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结构特征 [自动保存的]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

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而混凝土的性能直接受孔隙结构的影响。
因此,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析和评估是混凝土性能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标准,以帮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好地进行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析和评估。
二、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定义与分类混凝土孔隙结构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各种孔隙,包括大孔、中孔、小孔和微孔等。
它们的形态、分布、大小和连通性等特征决定了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根据孔隙的尺寸分类,混凝土孔隙结构可以分为:1.大孔隙:孔隙尺寸大于100 μm,通常由骨料间的空隙或气泡形成。
2.中孔隙:孔隙尺寸在10 μm ~ 100 μm之间,通常由水化产物的沉淀或水泥颗粒的凝聚形成。
3.小孔隙:孔隙尺寸在0.1 μm ~ 10 μm之间,通常由水化产物微晶或胶体物质形成。
4.微孔隙:孔隙尺寸小于0.1 μm,通常由水化产物的孔隙或氧化物的颗粒形成。
三、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特征分析方法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特征分析方法包括传统的实验方法和现代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传统的实验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水分析法、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
现代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电子探针等。
1. 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混凝土切片或薄片,可以得到混凝土孔隙的分布、形态和大小等信息。
常用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2. 水分析法水分析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混凝土试样在水中的浸泡、吸水和干燥过程中的重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混凝土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形态等信息。
该方法适用于孔隙率较高的混凝土。
3. 压汞法压汞法是一种直接测量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汞的表面张力和压力,通过测量汞的渗透压力和压缩量来计算混凝土孔隙率、孔隙分布和孔隙形态等信息。
西峰油田长8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粘土矿物分析

≯巅
20
乏
端i
l 5
盘 1 0
4 搴
5
.
O
4 6 8
{ 娃 、 铭: n ) 候 (L 1
图 1 渗透率 在 I X1 m。 O 0 左右 的岩 心样 品喉 道分布规律 ( K单位 :O m。 l )
—
韶 一
K
( 7
{: {
—
—
图 渗透率在 0 1 m。 右的岩心 样品喉道分布规律 ( 单位 :0 m。 3 . 1 X 0 左 K 1 )
^(
t 【 j
妄
暑
曩
、 、
l :
O O .2 O 4 0 .6 0 .8
l j 孵: 前
( n1 )
图 4 渗 喉 道 分 布 规 律 ( 单 位 :0 m . X1 以 的 K 1 )
小为 0 0 9 .9 m。表 明该 区块属于细喉道和微细喉道
储层, 整体 均 质 系数 较 小 , 道 相 当分 散 , 观 非 均 喉 微 质性 强 。
收稿 日期 :O 8 2 5 2 O —0 —1 作 者简介 : 李大建 (9 9 , 2 0 年 毕业于中 国地质大学( 1 7 一) 男,0 6 北京) 构造地质学专 业硕 士研 究生 , , 现长庆 油 田分公 司油
2 庆油 田公司第二采油厂 , .长 甘肃 庆阳 7 5 0 ) 4 2 0
摘
要: 通过 岩心 室 内实验 , 分析 了西峰 油 田储 层孔 隙结 构参 数 、 喉道峰 值 分 布规律 , 结果表 明储层
空 隙结 构 以细喉 道 和微 细喉道 为主 , 喉道 半 径主 体分 布 在 0 1m~4 m 之 间 , . 其最大 值 为 4 m; 层粘 储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一、引言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和结构中。
混凝土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其中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与分析。
二、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类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宏观孔隙:宏观孔隙是指可以肉眼或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孔隙,其直径一般在0.1mm以上。
2.中观孔隙:中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μm~0.1mm之间的孔隙,需要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微观孔隙:微观孔隙是指直径在10nm~10μm之间的孔隙,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纳米孔隙:纳米孔隙是指直径小于10nm的孔隙,需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三、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孔隙形状和孔隙连通性等。
1.孔隙度:孔隙度是指混凝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
孔隙度越大,混凝土的密实性越差,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也会降低。
2.孔隙分布:孔隙分布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分布情况。
孔隙分布均匀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更好。
3.孔隙形状:孔隙形状是指孔隙在混凝土中的形状。
孔隙形状不规则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较差。
4.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之间的连通情况。
孔隙连通性好的混凝土易受侵蚀和损坏。
四、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等。
1.显微镜观察: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混凝土中的宏观孔隙和中观孔隙,但无法观察到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
2.压汞法:压汞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在10nm~100μm之间的混凝土。
3.气体吸附法:气体吸附法可以测量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等参数,适用于孔隙直径小于10nm的混凝土。
五、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混凝土中微观孔隙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抗压强度、耐久性和渗透性等。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基于分形理论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一、引言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其孔隙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混凝土的性能提升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基于分形理论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二、分形理论简介分形理论是指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相似现象的数学理论,其重要性在于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
分形的特点是具有自相似性、非整数维度等特征。
三、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分析1. 混凝土孔隙结构的种类混凝土孔隙结构主要分为孔洞、毛细孔和裂缝三种类型。
其中,孔洞是由于混凝土中添加的粗骨料或气泡引起的空隙;毛细孔是由于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在干燥过程中收缩所形成的空隙;裂缝则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的应力引起的。
2. 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混凝土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其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用于描述其结构复杂度。
研究表明,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一般在1.5~2.5之间。
3. 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分形理论在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可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复杂度,并可以用于预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此外,分形理论还可以用于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优化等方面。
四、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优化设计1. 优化孔隙结构的方法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混凝土配合比和成分来调节孔隙结构;另一种是通过添加特殊的添加剂来调节孔隙结构。
2. 添加剂的应用添加剂是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使用高效减水剂可以降低混凝土水灰比,从而减少孔隙结构的数量和大小;使用微细矿物粉可以填充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五、结论分形理论可以用于描述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复杂度,并可以用于预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优化混凝土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混凝土配合比和成分以及添加特殊的添加剂。
孔隙结构

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其内部结构有直接关系,与混 凝土孔径大小,分布和孔隙率都有关。从表3.1 和 图3.2 中可以看出,R—1 号试样的总孔体积、孔隙 率、平均孔径以及最可几孔径均比R—2 号试样小 很多,两者都是无害孔d ≤50 nm 范围的孔占多数, 但区别在于两者各孔径范围的孔所占总孔隙率的 比例分布不一致。虽然R—2 号试样d ≥100 nm 的 有害孔相对较少,但R—2 号试样总孔隙率和孔体 积均为R—1 号试样的2 倍多,最可几孔径为R—1 号 试样的4 倍左右。 R—1 号试样孔径分布相对均匀 合理。 多次冻融循环实验表明R—1 号试样的抗冻性较好
在水泥和水搅拌形成净浆后,水泥颗粒之间的 间隙为水所填充,这就是以后孔隙结构成型的 容积。由于水化过程,这些间隙逐步被体积大 于熟料未水化矿物质的新的生成物所代替。新 生成物的结构颗粒粒径约为l0nm和大于l0nm, 并有同样大小的间隙。因此原来在水泥颗粒之 间的间隙被多孔材料——水泥胶体所取代。最初 水所占的部分体积形成大小不一的孔隙。
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 系数的关系图
图3.1 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 实度、每部孔隙的大小与结构以及含水量 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同直径的孔,一般认为这 些孔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有不利的影响 孔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中孔溶液的冰点,一 般孔径越小,冰点越低,成冰率也低,从而减小 因结冰引起的对混凝土的破坏,提高混凝土 的抗冻性
水灰比是反映混凝土密实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混凝土密实度是抗氯离子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渗透性随总孔隙率的增加而提高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函数关系总孔隙率高的混凝土渗透性不一定就高因为孔隙率相同的混凝土可以有不同的孔径分布而后者对渗透性的影响显著即渗透性的提高一个要素是孔的连通性如果孔不是连通的虽然有较高的孔隙率渗透性也不高比如引气混凝土虽然孔隙率较大但混凝土内部是密闭气泡并切断了毛细管通道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图31孔隙率平均孔径与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关系图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密实度每部孔隙的大小与结构以及含水量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同直径的孔一般认为这些孔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有不利的影响孔径大小决定了混凝土中孔溶液的冰点一般孔径越小冰点越低成冰率也低从而减小因结冰引起的对混凝土的破坏提高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其内部结构有直接关系与混凝土孔径大小分布和孔隙率都有关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煤体孔隙结构特征是指煤体内部的孔隙及其型态。
它主要包括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分布等指标,影响煤体含气量大小。
1.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煤样中孔隙表面总积与其质量之比,它是衡量煤体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结构越松散,空气的进入和煤中气态物质的扩散更加方便,煤体的含气性也就越好。
2. 孔隙率:孔隙率指煤体总孔隙体积与其实体体积之比,孔隙率越高,孔隙性越好,空气的进入和煤中气态物质的扩散也就越方便,煤体的含气性也就越好。
3. 孔径分布:孔径分布反映了煤体内部孔隙的大小,有利于气体流动的孔隙一般在0.02~0.2μm范围内,如果煤体内部孔径较大,有利于气体的进入,同时也有利于煤体的含气性。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
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
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
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
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
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
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
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
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好。
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
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
储层孔隙类型

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图版314~744)4.1 储层孔隙类型(图版314~343)本区孔隙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缝等。
4.1.1 原生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部分粒内孔及微孔隙原生粒间孔隙:由于长期的压实作用及成岩致密化过程,保存的原生粒间孔隙已较少,一般小于2.5%,平均不足1%。
榆林地区山2储层较发育,最高可达9%。
孔径200~300μm左右,形态较简单,以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为主。
原生粒内孔:主要存在于燧石或粉砂岩岩屑中,并在成岩过程中有溶蚀扩大的现象,形态不规则,大小5~20μm左右,面孔率较低,一般不高于0.5%。
微孔:指存在于粘土杂基微粒之间的孔隙,孔径一般小于0.5μm,是该区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对孔隙度的贡献,均在60%~70%以上,部分层段甚至达到90%以上。
4.1.2 次生孔隙:次生孔隙类型较多,有岩屑溶孔、长石溶孔、长石铸模孔、杂基溶孔、高岭石晶间孔等。
长石溶孔及铸模孔:在深埋酸性介质条件下,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由于介质条件的变化,变为不稳定矿物,常形成梳状、蜂窝状孔隙,部分呈铸模孔,苏里格地区及南部陕99井区此类孔隙较常见。
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5%(榆16井,1987m),孔径最大可达1000~5000μm,大小不均。
岩屑溶孔:多见于中酸性喷发岩、片岩、部分粉砂岩岩屑及少量片麻岩岩屑,是本区最常见的一类储集空间,溶孔中残余有大量粘土矿物,并有析出的自形石英等。
最高面孔率可达4%,形态不规则状,孔径大小不等,大者可达300~3000μm,小者仅数微米至十几微米,平均50~300μm。
杂基溶孔:松散堆积在孔隙中的杂基如火山灰等长期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发生溶蚀,此类孔隙是该区储层中较常见的孔隙,其孔径一般在数微米至200μm之间,形态不规则,常残余有杂基,面孔率最高可达5%,平均1.5%。
高岭石晶间孔:岩屑蚀变成因高岭石结晶差,晶间孔少,不足高岭石含量的1/10,孔径<1μm;孔隙沉淀成因的高岭石结晶良好,孔径较大,可达5~20μm,其面孔率约占高岭石总量的1/2~1/4,其面孔率最高可达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压汞法 1.1 原理
采用压汞法注入水银时,因为水银是非润湿相液体,欲进入孔隙系统,需要克服表面张力所产
生的毛细管阻力。控制水银进入孔隙系统的是喉道大小而不是孔隙大小,所以在测量过程中求得与
小、喉道极细的特点。 强烈的压实作用使颗粒呈镶嵌式接触,不但 孔隙很小、喉道极细,而且呈弯片状。该类 喉道细小、弯曲、粗糙,容易形成堵塞。 多见于杂基支撑、基底式及孔隙式胶结类型 的砂岩。
喉道类型
4.弯片状喉道 5.管束状喉道
(a )
(b)
(c)
按孔隙直径大 小分类 管形<0.2um,裂缝<0.1um。粘土、致密岩中的 一些孔隙属于此类型。因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 间的巨大引力,在通常温压下流体在这种孔隙中 不能流动,增大温度和压力也只能引起流体呈分 子或分子团状态扩散。
3.微毛管孔隙
碎屑岩孔隙结构 对于碎屑岩,可将空隙分为两大类,即狭义的孔隙和裂缝。进一步分为四小类:粒间孔隙、粒内孔隙、 填隙物内孔隙和裂缝。按成因将其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大类,然后按产状和几何形状进一步分类。 粒间孔隙:顾名思义,粒间孔隙就是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这些孔隙可以是原生粒间孔隙、 粒间溶孔、铸模孔或超粒孔等,也可以是次生的溶蚀粒间孔。所谓的溶蚀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 对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产生化学溶解和侵蚀作用。这种溶孔,形态多种多样,有港湾状、伸长状 等。粒间溶孔往往是在原生粒间孔隙或其他孔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粒内孔隙:颗粒内部的孔隙包括原生粒内孔、矿物解理缝和粒内溶孔。原生粒内孔主要是岩屑内的粒间微 孔或喷出岩屑内的气孔。常沿解理缝发生溶解作用。 填隙物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包括杂基内微孔隙、胶结物内溶孔(图2.4)和晶间孔等。杂基内微孔隙通常 是在黏土杂基和碳酸盐泥中所存在的微孔隙。这种孔隙极为细小在所有的碎屑岩储集岩中都或多或少存 在这种微孔隙。这种孔除虽可形成百分之几十的孔隙度,但由于孔隙半径小,渗透率往往很低。胶结物 内溶孔为胶结物内发生溶解作用形成的溶孔。晶间孔为胶结物晶体之间的残留孔隙。 裂缝:裂缝包括沉积成因的层面缝以及成岩和构造作用等形成的裂缝。
(d)
(e)
颗粒
杂基
微孔隙
喉道
孔隙
图 4 孔隙喉道的类型示意图(据罗蛰潭、王允诚,1986) (a)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b)可变断面收缩部分是喉道;(c)片状喉道; (d)弯片状喉道;(e)管束状喉道;
第二节 孔隙结构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孔隙结构的实验室方法很多、发展较快,总体上分为三大类。 a.间接测定法:如毛细管压力法,包括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动力驱替法、蒸气压力法 等。,如毛细管压力法,包括压汞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动力驱替法、蒸气压力法等。
粒内溶孔。粒内溶孔是指各种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由于选择性溶解,颗粒被局部溶蚀而
形成的孔隙。当溶蚀作用扩展到整个颗粒,形成与原颗粒形状、大小完全一致的铸模
时,可称为颗粒铸模孔隙。 基质内孔隙。所谓基质,是指有些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小的颗 粒之中,地质学中把大的矿物叫斑晶,小的矿物叫基质。基质内孔隙包括灰泥内孔隙、 胶结物孔隙等。灰泥内孔隙为碳酸盐灰泥中存在的微孔隙。这种孔隙极为细小,由于 孔隙半径小,滲透率往往很低。胶结物内溶孔为胶结物内发生溶解作用形成的溶孔及 胶结物晶体之间的残留孔隙。
①完整粒间孔隙
1.粒间孔隙(共同特点是不论颗 粒填隙物或孔隙均看不到溶蚀 现象)
②剩余粒间孔隙
③缝状粒间孔隙
是指粒间孔隙基本被填隙物充填,只剩余 一些缝隙
2.粒内孔隙 3.填隙物内孔隙 4.裂缝孔隙
按孔隙产状及 溶蚀作用分类
5.溶蚀粒间孔隙
①部分溶蚀粒间孔隙 ②印模溶蚀粒间孔隙 ③港湾状溶蚀粒间孔隙 是指相邻粒间孔隙之间的喉道同时受到溶 蚀,致使两个甚至多个粒间孔隙成长条状 孔隙者 是指岩石受到了强烈的溶蚀作用,致使一 个甚至几个碎屑颗粒与周围的填隙物都被 溶掉而形成的超粒特大孔隙 特点是孔隙不仅处于颗粒内部,而且数量 众多,往往呈蜂窝状或者串珠状 是指一些碎屑颗粒或(和)填隙物晶粒被 溶去而残留的印模孔隙
图 1 储集岩孔隙网络系统(a 据陈碧珏,1987;b 据邸世祥,1991;c 据陈作全,1987)
2.研究现状
研究储层孔隙结构,深入揭示油气储层的内部结构,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储层孔隙结构成因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分类评价、
基于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行储层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对流体活动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对开发的影响、
具体测量时是在每个压力只待岩样中
达到毛细管压力平衡时,记录下压力值和
注入水银量,将水银进入体积除以岩样的
总体积,即为进入岩样的水银饱和度。将
若干压力点的压力值作为纵坐标,再将测
得的各点水银饱和度值作为横坐标,绘成
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图,就可以得到水银注
入该岩样的毛细管压力曲线。
1.3 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分析
S max
0
PcidSi
简化表达式
S max
Pc
P
i 0
9
c ( i ~ i 1)
Si ~ i 1
S max
1.7 平均毛管压力和“J”函数
J ( Sw) pc K
J ( Sw)
pc cos
K
上两式称为J函数;做J函数与Sw的关系曲线称J函数曲线。由于J函数中Pc/σ cosθ 的存在,使J 值不受流体的影响。因而同样品用不同流体测得的J函数曲线应该是一样的。这给Pc资料对比带来很 大方便。Leverett认为:同类岩石J函数具有普遍意义,即同—岩层内各岩样可引一条J函数曲线。故
碳酸盐岩空隙结构 与碎屑岩相比碱酸岩盐的储集空间更为复杂,不仅有狭义的孔隙,而且还有裂缝和 溶洞,储集空间的大小和变化很大,下面分别介绍。既可以和岩石组构有关,又可以与岩 石组构无关。 粒间孔隙。碳酸盐岩的粒间孔隙是指碳酸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和粒 间游孔。原生教间孔隙是指在颗粒含量高,颗粒星支排状时粒间未被灰泥和胶结物填 充的部分。灰泥,又称灰泥基质,是碳酸盐岩基本组成成分之.粒间前孔是由于赖粒之
通道孔隙。通道孔隙是指横向连续好且星板状或扁平状通 道的孔隙,为溶解作用成因。 裂缝。装缝是指碳酸盐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储集空间, 同时也是沟通碳酸盐岩中各种 孔隙、溶洞的通道。 溶洞。溶洞是指不受岩石组构控制,由溶解作用形成的较大的储集空间,这类空隙形 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连通性各异。其直径一般很大,有些可达1.5-2m,甚至更大。 晶洞。晶洞也称孔洞,为直径小于1cm的溶洞,小洞为大于1cm但小于1m的溶洞。大洞 为大于1m的溶洞。
间的灰泥或胶结物受溶解和颗粒边缘被选择性溶解所形成的孔隙。
粒内孔隙。碳酸盐岩的粒内孔家指碳酸盐岩颗粒内部的原生孔隙和粒内溶孔。原生粒 内孔隙通常指生物体腔孔隙,即生物死亡后,软体部分腐烂济解,体腔未被全部填充 而保存下来的孔隙。张力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孔隙度不高,但常与生物碎粒间孔除伴 生,形成较好的储层。
2.次生孔隙
③收缩孔隙(砂岩中某些矿物如海绿石、赤铁矿、粘土矿物等发生脱水 或重结晶收缩而产生的裂缝)
④晶间孔隙(重结晶作用和胶结作用产生的晶体之间的孔隙)
3.混合孔隙
图 2 次生孔隙类型及形成模式图(据罗明高,1998) 注:A—砂岩中溶蚀作用前的主要孔隙特征,包括粒间孔、 收缩孔和裂缝;B—砂岩中溶蚀作用后的主要孔隙特征,包 括扩大的粒间孔、特大孔、粒内
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和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手段的改进等几个方面。
3.孔隙及喉道类型
① 孔隙类型
①颗粒支撑的原生粒间孔隙 ②粒间基质充填不满所遗留下来的孔隙
1.原生裂隙 ③基质内部有杂基支撑的孔隙 ④原始岩屑粒内孔隙 成因分类 ①溶蚀孔隙(包括颗粒、基质、胶结物、交代物溶孔)
②破裂孔隙(一些层理缝和矿物解理缝也属此类)
表示最高压力所对应的以及比它更小的喉道半径对应的孔隙体积占整个岩样体积的百分数, Smin值与岩石的润湿性有关。可能代表残余油,也可能代表束缚水。
1.6 平均毛管压力和“J”函数
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注入压力从零至最大值可以确定对应的平均毛管压力,用来说明岩样的平 均性质。平均毛管压力的表达式:
Pc
④长条状溶蚀粒间孔隙
⑤特大溶蚀粒间孔隙 ⑥溶蚀粒内孔隙 ⑦溶蚀填隙物内孔隙 ⑧溶蚀裂缝孔隙
1.超毛管孔隙
流体可以在其中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 的一般规律。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500um, 裂缝大于 250um。
2.毛管孔隙
微裂缝和一般砂岩中的孔隙属此类。管形 0.2um-500um,裂缝 0.1um-250um。
Φ —水银的润湿接触角;r —喉道半径,cm。
1.2 毛细管曲线特征
压汞曲线形态主要受孔隙分布的歪度及分选性两个因素控制。 歪度:指孔、喉大小分布偏于粗孔喉或细孔喉,偏于粗孔喉的称粗歪度,反之称为细歪度。 分选:指孔喉大小、分布的均一程度。大小、分布愈集中,表明分选性愈好,毛管曲线上就会出现一
平台;当孔喉分选差时,毛管曲线是倾斜的。
1.4 毛管压力曲线的定量特征
① 入口压力Pd
Pd评价储集岩、Pd为二次运移的最小压力。 ② 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中值半径r50及h50
r50:
h50:相对渗透率曲线时这样计估计,有相对 渗透率曲线未必一定是h50,可能为h30、h40,即 是临界含水饱和度所对应的油柱高度。
1.5 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晶间孔隙。晶间孔隙是指碳酸盐岩矿物晶体之间的孔隙,大部分是由于白云岩成岩作 用形成的。由于其孔隙度较大,常为石油或地下水的理想储层。白云岩中晶间孔隙的 发育主要是白云岩晶体之间未被置换的碳酸钙或石膏溶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