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钱学森》读后感

合集下载

钱学森读后感(通用25篇)

钱学森读后感(通用25篇)

钱学森读后感钱学森读后感(通用2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学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中说道,新中国成立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和实验中心主任,他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享有非常优越的生活,但他的心却向着祖国,想为祖国报效的心愿像一团燃起的火焰般。

1950年,他辞去了美国科学界的重要职务,打算绕道回国,来完成他一个身为中国人民应做的义务。

美国政府百般阻挠,像一只只扰人的魔鬼,挥之不去。

他们甚至制造借口拘禁了他,还说:“如果你坚决要回中国,我就让你死!”听到这儿,我不禁紧握双拳,牙齿咬得格格响......,一心为国的钱学森的心并没有被他们扣留。

似一直离弦的箭,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在美国人民的帮助下,特别是在许多美国科学家的支持下,才被保释出来。

1955年,在我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爷爷冲破了重重阻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在他的组织指导下,我国创建了自己的火箭、导弹航天事业。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神州五号”飞天,“长征”火箭腾空......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他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神父”,誉“钱学森是中国的骄傲”。

通过钱学森从事科学研究态度严谨,不懈地努力,终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中国如果没有钱学森,就不会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如果没有钱学森,就不能夺回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就永远抬不起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航天、导弹、火箭事业就不能独立,独占熬头。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踏着科技的新时代的道路,可曾回眸看看那些为祖国的兴盛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或许爱国对我们来说是人人都想的,我们虽不能像钱爷爷那样,但是我们要怀着一颗真诚没有半点污垢的心,去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大地怎能任人践踏?“四大发明”在故乡腾飞,在崛起,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中华造福。

《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五篇分享

《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五篇分享

《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五篇分享《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五篇分享《钱学森》主要讲述的是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

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

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

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

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创举,第一颗原子弹的升起是意味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震……先生为我国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愧为我们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这里,我思潮起伏……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

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钱学森》观后有感心得二钱学森,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钱学森》观后感6篇

《钱学森》观后感6篇

《钱学森》观后感6篇《钱学森》观后感篇1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恢宏如九天雷落,婉约如陶竹丝鸣;这是一首华夏的诗篇,惊心处山峦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这是一部民族的交响,凄凄儿女情长,熠熠中华崛起。

两弹功勋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这一长串的评价,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认同,是党和人民对钱老的最高崇敬。

90分钟电影的容量着实有限,它无法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但却足以让钱老的精神进驻我的内心,洗涤着我渐趋平淡的心灵。

钱老说,那是我的祖国,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于是,放弃美国唾手可得的地位和名誉,历经五年坎坷艰辛终于踏上的归国路,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那句“一个钱学森,顶上五个师”一语成谶,而且钱老对祖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如此。

钱老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于是,在西北山穷水恶的地方,一待就是半辈子,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带领新中国仅有的一些科学家完成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奔波一生、废寝忘食,常言道,生于忧患,而我们,还差得很远。

十年两弹功成,三千青丝变华发。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执着,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这是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愿。

蒋英对钱学森说,“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不是遗憾,这是光荣!。

于是,我看到那些默默为国家、为党、”为民族付出的无名英雄,那些在影片中挥帽高呼的军人们,那些老远跑来只为看一眼钱老的人,那些从未被提及名字的人,那些被人们统称为英雄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的航空国防事业从无到有,是他们,让中华有了崛起的资本。

剧终时,钱老就安静的躺在那里,98岁的老人,岁月蚀干了他饱经风霜的身躯,悲伤笼罩着每一个人。

可是,在我们心中,钱老永远都在。

我想,钱老一定是心满意足的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看到了中华的复苏,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不断成长,中国,再不需要竭尽钱老的智慧,会有更多的人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读《钱学森》有感

读《钱学森》有感

读《钱学森》有感《钱学森》是陈劲松先生创作的一本传记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奋斗历程和对国家发展事业的贡献。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和学者,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之一。

他对航天事业的深入研究和坚定信仰,令人钦佩。

阅读这本传记,让我更加了解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在。

书中讲述了钱学森年轻时期参加抗战的经历,他以身体力行投身国家的事业,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这些章节,我深感他的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而不是个人的荣誉和功利。

钱学森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我所敬佩的。

他在研究航天科学的道路上,走过了艰苦和曲折的时光,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种执着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勇气,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还非常注重培养和传承青年科学家的人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和关爱,他始终把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视为自己的责任。

这种以人为本的科研理念,让我明白了身为科学家,除了自己的成就之外,还应该承担起培养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钱学森的个人家庭生活,他在为国家事业奋斗的同时,也给予了家庭足够的关注和爱。

他作为一位丈夫和父亲,尽管工作繁忙,但他依然用心陪伴家人,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

这种平衡的生活方式,让我深感人生中应该注重身心平衡,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同样重要。

通过阅读《钱学森》,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和成就,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钱学森所展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以及关怀他人的品质,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素养,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和追求的人生态度。

总之,阅读《钱学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这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一生,更为大家呈现了科学精神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当我读完钱学森的故事,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波澜。

这波澜并非转瞬即逝,而是在我心中长久地荡漾,让我思绪万千。

钱学森,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熟悉又充满敬意。

他的事迹,就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大片,每一个情节都让人心潮澎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钱学森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远赴重洋,去到了美国深造。

他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可不是咱们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异国的文化、陌生的环境,还有那繁重的学业,这一堆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

但钱学森可不是会轻易退缩的人,他就像一个勇猛的战士,一路冲锋陷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堡垒。

他在学校里的表现,那叫一个出色,让那些外国的教授和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在研究学问时的那股子痴迷劲儿。

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能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好几天都不出来。

吃喝拉撒睡,全在那小小的一方天地里。

旁人都觉得他疯了,可他自己心里清楚,他在追逐着什么。

那是科学的真理,是他心中的梦想之光。

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按理说,他在美国可以过上相当舒适的生活。

要地位有地位,要财富有财富。

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那颗心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想要为自己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然而,回国的路哪有那么容易。

美国政府怎么可能轻易放走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他们使尽了各种手段,试图阻拦钱学森。

又是限制他的自由,又是各种威逼利诱。

但钱学森的决心就像钢铁一样坚定,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下,钱学森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那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要啥没啥。

但钱学森没有丝毫的嫌弃和抱怨。

他带着那满腔的热情和一身的本事,一头扎进了科研工作中。

当时的科研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连相关的资料都少得可怜。

可钱学森和他的团队,愣是靠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一点一点地摸索着前进。

他们计算数据用的是算盘,做实验用的是最简陋的工具。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

《走进钱学森》读后感走进钱学森读后感《走进钱学森》这本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传记类作品,讲述了钱学森先生的一生。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军事家,他对中国现代航空和火箭事业的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当代科教事业的伟大奠基人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被钱先生的执着精神和顽强毅力深深感动。

钱学森先生生于1911年,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然而,他的成长环境并不容易,处于动荡的年代,他经历了抗战年代的磨难和艰苦的求学过程。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相反,他从中积累了坚韧和决心,决心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学森先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令人惊叹。

他研究和开发了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并且在航空和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深入研究了航空工程学、火箭技术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他还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钱学森先生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科学的高度热爱和追求。

他不断克服困难,勇挑重担,在艰苦的科研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

他坚信科学的力量,坚信只有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傲然屹立。

他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完《走进钱学森》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钱学森先生的勤奋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事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事迹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钱学森先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研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保持了对科学世界的持续关注,并且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创新和突破。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给了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多的动力和信心。

总之,《走进钱学森》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军事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的一生是科学事业中的一座丰碑,他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钱学森》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钱学森》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钱学森》读后感《钱学森》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钱学森》读后感篇1或许是因为钱学森和我是两个时代的人,我其实并不知道钱学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看电影之前有同学问我钱学森是干什么的,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旁边马上有个同学应付着,是不是数学家啊?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钱学森是个科学家,这是我以前一直不知道的,2009年时,电视上、报纸上到处都是钱学森去世的消息,报道他的一生、他的学术、他的成就等,在那时我依然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我们有个对我们国家奉献很大的人死了,他是干什么的,我依旧不知道。

这次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有了很多感慨,我感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也感叹了美国人扣押钱学森的愤怒。

钱学森对我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我国开展了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我国曾未达到过的领域,陈坤也许不是最像钱学森的,却把钱学森的感觉演得很好,让我身灵其境,我在看这部影片时,我也为钱学森愤怒,也想咒骂美国人,可是我清楚地明白,当年钱学森的心情我们都无法理解。

钱学森为我国开展了两弹一星,也是我国杰出贡献科学家。

我认为钱学森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钱学森是个非常浪漫的人,不论是他对他太太的求婚方式,还是进了拘留所也不忘表达他对他太太的爱意,亦或是他临终之前的采访中说出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音乐,他都时时刻刻的想着他的太太蒋英。

蒋英女士在今年2月5日逝世,《钱学森》在3月2日上映,前后一个月都不到,蒋英女士没能看到《钱学森》的上映,就去世了,这是《钱学森》的主创人员的遗憾。

蒋英女士是个非常好的贤内助,长得漂亮,又善解人意,还是个接触的西洋女高音歌唱家,可是她为了她的丈夫,愿意放弃她的歌唱事业,努力的成为一个好的妻子、母亲,我觉得蒋英女士是伟大的。

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对我感触很大,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钱学森》读后感篇22011年春节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我读了《平凡早就的伟大——钱学森传》。

在这个网络风行的时代,能够坐下来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铭茶,似乎早已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读“走近钱学森”读书笔记

读“走近钱学森”读书笔记

读“走近钱学森”读书笔记
物理学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数不胜数,也许钱学森先生对物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以与爱因斯坦,牛顿,玻尔等物理学家相比较。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了,他对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开创中国系统科学,他对中国日后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读《走近钱学森》一书,对钱学森先生已有大概的了解,虽了解不多,却已被他突破重重阻挠回宫的精神和思想深深感动。

他的夫人评价他,“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说的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节气的"中国人"。

精忠报国,富有民族节气可谓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老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

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独特理解,从最初技术科学概念的提出,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

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东西了,而是人类知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

钱老一生默默无闻,成就无数,荣誉如海。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
-------读《钱学森传》有感
******学院**系2013级 ***
钱老是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通过阅读《走进钱学森》,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钱老的传奇人生,不经提笔想要写下收获:可以说钱老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但我国能有这样的人才是幸运的。

他小时,家族华丽,家学渊源,赴美求学,终成科学巨星。

崭露头角后,受那颗火热爱国心的引导,归国之心似箭,却受重重阻挠。

五年抗争,终回祖国。

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越,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钱老的爱国之心是难能可贵的,其爱国情怀让我异常感动。

是啊,他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舒服安逸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而且他在研究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了。

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现状是自己求之不得的,有多少人可以不为之所动呢?钱老便是其中之一!他为了心中的目标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其间的千辛与万苦,谁又能体会得到?他做到了,让我万分钦佩。

钱老的爱国情结,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如一。

但他的教育方法更值得我们新一代青年学生学习。

钱氏家学渊源,历来重视教育,其家训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他的教育,让我深受启发。

家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极其重要,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钱老懂绘画、音乐、摄影等,是当时美国音乐和科学学会会员,这源于其父对现代教育的重视和推行。

所以他小时候不仅要学理工,还系统的学习了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老曾回忆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的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当然,搞好学习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

方法正确,事半功倍。

钱老在一份文件中写明了对他一生具有深刻影响的人,共17位。

而其中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就有7位。

这更加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当时的校长林砺儒先生在学校实施的以提高学生的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启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临考时不开夜车,不死读书。

“只求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钱老说“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而是真正理解书。

”而且钱老对我国教育非常关注。

在《钱学森最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在钱老看来,我国的大学缺乏弥足珍贵的创新精神,并给我们开出了药方:“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应当从孩子开始抓起,从中小学开始抓起”我们缺乏的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其实,提到钱学森老先生,第一要提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成就。

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

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当时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回国后,在艰苦的环境下,钱老带领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

每次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时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交困,在美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时候,一项项新的发明成功问世,振奋国人,也震惊了世界。

他们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不是弱者,我们不是只有受侵略、受摆布的资格。

是钱学森等人的尽心竭力的研究,让我们挺直了腰杆,勇敢的走向世界!
在钱老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

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矮蒿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郭沫若在1957年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赠钱学森》中这样写到: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大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落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献。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箭相期星际游。

这是对钱老一生最好的概括……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窗外飘着漫天雪花时,感动于山清水秀时,读下《走进钱学森》一书,心中那片净水也会因此泛起波澜…因为,我们会感动于他对祖国的热爱,感动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感动于他对生活的朴实无华。

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得不让我们折服,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在面对审问时,钱学森道“我忠于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这会让我们对中华民族更加热爱,更加让我们有热血的投身于我们祖国的建设中。

“只是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权要给谁就给谁!”会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是为我们的国家而准备的!
“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

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

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

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会让我们无论是在选择我们想从事的职业,还是在对待我们的工作时,有了更多的诠释。

这句话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警语,不是吗?
如果有人问你100分的标准是什么,你将怎么回答呢?钱老的导师冯•卡门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

如果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且有自己的创新,但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数错了;而另一个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理解毫无创新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要比后者高得多。

”我想这句话会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有一个更好的态度。

有知识才有力量,本书详细记录了钱老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老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迈向强国的掘进史。

该书不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香蕉和芒果的故事,全文流畅的文笔和钱学森钱老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适合我们青年一辈阅读,让我们浸染钱老的爱国情怀,感受钱老的精神魅力,也让我们因此更加奋发向上。

交稿日期:2013年9月日
联系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