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四宁四毋”论哲学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摘要】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包括了四宁: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四毋: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这些思想对于笔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宁静心神,宁愿生活简朴,宁愿保持纯洁的心灵,宁愿恪守礼仪规范,同时不要陷入忿怒、困惑、过度拓展和纵欲的境地。

傅山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要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这些启示对于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践行。

【关键词】引言、傅山、四宁四毋、宁神、宁心、宁生、宁伦、毋忿、毋惑、毋衍、毋嬉、启示、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傅山作为明代儒学大家,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做人做事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2. 正文2.1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傅山在《傅山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包括四宁和四毋两个方面,分别是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宁神即是宁静心境,保持心灵的平和和宁静。

宁心是指经常调整自己的情感和心态,保持心境的平稳。

宁生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安全,重视生命的珍贵。

宁伦则是指守节守信,重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

毋忿要求不要生气,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轻易发脾气。

毋惑指不要迷失方向,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毋衍强调不要放纵享乐,拒绝虚浮的生活方式,必须持守正道。

毋嬉要求不要沉迷无谓的娱乐,保持清醒的心智,不被琐事所迷惑。

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忽略心灵的休养,急功近利,纵欲过度。

我们可以借鉴傅山的思想,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宁静,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内在的完善。

傅山“四宁四毋”研究综述

傅山“四宁四毋”研究综述
的审美特点 , 具有一股豪 壮气概轩 昂字间 , 理解“ 四宁四毋 ” 不 能离开骨气来孤立看待 。“ 四宁四毋” 中的“ 丑” 的提出相对于 优美 更是一种深度情感的表达 ,是对赵孟 书法 缺乏情感变
毋”书法美学 观的一个 很重要 的原 因就是傅 山的民族气节人
品与 “ 四宁四勿”书学理论是联系 的和彼此观照 的 , “ 四宁四
明 的代 表 人 物 , 提 出 这 一 观 点 是 针 对 赵 孟 烦 由宋 入元 之 举 , 因
认为流美婉畅 , 潇洒飘逸是 “ 媚俗” 。 有人认 为傅 山作 为反清 复 碑》 做一 比较 , 可 以清楚 的看 出傅 山的书法 与北齐 石刻 文字的 书风上 的密切关联。 在这两件作 品中, 字 的笔划丰腴 、 宽博 、 浑 厚。 在傅 山的《 阿难 吟》 ⑤ 中, 几乎所有 的字都可看到颜真卿的 《 水 牛山文殊般若经碑》 的书风特色 , 他以颜真卿为桥梁 , 进 一 步从帖学传统以为的北朝石刻文字 中汲取 营养 。另外颜 真卿 人废书而提 出的偏颇观点 , 不 足为信 。 而对傅 山“ 四宁 四毋” 书 论的形成原 因, 学术见观点不一 , 令人无所适从 。 张纵在《 论1 7世纪启蒙思想 家傅山的艺术审美理论及 书
识和明遗民立场的影响 ,同时颜真卿书 风的一些 形式上的特 质吸引了傅 山。 在《 傅 山的世界 ・ 十七世 纪中国书法 的嬗变》 ③
得知 , 傅 山年轻时醉心于赵孟烦 的书法 , 年长后他 深切 地意识 到赵孟烦 的道德问题— —赵孟烦本为宋朝宗室 ,却在宋亡后
②周睿 . 从书一道关 系看傅 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傅 山, 家训. ③ 白谦慎. 傅 山的世界十七世纪 中国书法的嬗变.
法艺术》 ① 中认 为“ 四宁 四毋 ” 揭示 的是傅 山的反奴之 气 , 从鄙 有感而发。 因为清代书坛 , 前期 承明代 旧风。 崇 尚帖学 , 但清代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是宋代理学家,他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

这一思想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宁静、虚静、毋心、毋语。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以及它对我的启示。

首先是“宁静”。

傅山认为,一个人要想读书学问,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宁静即心境平和安稳,不为外在的干扰所困扰,能够专注于学问的探索与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神不宁,难以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宁静”提醒我要学会排除杂念,保持专注,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书学,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其次是“虚静”。

傅山认为,一个人要虚心,不固执己见,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与批评。

虚静即不以己见、不执著、不追求权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也要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观点。

虚静的态度对于学术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教导我学会谦虚,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术问题。

第三为“毋心”。

毋心即不要去追求功名利禄,把学问当作一种途径来获取财富和名声。

傅山坚持认为,学问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为了名利而学习,不顾学问的真谛。

而“毋心”提醒我,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内涵和修养,而非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最后是“毋语”。

毋语即不要随意言语,学会保持沉默。

傅山认为,言语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反而越容易造成误解和争端。

所以,在学术研究中,要学会保持沉默,惜字如金,专注于观察和思考。

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言论。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要学会在言谈之前先思考,并且避免冲动和莽撞。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于我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

它教导我要保持宁静的心境,虚静的态度,毋心的目的,并且学会毋语保持沉默。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会对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和个人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蔡显良内容提要傅山书法的核心审美观是追求天机浩气。

一直以来讨论甚多的“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而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是某些场合的特定说辞而已,尤其是其中的“丑”和“支离”,更是他所要舍弃的一面。

除了傅山自己都认为属于“无机无气”的应酬作品之外,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均遵循其崇尚古法与天机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傅山书法天机自然四宁四毋说起傅山就想到“四宁四毋”,谈到“四宁四毋”就想起傅山,在现当代书坛“四宁四毋”俨然已经成为傅山独一无二的标签,更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自己“丑书”的挡箭牌。

数年前笔者曾撰文,认为傅山所谓的“四宁四毋”只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并非他的主导性审美观念,可以说只是他的书法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

实质上,傅山书法美学的核心是崇尚古法、追求天机浩气①。

然纷扰之中,一石下去竟死水无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之前的研究还有深入的必要。

一、“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顾炎武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②无论顾炎武此语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弦外之音,但是同时代人的眼光显然更切实际、更加准确。

笔者曾据此认为,唯有天机自然才能大巧若拙,故傅山书法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天趣与自然之境。

傅山“四宁四毋”的核心是“拙”,“真率”应为“拙”题中之义,“丑”和“支离”也应包含于“拙”中,是“拙”的极端化表达。

因此,“四宁四毋”其实是傅山崇尚天机的审美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掺和了太多的政治动因,所以变得有些极端化而已。

现在想来,这一结论一不小心犯了妄自揣测的主观性错误,124并未联系实际语境分析具体问题。

其实,“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

在“四宁四毋”产生的《训子帖》中,请注意这样两个相互对举的语境:一是“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二是“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写此诗仍用赵态”,“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字希韩,江苏武进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大家,对于他的书法艺术和书学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傅山在书学思想上提出了“四宁四毋”,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也给我们的人生和学习提供了很多启示。

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毋”分别是:“宁静致远、宁俭致富、宁逊致尊、宁退致进;毋慌乎宁逸、毋乱乎宁静、毋侈乎宁俭、毋伐乎宁德”。

这些观念源自于傅山的人生感悟和学问积累,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处世之道。

宁静致远。

傅山认为宁静能够使人心境开阔,能够聚精会神的投入学问和工作中,从而能够有所成就。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的致远。

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尽可能远离外界的纷扰。

宁俭致富。

在傅山的理念中,宁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宁俭能够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能够使人在物质上能够有所节制,从而能够致富。

这一理念也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节俭从来都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人清醒的认识到财富的来之不易,也能够让人更加懂得如何去积累和管理财富。

宁逊致尊。

傅山强调逊让的价值,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尊敬和认可就必须懂得逊让。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不愿意逊让,那么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逊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能够使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圆滑和融洽。

宁退致进。

傅山认为人生百年,宁可有所退让,从而能够有所进取。

这是一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心态,也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肯追求进取,这样很难有所成就。

而宁退致进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傅山也提出了“毋慌乎宁逸、毋乱乎宁静、毋侈乎宁俭、毋伐乎宁德”这四个观念。

这些观念更像是对前面四个的补充和延伸,强调了在追求“宁”之时需要避免的陷阱和误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字清源,号祝融,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逸,善于运用点画结合的技法,大量运用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

傅山在书法上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笔者的启示,进行分析和阐述。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在他对书法艺术的长期实践和思考中总结出来的。

“四宁”即指的是宁静、清净、无为、无欲;“四毋”即指的是毋教、毋学、毋求、毋望。

这四宁四毋的思想贯穿于傅山的书法艺术和学术理论之中,成为了他创作和教学的准则。

首先说说“四宁”——宁静、清净、无为、无欲。

傅山在书法艺术上强调宁静,指的是心境安静,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清净,即要求行为纯洁,不受外在烦扰,心地清净。

傅山还提倡无为,认为书法创作应该顺其自然,不逞强不硬求;还强调无欲,即要乐天知命,不执着功名利禄。

这四宁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傅山的书法创作和个人修养,也影响并感染了他的后人。

其次说说“四毋”——毋教、毋学、毋求、毋望。

傅山在书法教学上主张毋教,即不拘泥于教条,不生搪塞之心。

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该是心领神会,自由自在,不受局限。

傅山还反对毋学,即认为书法学习应该注重个性发展,不拘泥于传统。

他认为书法者应该有个性,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片面模仿。

傅山还强调毋求和毋望,指的是书法家不应该追求功名利禄,不应该期待外界评价。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本心自足,不为外在收益而刻意追求。

傅山“四宁四毋”所体现出的思想,不仅对傅山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愈加重视。

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傅山“四宁四毋”思想强调心境宁静、清净,要求书法家心无杂念,尊重心灵的宁静。

“四宁四毋”看傅山

“四宁四毋”看傅山

“四宁四毋”看傅山书法家2015-08-27 23:09:59【导读】傅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书法实践中特立独行,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的书法作品,而且在书法理论上独树一帜,创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书法理论,其中“四宁四毋”的提出对后世书风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后人对于“四宁四毋”的理解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争鸣,进而产生了书法美学认识的重大分歧。

究竟如何正确理解“四宁四毋”,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悟和浅见。

傅山画像傅山先生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明清两个朝代等分了他的人生岁月,前39年生活于明朝,后39年“侨居”于满清,特定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特殊的书法审美和意趣。

“四宁四毋”理论的提出明代后期的书法风格基本可以归纳为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从明中期的吴门书家发展而来的董其昌一脉。

董其昌近取米芾、赵孟頫,又博采晋唐前贤,把文人书法的和谐优雅、平正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上董其昌本人之地位修养,其书风在当时的士林书法中居主流地位,影响广泛而深远。

另一条脉络是以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为代表的变革书风。

这股变革书风以前所未有的纵横豪迈和酣畅淋漓,一扫前人的温文尔雅与甜美柔媚,成为明清之际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他们对“胆魄、力量、张扬个性”大加礼赞,表现出骇世惊俗的叛逆精神与创作追求。

从整体上看,傅山书风的形成受王铎等人的影响较大,走了晚明变革书风一路。

他对书法基本技法胸有成竹后,便抛开了对传统的依赖,转为完全出以“己意”的相对自由,树起了属于自己风骨的书坛大旗。

满清入关后,傅山成为先朝遗民。

亡国的痛楚使他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参与了对艺术审美观的改造,形成了强烈的“以人论书观”。

他认为颜真卿舍生取义的正气与其雄强旷达的书风相契合,而晚明朝廷倡导的台阁体书风与士人们的亡国奴性相吻合,因此响亮提出了“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宏论。

他认为,人始终是书艺高下的决定因素,而其它技巧方面的因素则都是其次。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其“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
“四宁”,指的是心宁、性宁、物宁、事宁,而“四毋”则是指心毋、性毋、物毋、事毋。

这种思想体系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首先,心宁是指要有一颗平静的心态,不被外部的事物所影响,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
安宁。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生活中的压力和变化所影响。


有心中有一种稳定的平静感,才能安然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次,性宁是指要避免一切追求荣利、享乐的欲望,如此才能保持简朴、淡泊的心态。

这启示我们应该追求实现内心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非将生命浪费在表面的虚荣和物质追
求上面。

再者,物宁是指物质的收放要适中,不过于追求财富与物质,而要求得足而止。

这启
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会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应该从内心深处去
寻找生命的本质,从而能够认识到及珍惜那些真正的东西。

最后,事宁是指处理事情要宽和、得失心要均衡,不为成败所慨叹、也不为礼貌所迎合。

这告诉我们在事业上应该抵抗手段,建立一个公正、宽容的社会系统,我们应该更多
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以彼之道,方能成就己之道,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精神、物质上平衡的一个
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在思维和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定度的平衡状态。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借鉴这一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山“四宁四毋”论哲学思想初探摘要:清初书法家傅山在其《霜红龛集》中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观,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导夫先路,成为“碑派”兴起的先声之一①。

然而后世论者多从书法审美的角度予以论析,未能窥其根源。

本文试从傅山哲学思想的渊源以及明末哲学思潮对其的影响等角度加以论述,试图深入探究其书法思想。

关键词:书法;傅山;哲学思想;四宁四毋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56-02一、傅山及其“四宁四毋”论的提出傅山(1605—1690),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甚多,有公之它、石道人、丹厓翁、青羊庵主、侨山、朱衣道人等。

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博通经史佛道之学,精医术,善山水。

傅山书论无系统类专著,散见于其《霜红龛集》中。

身为晚明遗民的傅山,面对江山易色,神州板荡的时代,没有“与世浮沉”“哺糟啜醨”,而是选择了隐逸世外、书剑飘零。

其不谐流俗的精神和卓尔不群的性格既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又是其书法风格的直接来源。

见诸文字,便有了他饮誉后世的“四宁四毋”论。

是论出于其《霜红龛集》中,略录如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

”由于统治者的喜爱与推崇,清初延续了晚明以来的崇董书风,使得赵董书法再度风靡一时。

以致朝野上下,竞相效仿,所谓“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

”而傅山以遗民身份,不仅拒不与清廷合作,而且能够承袭晚明个性解放思潮,面对时弊,提出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对清代碑学的发展无疑是意义巨大的。

清中后期的阮元、包世臣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审美思想,指出南北书风之间的差异,并给北碑以重新定位,从而使清代碑学逐步形成与完善。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言“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而傅山则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拙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又“拙不必见,亦不必藏,藏无所见,虚静通明,大巧者拙,拙岂易言哉!”可见傅山诸论都是针对赵董书风而言的。

其《霜红龛集》曾自述学书经历云:“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

”赵董二人,一为王室后裔而身仕异族,一为高官显爵却声名狼藉。

故而他们的书法,在傅山看来,都是不足为训的。

傅山曾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把书法与人品相联系,前人早已有所论及。

杨雄便说“书为心画,”刘熙载《艺概书概》中也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奇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傅山这样强调做人为学书的先决条件,既是对前代书论的继承,又是对世风日下,斯文扫地而发出的“悲愤之言”。

二、“四宁四毋”的哲学渊源拙与巧、丑与媚、支离与轻滑、直率与安排原本是四组既对立又能够相互转换的概念。

按,《说文》“巧,技也。

”《老子》四十五章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老子》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王弼注,“巧利,用之善也。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庄子天道》有:“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又《说文》“拙,不巧也。

”《广雅》“拙,钝也。

”《韩非子》言:“巧诈不如拙诚。

”唐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释”拙”云:“不依巧致曰拙。

”在古人看来,“巧”是一种“经意”的行为,是与率真、古趣相背离的,而“拙”则是自然地流露,只有古拙才能与造化暗合。

傅山曾言:“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

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这种任情信意的行笔,正是追求一种性情与自然的契合。

《说文》“媚,说也。

”《尔雅》“媚,美也。

”《广雅》“媚,好也。

”又《说文》“醜,可惡也。

”丑与媚本是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在此处却不只是停留于字面意义上。

傅青主论其三世学书云:“至于汉隶一法,三世皆能造奥,每秘而不肯见诸人,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

”在傅山的交游圈中,与其交往甚密的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诸人对金石碑版多有奇嗜,耳濡目染,那么傅山能够三世皆造奥汉隶就不足为怪了。

而此处所谓的“丑拙”、“古朴”正是篆隶碑版中所表现出的金石气。

金石碑版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形漫漶不清,而傅山却恰恰于其中发现了真趣,进而强调摒除人为的技巧,纯任性情的自然流露。

这对后来碑学审美标准的确立,影响颇巨。

《庄子人间世》云:“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王延寿》“捷猎鳞集,支离分赴,”李善注,“支离,分散貌。

”又明李东阳《宾山楼诗序》:“盖其风采修洁,如司马长卿之一坐尽倾,意度直率。

”《庄子·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注,“安於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与天为一也。

”清钱谦益《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七:“由来造物忌安排,遮莫残生事事乖。

”“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无安排”与“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其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极力提倡率真自然,而不是像“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巧、媚”作为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尤其是赵董书风弥于当道的清初书坛,傅山此论的提出,不啻是对传统思想的一次颠覆。

而傅氏此论的形成与出现,也是对前人诸论的总结与继承。

宋黄庭坚言“凡书要拙多于巧,”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

”南宋虞龢《论书表》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姜夔《续书谱》中说“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

然极须陶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虽说《后山诗话》“拙巧”的论断未必是言书,但艺术是相通的,诗文书画多有契合之处,因而其说用于书法也无不熨帖得当。

三、晚明哲学思潮对傅山书学观的影响明中期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以程朱理学代表的官方哲学逐渐式微,各种个性解放思潮不断涌现。

作为宋明理学后裔的泰州学派,发展到李贽,开始逐渐摆脱传统束缚,成为市民意识的代表。

他以“异端”自居,公然批驳道学家的虚伪,肯定人欲和私心,并提出了重视人性本真的“童心说”。

其《焚书》卷三中说:“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其“童心”的观点是对王阳明“赤子之心”的进一步阐释,他更加强调人性的解放,强调回归本真;同时他也重视“性情”,认为“声色之来,发于性情,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自然发于性情,则自然至乎礼义,非性情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后来继起的三袁正是秉承了这一观点,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俗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在明末哲学思潮的影响之下,傅山更是走到了理学的反面,提出了与之相悖的观点。

他说:“老夫尝谓:‘气在理先。

气蒸成者始有理。

山川、人物、草木、禽兽、虫鱼皆然。

若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

’”坚持“气在理先”,使他更加立足于现实关怀,同时也是他在明清社会巨变下的深层思考。

诚然,傅山对理学的反叛和对个性的追求带有自由主义色彩,但这与其书学观却是一致的。

他反复言明“物皆由自然”、“物性不可违”,都是在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奴性思想,崇尚自然、崇尚本真。

而这一切,对其“四宁四毋”论观点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四、“四宁四毋”论对清代碑学审美形成的启发意义傅氏“四宁四毋论”使人们在帖学一统的清初看到了碑刻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高言宏论的影响之下,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立于传统帖学之外的审美体系。

而傅山所谓的“拙、丑、支离、直率”也逐步发展成为后代碑学的审美标准。

何焯《义门先生集》卷八《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志跋》中说:“入目初似丑陋,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未可盖以北体少之也。

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局,欧、虞既出,始有一定之绳尺,而古韵微矣。

宋人欲矫之,然所师承者,皆不越唐代,恣睢自便,亦岂复能近古乎?”认为北碑虽看似丑陋,却胜在气象,就连唐人也难以企及。

包世臣《历下笔谭》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

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又“北朝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具备。

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对北碑的结体、用笔、用墨进行了概括,并对其体现出的美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其实不论何种艺术,都有两种基本的相反相成的审美境界,即阴柔与阳刚。

如宋词中之婉约与豪放二派,唐诗中边塞与山水田园二派,都在不经意间体现着艺术的共通性。

曾国藩就曾说“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

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

若能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在傅山的启发与影响之下,前碑派金农等人付诸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师碑经验。

他们通过增加用笔的毛涩感,形成与帖学相异的用笔、用墨方法,再加上当时羊毫笔与生宣的普遍运用,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别于传统帖学的“金石气”,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

而随着崇碑意识的不断加强,到清中期阮芸台提出《南北书派》《北碑南帖》二论倡导碑学,遂从理论上正式确立了碑学的审美取向。

碑刻所表现出来的金石气也不再是以往所谓的“毡裘气”,而真正能够与代表帖学的书卷气平分秋色。

五、余论姜澄清先生《中国书法思想史》中说,傅山提倡“丑”论,更多地是出于民族精神。

愚见以为,民族情绪可能会影响艺术观,但无法决定其艺术观。

承上所说,傅山“四宁四毋”的渊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儒道哲学的影响,又有因时弊所感而萌发的匡正意识,更有明末哲学思潮等多方面的影响。

而作为一名身兼多艺的思想家,傅山崇尚自然、重视性情本真的观念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

因此,考究其书学思想,不单只是对其审美理想的钩沉,而更需要从整体去观照、去认知,从而还原其思想的原貌。

注释:①按:关于碑学先声的说法学界有多种意见,业师黄克《清代碑学中的古法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页脚注中考证颇详,可作参鉴。

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3]郭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4]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版.[5]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6]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7]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8]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9]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10]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