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现代化进程及中国历史发展比较表

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历史发展比较表历史时期工业文明的孕育(15—16世纪)大发现时代工业文明的降临(17—18世纪)启蒙与自由时代工业文明的扩展(19世纪初—70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重大史实西欧中世纪后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等一系列彼此连结的历史运动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背景、影响、英法百年战争与英法民族国家的建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宗教改革的背景、结果;英国都铎王朝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16到18世纪的200年间,西欧和北美地区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在英法等国首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7世纪英国清教徒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在欧洲范围内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1698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跟上欧洲近代步伐;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为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形势,加速了欧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
工业文明在欧美的拓展使整个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改革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的统一)、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洲取得全面胜利,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征服全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西方殖民扩张一方面破坏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行政、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被奴役和被掠夺的民族,掀起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在西方工业化的刺激和影响下,被迫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历史重大史实新航路开辟以及西欧殖民活动在历史上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世界历史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世界历史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历史时期和重大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文明,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发明。
本文将对世界历史进行总结,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起初出现在河流流域地区,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这些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和城市的基石,同时也为后来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文明以爱琴海地区的城邦国家为主体,形成了许多独立而富有特色的城邦文化,其中雅典成为古代民主的典范。
而古罗马帝国则在地中海地区崛起,成为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传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政治和文化遗产。
三、中世纪的宗教和封建体制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宗教和封建体制支配了整个欧洲社会。
基督教成为统一欧洲的宗教,欧洲的社会结构以封建主义为基础,封建领主统治着农民和奴隶。
此时期的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动荡也是其特征之一。
四、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在14至17世纪之间兴起的一场文化变革,它标志着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瞩目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催生了众多艺术家和学者的兴起,推动了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深入理解。
随后的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带来了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五、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社会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从18世纪末开始在英国兴起,随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向机械化和工厂化。
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中心。
漫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漫谈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将探讨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期对历史的演进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社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的环境中,依靠自然的赐予谋生。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开启了农耕社会的时代。
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出现城市、划分社会阶层的城市文明社会。
二、文化与科技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
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古代文明的兴衰交替,西方文艺复兴和东方文化的繁荣,都是文化领域的重要变革。
而科技的创新也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农耕工具的改进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的进步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三、帝国崛起与衰落历史上的众多文明帝国,先后崛起和衰亡。
帝国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领导层的智慧。
从古埃及的法老王国到罗马帝国,再到近代的英法等欧洲殖民帝国,这些帝国曾经统治着广阔的领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历史也一再证明,伟大的帝国最终都会遭受衰落和解体的命运,新兴力量的崛起,人民的觉醒,都是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格局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的特征。
货物、人员、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使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同时,世界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引发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斗争等。
五、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治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新趋势。
人们开始反思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提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此外,全球治理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组织的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性议题的处理,都需要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来协调各方利益。
世界历史概览:从古代到现代

世界历史概览:从古代到现代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演变与进步。
从古代到现代,我们见证了许多伟大的文明兴衰和历史事件。
本文将为您概述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突出事件。
一、古代文明的辉煌古代文明的辉煌包括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崇拜法老,建造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些壮丽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古巴比伦文明则以汉谟拉比法典最为著称,这部法典规定了一整套法律法规,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古希腊罗马文明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
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启蒙了整个欧洲。
罗马的崛起和希腊文化的传播形成了罗马帝国的独特文化。
二、中世纪的动荡与宗教统治中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宗教信仰的时期。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同时,天主教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宗教力量,教皇在政治和宗教上具有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拜占庭帝国的兴起与衰亡、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的爆发等。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封建贵族对伊斯兰教圣地的远征,影响着欧亚两大洲的关系。
在文化艺术方面,中世纪出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如巴黎圣母院等标志性建筑依然屹立至今。
三、文艺复兴与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是意大利的一场文化运动,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迈进。
文艺复兴崇尚人文主义,追求个体的人类价值和自治。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在此时期创作了许多卓越的艺术作品。
同时,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也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哥伦布的发现,开拓了新大陆,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纷纷争夺殖民地,形成了全球贸易网络。
四、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到来工业革命是现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兴起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蒸汽机、纺织机械等的应用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成为时代的特征。
世界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

世界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形态、文化风格和政治制度。
那么,在众多历史时期中,哪些是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呢?农业革命人类社会最初的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直到大约1.2万年前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农业革命。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将自然界的资源投入到生产中,逐渐形成了种植和养殖的产业。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更深入,开始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
工业革命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
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分工体系,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革命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信息革命也随之来临。
在这个时期,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快速普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信息技术让人类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全球化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全球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时期,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越来越密切,产生了跨国公司、跨文化交流和跨境贸易等现象。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加快,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化。
人权和民主20世纪的二战后,人权和民主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这个时期出现了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人类社会对于国际合作和对战争、恐怖主义的斗争变得更加有力。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人类社会的意识觉醒,开始重视和维护人权和民主制度。
结语以上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几个主要变革和发展趋势,在这些趋势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领悟到哪些经验和启示,应该更加珍惜历史的财富,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01
02
03
古代中国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 繁荣的国家之一,其经济 、科技和文化都处于领先 地位。
近代中国的落后
然而,在近代,中国逐渐 落后于西方国家,面临着 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分 裂的威胁。
新中国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 重新崛起,通过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传播世界文化
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世界各地 的文化得以传播与共享。
促进文化创新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了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活 力。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现代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 化生活。
促进科技进步与革新
推动科技创新
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得到了极大的推动,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
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城市化到 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不断推动着人
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化的进程是复杂而多元的,它不仅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也包括各种社会矛
盾和问题的出现。
现代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现代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它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社 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论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汇报人: 日期:
• 现代化概述 • 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 • 现代化在中国 • 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用与意
义 • 结论: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01
现代化概述
现代化的定义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 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把握概念沿革、理论演变、现实状况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现代化(历史轨迹)
何传启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7日 05 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研究、
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体现为各国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发展前沿水平的行为与过程。
它像一场国家发展的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成为发达国家,其后的属于发展中国家,最后的则成为最不发达国家。
当然,发达国家可能掉下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赶上去,其
位置转换具有一定规律性。
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欧洲人相信一个新时代已来临,那就是“现代”。
18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一个新词“现代化”。
现代化用作动词,指实现现代化的行为和过程,就是成为现代的和满足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如工业现代化等。
现代化用作名词,指实现现代化之后的状态,就是具有现代特点、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通常指世界先
进水平,如国家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用作形容词,指具有现代特点和满足现代需要的。
从
这个意义上说,最新、最好和最先进的就是现代化的。
现代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多年来,国内外一批学者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研究,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
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重要成果。
经典现代化理论。
这是20世纪50—60年代形成的现代化理论。
它不是单一理论,而
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理论集合。
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对现代化的理论阐释
也有所差别。
美国社会学家本迪克斯等认为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的转变。
我国历史学家罗荣渠强调,从广义上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
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从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
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过程。
欧美学者指出,现代性是现代化结果的抽象表述,包括政治民
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等。
后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登上学术舞台。
后现代化理论不是完整
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思想集合。
美国学者贝
尔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法国学者利奥塔尔出版了《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认为在所谓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中,知识不再是一种终极的、客观的真理,而演变为一种多元性、情境性的话语;美国学者英格哈特强调,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
德国学者查普夫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等等。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
它认为,从18世纪至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经典现代化,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重视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创新驱动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可推动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这种模式被称为“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同推进。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目标
根据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可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又可分为欠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最高,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初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一般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0%。
每个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保持最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是升级为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直接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先升级为中等发达国家,然后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则需要分三步走,从初等发达到中等发达再到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指出,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占世界所有国家的比例低于20%,发展中国家占比超过80%。
比如,2019年在人口超百万的13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约占16%,发展中国家约占84%;其中美国等21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0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43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47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
我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第一次现代化指数达到96,排在世界131个国家的第五十八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参见表)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2、44,排在第五十六和六十二位。
该报告根据国家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预测,我国可能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0年左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2080年左右成为发达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制图: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