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范畅 班号:061084 指导老师:王传雷 成绩: )

一、实习要求

(1) 每人选择相邻的两个排列的高密度测量数据文件进行处理;

(2) 处理内容包括数据圆滑、格式转换、二维反演计算;

(3) 二维反演计算误差要求%20 ;

(4) 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地质任务;测线位置及地下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资料质量评价;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地球物理-地质解释(岩溶、裂隙发育情况调查,发育深度识别,基岩面的岩性划分);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

1.地质任务

对广西合浦公馆石灰石矿区进行地球物理调查,探明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发育深度识别,并进行基岩面等岩性划分。

2.侧线位置及地下情况

公馆矿区南邻北部湾,地表主要为虾池和荒地,地层比较单一。上覆为第四系地层,局部基岩出露,揭露的第四系地层厚度为0-9米,其下为灰岩。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 3t )、帽子峰组(D 3m )和下石炭统孟公坳组(C 1ym )。简述如下:

A.天子岭组(D 3t )

上部薄层条带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厚层状灰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绿色含磷细砂岩。厚413m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一带。

B.帽子峰组(D3m)

灰、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夹薄层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底部带有一层灰绿色含磷细砂岩。表层风化严重,呈砖红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厚63-167m。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西两侧。

C.孟公坳组(C1ym)

上部主要为中厚层状微粒生物灰岩;下部薄层-中层状隐晶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灰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根据矿区钻孔揭露,表层灰岩质地相对较纯,颜色也较浅,下部炭质含量增加,颜色逐渐变深,局部地区转变成炭质页岩。该层厚403m,为主要水泥用石灰岩。

【构造】

区内主要为一向斜构造。轴部走向为北东向,向斜核部地层为下石炭孟公坳组(C1ym),两翼地层微上泥盆统帽子峰组(D3m)和天子岭组(D3t)。

矿区内发现有一条断层通过,断层走向北北西向。该断层将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地层错断。其断层性质不详。

3.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及资料质量评价

A.首先利用软件ZH38对高密度电法资料进行数据圆滑处理,手工圆滑的基本原则是:电场不能突变。

B.其次将圆滑后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可以转换为sufer格式,也可以转化为二维数据反演格式。

C.利用已有二维数据反演软件继续进行二维数据反演,使用的最小二乘法。最后记录三次迭代误差。

图1 一号测线第一排列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

图2 一号测线第二排列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

一号测线第一个排列的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见图1,第三次迭代误差为15.5%,满足要求(%20 );二号测线第一个排列的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见图2,第三次迭代误差为13.7%,也满足要求;

图3 一号线第一排列和第二排列重复测点对比

一号线第一排列测点从0m 到295m ;一号线第二排列测点从150m 到445m 。重复的测点为150m 到295m ,选取170m 到205m 之间的重复段进行对比,结果见图3。

三、电法资料处理结果的定性描述及分析

下表为一号线钻孔资料,根据钻孔资料以及高密度电法资料进行溶蚀和裂隙的判断以及地层的划分。

1.溶蚀和裂隙的判断、发育深度识别

根据一号线第一排列和第二排列的电阻率剖面图可见,经圆滑后的数据显示水平方向上电阻率并无突变,单纯的电法资料并不能说明这个地方就没有溶蚀和裂隙,所以据此无法推断该地区是否无溶蚀和裂隙现象、发育深度也未能识别。

2.地层的划分

图4 一号测线第一排列地层划分

一号测线第一排列的地层划分情况见图4,第二排列的类似,与第一排列吻合并平行,故没有画。根据图4以及钻孔资料,将划分情况列举如下:

A. 0m-9m 基岩(根据视电阻率剖面图及钻孔资料估计)

B. 17m-18m 方解石(根据视电阻率剖面图及钻孔资料估计)

C. 18-60m 角砾岩(根据视电阻率剖面图及钻孔资料估计)

D. 60-100 灰岩(根据钻孔资料)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范畅 班号:061084 指导老师:王传雷 成绩: ) 一、实习要求 (1) 每人选择相邻的两个排列的高密度测量数据文件进行处理; (2) 处理内容包括数据圆滑、格式转换、二维反演计算; (3) 二维反演计算误差要求%20 ; (4) 每人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地质任务;测线位置及地下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资料质量评价;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及地球物理-地质解释(岩溶、裂隙发育情况调查,发育深度识别,基岩面的岩性划分);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 1.地质任务 对广西合浦公馆石灰石矿区进行地球物理调查,探明岩溶、裂隙发育情况,发育深度识别,并进行基岩面等岩性划分。 2.侧线位置及地下情况 公馆矿区南邻北部湾,地表主要为虾池和荒地,地层比较单一。上覆为第四系地层,局部基岩出露,揭露的第四系地层厚度为0-9米,其下为灰岩。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 3t )、帽子峰组(D 3m )和下石炭统孟公坳组(C 1ym )。简述如下: A.天子岭组(D 3t ) 上部薄层条带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厚层状灰岩互层;下部主要为灰绿色含磷细砂岩。厚413m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一带。 B.帽子峰组(D 3m ) 灰、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夹薄层泥质灰岩、钙质页岩等,底部带有一层灰绿色含磷细砂岩。表层风化严重,呈砖红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厚63-167m 。主要分布于矿区东西两侧。

C.孟公坳组(C1ym) 上部主要为中厚层状微粒生物灰岩;下部薄层-中层状隐晶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灰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粉砂岩互层。根据矿区钻孔揭露,表层灰岩质地相对较纯,颜色也较浅,下部炭质含量增加,颜色逐渐变深,局部地区转变成炭质页岩。该层厚403m,为主要水泥用石灰岩。 【构造】 区内主要为一向斜构造。轴部走向为北东向,向斜核部地层为下石炭孟公坳组(C1ym),两翼地层微上泥盆统帽子峰组(D3m)和天子岭组(D3t)。 矿区内发现有一条断层通过,断层走向北北西向。该断层将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地层错断。其断层性质不详。 3.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及资料质量评价 A.首先利用软件ZH38对高密度电法资料进行数据圆滑处理,手工圆滑的基本原则是:电场不能突变。 B.其次将圆滑后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可以转换为sufer格式,也可以转化为二维数据反演格式。 C.利用已有二维数据反演软件继续进行二维数据反演,使用的最小二乘法。最后记录三次迭代误差。 图1 一号测线第一排列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

高密度电法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1 前言 近十年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岩溶、水文、构造、检测等领域,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已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预期。在国内,从事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单位和人员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说是形势喜人。 2 问题及分析 2.1 有效数据的分辨 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是本方法,其它的物探方法也是如此。在数据采集的现场,我们必需能有效地分辨:采集到的数据是不是有效的数据,用句简单的话就是:原始数据是否真实? 我曾不少次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技术人员需要得到高密度电阻率法解释方面的帮助,可实际上,其原始数据的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进行资料解释,原始数据不行,就是再高级的大师也无法帮忙。如果在得到此类数据却不自知的话,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很普遍,而在一些多年的“老手”也会存在,如果其未对此进行过深入思考的话。 图1是最近见到的两个剖面的数据:从A 剖面数据可以看出:在145m 处,数据明显出现异常,有两条非常有规律的高阻异常斜向右下角,其间距越来越大——这实际上是由于145m 附近,电极接地条件太差,形成的“假异常”;有时,如电缆的某一点或多路转换开关的某点断开也会形成类似的“八字异常”,如该点位位于观测剖面中间,则会出现“双八字”异常;点位在两端,则会出现“半八字”异常。在现场采样时,应及时发现此类异常并及时处理。 图1中B 剖面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图左侧出现了太多的漩涡状封闭异常,这在地电断面中是不真实的。一般而言,我们直流电法采集到的地电断面,其等值线的起伏会比较缓,较难形成小型的封闭异常,更不用说形成如图中的密集型“漩涡异常”。图中剖面形成的原因是:剖面左侧是水泥路面,接地条件很差,现场操作人员未对接地条件进行有效改善就进行了数据采集,其数据当然是不可信的。 X(m) A B /3(m )A 剖面 X(m)A B /3(m ) B 剖面 图1 典型的无效剖面 一般而言,有效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成果数据有如下特征:等值线较为平缓,没有突变

数据库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1. 概念模式 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概念模式不仅要描述概念记录类型,还要描述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2. X封锁 如果事务T对数据R实现X封锁,那么其他的事务要等T解除X封锁以后,才能对这个数据进行封锁。只有获准X封锁的事务,才能对被封锁的数据进行修改。? 3. 复制透明性 即用户不必关心数据库在网络中各个结点的数据库复制情况,更新操作引起的波及由系统去处理。 4. 主属性 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键中的属性。 5. 事务的原子性 一个事务对数据库的操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系列,事务要么完整地被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 1. DML 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由DBMS提供,用于让用户或程序员使用,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DML分成交互型DML和嵌入型DML两类。依据语言的级别,DML 又可分成过程性DML 和非过程性DML两种。 2. S封锁 共享型封锁。如果事务T对某数据R加上S封锁,那么其它事务对数据R的X封锁便不能成功,而对数据R的S封锁请求可以成功。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取R但不能修改R,直到事务T释放S封锁。? 3. 分布式DBS 是指数据存放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场地的计算机中,每一场地都有自治处理能力并完成局部应用; 而每一场地也参与(至少一种)全局应用程序的执行,全局应用程序可通过网络通信访问系统中的多个场地的数据。 4.事务 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操作系列,这些操作或者都做,或者都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5. 丢失更新 当两个或以上的事务同时修改同一数据集合时,由于并发处理,使得某些事务对此数据集合的修改被忽视了. 1. 实体完整性规则 这条规则要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如果出现空值,那么主键值就起不了唯一标识元组的作用。 1. 域和元组 在关系中,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值域,简称域;记录称为元组。元组对应表中的一行;表示一个实体。? 2. 无损联接 设R是一关系模式,分解成关系模式ρ={R1,R2...,Rk},F是R上的一个函数依赖集。如果对R中满足 F 的每一个关系r都有r=πR1(r)πR2(r)... πRk(r)则称这个分解相对于F 是"无损联接分解"。 3. 事务的原子性?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习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11/5

一、实验目的 在实际地质勘察的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用方便、快捷、成本小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工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又是其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物探方法,是工程地质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方法和数据解释。 二、实验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结合电剖面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方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而言,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的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大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此次试验高密度电法用到两种装置: α排列(温纳装置AMNB):Kα=2πa β排列(偶极装置AMBN):Kβ=6πa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测区: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区教学楼南侧草坪,测区地势平坦,地表植被除傍边有一排行道树外均为矮小杂草,见图1。 图1 测线布置方式:沿正东的方向布置单条侧线,电极间距a=8m,共n=32个电极。装置方式为温纳四极和偶极法依次进行。 步骤: (1)检查实验仪器; (2)将所用钢钎沿测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插入土层中,要求与土层良好接触,将测线固定在钢钎上,使其相互接触; (3)将测线与仪器连接,进行电阻检测,检查各段测线与钢钎是否良好接触; (4)根据布设情况,选定参数及试验方法,开始测量; (5)将所得的视电阻率数据运用反演软件RES2DINV进行数据处理; (6)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剖面情况结合所测区域的地质情况,做出合理的

数据挖掘中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2,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3,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 4,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是人工智能的原理和方法,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 5,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 6,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是关于数据之视觉表现形式的研究;其中,这种数据的视觉表现形式被定义为一种以某种概要形式抽提出来的信息,包括相应信息单位的各种属性和变量。 7,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实时地采集处理与事务相连的数据以及共享数据库和其它文件的地位的变化。在联机事务处理中,事务是被立即执行的,这与批处理相反,一批事务被存储一段时间,然后再被执行。 8, 联机分析处理(OLAP)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快速 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8,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10,知识发现(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是从数据集中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11,事务数据库(Transaction Database)一个事务数据库由文件构成,每条记录代表一个事务。 典型的事务包含唯一的事务标记,多个项目组成一个事务 12,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Database)是用计算机网络将物理上分散的多个数据库单元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逻辑统一的数据库。 第三章 13,并行关联规则挖掘(Parallel Association Rule Mining)是指利用并行处理机,使用挖掘算法或在并行计算的环境下完成数据的高效挖掘工作。 14,数量关联规则挖掘(Quantitiv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对含有非离散的数值属性的数据进行挖掘的技术 14, 频繁项目集(Frequent Itemsets)对项目集I和事务数据库D,T中所有满足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port)的项目集,即大于或等于Minsupport的I的非空子集 15,最大频繁项目集(Maximum Frequent Itemsets)在频繁项目集中挑选出所有不被其他元素包含的频繁项目集 16,闭合项目集(Close Itemset)如果项目的直接超集都不具有和它相同的支持度技术则该项目是闭合的 17,多层次关联规则:具有概念分层的关联规则挖掘产生的规则称为多层关联规则。 18,多维关联规则:在关联规则中的项或属性每个涉及多个维,则它就是多维关联规则。

高密度电法工作方式

高密度电法工作方式 2008年08月29日星期五 06:30 P.M. 一、电极检查。 将测线上的电极依次两个一组地与M、N测量输入端接通,每步的电极转换规律如下: 第一步: M=1#,N=2# 第二步: M=2#,N=3# …… 第五十九步: M=59#,N=60#. 二、工作方式 1、(WN)温纳 它的电极排列规律是:A,M,N,B(其中A,B是供电电极,M,N是测量电极),随着极距系数n由n(MIN)逐渐增大到n(MAX),四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也均匀拉开,设电极总数60,n(MIN)=1,n(MAX)=16,每步电极转换的规律如下所述: 首先,n=n(MIN)=1,测量数据为57个: 第一步: A=1#,M=2#,N=3#,B=4#; 第二步: A=2#,M=3#,N=4#,B=5#; …… 第五十七步: A=57#,M=58#,N=59#,B=60#; 接着,n=n+1=2,测量数据为54个: 第一步: A=1#,M=3#,N=5#,B=7#; 第二步: A=2#,M=4#,N=6#,B=8#; …… 第五十四步: A=54#,M=56#,N=58#,B=60#; 最后,n=n(MAX)=16,测量数据为12个: 第一步:A=1#,M=17#,N=33#,B=49#; 第二步: A=2#,M=18#,N=34#,B=50#; …… 第十二步: A=12#,M=28#,N=44#,B=60#; 显然,对应每一层位(n)的测量数据个数=(60-n×3),如果n=1~16,16个层位全部测量得到的完整的一个剖面,数据总数应该是552个。 2、(SB1)施伦贝尔1 电极排列规律是:A,M,N,B测量过程中: MN固定不动,AB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次移动,然后将MN 向前移动一个点距,再重复上诉过程。 数据按隔离系数由下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结果为矩形区域。 例如测定16层时,M=17#,N=18#,A=16#—1#移动,B=19#—34#移动(第一测深点)。当第二测深点时,A=17#开始,M=18#,N=119#,B=20#开始,方式同上。之后,以此类推。 这种方法分辨率高,效率高,劳动力低。 3、(SB2)是施伦贝尔2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数据处理内容.

数据处理内容 1.标准曲线 作标准曲线时,对于可控性差的实验,可点数应多一些;对于可控性较的实验,取点数可少一些,但不应少于五个点。 r值应根据具体实验的要求,既要满足特定实验的要求,又不能过分人为的提高r值。 标准曲线完成后,检测样品时,测定值应落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2.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保留应根据实验仪器的有效数字确定。 文字叙述中数字的表达应严谨,比如“精确称取2g样品”是一种典型错误,应表达为“精确称取2.0000g样品”,以表示所用天生秤为万分天秤。 再比如,1mL移液管的读数应为“0.683mL”,而不是“0.68mL”。 3.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的重复数应根据实验本身的要求决定。 对于可控性较差的实验,实验数据的重复数应增加;对于可控性较好的实验,实验数据的重复数可相应减少,但最少不应少于3个。 实验数据的表示方法应以“平均值(X)±标准差(SD)”表示,数据间应进行显著性分析,并标示出显著性水平和实验的重复数。比如: 表1 多酚对小鼠游泳竭耗实验的影响结果(X±SD) Table 1 Effects of polyphenol on swimming time of mice(X±SD) Group n Swimming time (s) Increase rate(%) 1 10 181.1±58.1 — 2 10 266.2±76.0ac47.0 3 10 354.7±103.9b95.9 4 10 261.7±62.1ac44.5

注:a:P<0.05,b :P<0.001,与1组相比较;c:P<0.05,与3组相比较 Note: a: P<0.05, b: P<0.001, compared with 1 group; c: P<0.05, compared with 3 group 对于表格中数字的描述也应标示其显著性水平。比如“第3组和第1组间有极著性差异”的说法是不完整的,应为“第3组和第1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对于正交实验,应根据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综合考虑,以决定最终的结论,而不应只根据极差分析结果就得出结论。 对于论文中的图表应进行适当的说明,不应只把图表放在论文上,而不做任何说明。

高密度电法(1)

实验二高密度电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 3 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控制电极系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数据采集结果自动存入主机,主机通过通讯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经相应处理模块进行畸变点剔除、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钻探、地质调查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采用温纳装置做剖面观测,学习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工作仪器包括测量系统和反演软件系统。测量系统包括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测控主机)和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三)装置形式 采用的装置形式为:固定断面扫描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见图1-1。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依此不断扫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由于供电电极AB和MN均按一定比例增大,所以在反映深部信息是

数据处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有效的安排试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试验结果的一门科学。 试验考察指标(experimental index):依据试验目的而选定的衡量或考察试验效果的特征值. 试验因素;对特征值产生影响的原因或要素. 因素水平:试验实际考虑采用的(某一)因素变化的状态或条件的种类数称为因素水平,简称水平。 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原则:控制隐藏变量对反应的效应。 重复(replication)原则:重复试验于许多试验单位,以降低结果的机会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原则:随机化(Randomization)安排试验单位接受指定的处理。实验的目标特性(实验考察指标)目标特性:就是考察和评价实验结果的指标。 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获得,便于计算和进行数据处理。 定性指标:不易确定具体的数值,为便于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必须是将其数字化后进行计算和处理。 因素:凡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或原因,统称为实验因素(简称为因素)。 水平: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和条件称为因素的水平 总体、个体: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某特性值的全体,叫做总体,又叫母体;其中的每个单元叫做个体。 子样(样本)、样本容量:自总体中随机抽出的一组测量值,称为样本,又叫子样。样本中所含个体(测量值)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即样本的大小。 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个体观测其某种数量指标的取值过程称为抽样。 样本空间:就样本而言,一次抽取、观测的结果是n个具体数据x1,x2,…,xn,称为样本(X1,X2,…X n)的一个观测值,而样本观测值所有可能取值的全体称为样本空间。 重复性:由一个分析者,在一个给定的实验室中,用一套给定的仪器,在短时间内,对某物理量进行反复定量测量所得的结果。也称为室内精密度。 再现性;由不同的实验室的不同分析者和仪器,共同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定量测量的结果。也称室间精密度。 误差:测量值和真值的差数 偏差:测量值和平均值的差数。也叫离差。 偏差平方和: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差的平方的加和,叫偏差平方和。 方差(variance):是测量值在其总体均值周围分布状况的一种量度,方差表征随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 总体方差的定义是:测量值对总体均值的误差的平方的统计平均 样本方差:只作过有限次测量的样本方差,通常用s2表示。s2是测量值对样本均值的偏差的平方的平均 标准偏差(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的正值,叫标准偏差,或标准差 自由度:是指可以自由取值的数据的个数。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是样本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表示偏差值与平均值的相对大小。 第二章

10种插值方法在物探数据处理中的对比_以电法和磁法资料中的应用为例

2009年9月第29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29 No.4 Dec,2009 474 10种插值方法在物探数据处理中的对比 ——以电法和磁法资料中的应用为例 李富,王永华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 摘要:介绍了10种常用的网格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对比了其优缺点。以电阻率法与磁法测量的物探数据对 10种网格化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等值线;插值方法;克里金 中图分类号:O17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09)04-0474-03 物探工作中,常以等值线图研究各种电性、磁性等特征。制作等值线图前,应对数据网格化。网格 化数据的方法可以分三类:距离加权平均法、方位取点法和曲面样条插值网格化法。距离加权平均法包括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改进谢别德法和自然邻点插值法;方位取点法包括方位加权法和趋势面法;曲面样条插值法包括最小曲率法、三角网/线性插值法、局部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和趋势面法。 1 常用10种插值法介绍 1.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首先是由气象学家和地质工作者提出的。计算的权值随结点到观测点距离的增加而下降。配给的权重是一个分数,所有权重总和等于1.0。该法综合了泰森多边形的邻近点法和多元回归法的长处,通过权重调整空间插值结构;缺点是在格网区域内要产生围绕观测点的“牛眼”,给电法与磁法数据解释带来不便,因此,实际应用较少。 1.2 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 又称空间自协方差最佳插值法,是一种特定的滑动加权平均法,广泛地应用于地下水模拟、土壤制图、矿床中金属品位估计等领域 [1]。该法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按在满足二阶平稳(或本征) 假设时可用普通克里金法;在非平稳(或有漂移存在) 现象中可用泛克里金法。计算可采储量时要用非线性估计量,就可用析取克里金法;在区域化变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时,可用对数克里金法;当数据较少,分布不大规则,对估计精度又要求不太高时,可用随机克里金法等。近年来,还新发展了因子克里金法、指示克里金法。对于有磁异常偏移的磁法数据,采用泛克里金法比较合适;对于电法数据,由于数据量小,采用普通克里金法就能满足要求。 1.3 最小曲率法 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该法的特点是在尽可能严格地尊重数据的同时,生成尽可能圆滑的曲面。使用最小曲率法时要涉及到两个参数:最大残差参数和最大循环次数参数,而且最小曲率法要求至少有四个点[2]。实际应用中该法用于平滑估值,绘出的等值线主要用于定性研究。 1.4 改进谢别德法 使用距离倒数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做了两方面的改进:①通过修改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权函数wi(x,y)= 1/[di(x, y)]u ,以改变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的全局插值,利用局部最小二乘法来消除或减少等值线的“牛眼”外观。②用节点函数Qi(x,y) 来代替离散点(xi,yi)的属性值zi,Qi (x,y)是一个插值于(xi,yi)点的二次多项式,即有Qi(xi, yi)= zi(i= 1, 2, ?, n)。而且Qi(x,y) 在点(xi, yi) 附近与函数属性值z(x, y)具有局部近似的性质。改进谢别德法可以是一个准确或圆滑插值器。在用改进谢别德法作为格网化方法时要涉及到圆滑参数的设置。圆滑参数是使改进谢别德法能够象一个圆滑插值器那样工作,增加圆滑参数的值可增强圆滑的效果[2]。可以看出,改进谢别德法明显优于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收稿日期:2009-03-19 作者简介:李富(1980—),男,四川遂宁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应用物理研究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全解

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 物探报告 二0一六年六月

报告名称: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报告单位:物探院 项目负责:嵇星华 编写人:嵇星华 物探院 二0一六年六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4) 1.1、探测区地质概况 (5) 1.2、探测区地质概况 (5) 2、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5) 3、探测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6) 4、仪器设备 (6) 5、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统计 (6) 6、探测原理及数据处理解释 (7) 6.1、探测原理 (7) 6.2、质量评价 (7) 6.3、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8) 7、剖面解释 (8) 7.1、雷河物探横剖面图 (9) 7.2、致富路物探横剖面图 (10) 7.3、琪嘉物探横剖面图 (11) 8、结论及建议 (14)

前言 1、工程概况 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位于烈区,本次工作分别为雷河、致富路、琪嘉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内,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见物探工作示意图(图1)。我院受委托开展该项目的工程物探工作。2016年6月9号设备、仪器进场开始野外工作,2015年6月11日结束野外转入室内数据处理,综合分析报告编写工作,2016年6月13提交物探成果报告。 (图1)

1.1、探测区地质概况 本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丰水期多现于6~9月份,枯水期多出现于12月至第二年2月。年水位变幅2.0m左右。本次勘查期水位埋深大约为4.0~4.3m。 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场地内埋深10.0m以浅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地层,主要特性分析如下: ①层杂填土(Q4ml):灰黄、黄褐色,松散,潮湿,主要由混泥土路面、石块及煤矸石结 构组成。本层厚度1.0~2.1m。 ②层黏土(Q4al):黄褐色,可塑,光泽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夹薄层粉土, 本层层底埋深3.5.0~4.4m。本层厚度1.3~3.4m。 ③层粉质黏土(亚黏土)(Q4al):黄褐~青黄杂,可~硬塑状态,干强度高,韧性中等, 含砂礓,本层层底埋深3.5~4.4m,厚度4.2~5.0m。 ④层粉砂(Q3al):浅黄色,饱和,中密状态,土质均匀。本层层底埋深4.4m以下(未揭 穿),最大揭露厚度1.9米。 1.2、探测区地质概况 本次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污水管道铺设路线地下隐伏的管线等地质情况,为该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管道的铺设路径及施工方法提供指导性科学依据。 2、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城市地下管道主要包括煤气、自来水、污水、雨水、通讯、暖气管线等等。地下管线在地面以下层层交错,错综复杂,形成了网状的地下管网。从制作材质上来说,地下管道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管道,其中非金属管道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施工过程中,为避免损坏地下管线,需要查阅施工区域的地下管线资料,但实际中,往往查阅不到精确、详细的资料,因此,地下管道的探测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一般说来,在淮北平原地区,无论是金属材质的管道还是混凝土管道,在视电阻率或反演模型电阻率剖面上都呈现高阻反映。因为在埋设金属管道时,要在其表面包裹防锈防腐塑料布或涂复具有同样效果的涂层,管道沟内及管道周围大量投放碎石和砂土,完全覆盖后还要进行夯实碾压。反映在实际探测中,与管道周围的土层相比,应当呈现出相对高阻的闭合圈。此外,如钢质供水管道和钢质煤气管道的外面都包裹有塑料防腐材料,供热的钢质管道更包裹有一定厚度的泡沫海绵及橡胶保护层,地下集束型通讯电缆、光缆的塑料外皮毫无疑问属于高绝缘材质,其铺设需要事先埋置塑料材质的外保护管,这些外管也都是高绝缘物质,与周围相对低阻土层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通过这种地电性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利用电阻率方法来找到管线的分界面。这一特性构成

数据处理总结

第一章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 平均数 标准差 标准误 二、显著性检验 1. 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2. F 检验法 三、相关与回归 四、试验设计 五、Excel 、DPS 统计软件系统 常用术语 1. 总体与样本 总体( polulation )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符合指定条件的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相同性质的(个体)成员所构成的集团。样本( sample )是指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 2. 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 parameter )是指由总体计算的用来描述总体的特征性数值。它是一个真值,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如总体 平均数以□表示,总体标准差以b表示。 统计量( statistics )是指由样本计算的用来描述样本的特征性数值。 3. 误差与错误

误差( error )是指试验中由无法控制的非试验因素所引起的差异。它是不可避免的,试验中只能设法减少,而不能 消除。 错误( mistake )是指试验过程中人为的作用所引起的差错,在试验中完全可以避免。 4. 精确性与准确性 精确性( precision )是指试验或调查中同一试验指标或性状的重复观察值彼此的接近程度。 准确性( accuracy )是指试验或调查中某一试验指标或性状的观察值(统计量)与真值(或总体参数)之间的接近程度。 5. 试验指标 在某项试验设计中,用来衡量试验效果的特征量称为试验指标,也称试验结果。试验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 6. 试验因素试验中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或要素称为试验因素,也称为因子。 7. 因素水平试验中试验因素所处的各种状态或取值称为因素水平,简称水平。 8. 试验处理试验中各试验因素的水平所形成的一种具体组合方式称为试验处理,简称处理,是在试验单位上的一种具体实现。 9. 试验单位 在试验中能接受不同试验处理的试验载体叫做试验单位。 10. 重复 在一项试验中,将1 个处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单位上实施的称为重复。1 个处理所实施的试验单位数称为处理的重复数,或者说某个水平组合重复n 次试验,这个处理的重复数就是n。 试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化局部控制第二章 第一节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一、资料的来源 经常性记录 试验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实验数据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作图法求K ° HAC。 (1)根据公式: (c/C〉m 1 1 上m 上'm K^HAc(上"m)2 如果以1/ A m对C A m作图,截距即为1/ Am,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即可求得K° 。 (2)为求得相应的1/ A m和C A m的数值,实验测得以及计算所得的相关数据见表一所示。 (3 )以1/ A m对C A m作图(见图一)。 图一以1/ A对C A m作图求K HAC

图二 以1/ An 对C A m 作图拟合结果 根据拟合结果: 直线的斜率为:42664.10717 ;直线的截距为:28.1034 根据公式: K 6 HAc =(截距)2 *10-3 /斜率 =1.85*10-5 通过查阅《普通化学原理》附表,知: 25C 时,醋酸的K 6 HAC =1.75*10-5 相对误差:5.71% 2、求醋酸的电离度a 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摩尔电导率的关系: A m 求出五组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电离度,见 表二。 其中25C 下的人蔦由表三得到。

3、计算法求K ° HAC 根据公式: 根据计算的结果,只有 c/16的K ° HAC 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这与通过作图拟合时的数 据一致,通过图一中对无根数据的拟合, 可以看出也是c/16的数据点偏离拟合直线比较多, 应该是实验误差所致。 4、对第一次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处理结果。 注:本次实验我们小组测量了两次, 原因是第一次实验测量的数据通过拟合直线虽然斜率是 可靠的,但是其截距是负值, 这与直线方程的截距物理意义不符合, 通过询问前面几组的数 据,我们发现用右侧仪器的小组数据都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因此我们决定用另外一个仪器 第二次测量。 (2)作图法求 2000 ° 表四。 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得 K °HAc ,与作图法以及标准值比较,相关数据见 表四 计算的方法求得 K HAc K ^HAc (c /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版本)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Geospatial Database)为基础,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简单地说,GIS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空间型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地理数据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地理信息流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 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 ≥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凡数值(特征码或类型值)呈单调的单元,不论单元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这样,对同一种空间要素,其区域网格的大小,随该要素分布特征而不同。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简称TIN,它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 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指网结构元素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数据也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拓扑结构为在点、线和多边形之间建立关联,以及彻底解决邻域和岛状信息处理问题而必须建立的数据结构。这种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唯一标识,多边形标识,外包多边形指针,邻接多边形指针,边界链接,范围(最大和最小x、y坐标值)。 游程编码是逐行将相邻同值的网格合并,并记录合并后网格的值及合并网

电法处理软件使用说明.doc

电法处理软件使用说明 井下直流电法解释软件由VB开发环境完成。该软件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开发,专用于井下直流电法资料解释的配套软件,可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 下面介绍一下该软件的使用过程: 1.软件的安装: 运行安装软盘中的setup.exe程序,然后按照提示就可以完成安装。需要注意的是:请确保绘图软件Grafwin和suffer安装在c:\SURFER6目录下,本程序才可以调用它。 2.软件各项菜单说明: 文件菜单包括: 从仪器导入、 打开、 保存、 打印、 退出。 数据处理菜单包括: 格式转换、 数据编辑、 层状正演计算。

数据成图菜单包括: 平剖图、 等值线图。 3.各项详细介绍: “从仪器导入”菜单项:该菜单使用于pc机和仪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当点击该项或者快捷按钮后将显示下图所示窗口: 选择好”通讯端口”和”保存路径”后 就可以点击”确定”按钮来开始通讯。 通讯过程中要让仪器先处于等待传 输状态,并且本程序可以显示传输进度。 例:保存路径:e:\gf\1.dat “打开”、“保存”、”打印”、”退出”菜单项:这几项菜单项和一般应用软件功能基本相同,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格式转换”和“数据编辑”菜单项:这两项是在点击“打开”菜单后才可以使用,对仪器的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计算。如果原始文件存为1.dat, 则这项数据存在1zh.dat和1bj.dat中。

“层状正演计算” : 该项是在有一些已知条件的情况 下,输入各层的厚度和电阻率值,计算一条正演曲 线的数据。如果原始数据存在1.dat中,点击确定 后该数据存于1zy.dat中。 “平剖图”和“等值线图”:前者会粗略地描述一下地层电阻率的大致趋势,从这种趋势可以看出一些的地层分层的信息,为后面的等值线图的解释提供参考。 点击后者会调用suffer和grafwin绘图程序。关于它们的使用,请参阅它们的使用说明,这里不作介绍。 4.软件使用的一般流程 本软件使用的一般流程为: 数据传输—打开传输文件—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成图. A . 数据传输:点击状态栏中的按钮就会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窗口

高密度电法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
1 前言 近十年来,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岩溶、水文、构
造、检测等领域,高密度电法的应用效果,已远远超过了理论上的预期。在国内,从事高
密度电阻率法的单位和人员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说是形势喜人。
2 问题及分析
2.1 有效数据的分辨
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是本方法,其它的物探方法也是如此。在数据采集的现场,
我们必需能有效地分辨:采集到的数据是不是有效的数据,用句简单的话就是:原始数据
是否真实?
我曾不少次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技术人员需要得到高密度电阻率法解释方面的帮助,
可实际上,其原始数据的质量太差,根本无法进行资料解释,原始数据不行,就是再高级
的大师也无法帮忙。如果在得到此类数据却不自知的话,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在初
学者中很普遍,而在一些多年的“老手”也会存在,如果其未对此进行过深入思考的话。
图 1 是最近见到的两个剖面的数据:从 A 剖面数据可以看出:在 145m 处,数据明显出
现异常,有两条非常有规律的高阻异常斜向右下角,其间距越来越大——这实际上是由于
145m 附近,电极接地条件太差,形成的“假异常”;有时,如电缆的某一点或多路转换开
关的某点断开也会形成类似的“八字异常”,如该点位位于观测剖面中间,则会出现“双
八字”异常;点位在两端,则会出现“半八字”异常。在现场采样时,应及时发现此类异
常并及时处理。
图 1 中 B 剖面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图左侧出现了太多的漩涡状封闭异常,这在地电断
面中是不真实的。一般而言,我们直流电法采集到的地电断面,其等值线的起伏会比较缓,
较难形成小型的封闭异常,更不用说形成如图中的密集型“漩涡异常”。图中剖面形成的
原因是:剖面左侧是水泥路面,接地条件很差,现场操作人员未对接地条件进行有效改善
就进行了数据采集,其数据当然是不可信的。
X(m)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0
-50
AB/3(m)
-100
-150
A 剖面
AB/3(m)
-50
-100
-15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X(m)
可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