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作者:万向兴杨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6期总第622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摘 要: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日趋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
译者主体性主要从阐释学和目的论两维度进行理论探究。
阐释学强调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译者因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阐释和译文。
目的论关注在翻译实操中译者受具体翻译目的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选取阐释学和目的论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具体理论支持,从理解原文和具体翻译操作上比较《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即理雅各、韦利和汪榕培的译本,分析各译本对《道德经》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源于各译者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目的论;多样性 《道德经》作者简介:徐静姿(1982.08-),女,江西九江人,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外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翻译的实践。
一、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角色与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依附于作者,译文严格依附于原文。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其主要任务是从语言分析、文本对照逐步转向译文的产生与作用。
倡导“文化转向”的翻译研究学派代表人物赫曼斯指出翻译是一种原创性的文本操纵活动,巴斯奈特也认为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的学说。
从理解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目的论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倡翻译活动所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the Skopos rule)。
据此,翻译行为由翻译目的决定,也就是说,“目的决定手段”。
《道德经》汉英对照Waley译本

Long and shorttestone another;
Highandlowdetermineoneanother.
Pitchandmode giveharmonytoone another.
Frontandbackgive sequence to one another.
There will be no more thieves.
Ifthe peoplenever see suchthings asexcite desire,
Theirhearts willremainplacid andundisturbed.
Thereforethe Sage rules
By emptyingtheir hearts
If we stoplookingfor“persons of superior morality” (hsien) to putin power,
There willbenomorejealousies among thepeople.
Ifweceaseto setstoreby products thatare hard to get,
Therefore theSage reliesonactionlessactivity,
Carriesonwordless teaching,
But themyriad creaturesare workedupon byhim;
Hedoes notdisownthem.
He rearsthem,butdoesnotlay claimtothem,
Controls them,but doesnot leanuponthem,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57【外语长廊】【才智】[2013.5]《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以“道”这一抽象哲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世界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矛盾及解决方法等,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和思维。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其中Brian Brown Walker、Ch'u Ta-Kao、Alan B.Taplow 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探讨典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首句的英译辨析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
Brian Brown Walker:Tao is beyond words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Ch'u Ta-Kao: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Alan B.Taplow:The true Tao escapes definition.“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内涵。
在全书中,“道”共出现了74次。
三个译文都将“道”译为“Tao”,基本可视为纯粹的音译。
采用这一译法,让读者通读全文揣摩其意义,既可保留“道”的精神实质,又能保持这一概念在全书中的贯穿和统一,而且也更具有中国文化色彩。
从句法结构而言,可以肯定汉语第一个、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的就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囊括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念“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用语言说的。
从整句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说的,但是可以说的道不是常道。
译文一从原句意思的反面来翻译,即“道是不能言说,不能明了的”,基本属于意译,但显然少了前半句意思,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刻内涵;结构上使用了两个“beyond”,达到了并列的效果,与原文的并列结构相一致。
《道德经》汉英对照(林语堂译本)

《道德经》汉英对照(林语堂译本)道德经Tao and Teh⽼⼦著laozi works林语堂英译Lin Yutang translation⼀章道,可道,⾮恒道。
名,可名,⾮恒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Is not the Absolute Tao;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Are not Absolute Names.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Therefore: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Is the Gate to the Secret of All Life.------------------------------ --------------------------------------------------⼆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作者:何海铃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5期《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以“道”这一抽象哲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世界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矛盾及解决方法等,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和思维。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其中Brian Brown Walker、Ch'u Ta-Kao、Alan B.Taplow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探讨典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首句的英译辨析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
Brian Brown Walker:Tao is beyond words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Ch'u Ta-Kao: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Alan B.Taplow:The true Tao escapes definition.“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内涵。
在全书中,“道”共出现了74次。
三个译文都将“道”译为“Tao”,基本可视为纯粹的音译。
采用这一译法,让读者通读全文揣摩其意义,既可保留“道”的精神实质,又能保持这一概念在全书中的贯穿和统一,而且也更具有中国文化色彩。
从句法结构而言,可以肯定汉语第一个、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的就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囊括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念“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用语言说的。
从整句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说的,但是可以说的道不是常道。
译文一从原句意思的反面来翻译,即“道是不能言说,不能明了的”,基本属于意译,但显然少了前半句意思,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刻内涵;结构上使用了两个“beyond”,达到了并列的效果,与原文的并列结构相一致。
《道德经》英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Chapter 1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This '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 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
在这部经典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和“无”,它们在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会从中文及其英译角度分别来看这两个概念。
一、“有”“有”这个词汇在中国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非常广泛,它可以指具体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有”一词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指的是具体存在的东西或者是存在的状态。
在《道德经》中,“有”往往与“物”一起被提及,即事物的存在状态。
例如在第十四章中便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持之不离其光,显于天地,而毋煩。
是谓道德之府。
From above it is not bright;From below it is not dark:An unbroken thread beyond description.It returns to nothingness.The form of the formless,The image of the imageless,It is called indefinable and beyond imagination.Stand before it and there is no beginning.Follow it and there is no end.Stay with the ancient Tao,Move with the present.Knowing the ancient beginning is the essence of Tao.)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有”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在哲学上,其存在也只是在无开始的状态下才能充分体现。
二、“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译: Colo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西方第一个《道德经》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 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瑞安的法文本。第一个英文 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所译《道书》 ( 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Speculative)。英 国是老子思想传播较早的国家,美国则是战后汉 学研究的重镇,其《道德经》英译本无论在质量 还是数量上,目前均占有绝对优势。
But if desires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林译: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 flavo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s course, 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 the mind; and objects rare and strange,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 (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 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 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
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能 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所以 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所指, 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 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解贵贱,抵达 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三 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若是回溯根源, 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生修行之法:虚与 静。
韦译: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 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
They may both be called the Cosmic Mystery.
例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现代汉语译文:玄妙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
理译:Where the Mystery is the deepest is the gate of all that is subtle and wonderful. 林译:Reaching from the Mystery into the Deeper Mystery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韦利译: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例二:名可名,非常名。 现代汉语译文:名称是可以来命名的,但它并非是长
久存在的名称。
理译: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翟林奈( Lionel Giles)译有《老子语录》( The Sayings of Lao Tza,1905)。
密尔斯( Isabella Mears)译有《道德经》(Tao Teh King,1916)。
亚瑟·韦利于1934年在伦敦出版了自己的译本, 题为《道与德<道道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 研究》( 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 这个译本在英语地区影响较大,至1968年再版八 次。
例四: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四声)。
现代汉语译文:所以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这其 中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则观察时就有了边界所束 缚。
理译: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林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given Are not Absolute Names.
韦译: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
例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代汉语译文:无名,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名,是
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868-1905年,以理雅各的译本最为流行;第 二次是1934-1963年,以亚瑟·韦利出版的《道与德<道德 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为起点;第三次是 1973-2004年,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慕出土帛书《道德 经》后的老子研究热为起点。这三次翻译高潮都是在特定 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自从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大门,为 便于在华传教,出现了《道德经》第一次翻译高潮;明朝 末年,随着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出现了《道德 经》翻译的第二次高潮;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道德 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所研究和接受,特别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道德经》被看做是拯救西方现代精神危机 的良药,出现了第三次《道德经》翻译高潮。
在英美两国早期译本有保罗·卡鲁斯( Paul Carus) 与铃木大拙( Daisetz Teitaro Suzuki)合译的《道与 德的经典:中英对照本老子<道德经>》( The Canon of Reason and Virtue:Lao-Tze’s Tao Teh King, 1898)。
20世纪初,海星格(L.W. Heysinger)译有《中国 之光:<道德经>》( Light of China,The Too Teh King of Lao Tsze,1903)。
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于《道德经》的翻译 及其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不胜枚举。
英译对比研究
例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现代汉语译文:道是可以阐述的,但并非是长久不
变的大道 。
理雅各译: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林语堂译: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老沃尔特·高尔恩(Walter Gorn Old)译有《老童 纯道》( The Simple Way Laotze: The Old Boy, 1904)。
麦独斯特(C. Spurgeon Medhurst)译有《道德 经:比较宗教浅析》( Tao Teh King: A Short Study in Comparative Religion,1905)。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 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尼采(1844-1900)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 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 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 白天能看到星
韦译: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 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
林译:These two (the Secret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ir nature) the same;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names When they become manifest.
林译:The Nameless is the origi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韦译: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 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
例五: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现代汉语译文:这虚无与实有,两者其实是同一体,
但展现出来的却不一样,都可谓是玄妙。 理译:Under these two aspects, it is really the same; but as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it receives the different names. Together we call them the Mystery.
-[德]海德格尔(1889-1976)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儒家
道家
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
人之社会性。
人之自然性。
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 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
突显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