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

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

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

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

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

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

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

二是陶瓷业的发展。

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
问题思考:冷战带给世人什么启示?
5、冷战的启示
抛弃冷战思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基础上处理国别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 全观,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 秩序。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1、政治:两大力量势不两立 2、军事: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3、经济:两个市场并行发展 4、结构:阵营内部一个中心 5、形态:两极格局相对稳定
(1)全球化空前增强了国标志 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发展 全球问题的扩展蔓延
局部和整体的相互依存加深 国际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加强 全球问题的发展呼唤全球治理
(2)单极倾向和多级趋势成为国际 体系的竞争焦点
--单极倾向
强行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强化美国主导的民主同盟体系 奉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3、冷战时期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柏林危机(1948、1958)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989) 两伊战争(1980-1988)
4、冷战的影响
(1)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并存 (2)经济代价巨大 (3)军备竞赛放大国际安全危机 (4)后遗症负面影响延续至今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1943、11)、 雅尔塔会议(1945、2)和波茨坦会议(1945、7) 上对如何处理和安排战后的欧洲和世界、对日战争 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这些协议、协 定及其实施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几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与周边的封建国家进行交流和外交活动。

当时的对外关系主要以亲戚婚姻、贸易往来和使节交流为主。

例如,周朝时期的“封爵制度”使得一些部落首领成为周王的诸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体系。

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对外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安全和经济繁荣为中心。

当时的宋朝通过与西夏、辽、金等周边国家的和平婚姻和军事冲突来维护自身的疆土和利益。

另外,宋朝还与南洋诸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发展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与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的贸易往来。

同时,明朝还积极寻求与欧洲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清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封建专制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外关系更加复杂。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文化渗透。

然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自主、独立和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加强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合作,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推动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2.2001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1995 年1月1日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 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 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 过中国入世。
阶段
国际形势
外交成就(列 举1例) 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冷战 ” 初登国际舞台 美国实行“ 的50年代 政策,敌视新中国
打开外交新局 美苏争霸,苏联处 面的70年代 于战略进攻阶段, 中美关系正 美国处于战略防御 常化 阶段 全面走向世界 两极格局解体, 加入世贸 上海APEC会议 的改革开放新 和平与 发展 北京申奥成功 时期 是时代的主题
-------------《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正式中美建交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3.中日建交
田 中 角 荣 访 问 中 国
中考再现
【08扬州中考】右图是时任外 交副部长的乔冠华在联大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 联合国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中 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决议之后的大笑图,请问这是 发生在哪一届联合国大会上 A.第24届B. 第25届 C. 第26届D. 第27届
知识拓展:中美关系的回顾:
1.追随英法等侵 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略中国 华
2.进一步侵略中 (1)参与巴黎和会,将德国在 国 山东 权利交给日本
(2)操纵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 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准 备了条件
3.二战期间,
(1)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
中美合作
署,中美都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的重要成员(2)1945年,美国在 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加 速日本的投降
首先是和印度谈判中提出的(1953) 然后在中印和中缅联合声明中确立 (1954)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发扬光大 广泛认可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目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 关系 影响: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 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 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原则。
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 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 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 通要道) 张骞出使西域,对“丝 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 “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 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 招提寺);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 (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 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 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 侵略。
中考再现
【08汕头】中国积极参与APEC活动, 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 关系
C
【 08广安中考】1995年,“经济领域 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D.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 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 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 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 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 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 关系: 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 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 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 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 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 其影响) (1)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 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 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 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 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 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 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 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1.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的回归问题,首先是一个外交问题。 从外国占领者手中以和平手段收回祖国固 有的领土,必须通过外交谈判。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 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 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个国家控制?
想一想?
香港被英国割占或租借的过程
• 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占 香港岛 • 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 • 1898年租借新界 16世纪中期澳门开始被 葡萄牙 侵占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历史性的握手(1972) 周恩来:“总统 先生,你把手伸过 了世界最辽阔的海 洋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我感 到很荣幸,终于来 到了你们伟大的国 家。”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有史以来第一
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
中美关系改善
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领导人会议
4.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 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 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 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 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 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 、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 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近代的屈辱外交,
请你说说我 国古代友好 交往及近代 屈辱外交的 史实。
现代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 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 外交的新纪元。六十年来,中国政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 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1972年) (1979年)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 “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 说法?
1.中国为什么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3.2001年上海APEC会议
特点: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①“APEC”是什么意思?
APEC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英文简称
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 促进共同繁荣)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8· 山东济宁市)中日友好交往 源远流长。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 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高僧是 A.鉴真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A
三.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背景:
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国内: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 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③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这也是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中考再现 【 08武汉 】1.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 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 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 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50年代 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 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
C
巩固训练:
B
( 2008年河南中考)单项选择题: 1932 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 届奥运会,仅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 从刘长春一个人孤零零参加奥运会比赛, 到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发生这一巨 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生活的改善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对外交往的增多 D综合国力的增强
D
时间 50、60 年代 特点 原因 表现 社会制度和 朝鲜战争 意识形态的 敌对 、台湾 不同 70年代 缓和与 美国需要中 乒乓外交,基 初 正常化 国,中国需要 辛格尼克松访 华、上海公报 美国 70年代 建交 《中美建交公报》 末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 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 一部分。
(4)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 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 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 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 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 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 主权性。
——新中国的外交
中外关系历经了
请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近现代历史上在北 京地区发生的一件大事,并指出该事件的 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答:如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引发 了五四爱国运动,北京的青年学生在天安门 举行游行,该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始;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宣告建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