主体:(35分钟)
1. 中国的外交政策演变:
a. 古代时期:以礼尚德为主要原则,发展与邻国的贸易和交流。

b. 近代时期:积极参与世界政治,如甲午战争、庚子战争等。

c. 当代时期:恢复外交地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和平发展。

2. 中国的主要外交事件:
a. 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b.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与美国建交,开展对外开放和改革。

c. 当代,参与多边国际组织,推动全球化和和平发展。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交事件,并解释其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和演变,鼓励学生了解和关注国际事务,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做好准备。

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外交的短文。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分析中国最近的外交政策和行动。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中国外交初中历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历史
2. 掌握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3. 能够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外交关系
2. 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和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古代外交关系的特点和意义
2. 思考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安排: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场景,引发学生对中国外交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学习中国古代外交关系(15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外交概念和特点
2. 讲解中国古代外交重要事件和成就
3.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外交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和历史事件(20分钟)
1. 分析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的转变和发展
2. 介绍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3. 分析中国近现代外交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四、小组讨论和汇报(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影响
2. 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思考和观点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中国外交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和发展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5分钟)
1. 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对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提高下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外交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特色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能够分析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举措。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

2. 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举措。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和平外交、独立自主、互利共赢、兼容并包。

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举措: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PPT等教具向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举措,并展开互动交流。

3.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五、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介绍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和举措,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 视频播放(10分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外交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1.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2. 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准确理解视频内容。

3. 对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总结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外交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特色外交的实践过程。

2. 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外交内容总结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外交的概念和意义;2. 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3. 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2. 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材相关章节;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15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分析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讨论中国古代外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20分钟)1. 分析近代外交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解读近代外交事件的影响和后果;3. 讨论近代外交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外交对国家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外交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相关资料、撰写总结或展开思考讨论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外交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中国古代外交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了解近代外交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外交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地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外交政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外交政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外交政策》教案课程目标了解外交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了解外交政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探讨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教学内容1.外交政策的概念和定义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外交政策,国家可以维护自身利益、发展经济、增强国际合作等。

2.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外交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可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外交政策还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3.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外交政策随着国家的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和调整。

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因为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越来越重要。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国际新闻头条,引起学生对外交政策的兴趣和好奇。

2.学习:介绍外交政策的概念和定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探索: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会有哪些差异,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4.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6.反思:通过小结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外交政策来促进国家发展。

课堂活动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并展示讨论结果。

2.视频欣赏:播放相关外交政策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涉及的内容。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国际事件或国家关系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外交政策和影响。

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国家的影响。

2.收集相关国际新闻报道,并写下自己对其中外交政策问题的看法。

拓展活动1.通过辩论或模拟外交谈判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2.邀请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外交政策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⑵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⑶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⑷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Ⅰ经济交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⑴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

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

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

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①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

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

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4、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⑴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⑸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唐太宗时来华学习,取名晁衡,汉文诗写得不错,与李白、王维建立友谊。

⑹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⑺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⑻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⑼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⑽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二、知识深化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

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5、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⑴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⑶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6、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

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附:明清的“海禁”:明代独立的官方朝贡贸易制度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严禁民间入海“同番”,因此明代海外贸易始终被限制在较小范围之内,发展极不充分,影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清政府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统一台湾后,放开了海禁,但外贸的组织形式是官府监督下的专利商制,即由一些国家特许的大商人组成公行,垄断外贸。

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加上统治者的自大,外贸受到极大限制。

乾隆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非法活动增多,清政府的对外贸易越来越限制严格。

加上18世纪以后国内出现许多社会危机,请王朝由盛转衰,更惧怕民间接触会加剧国内不稳定因素,越来越走向闭关自守,导致了航海业的刷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中国社会陷入了闭塞、停滞的困境。

7、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有其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但也应看到: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并非经济上考虑,其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所作交换只是供宫廷享用,与赢利性的海外贸易有根本不同。

而且下西洋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随和明朝的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也随之消失。

8、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