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区频发室性早搏消融1例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摘要】:频发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报道了一例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频发室性早搏明显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的病例。

1. 介绍频发室性早搏是指自窦性搏动后0.6s内出现的室性搏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控制和射频消融。

在本例中,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病例报告患者陈某,男,45岁,因频发室性早搏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入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无明显诱因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行心电图检查显示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性早搏发作频繁,心功能降低。

入院后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3. 治疗过程针对患者病情,我们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中医方面,根据患者的中医辩证,采用中药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心脏功能。

4.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性早搏发作减少,心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6个月的随访周期中,患者未发现室性早搏的发作,心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5.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西医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而中医药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增强心脏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6.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这种治疗方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经心大静脉射频消融心外膜室性早搏一例

经心大静脉射频消融心外膜室性早搏一例
头)
呈Q s型 , Ⅲ、V Ⅱ、 a F导联呈有切迹的 R波型 , l导联呈 V
R s型 ,/ R S=lV3 联 呈 R型 , 导
讨论
左、 右室流 出道 位于心 肌和血管 肌袖连 接处 , 因
胚胎发育或应力 的作用在这些部位 易于产生激动 , 因此心律 在获得知情 同意后 , c r 在 at o标测系统指 导下行室早射 频消融术 。术 中患 者频 繁说话 可诱 发频发 的室早 ,2导心 1
最担心 的就 是热 能对 静脉 本身 或对 邻 近冠 状动 脉 的损 伤。
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 , m 4 m冷盐水灌注大头 ( 国强生公 美
作者单位 : 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 江西南 昌 3 00 3 06) 作者简介 : 洪浪 (9 3 一 ), 汉族 ), 西永新人 ,主任医师 , 16 男( 江 科 室副主任 , 医学学士 , 主要从 事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 通讯作者 : 赖珩莉

8 ・ 8
中国心脏起搏 与心 电生理杂志 2 1 0 0年第 2 4卷第 1 期
经 心大静 脉 射频 消融 心 外膜 室性 早 搏一 例
洪浪
中 图 分 类号 R 4 . R 5 . 5 17 4 4 1
赖珩 莉 王洪

邱 赘 陈再 华
10 2 5 (00)1— 0 8— 2 0 7— 6 9 2 1 0 0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型, V 导联 R S=1 R波较宽约 8 , 3 R型( 1 。 / , 0msV 呈 图 )
图 2 右前斜 3 O度 x线影像 图 1 体表同步 l 2导联心 电图记 录 频发室早 , a L导联 I、V
右室流 出道消融靶点( ) 左 ,

AMC起源室早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AMC起源室早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AMC起源室早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
“时”解心疑
心电图不会看?怎么选择相关治疗药物?我想了解手术适应症……“时向民大夫答疑时间”,每天15分钟,每周六晚上,专门解答各类问题,不怕问题多,不怕问题难,欢迎您和我们互动,共同进步!
本期精彩摘要:
患者临床资料:
·男性,59岁,发作性心悸2周于2018-1-8入院
·2017-12底行腰椎间盘手术前出现心悸,心电图发现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室早总数39156次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年,血压控制较好
·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
.....
小结:
·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通过AMC相连,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残余组织临近该部位,使其具有致心律失常性,有时还伴有AVNRT · AMC体表心电图特点除V2呈Rs外,其他导联呈单向R波,V5,6导联通常无S波,而前侧二尖瓣环起源室早V5,6导联有明显S波
· AMC前部起源室早V1也可呈现qr或rs型,呈现“early transi tion”特点, AMC后部临近无冠窦,室性心律失常较少· AMC起源的室早有时可伴有心脏扩大,LVEF减低,可能与早搏诱发的心肌病有关,射频消融成功率高,术后心功能可逆转。

AMC起源的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AMC起源的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AMC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室的任何部位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

而提示左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具有特征性,通常可起源于下列部位:(1)主动脉根部及窦部,(2)二尖瓣环,(3)间隔基底部上段,(4)心外膜,(5)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

尽管AMC来源的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并不常见,但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基础和消融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

1.AMC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McGuire等人报道AMC区域存在心房心室连接细胞(AV junctional ce lls),可能是这一区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来源之一。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则除了触发机制以外,局部瘢痕和纤维化产生的缓慢传导也是形成心律失常的基础。

AMC区域存在着支撑瘢痕组织的折返环路,这种折返环路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往往可将AMC区域临近结构扩展形成新的环形瓣膜。

另外,AMC区域的纤维化将进一步促进折返环路的维持,导致缓慢传导,从而增加了射频消融的难度。

2.关于AMC2.1 AMC的解剖位置AMC位于主动脉窦和二尖瓣环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毗邻主动脉窦(ASC)和右室流出道(ROVT)。

与其它常见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不同,AMC区域并非心室肌结构,而是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具体见图1,图2)。

2.3 AMC与LCC的解剖关系(图6)3.AMC的体表图特征3.1文献报道AMC来源室速的心电图既可以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也可以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V3-V6以及Ⅱ,Ⅲ,aVF均表示为主波向上(R/S>1)。

具体见图7。

3.2 Jian Chen等的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除了起源于心肌外,也可由纤维环状结构引起,包括肺、主动脉、二尖瓣等的环状纤维组织。

219362445_不同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

219362445_不同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

不同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黄杏梅黄杏梅,,朱玮朱玮,,梅莉莉梅莉莉,,金建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江苏苏州 215006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须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2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部位肢体导联R 波振幅、R 波时限、QS 波振幅、QS 波时限以及V1导联S 波时限。

结果 起源部位为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 , AMC )的有16例,希氏束旁(His 旁)有9例,左冠窦(left coronary cusp , LCC )有19例,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 RVOT )有129例,右冠窦(right coronary cusp , RCC )有4例,其他部位有44例。

根据起源部位分组,各组间肢体导联QRS 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R 波振幅方面,RVOT 组Ⅰ导联(0.60±0.26)mV 、RCC 组Ⅰ导联(0.60±0.26)mV 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C 组Ⅲ导联(2.05±0.50)mV 、LCC 组Ⅲ导联(2.01±0.45)mV 及AMC 组Ⅲ/Ⅱ比值(1.06±0.13)、LCC 组Ⅲ/Ⅱ比值(1.08±0.12)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R 波时限方面,His 旁Ⅰ导联(116±15)ms 、RVOT 组Ⅰ导联(115±10)ms 和RCC 组Ⅰ导联(120±13)ms 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QS 波振幅及时限方面,AMC 组aVL 导联振幅(1.23±0.25)mV 、时限(120±20)ms 、aVL/aVR 振幅比值(1.40±0.45)及LCC 组aVL 导联振幅(1.20±0.24)mV 、时限(128±18)ms 、aVL/aVR 振幅比值(1.31±0.35)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1例报告摘要:频发室性早搏(PVCs)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脏功能异常。

本报告介绍了一例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引言: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出现可以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严重时还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西药或进行消除性导管消融术,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1岁,主诉频发室性早搏已有3个月,经常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心脏彩超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患者之前使用过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

治疗:中医辨证分型后,给予患者中草药调理治疗。

方剂成分包括:黄连、当归、枳壳等。

患者每天服用2次,每次10克。

患者也坚持进行中医推拿按摩治疗。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和症状,给予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

初始剂量为每天5mg,逐渐增加到每天20mg。

患者还进行了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

讨论:中药调理和西药治疗的结合,可以综合利用中西医的优势,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药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同时具有镇定作用。

西药治疗可以减少心脏的过度兴奋,从而减少室性早搏的发作。

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则可以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改善心脏功能。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治疗,可以减少症状的发作,并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以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

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二:肺动脉瓣上消融
病例三: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三: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三: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四: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三: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三:肺动脉瓣下顺行贴靠消融
第一次术中室早消融三维靶点图,导管顺行贴靠
流出道室早消融复发一例
第一次术后室早复发 术后:出院前,心电监护偶发室早 第一个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1万多次 第三个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3万多次
流出道室早消融复发一例
第一次术后三个月室早复发
流出道室早消融复发一例
复发原因 导管贴靠不牢 肺动脉瓣上起源 左室流出道起源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
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病例
病例一:肺动脉瓣上消融:术后DCG
流出道室早的标测 先标左侧还是右侧? 首选肺动脉瓣上还是肺动脉瓣下? 如何权衡利弊得失?成功率与并发症? 我的想法 首选左侧标测,有助于定下消融决心

AMC起源的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AMC起源的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AMC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室的任何部位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

而提示左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具有特征性,通常可起源于下列部位:(1)主动脉根部及窦部,(2)二尖瓣环,(3)间隔基底部上段,(4)心外膜,(5)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

尽管AMC来源的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并不常见,但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基础和消融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

1.AMC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McGuire等人报道AMC区域存在心房心室连接细胞(AV junctional ce lls),可能是这一区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来源之一。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则除了触发机制以外,局部瘢痕和纤维化产生的缓慢传导也是形成心律失常的基础。

AMC区域存在着支撑瘢痕组织的折返环路,这种折返环路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往往可将AMC区域临近结构扩展形成新的环形瓣膜。

另外,AMC区域的纤维化将进一步促进折返环路的维持,导致缓慢传导,从而增加了射频消融的难度。

2.关于AMC2.1 AMC的解剖位置AMC位于主动脉窦和二尖瓣环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毗邻主动脉窦(ASC)和右室流出道(ROVT)。

与其它常见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不同,AMC区域并非心室肌结构,而是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具体见图1,图2)。

2.3 AMC与LCC的解剖关系(图6)3.AMC的体表图特征3.1文献报道AMC来源室速的心电图既可以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也可以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V3-V6以及Ⅱ,Ⅲ,aVF均表示为主波向上(R/S>1)。

具体见图7。

3.2 Jian Chen等的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除了起源于心肌外,也可由纤维环状结构引起,包括肺、主动脉、二尖瓣等的环状纤维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查Holter
平均心率65次 /分,室性早 搏997次/24h, 有3阵室性二 联律和2阵室 性三联律,房 性早搏27个。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复查Holter
患者室早定位明显与术前AMC室早部位不同。
体会


AMC区是指左冠窦、无冠窦和二尖瓣前叶围成 的三角区域(主动脉窦-二尖瓣连接处),属 于summit区域室早,是公认的潜在的致心律失 常区域,其部位特殊,导管不易到位,本例消 融通过三处不同部位消融实现室早出口完全封 闭实现消融成功,报道例数少见。 该区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消 融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病例特点



既往高血压病史 查体:入院血压180/110mmHg,心率84次/分, 律不齐 辅助检查: 入院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术前Holter示:平均心率78次/分,室性早搏 38206次/24h,成对室性早搏366次,室速3阵 入院诊断:心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AMC区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
AMC区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 V1导联:qR型。V6导联:R型。 但根据三角区域的具体位置及范 围,室早有时并不出现此特征, 而是胸前导联QRS波群主波呈一 致正向的右束支阻滞,且V6导 联无S波(1)。
(1)Kumagai K.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nts of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J]. J Cardiovasc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AMC区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
AMC区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 V1导联:qR型。V6导联:R型。 还有学者发现,AMC室早除上述 表现外,还具有QRS波时间较短、 下壁导联( Ⅱ 导联显著)出现 高R波的特点(2)。
(2)Yamada T.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iginating adjacent to the left aortic sinus of valsalva: electrophysiological rationale for the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X-ray
不同体位消 融X影像图 片,可见右 前斜位不同 影像消融位 置
X-ray
左前斜位消融导管不同影像消融位置
心内膜summit区的解剖结构(SUP位)
心内膜部: RVOT右室流出道后部 LCC:左冠窦 AMC:主动脉窦-二尖瓣 连接处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心脏 summit 室早不同起源部位的 心电图表现
AMC区频发室性早搏消融1例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病例特点

袁XX,女,66岁 主诉:心悸、胸闷10年,加重1周。 现病史:缘于10年前出现心悸、胸闷,曾行体 表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曾多次到我 院就诊,反复因室早住院,症状明显,痛苦不 堪!1周前,心悸再次加重,故于2016-03我院 就诊。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谢谢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术前Holter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术前Holter
术前体表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Carto图像
三维指导下主动脉窦建模,没有标测到提前部位
Carto图像

三维标测指导线显示:AMC区域可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心内电 图单极导联呈QS型,消融后室早消失约10分钟室早再次出现, 经过三处消融室早完全消失。消融后发现消融呈三角形,推 断消融完全封住室早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