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

合集下载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自由、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培养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被誉为“自由之声”。

2. 文章内容概述:本文是亨利在1775年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演讲,主张北美殖民地人民有权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追求自由、平等。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论点、论据、结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3.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过程。

4. 讨论与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反思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探讨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表达自己观点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价值观:关注学生在总结、反思环节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不自由毋宁死》原文及注释。

2. 影像资料:相关历史背景的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有关自由、平等、人权等方面的文章、报道。

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不自由毋宁死》全文,了解文章背景,准备相关讨论问题。

2.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历史背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导入新课。

3. 朗读与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4.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论证过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课件PPT(16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课件PPT(16张)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 2.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 3. 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 力
重点 :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难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 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 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种考验,坚守住心灵的月亮;有的人会在诱惑面前,由人化为禽兽。
本材料适用于



等话题
的写作。
提示:①正视现实;②抵制诱惑;③坚守心灵的月亮;④幻想·理想。
(2)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
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殖民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
制与镇压,面对主和派和保守派的屈服、妥协,帕特里克·亨利不畏强权,
1、沉湎于幻想就是自取灭亡。 2、英国政府已经做好战争部署。 3、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
就是束手就擒
4、我们具备地利(在自己的国土上)、 人和(正义之战)的优势。
5、我们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问题探讨
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
演讲的特点
针对性: 对象明确 有的放矢 逻辑性: 依据事实 条理清楚 鼓动性: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语言特点 形象生动,巧用修辞 语气坚定,铿锵有力 准确明白,口语讲演 体貌端庄,态势助情
不自 各抒己见,搞清真相 打破幻想 由,毋 武力斗争,自由独立 认清阴谋 为自由而战 宁死 正视现实,投入战斗 抓住机遇
1.连线作者
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亨利 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 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进行战斗的激情。 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 声响彻议会大厅。
作者介绍:
• 1、倘若说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革命之剑”,那 么帕特里克•亨利就是“美国革命之舌”。 • 2、这位政治人物是一个在讲演和辩论方面的天 才。一站在讲台上,他立时就会成为全场瞩目的 焦点,据说,亨利比最具天赋的演员还能轻易地 使他的听众愤怒、恐惧或开怀大笑。还在他二十 几岁当律师的时候,他就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 称,每次他在法庭上演讲和辩论时,总是会引经 据典、口吐珠玑,他那滔滔不竭的话语和缜密严 谨的逻辑,让在场的人都心服口服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 亨利
背景介绍:

18世纪中叶,北美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用各种 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自己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关 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定英 国队殖民地的司法权,这一系列行为,从政治和军事上加紧了 对殖民地的控制。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屈服于英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 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则与之相反,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 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 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的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谈谈本篇演说的智慧之处:
• 1、对温和派(不同观点者)表示 钦佩尊敬,团结了他们,讲述自己 的不同观点之前,做好充分的铺垫。
• ①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 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 ②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 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 不敬。 • ③不过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言,我将认 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

《不自由,毋宁死》(上课)

《不自由,毋宁死》(上课)

其次,演讲稿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 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 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有 感染力,人们常常采用比喻、排比、反问 和重复的手法。 语言要有可讲性。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 时必须 “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 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 听。语言力求幽默、风趣,增强演讲稿的 表现力。
浏览课文,归纳大意
1、 发表演讲的原因 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我们应有的态度 正视痛苦现实 。 3、我们的唯一出路 只有诉诸武力。 4、我们没有退路 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我的主张
依据上面的段意分析,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 逐层推进的方法。 钦敬 不能沉湎于幻觉 正视历史与现实
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 不自由,毋宁死
语言赏析
排比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 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 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 (强调形势的紧迫。)
反复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 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 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假设复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作者“诉诸武 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 异常有力。
语言赏析
设问和反问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 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 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 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 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 吗? 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和三个反问句,层层推进, 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不自由毋宁死-翻译

不自由毋宁死-翻译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刚向众议院致辞的诸位尊贵的先生,你们忠诚爱国、才能出众,我对诸位之推崇敬重,非他人所能比拟。

但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却常大异其趣。

因此,倘若我的想法有异于诸位先生,希望你们不至于觉得遭到冒犯。

我将直抒己见,毫无保留。

此时此刻,绝不可讲究虚文浮礼。

众议院所面对的是本国的非常时刻。

我个人觉得这无疑是非自由即奴役的问题。

此事攸关重要,因此,理应有同等程度的自由来辩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寻得真理,才能对上帝,对吾国有所交待。

倘若我惟恐得罪诸位先生,而在此关键时刻欲言犹止,那我就是背叛国家,背弃上帝。

可我崇敬上苍吾主胜于俗世的任何君主呀!议长先生,沉湎于希望之虚幻乃人之天性。

痛苦之现实,我们常爱视而不见,并倾听那妖妇的说唱,直到被她变成野兽为止。

为自由而壮烈、艰苦奋斗的聪明睿智之士,是否应该扮演这类角色呢?对有助于我们在尘世间获得解救之事,我们是否要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呢?就吾而言,无论代价何等痛苦,我都要了解真相,明了最糟的情况并为之做好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人生阅历。

倘若没有过去的种种经历,我不知道我还能依靠什么来解读未来。

诸位先生满怀希望,并要众议院也怀着同样的美梦,可我敢问诸位先生,就过去的经验而言,英国内阁十年来的所做所为,有什么足以让您诸位相信美梦可以成真的呢?是他们不久前收到我们的请愿书时所发出的阵阵奸笑吗?诸位先生,千万别轻信他们,那只不过是个陷阱。

可别让别人的一番佯作亲昵给蒙骗了。

试想想,倘若真心大方地接受我们的请愿书,又何必进行类似备战的活动?他们的军舰遍布我国水域,他们的军队使我们的山河变色。

友爱、和解需要舰队、军队来传达吗?我们是否表现得极端不愿意和解,致使他们非得动武逼我们回心转意不可?诸位先生,请莫再自欺欺人。

这是开战、镇压的工具,是帝王的最后手段。

敢问诸位先生,倘若这诸般军事姿态,为的不是要我们屈服于武力之下,那所为何来?有哪位先生能够指出其他的动机吗?大不列颠帝国在地球的这个角落可有敌人,使其不得不派遣海、陆军到此?没有,诸位先生,完全没有。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STEP 02
STEP 0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准确把握演讲稿的 主旨和意图。
STEP 0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够结合实际进行演讲稿 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有效的沟通交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不自由,毋宁死》的主题探讨
总结词
自由与死亡的关系
总结词
独立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探讨《不自由,毋宁死》中自由与死亡的 关系,分析帕特里克·亨利如何通过这一主 题激发听众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
详细描述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强调的独立精 神,分析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意义和必要性 ,以及这一主题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3
总结词:作者生平
0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细描述:简要介绍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包括他的教育背景、政治 生涯以及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中的重要表现。
《不自由,毋宁死》的文本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语言特色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分析《不自由,毋宁死》的结构,包括引言、 主体和结论等部分,并指出各部分在演讲中的作用。
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每个环节, 确保课堂节奏紧凑有序。
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技巧
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 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THANKS
讲授环节
作者介绍
介绍帕特里克·亨利,包括他的生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约翰·亨利的背景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分析并解读《不自由,毋宁死》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自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对人权和民主价值观的认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作者约翰·亨利和作品《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3 重要词汇和短语列出文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提供解释和例句。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约翰·亨利的背景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由的重要性。

3.2 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指导学生解读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选择文中一个重要的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2 评估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平时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

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约翰·亨利及其作品《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自由名言警句,分享并讨论对自由的理解。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

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的演说。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二、背景探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对当地居民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他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三、字音①钦.佩(qīn)②铿锵..(kēnɡ qiānɡ)③毋.宁(wú) ④砥砺..(dǐ lì)⑤缄.口(jiān) ⑥艰苦卓.绝(zhuó) ⑦铸.就(zhù) ⑧镣.铐(liào)四、字形梏(ɡù)桎梏湎(miǎn)沉湎赢(yínɡ)输赢皓(hào)皓首缅(miǎn)缅怀羸(léi)羸弱浩(hào)浩大腼(miǎn)腼腆嬴(yínɡ)嬴政五、近义词辨析(1)部署·布置同:两者都是动词,都指安排人力、任务、活动、事情等。

异:“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做出安排。

(2)乞求·祈求·企求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

异:“乞求”指请求给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帕特里克•亨利[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所谓适合你,是说演讲稿正好适合演讲人的年龄、身份、气质以及特长等。

否则,不仅会影响演讲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弄得人啼笑皆非。

比如你是一个中学生,却偏偏要你去演讲一篇老成持重,带有严重教训口吻的演说词,你试试看?再比如你是一个饱经沧爽的成熟老练的长者,那么,你去对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作一次情绪激昂、甚至不合自己身份的演说试试看?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演讲稿一般来讲要适合演讲人。

像1987年曲啸的题为《我的路》的演讲,就非常适合演讲者本人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气质。

这次演讲的听众是大学生和大学里的老师们。

而演讲者本人就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

他把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呈现在听众面前,深深地打动了听众。

正因为这篇演讲稿准确地把握住了演讲者本人的身份以及其它一些特定的情况,所以,它隽永动人,易于接受。

所谓适合他,适合场合,这也是写演讲稿时必须考虑的。

比如你对一批山区的老农演讲,却不断地使用着“是可忍,孰不可忍”之类的文言句子,那么,尽管你的拳头握得再紧,你的声音提得再高,但听众的表情反映恐怕也只能是一片茫然。

而像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得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的题为《我在美国的日子》的演讲,尽管它文气十足,讲究优美,但由于它适合到会的听众,适合当时的环境,所以,被认为是一篇著名的演说词。

总之,演讲稿的写作,一定要注意它的适合性。

只有适合“你”的,才能易于表达,表达得更好;只有适合“他”的,才容易被人接受,取得应有的、更好的效果。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

当然,二者在一篇演讲稿中有时允许有所偏重。

如果是一篇呼吁性的演讲,由于要考虑到它的煽动性,可以偏重于充沛的激情;如果是一篇辩论性的或是一篇劝导性的演讲,由于要以理服人,所以,它可以偏重逻辑性、论证性。

不过,如果能将二者统一在一篇演讲稿中,则更好。

像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便可以说是一篇富于激情,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演讲稿。

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不仅在演讲的当时便获得了数次的热烈掌声,而且,它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耳畔,使我们缅怀先烈,痛恨敌人,时时想起闻先生的音容笑貌。

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重复等修辞手法。

2.根据演讲稿的写作要求,看看本文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1)这次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十分注意策略,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2)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

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

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学生选择语段演讲1.教师指导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

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排比、呼告、设问、反问,以及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

例如,最后一段就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他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

”通过这一连串的排比句的运用后,作者接着又采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最后,文章又来一连串的责问和反问:“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

2.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有体会的语段进行演讲,小组交流,并进行评点3.全班交流[相关资料]北美独立战争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16一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

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河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

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

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

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政策。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

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存七年战争前,英国虽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

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的发展。

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

18世纪60年代,英国颁布《糖税法》、《印花税法》、《唐森德税法》等法令,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

从1619年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l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

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时向英王呈递请愿书。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来克星顿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次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

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

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

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弗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定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个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