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反思 (2)

合集下载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是一首具有优美意境的古代诗歌,通过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切思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如梦令》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首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

《如梦令》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细腻而含蓄,需要通过对诗歌背景、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隐喻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其次,教师在教学《如梦令》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如梦令》这首诗歌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联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离别经历,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通过情感投射和审美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味这首诗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再次,教师在进行《如梦令》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如梦令》作为一首古代经典诗歌,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文学创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如梦令》这首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总之,《如梦令》这首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略《如梦令》这首经典诗歌的魅力,享受文学带来的美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推荐(转载)《如梦令》这堂课,我试教了两次。

每次试上之后,王老师的点评与梳理都是那么精确到位,一语中的,使我的课堂能够实现一次又一次质的飞跃。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组。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把《如梦令》与《夏日绝句》整合在一起教学。

因为这一首词一首诗,并不在同一单元里,它们所承载的功能也并不一样,所以也决定着他们在教学中的轻重详略的不同。

《如梦令》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应该是密不透风,讲究字字敲实,句句诵读。

而《夏日绝句》是练习中的一首欣赏诗,教学便疏可走马,只需整体把握,大体感知即可。

第一次执教《如梦令》,我从李清照的生平入手,详细讲解了《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感受早期李清照生活的幸福。

那时的李清照是常常甜蜜地记起那些美好令人沉醉的往事。

紧接着,我出示了《夏日绝句》,带领学生感受此时的李清照心中的愤怒与无奈,感受此时回想美好生活时心中的那一份惆怅。

最后,还出示李清照晚年时的三首词,感受晚年李清照的凄凉、孤独与哀怨,整堂课安排的较满。

课后,王老师提出,整堂课的定位不够清晰。

究竟是通过这些内容向学生传递李清照的诗风词风,还是介绍李清照这个人。

一番话顿时把我问懵了,是啊,一堂课定位的不清晰,导致给人的感觉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思考下来,还是自己太急功近利,太舍不得放,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拓展,所有有关的知识点都想在这一节课中呈现出来。

导致定位不清,容量太大,学生也吸收消化不了。

第二次的教学,我把王老师所提到的尽可能地在课堂得到纠正与展现。

把这堂课定位在了解李清照这个人物的一扇窗口,通过《如梦令》与《夏日绝句》这一诗一词,试着带领学生去触摸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了解李清照的性格,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知人论世成为课的主线。

李清照的才情,她一生的百转千回,跌宕起伏,都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常常会被她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凄婉深深地打动随之叹息。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中,感觉自己有些重复啰嗦之嫌。

而且,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这些重复之举似乎也没有取得较好的实效。

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关于此词《如梦令》的情感,学生已经明白这首词的主旨,但我却还在进行这首词的讲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学生已知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注意力自然会受到影响,此刻的教学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若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所了解,那完全可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讲解。

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对自己知识的了解,利用学生的自身特殊优势,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好更充分的分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如此说来,课前备学生中一条原则就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情况,尤其是心智情况,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性。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苏教版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苏教版

9.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本篇课文是由两首词组成的。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在写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融情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两首词都有唯美的图画,美好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感悟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教学《渔歌子》时,我让学生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学生抓住了这些景物,脑海中就容易自由组合,整体感知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卷。

其次,我带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像作者一样,因为沉醉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误闯进了荷塘的深处。

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朵朵娇艳的荷花和片片碧绿的荷叶……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陶醉其间了?再次,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景美。

两首词多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相应意境,绝非为了描景而绘景,为了创意而设景,而是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在所创设的意境里,寄托作者的意向,赋予相关的情思。

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翁,他那里不是垂钓肥美的鳜鱼,而是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悠闲地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不过,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有些事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

因此,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首先,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就应进行示范读。

其次,对于画面的理解,我觉得学生想象的还不够深入,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

小学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

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

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

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如梦令》教学反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朝着名婉约女词人李清照的佳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荷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2023年12月8日,我在中山市华侨中学上了一节公开课——《如梦令》,地点在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二(1)班,听课老师包括中山市华侨中学全体语文老师。

(一)一字立骨,注重设计的逻辑性“一字立骨”法原为写作方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

这一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设计中,以文中的关键内容为纲要,用一个字、一个词“一线串珠”,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字立骨”可以使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更加深刻。

本次公开课设计,我以诗词中的“舟”字为着眼点,关注到古诗词中的“舟”意象,将课堂从带有“舟”字的古诗词引入,并围绕着“舟”设计了四大环节:(一)吟舟中词、(二)读舟中事、(三)描舟中景、(四)知舟中人。

“吟舟中词”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读到吟,从字音到节奏、从节奏到韵律,学生在诵读中逐渐进入诗词意境。

“读舟中事”,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描舟中景”,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意象,引入“意象”的概念和“品味意象”的品读诗词方法,引导学生融合舟中事和舟中景,说说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将学生的感官融入到诗词中。

自然而然,就品味出了舟中之情:沉醉、兴尽、惊喜。

“知舟中人”,引入“知人论世”的品读方法,从一篇词,扩展到一个作者不同阶段的词,从词到人,开展联读比较,检验课堂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字立骨”强调教师在教学前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找到文中的核心内容,从标题中、文眼中、情感中找到所立之骨,环环相扣,完成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闭环。

(二)因体定教,回归诗歌的韵律性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中写道:“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散文有散文的教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法,而“诗歌教学的三个关键词:音韵、意象、炼字是教学重点,音韵和炼字是文章的形式要素,而意象、意境、主旨、情感、寄托都是属于文章的内容要素。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

如梦令课后教学反思一、引言《如梦令》是一首古典诗歌,属于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描写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追思和祈愿。

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如梦令》作为课文,希望通过诗歌的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演示等活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梦令》的文本解读、背诵、欣赏和讨论。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1.导入活动: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对于爱情和诗歌的联想和感知;2.文本解读: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3.背诵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背诵诗歌;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5.合作演示:每个小组进行诗歌的表演演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6.课堂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缺乏足够的导入导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的导入活动不够充分和具有吸引力,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下次在教学导入中,我计划使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例如通过音乐、视频或故事等,增加学生对于主题的联想和感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演示环节过于简单在合作演示环节中,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指导。

导致学生的表演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下次在合作演示中,我打算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和独立的思考,以及更具创造性的表演方式。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古诗《如梦令》两首教学反思学生对诗词学习诗词的难题是:读不好、发现不了美感、自然对诗歌也没有喜爱可言。

本堂课的目的就是要用掌握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词意;读出感情;欣赏语言,体味乐趣。

一、灵活运用各种朗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感情。

初次接触文本,学生读的时候还有个别字词不认识,这一遍就是为了梳理生字词。

理解完整首词的意思之后,学生就知道哪儿该停顿,也大概了解了词的情感,此时再读,字音、节奏已经完全没问题,情感方面也掌握到差不多。

到赏析完整首词的语言以及表达的情感以后,学生就能够读得越来越好。

在这个读的过程中,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各种读法,加入了比较读的方法,学生读得很用心。

二、用抓关键词的办法,让学生读懂词意。

不是词的每一个字学生的都不认识、不理解,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学生理解词意的重点。

沉醉;回周;误入;惊鸥每一个画面让选取关键字词来概括。

读懂词意之后,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来理解全词。

老师示范一个问题:“为什么沉醉?”学生照此思路相继提出了许多问题,最后老师提炼出了几个经典问题:“为什么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惊起鸥鹭?为什么时常回忆?”最后,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问题一旦解决,整首词的情感也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三、“知人论世学习法”,让学生能够把作者的创作与身世背景相结合来理解。

作家的身世以及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着她的情感变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知人论世”之法,在整堂课中穿插了李清照的一些人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也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节课所教授的李清照前后期两首同词牌名的《如梦令》,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学习这两首词,深入地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本节课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度比较高,但无奈,学生的水平终究是有限,反而让人感觉整节课上的有点吃力,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比较多,也就显得课程的容量有点多,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最后两首词的比较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探讨,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学反思
语文2组陈毅教学《如梦令》与其说是让学生们赏析这首词,不如说是让学生们认识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她是中国古代杰出女词人。

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词》一卷(别本五卷),不传。

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辑李清照集》等。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面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
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通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这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我在教学这首词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目标入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3.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二、品读全词,古文今译。

三、再读全词,搜寻精华。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2、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

3、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四、赏析《声声慢》。

五、回环美酒意象,总结全文。

第四个环节有人觉得这是画蛇添足部分,相反我却认为要想更深地理解这首词,还得从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入手,那么赏析《声声慢》就能将李清照的一生用这两首词进行概括:早期悠闲、幸福的李清照
和晚年孤苦无依,颠沛失所的李清照。

这样进行鲜明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悠闲、幸福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