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历程.

中国房地产 20 年发展历程1988 -1993 疤痕记忆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55 号令,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肇始,但很快地,第一次房地产泡沫在深圳、海南、北海等地出现。
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 -1997 负增长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 , 资讯 , 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
1998 里程碑5 月 9 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 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10 月 29 日,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 个首批经济适用房项目在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展示。
央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并特意安排 1000 亿元的贷款指导性计划。
评述: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延续 5 年的房地产颓势就此得以扭转。
当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3623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79%,改变了上一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态势。
政策背景是,通货紧缩的经济局势使得政府决定催热房地产拉动内需,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改善市场需求的转折点,其效应持续了10 年,并使得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房地产热不仅造就了大批中国富豪,也成为政府官员落马的主要泥潭。
易被人忽视的是,中国在当年首次提出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
1999 - 2003 白银年代1999 年末班车3 月,北京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在国贸举办,出现前所未有的观展人流,个人首次代替单位成房展会购房主流。
4 月,建设部出台《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5 月 1 日起实施。
香港经济发展历程

香港经济发展历程香港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香港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
由于其地理优势和自由贸易政策,香港吸引了商人和投资者的注意,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在20世纪初,香港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航运和贸易。
然而,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对香港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香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关税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香港逐渐转型为一个工业和制造业基地。
低劳动力成本和高效的生产制度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和制造业公司。
香港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980年代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得香港成为与中国内地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香港在金融、贸易和物流等领域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到了1990年代,香港经济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香港的金融业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证券交易所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此外,旅游业、房地产业和专业服务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香港回归中国后,香港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的桥梁,为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香港的金融体系和法治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储备,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然而,近年来香港经济面临了一些挑战。
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投资者和企业开始对香港的前景表示担忧。
此外,香港经济也面临着来自其他亚洲城市竞争的压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总之,香港经济经历了从贸易港口到工业基地再到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经济政策和高素质的人才,持续吸引着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致力于保持其作为一个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
香港住房现状

香港住房政策的未来 展望
• 香港住房政策未来将继续面临诸多挑战,如供应不足、房价上涨 等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供应不足 问题将更加突出
• 高房价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政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调 控住房市场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香港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随着香港出生率的上升和移民的涌入,香港人口不断增加 • 人口增长导致住房需求不断扩大,对住房市场产生压力
香港经济发展与住房需求的关系
香港经济发展导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 产生影响
•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 不断提高,对住房的品质和舒适度要求 更高 • 居民对住房需求的提高导致住房市场 供应紧张,房价、租金上涨
• 香港住房市场具有明显的阶层分化 • 高收入家庭通常选择居住在豪宅、独立屋等地段,享受优质的生活环境 • 中等收入家庭主要居住在居屋、康居屋等地段,享受相对较好的居住环境 • 低收入家庭主要依靠公共房屋解决居住问题,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严重的供应不足问题 •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香港住房需求不断上升 • 土地资源紧张,政府难以大规模增加住房供应 • 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房价、租金持续上涨,社会矛盾加剧
香港住房现状深度解析
01
香港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场整体概况
香港住房市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香港 住房市场以公共房屋为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香港住房市 场逐渐向私人房屋转变
20世纪90年代至今, 香港住房市场面临诸多
香港发展历程经济

香港发展历程经济香港的发展经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不稳定和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成为了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
同时,香港还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航运业务。
20世纪初,香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重建了港口和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香港成为大批中国人逃离共产主义政权的避难所,这对香港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助力。
随后,香港开始逐渐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和轻工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这段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内地需要香港作为窗口来吸引外国投资和进行外贸。
与此同时,香港开始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建设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为1997年,并确保香港可以保持高度自治和资本主义体制50年。
这个决定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的稳定和保障。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继续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1990年代,香港成为了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贸易和金融业务繁荣。
2003年之前,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服务业。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香港的经济开始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香港开始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特别是在近年来,香港政府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香港还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广国际会展业来拓宽经济发展领域。
总的来说,香港的发展历程经济从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断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香港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动力和潜力的地区。
世界房地产发展重要年表

世界房地产发展重要年表1. 1800年代-1900年代: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带动的起步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化的需求,房地产市场开始发展。
- 1851年,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该城市。
2. 1920年代-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与全球房地产危机- 1929年,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引发了经济大萧条。
- 全球房地产市场陷入危机,许多投资者破产或遭受巨大损失。
3. 1945年-1970年:战后重建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战后重建,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
- 规划和建设大规模住宅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
4. 1980年代-199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地产泡沫- 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南韩和台湾)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亚洲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一些国家的地产市场遭受重创。
5. 2000年代-2010年代:次贷危机与全球房地产市场的变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房地产市场动荡。
- 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加强,发展趋势逐渐向可持续和环保方向转变。
6. 2010年代至今:科技创新与城市智能化发展- 科技创新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共享经济、在线住房预订等平台的兴起。
- 城市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房地产开发商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化设施和可持续发展。
7. 未来展望: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房地产市场将面临来自养老服务、医疗设施等方面的新需求。
- 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考量,建筑绿色化、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结语:世界房地产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工业革命的起步,到战后重建,再到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香港新华集团房地产口碑

香港新华集团房地产口碑
新华集团1957 年创办,总部位于香港, 经过逾60年高速发展,从昔日的亚太海产大王已成为一家业务横跨八个领域、拥有五家上市机构的大型跨国集团,投资网络广及中国内地、日本、澳门、越南、缅甸、柬埔寨、新加坡、加拿大、欧洲、美国及澳洲等地。
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博士,大紫荆勋贤、金紫荆星章、太平绅士。
现任中国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一带一路工商协会联盟共同主席、内地 - 香港一带一路工商专业委员会港方主席、环渤海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越南商会创会会长、香港韩国商会创会会长、中印软件协会主席。
碧桂园的发展历程

碧桂园的发展历程
碧桂园(Country Garden)是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于1992年。
从成立之初的小型开发公司,到如今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碧桂园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努力和持续创新。
在成立初期,碧桂园主要专注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通过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住宅产品,碧桂园迅速地在国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公司的逐渐发展壮大,碧桂园开始涉足商业地产、酒店及旅游地产等领域。
2006年,碧桂园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标志着公司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上市后,碧桂园加大了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通过引入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领先的市场策略,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010年,碧桂园在中国香港创业板上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
此后,碧桂园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先后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开展了大量的房地产项目,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房地产品牌。
近年来,碧桂园持续加大了对创新科技的投入,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和智能住宅项目。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碧桂园为居民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生活体验。
总的来说,碧桂园凭借着持续的创新和优质的产品,不断实现
着跨越式的发展。
从一个小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到如今的全球领先企业,碧桂园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市场的机遇以及公司对品质和创新的坚持。
未来,碧桂园将继续努力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住房和生活品质。
2006年至今香港大型地产商内地拿地情况分析

2006年至今香港大型地产商内地拿地情况分析去年内地房地产业务盈利56.67亿港元、同比增长44%的和记黄埔,已经把94%的土地和项目投在了内地;去年花了约66亿港元在内地买地的恒基地产,又在内地30多个二、三线城市进行地块磋商;正在北京大力发展商业地产的太古地产透露,今年准备投入118亿港元发展内地项目……这几天,香港地产商(不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相继发布年度最新业绩报告,可以发现,庞大的内地房地产市场又让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令股东们振奋的“吸钞”体验也更坚定了香港地产商内地掘金的信念。
业内人士分析,香港过高的地价是香港地产商转投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内地土地资源丰富,且往往用同一笔资金在两地购得的土地面积相差甚远。
同时,开拓投资战线、分散投资风险,也促使香港地产商纷纷“北上”。
无论如何,香港地产商大举进军内地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并在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显示出攻城略地的新思路。
[关键词一] 无惧调控跑马圈地“房地产开发商在香港只被称为地产商,而非房地产商,由此可见土地在香港人心里的地位。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仲量联行亚太区董事陈立民一语中的。
由于土地供应在香港受到严格控制,“有地就发”的思想在香港地产商脑中根深蒂固,而他们想在内地大把“吸钞”,最先“吸”的自然也是土地。
经历了上一轮宏观调控的内地房地产市场,自2000年明显走入上升通道。
回想香港地产商自2000年以来在内地土地市场的表现,真正发力不是在土地还未完全公开招拍挂出让的时候,也不是在楼市泡沫显现但政府尚未出手调控的时候,而是在“新国八条”开始掀起此轮房地产调控风暴的2005年。
有统计显示,这一年,香港地产商在内地吸纳了约30幅、超过880万平方米的土地。
“不少香港地产商就是乐意在调控背景下趁机拿地,他们可能觉得内地开发商因受调控影响而动作趋于保守后,自己的机会就来了。
一方面是参与地方政府公开招拍挂出让土地,而凭资金实力直接购入;另一方面,内地一些面临资金压力的开发商会考虑转让手中的闲置土地,这也成为香港地产商增加内地土地储备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性盛衰循环相伴 周期性盛衰循环相伴 11房产 房产:Yan 房产
房地产业对香港的宏观经济, 房地产业对香港的宏观经济,远远超过一个投资市 场的作用。因为香港经济的基石是自由贸易, 场的作用。因为香港经济的基石是自由贸易,货物 的进口及出口皆为零关税,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的进口及出口皆为零关税,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客观上为香港政府建立一种代理制度。而土地, 客观上为香港政府建立一种代理制度。而土地,更 是香港政府的首要收入。 是香港政府的首要收入。
为抑制土地投机,维护地产市场的稳定,依据《 为抑制土地投机,维护地产市场的稳定,依据《中英联合声 明》,政府每年批租的土地不能超过50公顷,政府提供的公 政府每年批租的土地不能超过 公顷, 公顷 屋用地不在此限定之内。土地收入一半归港英政府所有, 屋用地不在此限定之内。土地收入一半归港英政府所有,一 半拨入土地基金。但从实施情况来看, 半拨入土地基金。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在过度期每年实际批 租的土地远远超过了此上限,这为1997年房地产泡沫埋下 租的土地远远超过了此上限,这为 年房地产泡沫埋下 了隐患。 了隐患。 1997年特区成立后,土地基金将1970.72亿港元净资产, 年特区成立后,土地基金将 亿港元净资产, 年特区成立后 亿港元净资产 转交给特区政府所有,用于香港土地开发和公共工程。 转交给特区政府所有,用于香港土地开发和公共工程。 1997年7月1日至 日至1998年10月31日间,土地基金大财政司司 日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间 长指标下,由金管局以独立于外汇基金的组合形式来管理。 长指标下,由金管局以独立于外汇基金的组合形式来管理。 1998年11月1日,约2114亿港元的土地基金资产并入外汇基 年 月 日 亿港元的土地基金资产并入外汇基 并作为外汇基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来管理。 金,并作为外汇基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来管理。合并使土地 基金可享有与存放在外汇基金的财政储备相近的利润分配安 因而取得较为理想及稳定的投资回报。 排,因而取得较为理想及稳定的投资回报。且合并后仍然是 一个独立的政府基金, 一个独立的政府基金,并按与其他存放在外汇基金的财政储 备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 备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
二.由于香港土地批租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因此港岛、新界和九龙的土地使用的年限也 有所不同。通常,租约期限有两种:(1)新界 批租土地期限不超过去1997年6月30日。(2) 港岛和九龙批租土地的期限有75年、99年和 999年不等。土地批租的租约又分为可重新续 租和不可续租两种。依据《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后仍维持土地批租制度,1997年到 期土地租约可延长至2047年,但每年要按应 税不动产价值的3%支付租金。
香港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紧密关系, 香港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紧密关系,房地产业靠银 行的信贷支持而发展, 行的信贷支持而发展,银行业靠房地产业的发展 而获利。据统计, 年至1987年房地产信贷规 而获利。据统计,1981年至 年至 年房地产信贷规 模占香港总贷款规模的比重始终在30%以上,60 以上, 模占香港总贷款规模的比重始终在 以上 年代中则高达80%。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 年代中则高达 。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 的基础设施和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游资和资本涌 入房地产业,也促使香港房地产业日益兴旺。 入房地产业,也促使香港房地产业日益兴旺。 战后以来香港爆发的6次地产危机中,有3次 战后以来香港爆发的 次地产危机中, 次 次地产危机中 直接或间接因为西方经济危机, 直接或间接因为西方经济危机,还有两次与政治 因素和香港居民移民他国、贱抛物业有关。 因素和香港居民移民他国、贱抛物业有关。但就 内部因素而言, 内部因素而言,主要还是因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特 殊的供求关系及其投机性。 殊的供求关系及其投机性。 香港经济属于开放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多 香港经济属于开放型的自由市场经济, 数行业难以形成垄断性的经济力量, 数行业难以形成垄断性的经济力量,但在房地产 领域却具有明显的垄断色彩。 领域却具有明显的垄断色彩。
年代香港房地产业在 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 一步发展。1990年,港岛区的房价比 年 港岛区的房价比1981年上升 年上升 了一倍以上。不过, 了一倍以上。不过,1989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年之后房地产价格的急 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升,给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 年代初期, 年代初期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严重脱离居 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飚升, 民购买力。 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 倍左右, 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 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 年到 年房价上升 倍左右, 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 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 若从 年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 年时房 价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 价已上升了 倍 年 楼价一路下跌, 年中, 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 年中 下跌了70%左 左 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 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 期性上涨历时 年 下跌过程达 年 年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第三周期:遇挫
1969年香港房地产市道逐渐复苏,港府于 年香港房地产市道逐渐复苏, 年香港房地产市道逐渐复苏 1972年制订了一项“十年建屋计划”,令投 年制订了一项“ 年制订了一项 十年建屋计划” 资者信心迅速恢复。 资者信心迅速恢复。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 年的石油危机导 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 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 香港地价下跌40%,楼价下跌了 香港地价下跌 ,楼价下跌了30-40%。 。
四.依据《回收土地条例 (Crown Land Resumption Ordinance)》,政府因公共目的有权收回已批出的 土地,但承租人有权申请获得必要的补偿。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主要手段:一是法律手段, 依据城市规划条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引, 提高土地整体利用效率和优化空间布局。二是土地 批租和租约的履行。土地契约对土地的地理位置、 面积、使用期限、土地用途、限制条件(建筑的高度、 密度、式样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 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三是房地产税收制度。政 府对房地产征收差饷、物业税、印花税、遗产税、 房地产买卖利得税等,来调控市场。
第二周期:出现转机
1959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加上来港的外国 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 年开始 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 人、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住宅的需求 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 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由于银行对房地产 业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 年春, 业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发了 年春 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 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许多地产公 司倒闭, 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 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年才有所好转。 中,一直延续到 年才有所好转
第一周期:供过于求
香港人口1946年为 万人, 年为60万人 香港人口 年为 万人, 1949年增至 年增至186万,到 年增至 万 1959年超过了 年超过了300万,人 年超过了 万 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 急增。 急增。在港府政策推动及 利益驱动下,上世纪50年 利益驱动下,上世纪 年 大量资本涌入, 代,大量资本涌入,香港 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 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 到了1958年,房地产市场 到了 年 开始供过于求,房价、 开始供过于求,房价、地 价下跌了70%。 价下跌了 。
香港房地产业兴衰背后的动因
香港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平方公里, 香港总面积 平方公里 还不到30%。近60年来,香港人口由 万增长到 年来, 还不到 。 年来 香港人口由60万增长到 600多万,增长了 倍,人口的急剧增长所产生的 多万, 多万 增长了10倍 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动香港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最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为香港房地产业的投机买卖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局颁布的建筑条 十年建屋计划” 居者有其屋计划” 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 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也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 发展。 发展。
香港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 循环
第一个周期: 年至1959年 第一个周期:1946年至 年至 年 第二个周期: 年至1969年 第二个周期:1959年至 年至 年 第三个周期: 年至1975年 第三个周期:1969年至 年至 年 第四个周期: 年至1985年 第四个周期:1976年至 年至 年 第五个周期: 第五个周期:1985年底至现在 年底至现在 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6-7 (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 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19年 年,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 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周期 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1976 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 年底开始
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 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 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价屋计 年 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 即廉价屋计 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 划),解决了 ,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1977 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 年香港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 万人, 年达到500万人。 万人。 年香港人口超过 万人 年达到 万人 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屯门 屯门、 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 屯门、沙 葵涌等)逐步形成 逐步形成。 田、葵涌等 逐步形成。 承接7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1981年香港房地产 承接 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 年香港房地产 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 市场达到高潮, 市场达到高潮,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1982 年底,香港楼价比1981年下跌 年下跌60%,1983年房地 年底,香港楼价比 年下跌 , 年房地 产市场全面崩溃。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联合 产市场全面崩溃。直到 年 月 声明”签署后,市场才重新复苏。 声明”签署后,市场才重新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