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哲学依据
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存在和思维的学科,而创造和创新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方面,自然也蕴含着哲学的元素。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创造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价值和意义。
一、创造的哲学思维创造是指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创造的哲学思维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在哲学思维中,创造被认为是人类能力的核心,对于人类的自我理解和存在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创造的哲学思维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创造,个体能够超越已有的框架和传统,开创新的可能性,并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发展。
创造的哲学思维鼓励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培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创新的哲学思维创新是创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把创造带入到现实世界中的过程。
创新的哲学思维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个体对现实世界的改变和重塑。
创新的哲学思维认为,个体通过创新能够改变已有的方式和模式,为社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发展路径。
创新的哲学思维重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注重个体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并寻找出最适合现实情境的解决方案。
创新的哲学思维追求真理和智慧,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以及对人类智慧的彻底理解和应用。
三、创造和创新的哲学价值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能够提升个体的认知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创造和创新,个体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综合分析和判断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体的创造和创新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意产物,推动社会的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能够丰富个体生活的价值和体验。
通过创造和创新,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实现自身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创造和创新的哲学思维能够拓展个体的视野和境界。
通过创造和创新,个体能够跳出狭隘的观念和限制,体验到更广阔的世界和人类智慧的宝藏。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 4、创新的重要性(从社会的角度)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
注意的两个误区
• 1、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 注意: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 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 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注意的两个误区 • 2、只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就一定能推 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 (1)这个观点错误。 • (2)创新离不开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造 性思维,使得我们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与时 俱进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但社会进步和 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 • (3)在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创 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 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4)因此,只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 立足实践,实现实践创新,也不会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考点:创新的作用意义:
•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角度) • (1)创新对科技的意义 •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 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 (2)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 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 • ②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 • ③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 ④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 B [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观点。A项中 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 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看 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B项盲人摸象反映 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唇亡齿寒体现的 是联系的普遍性,故也排除。B项中两个成 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认 了绝对运动,排除D项。
政治必修4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哲学概论考点一:什么是哲学(理解)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沦,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识记)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点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主宰本原)。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二个对子从属于第一个对子)注:哲学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创新的哲学原理

创新的哲学原理创新的哲学原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指向了新的想法和方法,更是一种对于传统的挑战和超越。
创新的哲学原理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包括开放思维、挑战常规、跨界合作、持续学习和灵活适应。
首先,开放思维是创新的基石。
开放思维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只有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够从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启示,为自己的创新之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挑战常规是创新的关键。
传统的想法和方法往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要实现创新,我们需要打破这种限制,勇于挑战和质疑常规。
只有摆脱束缚,我们才能够尝试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发现新的机会。
跨界合作也是创新的推动因素。
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常常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
跨界合作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共同探索创新的可能性。
持续学习是创新的重要前提。
创新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紧跟时代的变化,掌握新的技术和理念。
只有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才能够保持对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灵活适应是创新的关键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我们需要具备灵活适应的能力。
创新往往需要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和行动,而这正是灵活适应的表现。
只有保持灵活适应的姿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创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创新的哲学原理包括开放思维、挑战常规、跨界合作、持续学习和灵活适应。
这些原则都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的基石,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四3.10.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 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谁在创新上 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我们 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注意的问题
1、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
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②尊重规 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解放 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新时期历次思想解放
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冲破了“个人崇拜”。 1992年破除姓“资”姓“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 拜”。 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冲破了“所有制崇 拜”。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新一轮 思想大解放。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课堂小结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
(1)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 (2)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创 新 (3)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是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角度) 民 族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进 (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 步 的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文化角度) 灵 魂 (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地位)
课堂练习
1、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主观题与选择题答题宝典

哲学答题宝典:材料题中的关键词与选择题易错点【牢记】1.先审设问,确定答题范围;找关键词,确定所用原理。
2.答题格式: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
【牢记】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思(联系、发展、矛盾与创新)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单元标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4.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的原理,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原理。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如违背规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于人类。
8.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两(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多样性原理,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发展的趋势),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充分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韩非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
发展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对立
董仲舒
“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事物是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 黑格尔 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 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全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杜林
对立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坚持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 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 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 成就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创新的意义。要注 意,既然是广告,就应该从好处、意义 等角度入手。结合材料,从教育创新对 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作用等角度拟定。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真题演练:
(2014新课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 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 忆自己的中学生活: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 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 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 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 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新事 物的 产生 和旧 事物 的灭 亡
树立 创新 意识 民族 进步 的灵 魂
发展 静止
形而上学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 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况
“生到死,彼此孤立互不相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辩证法:
①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
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认识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