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中国平安海外巨亏案例

富通集团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 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 后,成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最大的金 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 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年收购荷兰 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 之一。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 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Page 6
Notes - Set
3、风险操作失误分析
外部风险
政治风险: 市场风险: 更多模板下载: /moban/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集团时没有认 平安集团投资富通正值金融危机爆 关注官方微博: 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 发之初,富通股价下跌,而当时平安集 新浪:/iwps/ 而在实际过程中,不管是比、荷、卢三 团认为这是抄底发展的机遇,盲目下手 腾讯:/kingsoftwps/ 国对富通的强制国有化还是重组后的盈 ,大手笔投资,没有正确评估市场风险 模板分享平台:/index.php?mod=zhuanti&act=2010share 利与补偿,平安集团都被排除在外,这 ,而导致在经融危机不断严重之后,富 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 属于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 通的股价不断下跌,最后被迫破产重组 的政治风险,平安也因此遭受到巨大 ,接受政府救济。而平安集团在此过程 损失。 中也被迫巨亏。
Notes - Set
内部风险
战略风险: 平安集团一直寻求打造保险、银 行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实现平安 的金融集团战略梦想。投资富通看似 与平安的战略相一致,但平安却忽视 了当时自己的实力,对富通的投资属 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激行为,而平 安也因为迫切的想去实现自己的战略 忽视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运营风险: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的过程中限 于公司管理人员与风险评估人员对整 个金融市场环境的认识不足,企业领 导人思维膨胀,且整个平安集团缺乏 海外投资的经验。如此庞大的投资, 前期评估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 意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导致盲目投资抄底,带来企业投资 发展的运营风险。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

海外投资失败案例2021(最新版)目录1.引言:海外投资概述2.案例一:某中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失败3.案例二: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失败4.案例三:某中资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失败5.总结: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正文一、引言:海外投资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跨国投资和并购的机会。
然而,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巨大的商机,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 2021 年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某中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美国投资设立了一家生产基地,但由于对当地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另外,企业在美国的经营策略也出现重大失误,导致产品销售不畅,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三、案例二: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进行铁矿投资,但由于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运营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投资回报不如预期。
此外,企业在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区沟通协作方面也存在不足,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案例三:某中资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失败某中资企业在欧洲投资收购了一家当地企业,但由于对当地市场、消费者需求、行业竞争等方面的了解不足,导致收购决策失误。
此外,企业在整合收购企业过程中,遇到了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五、总结: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及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海外投资失败主要原因包括:1)对投资目标国家的市场、法律、文化等方面了解不足;2)投资决策和经营策略出现失误;3)技术储备和运营能力不足;4)跨国并购和整合过程中遇到障碍。
为此,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充分了解投资目标国家的市场、法律、文化等背景,做好尽职调查,制定合理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策略。
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运营能力,提高跨国并购和整合的成功率。
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例子

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例子《中企海外投资失败:那些年的“滑铁卢”与教训》嘿呀,咱都知道中企这些年大步迈向海外,雄心勃勃地想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呢。
不过呢,这海外投资啊,可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有着不少令人哭笑不得又深表惋惜的失败例子。
就拿某中企到国外搞个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来说吧。
那地方啊,看着各种资源丰富、前景广阔,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地。
企业带着咱中国人吃苦耐劳、敢拼敢干的劲儿过去了。
可谁能想到啊,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政策法规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冷不丁就给你使绊子。
比如说,当地每周都有特奇葩的宗教、传统节日,一到节日那,甭管你工程到啥关键节点了,得,所有人员都得停工庆祝。
咱中企那是一脸懵啊,在国内哪见过这阵仗呢。
而且呢,那边的政策变动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今儿个说允许这么建,明儿个就可能因为某个政客的一句话,又得大改,结果工程成本那是蹭蹭往上涨啊,工期也一拖再拖,就像陷在烂泥潭里的车子,越挣扎越难动弹。
还有一个企业去海外投资矿产资源。
刚开始吧,那勘察报告看着美美的,说矿石储量大、品位高。
中企听了就眼冒金光啊,大把银子就投进去了。
可等真正开采的时候才发现,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那开采技术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比打游戏里的关卡还难。
当地呢,还缺乏合格的劳动力,找来找去都是技术不咋地的工人。
这就好比你想让一群小学生去做高难度的数学题,甭想有啥好结果。
再加上物流成本啊,高得离谱。
运点设备、矿石啥的出去进来,感觉就像那些货物在走一遍“奢华游”,每过一道关卡,都被扒层皮似的。
最后,这企业一算账,亏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啊。
从这些中企海外投资失败的事儿,咱真能得出不少教训呢。
首先,对当地的各种情况得做超级细致周到的调研,从风俗习惯到政治稳定性,就像打扮新娘似的,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再者,技术方面得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只听别人忽悠就冒然行事。
总之啊,海外投资就像一场冒险,得带着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谨慎小心才能有可能摘取胜利的果实,不然就容易摔个鼻青脸肿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近千亿 70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近千亿70%投资不赚钱 2012年02月11日 08:13 华夏时报微博专家称70%投资处于亏损状态,今后5-10年或有一半沉没本报见习记者福蒙蒙记者林晓北京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景广阔,然而同时也陷阱密布。
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这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华黎明在首届外交官经济论坛上给出的数据。
“近千亿亏损让人触目惊心,实际上这还是冰山的一角,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的大得多。
”华黎明说,过去两年半,中国对外投资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而且预计在今后5-10年间,将会有一半的投资被沉没。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万猛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70%都处于亏损状态。
就在春节前几天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副总经理李筱英透露,就她知道的数据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30%有收益,70%还在过程中,形势很严峻。
国企的困惑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进一步成熟壮大,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必然选择。
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企业13000家,对外投资积累达到2457亿美元。
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热情高涨,与此相应的是海外投资的频频失败,这些巨额亏损的企业往往是大中型国有企业。
2011年7月初,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2011年6月,中国铁建(4.28,-0.02,-0.47%)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达人民币41.48亿元;2009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2009年9月,中国中铁(2.68,0.01,0.37%)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合同总额4.47亿美元。
中投投资海外案例

他们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轻装上阵 Add your,text in here ,终于闯了一条独具 特色的海外发展之路。 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经验:
海外投资风险及防范
海外投资主要风险
1、投资决策风险
投资案例分析投资三年吃三大贤仗投资案例分析投资三年吃三大贤仗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劢而丏只是败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那么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账币基金也由亍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幵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L/O/G/O
中投海外投资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投投资黑石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分析
公司 简介 发展 历程
中投 海外投资 分析
投资黑石 案例分析 海外投资 风险及防 范
L/O/G/O
中投公司简介
中投公司简介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中投公司)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 京成立,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 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 2000亿美元,来源于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 方式筹集的15500亿元人民币,是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 金之一。公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 的模式;目前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的投资为主, 并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争取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 中投公司的经营宗旨是持有、管理和投资其受托资产, 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成功经验分享
实践证明,海外上市已经成为中资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 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远投资新加坡公司正是通过成功的收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十大失败案例正文:、加拿大巴芬岛Marry RIver 铁矿遗憾被印度公司收购Marry RIver 铁矿位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北纬72 度,是产于古生代花岗片麻岩、杂砂岩、含铁硅质岩建造中的BIF型高品位、超大型铁矿。
经预可行性研究,露天采矿范围内有证实、概略储量3 .6 5亿吨,推定资源量2 2 0 0万吨,铁矿石品位67 %。
设计的露天采矿范围外,还有推测、推定、确定资源量1 .57亿吨,铁矿石品位64 %。
矿体沿倾向走向均未封闭,NO . 1-NO . 4矿体与区内航磁异常完全吻合,该异常带达60千米。
预测资源总量达60亿吨。
运输航道也已测定完毕。
M arry River铁矿是全球尚未开发的最好铁矿。
国内一家以贸易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和该铁矿所有者巴芬岛铁矿公司开始谈判。
2009年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巴芬岛铁矿公司在半年内,股价从3 .6加元/股,骤降至0.2 加元/股。
公司现金已无法维持勘查计划,且形势难以融资。
该公司当年需要3000万加元的现金。
资金量虽然不大,但大型国有企业仍然要履行一套复杂的投资决策程……而且大型国有企业,对初级勘查公司和处于勘查阶段的项目,即使拥有很大潜力也是犹豫的。
刘益康先生认为,境外矿业投资若要等矿床已经勘查结束了,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采选技术基本过关了,价格合适了,这些世界级矿床也不属于观望犹豫者了。
后来的事实的确如此,经过几轮反复的敌意收购,2 0 10年7月,该铁矿被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全部收购。
中国在这轮资源竞争中,由于短视再度成为看客。
、老挝万象钾盐盆地一味求大,忽略成本估算老挝万象盆地为晚白垩世蒸发含钾盆地,盆地主体位于泰国境内,是泰国沙空那空盆地的北西沿,因此产出钾盐的稳定性较差,含光卤石的比例高。
钾盐层埋藏较浅,平均150米,厚16 —1 00米。
云南地矿局在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老挝的钾盐矿。
2 0 0 1年7月,和老挝政府了《中国赴老挝进行万象盆地钾盐勘查开发协议》,从勘查做起。
国际金融投机巨亏大案回放

国际金融投机巨亏大案回放在现代金融史上,类似中航油投机而致严重亏损的事件并不鲜见。
但是,对于刚起步的中国海外挂牌上市企业来说,此次重创所致恶劣影响绝不亚于过去任何一起国际知名的金融投机事件。
历史可为镜,鉴往以知来。
过去十年中,全球发生的金融投机事件就是这样一面“历史之镜”。
上周,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该公司由于操作风险较高的原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不当,导致公司亏损约5.5亿美元,这个数额基本与公司的市值相当。
中航油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召开债权大会,以重组债务。
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市场对于中资股的信心,也打击了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势头。
中航油在上周二的声明中指出,由于石油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的每桶55美元,公司必须面对大量需要缴纳保证金的未平仓和约,然而,公司已经没有足够资金来缴纳巨额保证金,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工具交易中蒙受了巨大损失。
中航油母公司与拥有2%中航油股份的淡马锡控股正在商讨中航油重组计划,两公司可能会注资1亿美元,挽救中航油,并在公司重组后成为主要股东。
拥有中航油60%股份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是中航油的母公司,此前有消息称,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已经售出了中航油的15%股份,换取平仓资金。
中航油公司此次金融投机行为带来的关联影响深远。
该公司占据了中国飞机燃料市场的三分之一,在行业内部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受巨额亏损影响,中航油关于投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石油20%股权,以及收购英国富地石油在中国华南航空油料公司股权的计划,都已经暂缓或者搁置。
同时,中航油事件的影响不是局部的。
据有关专家分析,中航油事件将严重打击未来一个阶段内国际市场对于中资股的信心,中资股信用危机可能由此产生。
另外,这一事件将对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造成不良影响,海外机构对中国内地企业挂牌多持观望态度。
实际上,类似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当操作事件早已有之,中航油事件并不是其中损失最大影响最大的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跌,中国国航2008年持有燃油套期保值合约的公允价值出现负值,国航业绩预告称,2008年仅燃油套保合约公允价值损失就达68亿元。
东航去年巨亏139亿,其中航油套保浮亏占近一半。
——中盛粮油套保巨亏事件(2005年)背景介绍:中盛粮油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专业从事粮油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及贸易的国际化企业。
2000年,开始涉足国内粮油行业,陆续投资兴建多个粮油加工及仓储设施。
在沿海地区形成以天津、镇江、东莞及厦门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在全国拥有数十个产品配送中心,产品覆盖国内三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销售总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
案情简介:2005年,中盛粮油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进行大豆和豆油期货套保失手,亏损总额达到1.8683亿港元。
以往,中盛粮油在国际市场采购大豆毛油后,可以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和大豆油期货合约中对冲,以减低大豆油风险净额。
过去,中国国内的大豆成品油现货价格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油期货价格高度关联,因此,这种对冲交易能够有效抑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但是,2005年2月底以来,中国国内成品大豆油现货价格下跌,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成品大豆油价格反而上升,这种走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季度,对冲交易失去对冲效用。
因此,原本作为对冲现货价格的期货交易反而出现亏损。
中盛发布的公告认为:由于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不同,导致了中盛粮油的“套期保值”失效。
但也有分析认为中盛粮油是因为投机导致亏损,而非套期保值亏损。
——国储铜事件(2005年)背景介绍: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职能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政策和任务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及储备物资轮换计划的建议;研究提出国家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方针;遵循储备与经营分开的原则,管理国家储备物资和系统国有资产,并负责保值增值;领导所属物资储备管理机构。
案情简介:2005年,中国国家储备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期货上做空被套,国际基金不断推高铜价逼空国储,造成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6.06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从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市场上通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0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
但自9月中旬以来,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这些空单无疑已经造成巨额亏损,而该交易员刘其兵则神秘失踪。
——中航油事件(2004年)背景介绍: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总裁陈久霖也被被誉为“航油大王”、“亚洲经济新领袖”。
案情简介: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CNAO.SI)从事投机性原油期货和航空煤油期权等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
该公司是从2003年开始参与石油衍生商品交易的,除了对冲风险之外,也从事投机性质的交易活动。
2004年10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未平仓的衍生品仓位注入数额巨大的保证金。
由于无法为一些投资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
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合人民币45亿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陷入财务危机后,中国航油的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应公司要求,为之提供了大约1亿美元的贷款,公司已将这笔钱用来补仓和偿还部分亏损。
但中国航油在衍生品市场上的债权人坚持要求公司付款,董事会认为资金流量难以应付债务需求,无法继续日常业务运作,因而决定向新加坡法院申请重组债务。
之后,总裁陈久霖因之获罪,被新加坡法庭一审判决4年3个月监禁。
——株冶事件(1997年)背景介绍:株洲冶炼厂,现为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案情简介:1997年,株洲冶炼厂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从事锌保值期间,做空伦敦锌,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1997年,株冶交易人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了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其后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逼仓。
事发时,株洲冶炼厂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该厂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
但终因该厂抛售头寸过大,最终只得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
由于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将近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亿元。
2、分析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上述案例具有很强的共性:首先,涉及的单位都有国家背景。
有的是大型国企,有的是国家职能机构,有的拥有国有背景的大股东。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和决策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交易的标的物都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
这说明中国企业对衍生品交易还很不熟悉,遇到这种复杂的交易就很容易失手。
第三,亏损的原因相似。
企业的投机心理、管理者的豪赌心态以及对国际市场走势的错误判断是中国企业海外金融投资失利的共性原因。
第四,亏损金额巨大。
一方面是企业自身规模的原因,上述企业自身资力雄厚,动辄进行大手笔交易,交易金额越大,一旦失利面临的损失也越大;另一方面是金融衍生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衍生品交易的杠杆效应,风险会被成倍放大。
中国企业海外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失利,凸显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中国企业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不足。
造成中国企业海外金融投资屡屡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不熟悉、不适应是导致巨亏的重要原因。
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变幻莫测,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瞬息万变,而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很不成熟,中国企业对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加陌生,而且,这些杠杆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设计复杂,创新过快,杠杆率高,一旦投资失利,经过杠杆式放大后,损失就被成倍扩大。
于是,“新手上路”无可避免地缴上了高额的学费。
另外,明套保暗赌博是中资企业屡屡在对外金融衍生品投资上失利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要防止一些手握重金的公司高管去凭运气做期货,就必须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
然而,从中国目前法制建设的情况看,法律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到位,造成境外赌期货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约。
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规范实业投资多,涉及金融产品投资少;而且是以规范境内交易为主,很少顾及中资机构境外金融交易。
我国目前急需对企业投机性投资进行有效约束,同时强化中资机构的公司治理,进一步防范投资风险。
有条件的企业应适当培养、吸纳高端金融人才。
考虑到相关企业对于套期保值的需要,国内建设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步伐也应当相应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