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 2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



DUK— 2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
使用说明














中 装 集 团
重庆地质仪器厂
目 录

一、仪器主要技术指标………………………………………………………1
(一)主机部份…………………………………………………………………1
(二)多路转换器部份…………………………………………………………1
二、仪器结构……………………………………………………………………
(一)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1、 面板部份组成……………………………………………………2
2、 25个键的作用……………………………………
(二)多路电极转换器<Ⅱ>、120道电极转换器面板介绍
三、DUK—2高密度测量系统具体操作步骤………………………………1
(一)先操作多路转换器…………………………………………………………
(二)主机的操作…………………………………………………………………
(三)测量:分为接地电阻的测量和采集数据…………………………………
四、各种装置的具体跑极方式…………………………………………………
附录一 测量方式及存储示意图……………………………………………
附录二 多路电极转换器系统检测…………………………………………
附录二 布线(DUK-2野外布线图)…………………………………………
五、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附1:120道电极转换器面板示图
附2:仪器连接及野外布线示意图


















简要说明:本系统的工作软件有如下的特点:
1、本系统是以断面文件为存储单元,一组断面数据及其有关参数、存储在一个断面文件中:一个断面文件是以工作断面号为标志。不同断面文件对应不同的断面号。数据传输时是已断面号为准,不易搞乱。
2、对同一个测点可进行多次测量,测量的次数是通过输入预置周期次数来实现的,此项措施适用于干扰大的地区。
3、在测量时,对允许的最大接地电阻可以通过预置给定终止条件参数来实现,这就大大方便了测量工作,提高了测量数据可靠性。
一、仪器主要技术指标:
(一)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1、接收部分:
? 电压测量范围:?6V
? 电压测量精度:?1??1个字
? 输入阻抗:>50MΩ
? 视极化率测量精度: ?1%?1个字
? 电流测量范围:5A
? 电流测量精度:?1??1个字
? 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
? SP补偿范围:?1V
2、 发射部分:
? 最大供电电压:900V
? 最大供电电流:5A
? 供电脉冲宽度:1~59s,占空比1:1
? 整机电流:≤60mA
3、仪器工作和储存环境:
? 工作温度

:-10℃~50℃,95%RH。
? 储存温度:-20℃~60℃
? 仪器电源:1号电池(或同样规格的电池)8节
? 重量:<7kg
? 体积:310×210×200(cm3)
(二) 多路电极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
? 电极总数:60道或120道。
? 装置方式:温纳四极、施贝1,施贝2,偶极—偶极、联合剖面、微分、二极电阻率成像CT法、三极滚动连续测深法及单边三极滚动连续测深等。
? 极距隔离系数(n)的选择:可根据数据处理软件的要求,设定最小隔离系数n(MIN)以及最大隔离系数n(MAX)。
? 用16键小键盘结合80字符LCD显示屏,构成人机对话的操作方式,完成整机工作模式设置、参数输入、状态检查、工作过程监测等功能。
? 绝缘性能: 500M?
? 承受电压: 450V DC(用发电机供电时空载电压不得超过500V,假负载必须接在控制面板直流输出端,即同仪器的高压输入端并联)
? 触点导通电阻: <0.1?
? 允许最大电流: 2A
? 工作环境条件: 温度:-10℃~ +50℃ 湿度: 95%RH。
? 体积: 300×200×160(mm3)
? 重量: 5.5kg
? 电源: 1号电池(或同样规格的电池)8节
? 整机功耗: 50mA(待机状态)
二、仪器结构
(一)、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1、面板组成:
1)显示器为大屏幕图形符号液晶。
2)25个键:10个数字键+1个小数点键及14个功能键
3)供电接线柱AB;
4)测量电位接线柱MN;
5)高压电缆:用于接高压供电电源;红色夹子接“+”,黑色夹子接“—”。
6)RS—232串行接口;
7)仪器电源开关;
8)背景光电源开关;
9)灰度调节旋纽。
2、25个键的作用:
1)0~9为数字键,用于输入数据。
2)小数点键用于输入小数点。
3)清除键:双功能键,用于清除输入的数字和清除内存。
4)文件(模式) 键:用于建立新文件或补测文件;
5)参数键:用于输入工作参数;
6)测量键:用于仪器测量;
7)曲线/电阻键:用于测量接地电阻,检查接地电阻
8)查询键:查询工作断面参数;断面测量数据;断面文件表。
9)辅助键:a、用于检测电池电压;b、删除文件和测点;c、传输;d、检测自电。
10)箭头键:
→向右移动光标,或选择坐标系,查看曲线各点值(每按一次测点号NP增加1)。
←左移光标,向左移动光标或查看曲线向各点值(测点号递减)。
↑键和↓键可上下移动光标。
(二)多路电极转换器〈II〉和120道电极转换器
1、多路电极转换器(120道电极转换器相同)面板介绍:
1)电源开关
打开电源开关,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源开启,显示屏出现主菜单。
2)保险丝座
整机电源过流保护。
3)欠压指示灯
机内电池电压低于7V时,欠压灯亮,提示立即更换电池。
4)控制插座。
用于

控制转换器与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5)供电电缆接线柱
供电电流(A,B)电缆接线柱,它与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的(A,B)供电电缆对应联接。
6)测量电缆接线柱
测量信号(M,N)电缆接线柱,它与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的(M,N)输入信号电缆对应联接。
7)电极大线电缆插座
电极大线电缆插座是两个32芯插座,面板上插座分布号为(1—30),(31—60)用于联接两根带有32芯插头的30芯电缆。
注:120道电极转换器面板各项指示与多路电极转换器〈II〉相同,但120道电极转换器电极大线电缆插座为四个32芯的插座,共配有6根30芯的电缆,其中4根测量电缆,每根带有32芯插头。另有2根加长线,一端为32芯插头,另一端为32芯插座。面板上插座分布号为(1—30),(31—60),(61—90), (91—120)。
8)显示器
使用的是一个80字符(20字符×4行)的液晶显示器,其作用是显示选择菜单、操作信息、工作状态信息等。
2、多路电极转换器键盘介绍:
这是一个15键的小键盘,包含有:
(1)数字键[0]~[9]。用于菜单选项及辅助参数输入。
(2) [Y]键,是参数输入结束键,相当于计算机的,即回车键。
(3) [N]键,是删除键,在参数输入过程中,发觉有错,按[N]键将其抹去,重新再输入。
(4) [暂停]键,暂停作用,在联机工作时按此键,中断系统的工作,进入悬挂(HALT)状态。
(5)[?]键,是继续键,在系统被悬挂之后,按此键则继续工作。
(6)[复位]键,按下此键,仪器将从其它状态恢复到初始化状态。切忌在连机测量过程中使用之。
三、DUK-2高密度测量系统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布好电极,再接上大线,连好仪器上的对应连线。
具体操作分两步:
先打开多路电极转换器开关,再打开主机开关,如发现多路转换器显示器出现MN对应数据跳动不停时,再应分别接主机复位键和多路转换器复位键一次,此现象即可消除。开关显示主菜单






(一)先操作多路转换器:在主菜单的提示下:
1)输入参数:
键入1(INPUT)再键Y键输入有关参数:首先输入通道电极总数,如SW=60, 再按Y键。
输入起始电极数如CHO=1,再按Y键
输入测线上有效电极数,如CH=50,再按Y键
输入最小间隔系数(最小层数,如Min=1),再按Y键
输入最大间隔系数,如Max=16,为16层,再按Y键,显示:





选取连机方式
输入3,再按Y键,实现主机和多路转换器连机方式,以上参数输入完毕,并实现了主机和多路开关的连机功能。
再按一次N键,返回主菜单,等待进入下一步的操作过程。





3-2主机的操作:
现初步设计为:按住模式键,同时打开仪器电源开关,仪器显示如图3A






按数字

键2,选中高密度电法DUK-2A
注:如果我们选择一种仪器类型后,下一次不再改变时,可直接开机,进入原来的仪器类型。重新选择时,需要再一次按住(模式键开机或按住模式的同时,再按复位键,也可进入仪器类型选择菜单)。
1)建立文件:无论使用何种测量方法都必须在文件(模式)中进行,所以在操作前必须首先建立文件(断面)按模式键,选择工作模式,仪器显示:
1、工作模式一(为四极装置) 2、工作模式
如果您要选择四极法,请选择模式一
此时先按数字键1,再“回车”屏幕显示工作方法选择:如图





如果您要选择带无穷远极方法,请选择工作模式
此时先按数字键2,再“回车”,屏幕显示如下:






(二)输入参数:
在工作模式被确定以后,下面便可以输入相关的参数:如设定的工作模式为温纳剖面。
按模式键,再“回车”,再按数字键1,再“回车”,再按数字键1,再“回车”,便进入设置工作参数环境
屏幕显示如下:






首先:输入电极点距,如1,下移光标按↓键;
输入最小间隔系数,如1,再下移光标,按↓键;
输入最大间隔系数,如16,再下移光标,按↓键;
输入开始电极号,如1,再下移光标按↓键;
输入测线上有效电极总数:如60,再按回车键确定。
此时主机参数已经设置完毕,整系统可以开始进入下一步的测量工作。
(三)测量:分为接地电阻的测量和采集数据的测量。
1、测量接地电阻:
主机和多路电极转换开关参数设置完后,已处在待机状态。
为了保证测量采集数据稳定可靠、正确,必须对电极的接地情况及大线、电极、仪器三者之间连接,必须可靠性必须在测量前,检测接地电阻。
2、测量接地电阻的操作:
由于多路开关处于待机状态,显示主菜单:




按数字键2,再按Y键,进入测接地电阻及检查菜单。
显示如框图:



1、Poles Ckeck(为检测接地电阻)此时按数字键1,显示下面框图,为待测接地。



电阻状态:
3、此时再操作主机,按主机上曲线/电阻键, 显示:




按数字键1,再按回车键,显示如下框图





输入开始电极号:如1,按数字键1,再按↓键,下移光标。
输入结束电极号,如60,按数字键6,再按0,再按↓键,下移光标。
设置终止条件:即接地电阻最大允许的范围值,以1千欧为单位(K),其默认值为100KΩ,设定范围,以整数为单位1K~1000K。
在查询接地电阻时:
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小于设定的终止值时,在显示电阻值后,按“√”,电阻值于或等终止电阻值时,在显示电阻值后面打“×”。
注意:根据野外的实际情况,终

止电阻值是可以适当的设定,大概的控制条件,是通过该电极的最小电流值≥1mA,此项仅供参考。
当上述条件设置好以后,按回车键开始测量并在主机的显示屏上依此显示出对应的电阻值。如认为某个电极接地有问题,可以对所测接地电阻进行检查。
检查接地电阻:
按曲线/电阻键,再按数字键2,再按回车键,显示断面号,输入断面号,再按回车键。
3、测量:在接地电阻检测好后,便可以进行测量
首先将多路电极转换器复位,即按复位键,进入主菜单,显示如图:
温纳剖面模式:选择Worte1,按数字键3,再按Y键,显示如图:




按数字键1,再按Y键,进入温纳剖面模式。
b、再按主机测量键,显示:






输入工作断面,如1,按数字键1,再按↓键,下移光标。
输入供电脉冲宽,如0.3,按数字键0,再小数点0键,再按数字键3,再按↓键,下移光标。
输入供电周期数:如1,按数字键1,再按↓键,下移光标。
周期数——每一个测点,测量多少次的次数。
输入画图比例:如50,按数字键5,再按0,再回车,开始测量。
显示:电压V=××××Mv
电流I=××××mA
电阻率=××××Ωm
在每天测量之前,最好请一次内存,清除掉无用的数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四、各种装置的具体跑极方式:
工作模式1:
(一)对称四极装置方式(WN):
它的电极排列规律是(对于60道):A,M,N,B(其中A,B是供电电极,M,N是测量电极),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随着间隔系数n由n(MIN)逐渐增大到n(MAX),四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也均匀拉开。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其特点是测量断面为倒梯形,电极排列如下:

A M N B






设电极总数60,n(MIN)=1,n(MAX)=16,每步电极转换的规律如下所述:
首先,n=n(MIN)=1,测量数据为57个:
第一步: A=1#,M=2#,N=3#,B=4#;
第二步: … A=2#,M=3#,N=4#,B=5#;

第五十七步:… … … A=57#,M=58#,N=59#,B=60#;
接着,n=n+1=2,测量数据为54个:
第一步: A=1#,M=3#,N=5#,B=7#;
第二步: … A=2#,M=4#,N=6#,B=8#;
……
第五十四步: … … … A=54#,M=56#,N=58#,B=60#;
最后,n=n(MAX)=16,测量数据为12个:
第一步: A=1#,M=17#,N=33#,B=49#;
第二步: … A=2#,M=18#,N=34#,B=50#;
……
第十二步: … … … A=12#,M=28#,N=44#,B=60#;
显然,对应每一层位(n)的测量数据个数=(60-n×3),如果n=1~16,16个层位全部测量得到的完整的一个剖面,数据总数应该是552个。
测量展开后,显示屏内

容如下:






第二行显示间隔系数n,第三行显示对称四极的电极排列规律,第四行显示每一步转换所接通的电极序号。
测量结束时,转换器显示屏上给出整个剖面的数据总数,从测量总数的正确与否,可判断出测量是否正常结束。
当实接电极数给定时,每层剖面上的测点数和断面上的总测点数由下式确定:
Dn=Psum-(Pa-1)?n
其中 n—剖面层数;
Psum—实接电极数(测线上电极总数);
Pa—装置电极数(装置α、β、γ排列Pa=4);
Dn—剖面n上的测点数。
例如,对α排列(即温纳),电极数Pa=4,设测线上电极总数Psum=60,剖面层数为16,每层剖面上测点数:Dn=60-(4-1)?n
第一层:D1=60-3?1=57;
第十六层:D16=60-3?16=12
断面上总的测点数=16*(D1+ D16)/2= 552
此公式也适用于β排列(偶极—偶极装置),γ排列(微分装置)。
(二)施伦贝尔1(SB1)装置模式: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测量时,M、N不动,A逐点向左移动,同时B逐点向右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A、M、N、B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M、N不动,A逐点向左移动,同时B逐点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矩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A M N B







测量过程中,显示屏给出提示:




例如测定3层时,M=4#,N=5#,A=3# → 1#移动,B=6# → 8#移动(第一测深点)。当第二测深点时, M=5#,N=6#,A=2# →1#,B=7# → 9#开始,之后,以此类推。
这种方法分辨率高,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三)施伦贝尔2(SB2)装置模式:




A M N B






测量过程类似于温纳装置,但在整个测量过程中MN固定为一个点距,AM和NB的距离随间隔系数逐次由小到大变化。
数据按间隔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结果为倒梯形区域。
(四)偶极装置测量模式(DP):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量时,AB=BM=MN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B、BM、MN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A B M N







测量过程中,显示屏给出提示:





至于每步转换的过程等与温纳法类同,不再赘述。
(五)微分装置模式(DF):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量时

,AM=MB=BN为一个电极间距,A、M、B、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MB、BN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A M B N






测量过程中,显示屏的提示信息是:






至于每步转换的过程等与温纳法类同,不再赘述。
(六)温施1装置模式(WS1):
此模式介于温纳与施伦贝尔之间,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量得到是矩形的测深剖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A M N B
Nˊ Bˊ N〞 B〞







如上图所示,设温施间隔层数为3,在1~3层和施贝1法跑极类似,4~6层MN间隔变为3(MNˊ),7~9层MN间隔变为5(MN〞),依此类推。用此方法所接收到的信号幅度大,提高了测量灵敏度。
测量过程中,如测量16层屏幕显示:





温施1设置温施间隔系数CS=3,设置测量层数为16层,每隔三层时MN的间距改变一次。
1-3层 A M N B 间隔MN=1,MN间隔等于一个极距
16 17 18 19
15 17 18 20
14 17 18 21

4-6层 A M N B 间隔MN=3,MN间隔等于三个极距
13 16 19 22
12 16 19 23
11 16 19 24

7-9层 A M N B 间隔MN=5,MN间隔等于五个极距
10 15 20 25
9 15 20 26
8 15 20 27

10-12层 A M N B 间隔MN=7,MN间隔等于七个极距
7 14 23 28
6 14 21 29
5 14 21 30

13-15层 A M N B 间隔MN=9,MN间隔等于九个极距
4 13 22 31
3 13 22 32
2 13 22 33

16层 A M N B 间隔MN=11,MN间隔等于十一个极距
1 12 23 34

下一个循环
A M N B A、M、N、B同时在一个位置
17 18 19 20

(七)温施2装置模式(WS2):






假设温施间隔层数(CS)为3,在1~3层和施贝法跑极类似,4~6层MN间隔变为3,7~9层变为5,依此类推,得到一个倒梯形剖面图。
1层 A M N B 间隔MN=1,MN间隔等于一个极距
1 2 3 4 每隔3层MN间隔改变一次,其改变规律
2 3 4 5 为1、3、5、7、9、11
3 4 5 6 AM、BN的间隔随层数递增每增加一层,
………………………… 增加一个间隔,同温纳。

2层 A M N B N=2
1 3 4 6 AM=BM=2
2 4 6 8 MN=1

3 6 8 10
以此类推
工作模式2:
(一)联剖装置测量模式(CB):
它的特点是由ρsa,ρsb两组剖面数据所组成,首先是ρsa装置,电极排列规律是(对于60道)A,M,N,而将供电电极B固定在无穷远点,所以在测量展开之前,就必须将多路转换器与DZD-6之间连接的B电缆断开,而将DZD-6面板上的B电缆连接到无穷远点B供电极上。测量时,显示屏给出如下提示信息: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量时,AM=MN为一个电极间距,A、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A M N B接无穷远






ρsa测量完毕,系统自动暂停,下面要进行的ρsb测量模式,其电极排列特点是:M,N,B,而供电电极A要固定到无穷远处,所以在这暂停的间歇时间里,要恢复多路转换器与DZD-6之间的B电缆连接,断开它们之间的A电缆连接,并把DZD-6面板的A电缆连接到无穷远处的供电电极 A上。一切就绪后,在DZD-6键入[回车]键,ρsa的测量立即进行,显示屏上的提示信息如下:





ρsa装置也测量完毕之后,联剖装置测量结束。显示出的测量总数应该是上述ρsa和ρsb两组数据之和,即:如果在电极总数为60,n(MIN)=1,n(MAX)=16的情况下,联剖的测量数据应该有552×2=1104个。
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测量时,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M、N、B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NM、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M、N、B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M N B A接无穷远






(二)单边三极连续滚动式测深装置(S3P):
该装置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测量时,N、M不动,A逐点向右移动,得到一条滚动线;接着N、M、A同时向右移动一个电极,M、N不动,A逐点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滚动线;这样不断滚动测量下去,得到矩形断面。其电极排列如下:


N M A B接无穷远







供电电极B置于无穷远处,参与测线上电极转换的是N,M,A。
a、电极转换规律描述(对于60道):
假如测量定位从#1电极开始,最小间隔系数n(MIN)=1,
最大间隔系数n(MAX)=20。
首先,N= #1,M= #2,A= #3 → #22测得第一组ρsa的数据20个


然后,测量电极依次往前移一个点距。
接着,N= #2,M= #3,A= #4 → #23,测得第二组ρsa的数据20个;
……
每测得一组 ρsa之后,测量电极依次往前移一个点距,当移出30个电极之后
第一根电缆就已空出,可把它移接到#61→#90电极上;就这样不断往前移动测量,电缆依次腾出,可不断往前接续电极,实现了长测线的滚动测量。
设测线上的电极总数为60,n(MIN)=1,n(MAX)=20,则测量数据总数等于:(60—20—1)×20=780,可见这种摸式的数据采集量也是较大的,它的特点是能得到一个矩形的测深剖面,而且深部的分辨率也较高。
多路电极转换器的操作:
由“Input”进入,按提示逐项输入有关参数,尤其要注意“起始电极号CHO”, 以及n(MIN),n(MAX)三个参数的输入。
进入“Work2”,选第二项”S3P”。等待主机启动测量。测量展开后,显示信息如下

S3P Sounding
I=1
N M A
1 2 3
该装置可做长剖面,如前所述,通过灵活设置起始电极号(CHO),可使测量灵活多变;需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该单边三极装置的电极总数不受电极转换器的通道数所限,测量深度可做得较大,对于60通道的多路转换器来说,单边三极测深n(MAX)可选58,这是任一种四极装置无法做到的。但随着深度增大,V1(M,N)信号也就越微弱,要求提高供电电压,才能保证测量精度。一般情况下,做单边三极时,可取n(MAX)=20。
单边三极解释:利用滚动三极部分解释软件,将测量出的数据的格式按三极滚动法数据格式编排,组成新数据格式(即三极滚动格式)。
如测量10层:
1-10个数据作为第一层的ρa。
11-20个数据作为第一层的ρb(ρb=0)。
21-30个数据作为第二层的ρa。
31-40个数据作为第二层的ρb(ρb=0)。
依此类推可以用三极滚动法解释处理。
(三) 三极连续滚动式测深法(3P1):
供电电极B置于无穷远处,参与测线上电极转换的是N,M,A。
a.电极转换规律描述(对于60道):
假若测量定位从#1电极开始,最小间隔系数n(MIN)=1,
最大间隔系数n(MAX)=20。
首先,N=#1,M=#2,A=#3 ? #22,测得第一组ρsa的数据20个;
接着,N=#21,M=#22,A=#20 ? #1,测得第一组ρsb的数据20个;
然后,测量电极依次往前移一个点距,
N=#2,M=#3,A=#4 ? # 23,测得第二组ρsa的数据20个;
N=#22,M=#23, A=#21 ? #2,测得第二组ρsa的数据20个;
……
每测得一组ρsa和ρsb之后,测量电极依次往前移一个点距,当移出30个电极之后,第一根电缆就已空出,可把它移接到#61?#90电极上;就这样不断往前移动测量,电缆依次腾出,可不断往前接续电极,实现了长测线的滚动测量。

设测线上的电极总数为60,n(MIN)=1,n(MAX)=20,则测量数据总数等于:(60-20-1)?(20?2)=1560,可见这种模式的数据采集量也是较大的,它的特点是能得到一个矩形的测深剖面,而且深部的分辨率也较高。
b.多路转换器的操作:
由“Input”进入,按提示逐项输入有关参数,尤其要注意“起始电极号CHO”,以及n(MIN),n(MAX)三个参数的输入。
进入“Work2”,选第三项“3P1”。等待主机启动测量。测量展开后,显示信息如下:






该装置可做长剖面,如前所述,通过灵活设置起始电极号(CHO),可使测量灵活多变;需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该三极装置的电极总数不受多路转换器的通道数所限,测量深度可做得较大,对于60通道的多路转换器来说,三极测深n(MAX)可选58,这是任一种四极装置无法做到的。但随着深度增大,V1(M,N)信号也就越微弱,要求提高供电电压,才能保证测量精度。一般情况下,做三极时,可取n(MAX)=20。
(四) 双边三极斜测深(3P2):
供电电极B置于无穷远处,参与测线上的电极转换的是A,M,N。
电极转换规律描述(对于60道):
假如测量定位从一号电极开始,最小间隔系数n(MIN)=1,
最大间隔系数n(MAX)=20
首先A=#1,M=#2,N=#3
A固定不动,然后移动MN,M=#2 ? #21,,N=#3 ? #22移动测得第一组ρsa的数据。
接着定位电极A往前移一个,A=#2,M=#3,N=#4,M=#3 ? #22,N=#4 ? #23测得第二组ρsa 的数据。
………………
当ρsa测完后,才测ρsb。
测ρsb时定位电极M=#20,N=#21, A=#22, M=#20—#1,N=#21—#2,测得第一组ρsb数据
………………
每测得一组ρsb,定位电极就往前移一个点距,当移出30个电极后,第一根电缆就已空出,可把它移到#61—#90电极上;就这样不断往前测量,电缆依次腾出,可不断往前接续电极,实现了长测线的滚动测量。这种模式的数据采集量大,它的特点是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测深剖面,而且密度大,深部的分辨率较高。

3p2 Sounding
I=1
A M N
1 2 3

(五) 普通二极法(2p1):

2P1 Sounding
I=1
A M N B
1 2

布线特点是:供电电极A和测量电极M在测线上移动,而供电电极B和测量电极N布置在无穷远处并与测线垂直或延着测线布线。测量结果得到一个倒梯形图形。
测量时电极转换规律为(对于60道):
首先:A=#1,M=#2, →A=#2, M=#3,,60
然后:A=#1,M=#3, →A=#2, M=#4,,60
(六) 平行四边形二极法(2P2)

2P2 Sounding
I=1
A M N B
1 2

布线特点是:供电电极A和测量电极M在测线上移动,而供电电极B和测量电极N布置在无穷远处并与测线垂直。
测量时电极

转换规律为(对于60道):
首先:A=#1,M=#2, →M=#3 ………… 直到最大层数
然后:A=#2,M=#3, →M=#4, ………… 直到最大层数
…………
平形四边形两极法:(二极法2 2P-2)
B板和N极接无穷远,电极间隔按间隔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当主机(DZD-6)温施间隔层数(设为5或不等于0的数时)多路电极转换器(Ⅱ)的温施间隔层数(CS=5或不等于0时),所测出的剖面图为平行四边形,测重方式为斜侧深测量方式,数量存储格式按斜测深点存储。
工作方式如下图以5层为例
A M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可以一直滚动下去,当需要收验时最终可获得一个收验的到梯形剖面图形。
在上述参数基本不动的情况下,只要将主机的温施间隔层数(设为0),开关温施间隔系数(CS=0)后,重新分别选择主机和开关的工作模式2P-2两极法即可重新测量。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主机随时显示所测量的电压值(VP=××),电流(I=××),电阻率(RS=××),并同时显示出被测图形,可供参考。一个剖面测量后,主机按主机的按模式键选模式2,按2、按6、再按回车键即可以看某一剖面的存储点数,而多路电极转换器(Ⅱ)上显示该剖面所测(电压、电流、电阻率的存储组数)。
主机上存储点数N=3CH,CH为开关上显示组数。
A M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野外布极。一个剖面测量完后,可将从1号电极起,将(测线上排列电极总数减去测量层数)个电极拨出,按间隔系数(即电极距离)以测线上最后一个电极为准,开始插入第一个电极,以此类推,电极布好后可以接上大线就可进行测量,此种方法适合工程测量。
4P-4自由两极法:
B和N极接无穷远,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序顺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斜侧深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斜测点存储,测出剖面为倒直角三角形,此方法适合做定向电测深。其跑极方式和所设置层数无关(层数可任意测,只和测线上电极排列总数有关)。
测线上6个电极为例:
A M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此方法测量深度大,适合找较深的异常体,在施工区域窄小时,可利用较少电极测量较深部的异深体。
(七) 环形二极法(2P3):
布极特点是:电极排列成圆形或方形的封闭曲线状,参与电极转换的只有一个供电电极A和一个测量电极M,而另一个供电电极B和测量电极N都固定在无穷远处。所以要断开多路转换器与DZD-6之间的B电缆连接(注:多路转换器与DZD-6之间的N电缆连线不可断开!!!),而将DZD-6面板上B电缆和N电缆分别连接到布于无穷远处的B电极和N电极。
测量时的电极转换规律是(对于60道):
首先,A=1#电极,M=2#,?3#,?……?60#;
然后,A=2#电极,M=3#,?4#,?……60#,?1#;
……
最后, A=60#电极,M=1#,?2#,?……59#;
可见,测量数据总数为60?59=3540,数据量是比较可观的,测量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在测量过程中因故中断的现象难以避免,中断后再启动测量,就可通过设置起始电极号(CHO)的办法,使之从中断处继续测量。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该装置模式下, n(MIN),n(MAX)没有意义,无须设置。
测量时,显示屏的提示信息如下:





第二行显示的是测量从电极1#直至电极60#。
五、使用与保养
1.开机工作前,本转换器与DZD-6之间的电缆连接,尤其是供电高压电缆、测量电缆、同步控制电缆、必须仔细对应准确连接,以免高压误接,造成仪器损坏。
2.转换器机内的工作电源使用的是八节一号干电池。
3. 多路转换器是高压与低压电路混合一体的电子仪器,面板上暴露的电缆插头座又较多,所以无论是野外使用过程中,还是关机保存期,都切记要做好防尘、防水、防震、绝缘等维护事项,确保人机安全。
注意:
1) 主机内部装有5A瓷管保险丝,多路转换器内部装有2A的小保险丝。如果发现断路,检查保险丝是否烧断。
2)多路转换器使用电流严禁超过2A。
3)此仪器为高密度与普通电法的程序片合并为一体,故在选择是高密度还是普通电法时,需在直流电法仪的电池盒里拨动开关。开关打往左边是高密度,右边是普通电法。附录一 测量方式及存储方式示意图

温纳:
A M N B A M N B
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

施贝1:

A A M N B B

A&M,N&B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M&N间电极间距保持不变,测量方式为测深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测深点存储。

施贝2:

A M N B A M N B
A&M,N&B间电极间距按

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M&N间电极间距保持不变,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

偶极:

A B M N A B M N
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


微分:


A M B N A M B N

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

温施1:

A A M N B B

当温施间隔选择为5时,M&N间间距每隔五层增加2个电极点距(M&N间间距按1、3、5、7…等间隔增加),A&M,N&B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测深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测深点存储。本测量方式特点为:测出剖面为矩形,测深分辨率高,到深部电压信号比较大,抗干扰能力强,保证了仪器的测量精度。
跑极方式:
假设最小间隔系数为1,最大间隔系数为16,温施间隔层数为5,则第一个测深点跑极方式如下:
第一层时,A=#16,M=#17,N=#18,B=#19
第二层时,A=#15,M=#17,N=#18,B=#20
第三层时,A=#14,M=#17,N=#18,B=#21
第四层时,A=#13,M=#17,N=#18,B=#22
第五层时,A=#12,M=#17,N=#18,B=#23
第六层时,A=#11,M=#16,N=#19,B=#24
第七层时,A=#10,M=#16,N=#19,B=#25
第八层时,A=#9 ,M=#16,N=#19,B=#26
第九层时,A=#8 ,M=#16,N=#19,B=#27
第十层时,A=#7 ,M=#16,N=#19,B=#28
第十一层时,A=#6 ,M=#15,N=#20,B=#29
第十二层时,A=#5 ,M=#15,N=#20,B=#30
第十三层时,A=#4 ,M=#15,N=#20,B=#31
第十四层时,A=#3 ,M=#15,N=#20,B=#32
第十五层时,A=#2 ,M=#15,N=#20,B=#33
第十六层时,A=#1 ,M=#14,N=#21,B=#34
第二个测深点跑极方式如下:
第一层时,A=#17,M=#18,N=#19,B=#20
第二层时,A=#16,M=#18,N=#19,B=#21
第三层时,A=#15,M=#18,N=#19,B=#22
第四层时,A=#14,M=#18,N=#19,B=#23
第五层时,A=#13,M=#18,N=#19,B=#24
第六层时,A=#12,M=#17,N=#20,B=#25
第七层时,A=#11,M=#17,N=#20,B=#26
第八层时,A=#10,M=#17,N=#20,B=#27
第九层时,A=#9 ,M=#17,N=#20,B=#28
第十层时,A=#8 ,M=#17,N=#20,B=#29
第十一层时,A=#7 ,M=#16,N=#21,B=#30
第十二层时,A=#6 ,M=#16,N=#21,B=#31
第十三层时,A=#5 ,M=#16,N=#21,B=#32
第十四层时,A=#4 ,M=#16,N=#21,B=#33
第十五层时,A=#3 ,M=#16,N=#21,B=#34
第十六层时,A=#2 ,M=#15,N=#22,B=#35
其余测深点跑极方式依此类推。

温施2:

A M N B A M

N B
当温施间隔选择为5时,M&N间间距每隔五层增加2个电极点距(M&N间间距按1、3、5、7…等间隔增加),A&M,N&B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本测量方式特点为:测深分辨率高,到深部电压信号比较大,抗干扰能力强,保证了仪器的测量精度。
跑极方式:(六十道转换器为例)
假设最小间隔为1,最大间隔为16,温施间隔层数为5,则第一个测深点跑极方式如下:
第一层时,A=#1,M=#2, N=#3, B=#4 … → … A=#57,M=#58,N=#59,B=#60
第二层时,A=#1,M=#3, N=#4, B=#6 … → … A=#55,M=#57,N=#58,B=#60
第三层时,A=#1,M=#4, N=#5, B=#8 … → … A=#53,M=#56,N=#57,B=#60
第四层时,A=#1,M=#5, N=#6, B=#10 … → … A=#51,M=#55,N=#56,B=#60
第五层时,A=#1,M=#6, N=#7, B=#12 … → … A=#49,M=#54,N=#55,B=#60
第六层时,A=#1,M=#6, N=#9, B=#14 … → … A=#47,M=#52,N=#55,B=#60
第七层时,A=#1,M=#7, N=#10,B=#16 … → … A=#45,M=#51,N=#54,B=#60
第八层时,A=#1,M=#8, N=#11,B=#18 … → … A=#43,M=#50,N=#53,B=#60
第九层时,A=#1,M=#9, N=#12,B=#20 … → … A=#41,M=#49,N=#52,B=#60
第十层时,A=#1,M=#10,N=#13,B=#22 … → … A=#39,M=#48,N=#51,B=#60
第十一层时,A=#1,M=#10,N=#15,B=#24 … → … A=#37,M=#46,N=#51,B=#60
第十二层时,A=#1,M=#11,N=#16,B=#26 … → … A=#35,M=#45,N=#50,B=#60
第十三层时,A=#1,M=#12,N=#17,B=#28 … → … A=#33,M=#44,N=#49,B=#60
第十四层时,A=#1,M=#13,N=#18,B=#30 … → … A=#31,M=#43,N=#48,B=#60
第十五层时,A=#1,M=#14,N=#19,B=#32 … → … A=#29,M=#42,N=#47,B=#60
第十六层时,A=#1,M=#14,N=#21,B=#34 … → … A=#27,M=#40,N=#47,B=#60

联剖:

A M N ∽ A M N ∽
∽ M N B ∽ M N B
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测完ρsa,再测ρsb,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先存ρsa数据,后存ρsb数据。测ρsa时B接无穷远;测ρsb时A接无穷远。

单边三极:


∽ N M A A
B接无穷远,A&M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增加,M&N间电极间距保持不变,测量方式为测深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测深点存储,只测ρsa,测出剖面为矩形,测量效率高。

滚动三极:

∽ N M A A
∽ A A N M
B接无穷远,A&M(或A&N)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增加,M&N间电极间距保持不变,

测量方式为测深测量方式,测一个ρsa测深点,再测一个ρsb测
深点,数据存储格式按测深点存储,存一个ρsa测深点数据,再存一个ρsb测深点数
据,测出剖面为矩形。

双边三极测深:



∽ A M N M N
∽ M N M N A

B接无穷远,A&M(或A&N)间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增加,M&N间电极间距保持不变,测量方式为斜测深测量方式,测完ρsa,再测ρsb,数据存储格式按斜测深点存储,先存ρsa数据,后存ρsb数据,测出剖面为平行四边形。

普通二极法(二极法1):



∽ A M A M
B和N接无穷远,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剖面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

平行四边形二极法(二极法2):



∽ A M M
B和N接无穷远,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等间隔增加,测量方式为斜测深测量方式,数据存储格式按斜测深点存储,测出剖面为平行四边形。
环形二极法(二极法3):













B和N接无穷远,A极固定不动,M电极循环跑,一直跑到A极前面的电极为止,然后A极前移一个电极,再重复前面的过程。数据按顺序存储
附录二 多路电极转换器系统检测
在出野外之前,可对多路电极转换器进行检测一次。
具体操作:把通道检测器电池盒盖打开,装入两节1号电池,把仪器配给1 头对4头的那根线,4头端分别接(多路转换器)A、B、M、N上,一头端与通道检测器上的一个接线柱连接,再将通道检测器上2个32芯插头与多路开关上2个32芯插头对应连接,打开仪器开关。参见下图。

选取检测方式: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
首先选取1:input按1键,然后连续按Y键,直到出现下框为止。

1 Auto
2 Step
3 On-Line
Select(1-3)

选择1(Auto)为自动步进;选择2(Step)为手动步进,每按一次Y键开关就步进一次。例如选取自动,就按1,再按Y键,显示: CHECK AGAIN Y(N)? ;不需要检查,则按N键返回主菜单,再按主菜单2键就进入系统检测,出现下框:
TEST MENU
1. Poles ckeck
2. Switck check
再按2键,选择开关选择,显示下框:
Switch Check
A M N B
1
第三行的四个数字,分别指出每一步转换接通到A、M、N、B四总线的电极序号(继电器)。按Y键就开始进行系统检测,通道上的指示灯分别亮起。如发现A对应的道数灯不亮,则说明A对应道数的继电器有故障,可以对该继电器进行检查或更换;如果测量正常,则说明多路工作正常。

附录三 布线(DUK—2野外布线图)
A. 没有无穷远极:请把大线电缆和电极按自己规定的方向由1号开始逐次布线,不要让电极相互交叉。
B. 有无穷远极:把无穷远极线垂直大线电缆放出去,无穷远极到测线的距离一般为测线长度的5-10倍。
C.60道请参阅(DUK—2野外布线图1)。120道请参阅(DUK—2野外布线图2),
1 2 3
1 30 31 60
备用线









DUK-1野外布线图(图一)

2 3
1 4 备用线










DUK—2野外布线图(图二)
备注:
(1)3为备用线,用于连续测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三极滚动法)
(2)第1、2、3根线可以同时布线,当仪器测到第31根电极时(即测完第30根电极时),可将第一根线移到第3根线后布线。当第2根线测完后,可将仪器搬到新布好极的第3、4根线处测量。依次类推。
(3)大线电缆严禁拖拽,碾压!!!
















野外电极与电缆连接示意图(图三)












附1:120道电极转换器面板示图



附2:仪器连接及野外布线示意图



DUK-2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装箱单

1. DUK-2主机 一台
2. 多路转换器 一台
3. 通道检测仪 一台(可选)
4. 普通电法处理软件 一盘
5. 高密度处理软件 一套
6. 仪器及软件说明书 两本
7. 仪器背包 两个
8. 铜电极 60根
9. 钢电极 10根
10. 不极化电极 两个
11. 保险丝2A/250V 五只
5A/380V 两只
12. 连接线 5根
13. 大线电缆 2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