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学监护分级管理制度(2020)

合集下载

药物分级管理制度__医院

药物分级管理制度__医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在医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感染防控的风险,保障医院质量及医疗安全,我国医院普遍实行了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医院中的实施。

一、分级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三级。

1. 非限制使用级:此类药物安全性较高,疗效好,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 限制使用级:此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 特殊使用级: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

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二、实施措施1. 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根据分级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并制定相应的目录。

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院每年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提高全院抗菌药物管理和临床应用水平。

4. 严格执行处方权限:医师经医院管理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5. 定期评估和调整: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6. 加强监督管理:医院医务科、药剂科等部门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分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实施效果通过实施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院取得了以下效果:1. 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降低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2. 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临床应用水平得到提升。

药品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收藏)

药品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收藏)

药品分级护理管理制度(收藏)一、引言药品是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工作的重要物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为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药品分级护理管理制度。

二、药品分级护理管理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药品的用途、剂型、储存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药品等级,确保药品使用安全、有效。

2.分类管理:按照药品的等级,实施分类储存、发放、使用和监管,确保药品质量。

3.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确保药品管理工作的落实。

4.动态调整:根据药品使用情况、药品政策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药品等级和分类。

5.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查询、统计和分析。

三、药品分级根据药品的用途、剂型、储存条件等因素,将药品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一级药品:指对储存条件要求较高,易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的药品。

如生物制品、疫苗、血液制品等。

2.二级药品:指对储存条件有一定要求,但相对较为稳定的药品。

如普通针剂、片剂、胶囊等。

3.三级药品:指对储存条件要求较低,稳定性较好的药品。

如外用药、中成药等。

四、药品管理措施1.储存管理:(1)一级药品:应储存于专用冰箱或冷藏柜,温度控制在2℃-8℃范围内;湿度控制在35%-75%范围内。

(2)二级药品:应储存于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3)三级药品: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高温、潮湿。

2.发放管理:(1)一级药品:由药剂科专人负责发放,严格按处方剂量发放,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2)二级药品:由药剂科或各病区药剂人员负责发放,按处方剂量发放。

(3)三级药品:由各病区药剂人员负责发放,按需发放。

3.使用管理:(1)一级药品:使用前需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破损、变质等现象;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2)二级药品:使用前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无破损、变质等现象;使用过程中注意药品配伍、用法用量等。

特殊用药监护管理制度

特殊用药监护管理制度

特殊用药监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加强特殊用药的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及疗效,特定疾病患者用药更加科学合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院的特殊病房、特殊科室,包括重症监护室、肿瘤科、心血管病科等。

三、管理人员1. 医院药学部负责特殊用药的监护管理工作,设立用药监护组。

2. 用药监护组由药学部主任、用药监护专家、临床医生等组成。

四、职责和权限1. 负责制定特殊用药的监护管理标准和规范。

2. 进行特殊用药的评估和审核,确保用药安全。

3. 对特殊用药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和指导,提高药物治疗合理性。

5. 协助临床医生做好特殊用药的合理使用。

五、特殊用药的选择和使用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特殊用药。

2. 用药监护组应对特殊用药的剂量、频次、疗程等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用药合理。

3. 特殊用药的使用应符合标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或误用。

六、特殊用药的监测和评估1. 对特殊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 对特殊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评估,避免不良影响。

3. 定期开展特殊用药的随访和复查,确保用药疗效持续。

七、特殊用药的信息管理1. 建立特殊用药的档案,包括用药记录、疗效评估等内容。

2. 对特殊用药的信息进行管理和保密,防止泄露。

3. 协助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便于信息的检索和共享。

八、特殊用药的风险管理1. 建立特殊用药的风险评估体系,对用药风险进行分级管理。

2.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特殊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3. 开展特殊用药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置,及时处理用药事故。

九、特殊用药的培训和学习1. 对医院的临床医生、护士等进行特殊用药的培训和学习。

2. 定期组织特殊用药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高用药监护水平。

十、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 用药监护组应定期检查和评估特殊用药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2. 监督各科室遵守特殊用药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医疗机构药学监护服务规范

医疗机构药学监护服务规范

附件4医疗机构药学监护服务规范为规范医疗机构药学监护服务,保障药学监护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提供住院医疗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药学监护是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为住院患者提供直接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药学服务,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一、基本要求(一)组织管理。

药学监护服务应当由药学部门负责实施并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适合本机构的药学监护服务工作制度等。

(二)人员要求。

医疗机构从事药学监护服务的药师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符合本机构相应要求的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2.具有临床药学工作经验的副主任药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师。

(三)软硬件设备。

医疗机构应配备合适的工作场所和软硬件设施条件。

软件设施包括查看医嘱和病历的医疗信息系统及相应权限、检索药学信息软件等。

二、服务管理(一)服务对象。

药学监护的服务对象为住院患者,重点服务下列患者和疾病情况:1.病理生理状态:存在脏器功能损害、儿童、老年人、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2.疾病特点:重症感染、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哮喘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危象、酮症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临床检验危急值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中毒患者等,既往有药物过敏史、上消化道出血史或癫痫史等;3.用药情况:应用治疗窗窄的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血液制品等,接受溶栓治疗,有基础病的患者围手术期用药,血药浓度监测值异常,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明确相互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5种及以上,接受静脉泵入给药、鼻饲或首次接受特殊剂型药物治疗;4.特殊治疗情况:接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

(二)工作内容。

住院患者药学监护服务应贯穿于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从确认患者为监护对象开始,至治疗目标完成、转科或出院为止。

住院患者用药监护三级监护模式

住院患者用药监护三级监护模式
特殊治疗情况
住院接受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ECOM治疗者。
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
具有其他严重情况的高危患者。
二级用药监护
项目
监护对象
病理生理状杰
中度肾功能不全(30mL∕min<CLcr≤60mL∕min;中度肝功能不全(ALT∕AST∕ALP>2〜4倍ULN)或TBIL>2〜3倍ULN或CTP评分7〜9分;儿童;高龄;妊娠期患者;哺乳期患者。
符合分级项目中任意一项者即可列入相应级别;若同时符合多项,以最高监护级别为准。
特殊疾病
既往药物过敏史、上消化道出血史、癫痫史;中度感染、甲状腺危象、酮症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临床检验出现危急值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药物中毒者。
特殊用药情况
同时应用药物超过10种或同时使用2种以上有明确相互作用药物的患者;使用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氨基糖昔类抗菌药物或存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高危因素者(凝血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接受静脉糖皮质激素、抗心律失常药、质子泵抑制剂、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免疫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化疗药物、血液制品治疗者、有基础疾病(除外一级监护中提及的既往用药情况)患者的围术期用药。
特殊疾病
重症感染、高血压危象、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哮喘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等。
特殊用药情况
用药超过15种、应用治疗窗窄的药物(如强心昔类药物或华法林)、联合应用力3种抗肿瘤药物、接受溶栓治疗、血药浓度监测值异常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有基础疾病(既往使用抗栓药物/NSAIDs/降糖药物/糖皮质激素/胆碱酯薛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患者的围术期用药。
特殊治疗情况
接受静脉泵入给药、鼻饲给药的患者。

分级药学监护制定与实施的探讨

分级药学监护制定与实施的探讨

分级药学监护制定与实施的探讨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临床药师工作的内容和标准。

方法:通过借鉴分级护理标准建立的方法,结合药学监护重点内容,对临床药师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及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建立了分级药学监护的标准,并在全市实施。

结论:实施分级药学监护制度,可以提高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工作的水平,有利于临床药师工作的评价。

关键词:药学监护;分级监护;临床药师就药学监护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进行此项工作,而且临床药师不对患者使用药物获得最佳效果负责,因此药学监护是一个理想状态。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医疗行业也在不断完善。

药学监护工作可以分阶段开展。

随着临床药师工作的开展,临床药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近几年来,临床药师的培训已逐步规范化,而如何规范不同医院、不同专业间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采用分级药学监护标准,实施临床药师工作标准化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药学监护概述1、药学监护的意义:药学监护事关重大,是一个严谨的工作过程。

首先要由临床药师对药物的需要性与有限性进行评估;以治疗为目的采用一些必需的监护措施,监督药物在治疗当中的使用;最后由临床药师和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记录并加以评估。

为保证药学监护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作用,临床药师、护士、医师必须相互协作,将药学监护的措施落到实处,为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2、药学监护标准化的方法(1)药学监护的分级方法。

鉴于患者病情和治疗药物的不同,拟定患者所需的药学监护项目是十分重要的。

分级监护的概念起源于对重症患者的护理研究,即根据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护理服务,同时也被认为是保证ICU患者护理质量而采取的比较适宜的管理方法。

同时借鉴美国药学监护中提出的,依据患者对药物治疗不同需求而将PC分为一、二、三级的方式,结合药学监护的特点,从患者特殊病生理状态和所用药物特点两方面来对患者进行分级,将监护标准指定为一、二、三级,并制定相应的监护项目。

(2)监护项目的标准化方法。

药学监护简介(1)

药学监护简介(1)

◆稀释胃酸,不利于
护性的薄膜,以减 轻粘膜炎症反应、
某些药物的溶解吸收; 阻断刺激、缓解咳 嗽。
例:止咳糖浆,怎样
喝水?
药学监护简介(1)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优质药品
用药常识:服药方法 用饮料送药? 正确的方法是用温度适中的水送药。
因为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各种饮 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影响 疗效,甚至导致危险。
清晨一次服药,比“一日三次”分服的副作 用小的多。因为,早上六点到八点,是肾上腺 分泌激素的高峰期,而晚上10点则处于低潮。
药学监护简介(1)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优质药品
用药常识:服药方法 姿势:最好取坐位或站姿服药。
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 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 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 下患食道癌的隐忧。所以,最好取坐位或 站姿服药。
师要承担起对病人治疗用药全过程的监护责 任(即药物从采购、使用、疗效全过程管 理) 。药师的药学监护与医生的治疗监护、 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成了全方位的“病人 监护”过程。
药学监护简介(1)
1.药学监护产生的背景
“我国每年到底有多少药物不良反 应(ADR)病例?目前仍然没有确切统计 数据。但是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 国每年有250万人因此住院,19万人因 此死亡,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达40亿 元人民币。” ——“首届中国药学服务论坛” 孙忠实* 教授
药学监护简介(1)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优质药品
用药常识:服药方法 例如:茶水 送服铁剂(硫酸亚铁),茶中的鞣质
就会与铁离子结合,降低疗效。 送服奎尼丁,茶中的鞣质就会与奎尼
丁产生沉淀,降低疗效。
药学监护简介(1)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优质药品

规章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4篇

规章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4篇

规章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精选4篇(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是在医疗机构内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健康,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药物的抗菌谱、药效、毒副作用、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般来说,根据药物的抗菌谱和对常见病原体的敏感性,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第一线抗菌药物:这些药物是对大多数常见病原体有效的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治疗常见感染的首选药物。

2. 第二线抗菌药物:这些药物对某些常见病原体有效,但对其他病原体的作用相对较弱。

它们通常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

3. 第三线抗菌药物:这些药物对少数特定病原体有效,通常是多重耐药的病原体或对其他抗菌药物有交叉耐药的病原体。

这些药物通常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

4. 特殊级抗菌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罕见感染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病原体。

它们往往价格昂贵,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

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开具和使用。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提交相应的申请并经过医疗机构的专家审查和批准。

此外,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同时,也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科普教育。

规章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精选4篇(二)员工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正式员工、临时员工、合同员工等。

第二章入职管理第三条新员工入职时需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学历证明、健康证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医院
药学监护分级管理制度
(2020)
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疾病及所用药物情况,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药
学监护,并根据患者治疗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药学监护分为三个级别:一级药学监护、二级药学监护和三级药学
监护。

一、一级药学监护
(一)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并实施一级药学监护:
1.严重肾功能不全(Clcr≤30ml/min)或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2.严重肝功能不全(生化指标 ALT/AST>5ULN or ALP>5ULN or BIL>3ULN)或 CIP评分≥10分者;
3.重症感染、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衰、哮喘持续发作、急性心肌梗死以
及癫痫持续状态患者;
4.同时应用药物超过15种的患者;
5.应用强心苷类药物、华法林、抗心律失常药、硝普钠、抗肿瘤药物的
患者;
6. 原接受二级药学监护患者病情或用药发生变化,需进行一级监护的患
者。

(二)监护要点:
1.患者入院后即进行药学问诊,并根据医生诊疗计划制定相应的药学监
护计划。

2.每日参与医学查房,完成查房记录。

查房记录应包括:重要生命体征
变化情况、主要病情变化、诊疗方案调整情况。

3.每日进行药学查房,查房内容应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是否存在药物
不良反应表现(皮疹、共济失调、精神状态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监
护(滴速、避光、配伍等)。

对意识清楚可交流的患者进行访谈,了解
用药依从性、药物治疗效果等情况,交待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对第一次接受气雾剂、鼻喷剂、缓控释制剂等特殊剂型药物患者进行用
药指导。

4. 每日完成药学监护记录,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重要化验
结果、药学监护计划执行情况、药物治疗方案调整、药师干预内容以及
药学监护计划调整。

5.每日对患者在执行医嘱进行审核,对不合理医嘱进行干预。

6. 患者出院时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出院用药指导。

7.患者出院(或转出)后完成药历。

二、二级药学监护
(一)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并实施二级药学监护:
1. 中度肾功能不全(30ml/min <Cl cr≤70ml/min)或接受血液/腹膜透析
患者。

2. 中度肝功能不全(生化指标 ALT/AST>1~4ULN or ALP>1~4ULN or BIL>1~3ULN)或 CIP评分 >7~9分者。

3. 儿童(<18a)、高龄(>85a)及妊娠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既往上
消化道出血史、既往癫痫史、轻中度感染、肿瘤、甲状腺危象、酮症酸
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慢性心衰、COPD、哮喘、药物中毒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