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根本恶

合集下载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荀子“天生人成”的性恶论与康德的“根本恶”
陈迎年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人之所生而有”的欲、知、辨、能等,作为“本始材朴”,既可能意味着人向善的原初禀赋,又可能指示了人趋恶的自然倾向。

但若因此断定荀子既非性善论者也非性恶论者,而只能是持一种“中间状态”的性朴论者,却极易招致荀子丧失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危险。

荀子的逻辑是,人生而具有某些天性,但这些天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却并不能归因于天,而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创造。

若一个人无力创造,即无法“具”其“朴”“资”,那便是荀子所谓的“性恶”,康德称之为“根本恶”。

至于人如何“具”,一方面,“俄而”间的“决”与“断”成为生死关头,另一方面,“长久”的“积”和“渐”又事关重大。

前者涉及自由任性问题,后者必重圣王师法。

以自由任性为基础,圣王师法也就跟权威专制或浪漫主义的人治遐想等清楚区别开来了,这有利于荀子思想的现代转化。

【总页数】12页(P15-26)
【作者】陈迎年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康德“人性中的根本恶”与荀子“人性恶”之比较
2.论荀子为性趋恶论者,而非性恶论者——兼论人性发展三境界
3.论康德“根本恶”之思想——兼论汉娜·阿伦特对根本恶学说的发展
4.论荀子的“间接性恶论”——以“恶”的不同层次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内涵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道德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道德哲学篇一浅谈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之让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

而且现实世界中的有形教会――这种历史性的信仰,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手段也可以不断否定其自身,以便最终清除掉自身的一切经验性因素,向纯粹的宗教信仰迫近,形成道德的神圣性,扭转社会风气,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一、道德与宗教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和宗教的概念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

历来对“道德”一词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话语背景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都是传统的道德概念。

康德的道德与此不同,是指纯粹实践理性,“它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是道德律,是真正能成为法则的道德律令。

纯粹实践理性的四条定理就县实践理性即道德的规定。

前两条是消极的,是说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都不能成为法则。

第三条“能够提出这样一条实践理性的法则,就是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看成一个普遍立法的原则”,“他就只能把这些准则思考为这样一些不是按照质料,而是按照形式包含有意志的规定根据的原则”。

而这样一种形式主义道德观正是康德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导入宗教”的关键所在,后面再详细阐述。

第四条定理是自律的原则,“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

”“是说上面这样一条道德法则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而是你的自由意志自己立法所制定的”。

康德哲学中的“宗教”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以有形教会和《圣经》为外化的基督教等宗教,而是一种纯粹的理性信仰。

自由与责任

自由与责任

到经验性的社会环境因素.阿伦特对康德的重新诠
邪恶,但根本恶的出 现 则 意 味 着 这 一 传 统 道 德 评 价
释实际上是在尝试 将 根 本 恶 的 讨 论 置 于 20 世 纪 的
体系的崩溃,因此它可被视为实存的“政治之恶”,如
延伸,认为 其 剥 夺 个 体 自 由 的 行 为 是 恶 的 新 形 式.
dge
Un
i
ve
r
s
i
t
e
s
s,1999;
Se
i
r
i
o
lMo
r
TheMi
s
s
i
ngFo
rma
lPr
oo
fo
fHuman
i
t
'sRad
i
c
a
lEv
i
li
nKan
t
'sRe
l
i
i
on”,ThePh
i
l
o
s
oph
i
ca
lRe

yPr
gan,“
y
g
准先验路径:它是前两种进路的综合,认为寻求恶的起源问题不仅需要先验论证,还需要人类学 经 验 的 支 撑,
l
l)区分为意 志(Wi
l
l
e)和 任 性(Wi
l
l
kür). 康 德 否 定 了 任 性 是
动物般的自然倾向,因为其中已经包含了人的 理 性 考 虑,但 任 性 与 意 志 (Wi
l
l
e)的 区 别 在 于,任 性 仍 会 受 到 感 性 经 验 的 诱 惑,可 能 将 自 爱 动 机
(非道德的动机)纳入道德准则中,而作为更高阶段的意志,只会将道德动机纳入道德法则之中.阿利森对意志进行了功能上的区分,意 志 依 旧

人性:善焉? 恶焉?——从《人性本恶》看康德的道德观

人性:善焉? 恶焉?——从《人性本恶》看康德的道德观

Hu n Na u e: o r Evl ma t r Go d o i ?
— —
0n Ka t SViw o r l y F o Evl ma t r n ’ e f Mo ai r m i Hu n Nau e t
YANC Z hi (c o l fP l isa dAd nsrt n,Gu n x r lU iesy, in 5 1 0 C ia S h o oic n mii ai o t t o a g i ma nv ri Gul 4 0 4, hn ) No t i
种普世 的道德 观
思 想史 上 的“ 白尼 式 的革命 ” 他所 追求 的道德 法 哥 ,
则 是 一 条普 世 的伦 理 法则 ,它 具 有 全人 类 的 普 遍
性 。有 关这些 道 德法 则 的知识 是 先 天的 , 它不 能 以


道德 法则 的 先验 性
感 觉经 验 为基 础 , 是 不 能证 明 的 , 也 但是 我 们 也 不
确立 之 前 来被 决 定 ( 虽然 从 表 面 上看 , 善恶 概 念 应
当作 为道德 法则 之基 础 ) ,而是 必须 在 道德 法则 确 立 之后 并依 据它 来被 决定 的。 ” 由此 康德 完 成伦 理
德法 则。历史需要 康德完成这一使命 , 康德通过先 天 确立 道德法则并 由此来判 断人类 的善恶 .建 立起一
人性 : 焉?恶 焉 ? 善
— —
从《 人性本 恶》 看康德 的道德观
杨 治
( 西 师 范 大学政 治与 行政 学 院 , 西桂 林 广 广 反 过去 西 方 伦理 思 想 史上 的传统 善 恶 观 ( 恶 先 天 存 在 , 决 定 道 德法 则 )完 成 伦 理 史上 的“ 白 善 并 , 哥

康德的_善人_与儒家的_君子_

康德的_善人_与儒家的_君子_

收稿日期:2010-06-01作者简介:谢文郁,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①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康德:《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60,p.47.本文所引该书的中译文由本人从英译本译出。

国内目前只有李秋零教授的中译本《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收入由他编译的《康德论上帝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考虑到这个中译本有一些关键词在翻译上的失误,从而导致阅读理解的困境,我在这里不使用它。

关于“善人”一词的翻译,我想做如下说明。

中文的“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伦理用词。

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指的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给出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中的“善”取决于给定的道德规范,因而自身不可改变。

然而,在中文中大量出现“完善”、“改善”这类用法。

这种用法说明,中文语境中的“善”是可以改变的。

也就是说,“善”允许自身发生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善”至少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用词。

本文在分析《中庸》的君子论时将对这个词的用法做进一步阐释。

康德使用比较级besser Mann (英文better man )这个字来指称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我认为其中是有所用心的。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德对儒家思想的深刻体会。

康德的“善人”与儒家的“君子”谢文郁[山东大学,济南250100]关键词:君子;善人(康德);善;诚;自由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的儒家伦理有着某种相通性。

本文通过分析《中庸》的君子论和康德在《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提出的“善人”概念,指出了君子和善人的相通性。

《中庸》在“诚”和“诚之”的说法中分辨了两种善,一种是本性之善,一种是善观念,并认为“诚”这种生存状态是分辨它们的基础。

本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是绝对的善;而善观念则是人在不同情境中对本性之善的把握和表达,因而是相对且有待完善的。

自由意志是法的根本规定

自由意志是法的根本规定

自由意志是法的根本规定
田景仲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7)4
【摘要】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基于此,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和论证了一个核心的概念-自由意志.这也是黑氏整个法哲学思想的理论支点.不管是抽象法还是道德抑或伦理,黑氏法的三种形态都有着自由意志的烙印,充分证明了自由意志是法的根本规定.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田景仲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
【相关文献】
1.自由仅是意志自由吗?——胡克对意志自由观的批判 [J], 汪秀丽;汪凤林
2.自由意志的意向性与行为性——《法哲学原理》中的自由意志分析 [J], 李金鑫
3.不承认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主义者——哈耶克自由观的悖论解析 [J], 刘清平
4.康德的根本恶与意志自由之间的内在张力 [J], 迪达尔·巴合达吾列提
5.自由意志与自由权益的逻辑断裂——洛克自由意志观的悖论解析 [J], 刘清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根本恶的平庸

根本恶的平庸

根本恶的平庸——论阿伦特关于恶的思想*陈高华(CHEN Gaohua)**摘要: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

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

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

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关键词:阿伦特;根本恶;多余性;恶之平庸;无思性The Banality of Radical Evil——On Arendt’s Thought of Evil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vil is the issue that Arendt considers all her life. Her theory regarding radical evil and banality of evil is not as self-contradictory as scholars think, but handles one and the same kind of evil*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2015MZD011)、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KS031)、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UT16RW101)的阶段性成果。

** 陈高华(1980—),男,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哲学、价值观与国家认同(CHEN Gaohua, 1980 -,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论恶之伦理意蕴:从平庸之恶到诡辩之恶

论恶之伦理意蕴:从平庸之恶到诡辩之恶

·外国伦理思想·论恶之伦理意蕴::从平庸之恶到诡辩之恶论恶之伦理意蕴孔明安,王雅俊[摘要]善恶问题是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所关注和争辩的焦点问题。

其中,以艾希曼耶路撒冷的审判为线索的道德拷问引发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和阿格妮丝·赫勒的伦理对话。

阿伦特从社会视角出发,指出历史环境作用于人的普遍无思的平庸之恶,强调思考是破解这种恶行的关键。

而在赫勒看来,恶远非平庸的,它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并与个体的道德行为及其责任相关联。

赫勒在阿伦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诡辩之恶,通过剖析诡辩之恶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勾连,强调以善为核心的内在道德的价值意义。

阿伦特所谓的平庸之恶与赫勒的诡辩之恶折射出了二人对个体行为之道德反思的不同视野,对二者伦理意蕴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的本性的认识,为道德反思和道德重构提供多元化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平庸之恶;诡辩之恶;思考;权力[作者简介]孔明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雅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善恶问题的表现形式越发复杂。

只有充分认识到“恶”的复杂多变之样态,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善”。

关于纳粹党卫军将领艾希曼的审判①引发了许多思想家的不同思考。

其中,以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为代表的“平庸之恶”和以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为代表的“诡辩之恶”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不同的解答。

一、平庸之恶与不思的共存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阿伦特对恶的反思构成了她解决社会危机与道德困境的主旋律。

阿伦特关于恶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根本恶”(radical evil)和“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两个阶段,其中关于“根本恶”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康德。

康德所谓的“根本恶”不是指具体的极端的恶,而是指一切恶之可能的根据或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康德的根本恶
【关键词】根本恶善的禀赋绝对自由自我完善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详细的论述了人性善恶以及人性恶的根源、起源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根本恶”问题,即:人在生活中采纳了一种恶的行为规范,并把它奉为道德规范而加以遵守。

对于这个人,他越是严格遵守这一“道德”规范,他就越恶。

在康德看来,一个生活在“根本恶”中的人,也是拥有原始的求善意向的,主张通过“心灵改善”自我完善来处理“根本恶”问题,并且在绝对自由基础上提出“善人”概念。

康德分析到,人可能陷入三种类型的恶:
第一种类型是人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也知道什么是善的,但是在行动时,不自觉地和自己所认可的道德准则所背离。

在这个人的判断中,行动违反所采纳的准则,会被视为一种恶。

而如果一个社会成员不遵守社会准则,这种不遵守就会被其它成员判断为恶。

一句话,恶是根据已确立的准则被判断出来的。

康德认为,对于这种恶,他们只需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动,使之与所采纳的道德法则相一致。

通过强调已采纳的道德法则,就可实现这种纠正。

第二种类型是,一个人生活在一定道德法则之下,而他的判断-选择却不在这个道德法则中;相反,他的判断-选择出于这个道德法则之外的某种动机。

例如,某人做了一件善的事情,但是他不是因为要行善才这样做,而是出于其他的目的:想要得到表扬,或者是觉得有利可图才这样做,只是他的最终结果恰巧符合道德准则。

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的行为并不违背道德法则,但却是恶的。

因为不是出于遵守道德法则的动机,就难以保证下次做事时也符合善。

康德认为,对于这种恶,他们需要反省自己的动机,并确保所有动机皆来自他们的道德法则,而非来自任何其它东西。

康德认为,人不难摆脱以上两种类型的恶。

然而,还有第三种恶,称为根本恶。

康德是这样界定这种恶的:人在生存中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采纳了一种恶的准则,并把它当作“道德”法则,从它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人越是努力坚持遵循这个“道德”法则,他的所作所为就具有越大的恶性。

他的恶来自他所采纳的“道德”规范。

当人依据恶准则进行选择时,选项的伦理秩序就完全颠倒了,即:把善的当作恶的,同时把恶的当作善的,并在善的名义下作恶。

这便是根本恶。

举个例子,一个部落
康德承认恶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本恶更是很难解决的。

但,这绝不意味着康德认可了这种现实,相反,康德哲学意义恰恰在于如何扬弃这种恶,重新走向向善道路。

于是,康德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克服根本恶呢?——一旦采纳了恶准则,人心就因此腐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找到办法把这颗恶的心灵改变为一颗善心,否则我们就无法克服根本恶。

我们知道,基督教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提出了恩典,启示的概念,希望通过恩典概念来解决这一困境。

基督教认为,人的一切想法都是恶的,个人无法认识善,善的概念只能来自于上帝的启示,是脱离于个体自身而外在的,只有当上帝的启示降临到个体身上时,人又相信上帝,根据上帝的指示走,个体才有可能向善。

否则,单是依靠个体本身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善的。

在这里,康德不同意基督教的这一解释。

认为人的生存的原始禀赋是向善的,善不是外来的。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善。

首先,康德划分了两种善,一种是自由的原始禀赋中的向善倾向。

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不被任何准则界定,且始终如一地推动人的生存趋向善。

另一种善则是在一定准则中界定的。

在不同准则中有不同的善。

因而这种善是合法意义上的善,是按照所采纳的准则判断出来的。

[22]人的判断必定要诉诸于所采纳的
准则,因而其善性取决于这一准则。

所采纳的准则可以使善的,也可能是恶的。

在我们采纳一种恶准则时,并把它视之为善准则,以此为据进行判断时,就出现了根本恶的问题。

而恶准则显然不是原始的向善禀赋所指向的。

既然如此,在其原始禀赋的驱动中也必定蕴含着弃恶从善的出路。

我们一旦发现了它的恶性,我们就会放弃它,并建立新准则。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完善的。

每一个人在生存中都会不断完善自己。

这种完善不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完全是取决于个体自身的。

在绝对自由中,人能够去恶趋善。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这是一个去恶趋善的过程。

恶的准则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被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