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件 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A dA A y dA 0 S z 0 N dA 0 A E M y z dA 0 Az dA A yz dA 0 I yz 0 A M z y dA E 1 M 2 A A y dA A y dA M EI z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 的结论: 2.平面假设: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仍 然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只是绕截面内的某一轴线旋转了一 个角度,这就是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3.单向受力假设: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
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假设中性轴 n-n的位置尚未确定,可据上节中的同样方法可得:
E (当中性轴与Z轴重合时, y )
——变形后,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现取m-m截面的左半部分为研究对象。 由平衡条件可得:
N dA 0 A M y Az dA 0 M z y dA A
二、结论: 对于非对称的实体梁,只要弯曲力偶作用于形心主惯性平面 内,则中性轴与这个平面垂直,弯曲变形也发生在这个平面内, 平面弯曲的结论仍然成立,用于上面完全相同的方法还可证明, 当外力偶矩的作用平面,平行于实体梁的形心主惯性平面时(xy)平 面弯曲的结论仍然成立。
目录
§6-4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M

M
图6—1
Q

Q
本章要点:研究等直梁在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这两种应力 的计算。
二、概念:
1、横力弯曲——在梁的各个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 因而既有剪应力又有正应力的情况,我们就称之为横力弯曲。 如图6—2中的AC和DB段。 F F 图6—2
A a
Q图
(+)
B a F a
F Fa
由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M max1 Pl max1 12 bh Wz1 6 M max2 P2l 2 max2 hb Wz 2 6
P1 h P2 b
再根据 max1 max2 [ ] : 得
例6—2:主梁AB,跨度为l,采用加副梁CD的方法提高承载能 力,若主梁和副梁材料相同,截面尺寸相同,则副梁的最佳长 度a为多少?

M
o
o
y
a o b
m n
M
a o b
m
图6—3
n
实验前,在变形前的杆件上作纵向线aa和bb, 并作垂直于 纵向线的横向线mm和nn,如图6—3所示。 变形后,我们发现: aa、bb弯成弧线,aa缩短,bb伸长; mm和nn仍为直线,并且仍然与已经成为弧线的aa和bb垂 直,只是相对的转过了一个角度。 矩形截面的宽度变形后上宽下窄

My Iz
(6—7)
二、强度条件:
max
M max ymax M max Iz Wz
注: 有时 max并不发生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而根截面的
形状有关。 拉压强度相等材料:
max
M Wz [ ]
max
拉压强度不等材料: l ,max [ ]l, y,max [ ]y 强度条件的作用: a、强度校核: max [ ]
l a 2
例 6—3 : 已 知 16 号 工 字 钢 Wz=141cm3 , l=1.5m , a=1m , []=160MPa,E=210GPa,在梁的下边缘C点沿轴向贴一应 变片,测得C点轴向线应变 c 400106 ,求F并校核梁正应力 强度。
l/2
F
A
a
l
C
B
z
NO.16

M y n1 m1 O1 a1 d m2 d a2' a2 n dl 2 O2 M e2

(6—2)
y
m2 x
y
e1 n2
L
E y
由上式还可看出: 当y=0时, 0 ,即: 在中性层上各点处的 应力值为零。
dx
图6—5
(三)静力关系:
可知:我们虽然知道了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但因曲率半径 和中性轴的位置尚未确定,所以仍不能求出 正应力,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静力平衡关系。如图所示:横 截面上的微内力可组成一个与横截面垂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 样的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的分量:
4.纯弯曲的特点: 靠近凹入的一侧,纤维缩短,靠近凸出的一侧,纤维伸长; 由于纤维从凹入一侧的伸长或缩短到突出一侧的缩短或伸长 是连续变化的,故中间一定有一层,其纤维的长度不变,这 层纤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 弯曲变形时,梁的横截面绕中性轴旋转。
中性层
中性轴
o
对称轴
z
E A dA A y dA 0 S z 0 z dA E yz dA 0 I 0 yz A A
中性层通过截面形心。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 对称轴,故自然满足。
1 M EI My z 由 Iz E 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

(6—1)
即: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二) 物理关系 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不存在相互挤压,那么当应力小于比 例极限时,可用单向拉伸时的虎克定律:
E E
y
物理意义:任意纵向纤维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 比,即:在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直线 曲率中心O 规律变化。
解: 1 C E C 210109 400106 84106 Pa 84MPa ( )
M C FB (l a) 0.25F F 47.4 103 N 47.4kN M C 0.25F 0.25F C W W 141106 z z 1 ()M max FL 17.8kN m 2 4 M max 17.8 103 max 126106 Pa 126MPa [ ] Wz 141106

E N A dA AdA 0 E E My z dA cos yzdA sin z 2 dA I yz cos I y sin 0 A A A E I y sin 0
本章要点
(1)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3)弯曲剪应力 (4)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校核 (5)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重要概念
纯弯曲、非对称梁、横力弯曲、弯曲剪应力、开口薄壁 杆件、弯曲中心
目录
§6-1 概 述 §6-2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3 非对称梁的纯弯曲 §6-4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正应力强度条件 §6-5 弯曲剪应力
2.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min
M
min M
3.公式适用范围:
max
max
①适用于线弹性范围——正应力小于比例极限p;
②适用于平面弯曲下的纯弯曲梁;
③横力弯曲的细长梁(跨度与截面高度比L/h>5),上述公式的 误差不大,但此时公式中的M应为所研究截面上的弯矩,即:

M ( x) y Iz


中性轴必然通过截面形心。 E 1 M EI z sin 0 0 (由于y 和z是形心主惯性轴,故Iyz=0)
0 中性轴与Z轴重合,亦即中性轴垂直于Me的作用平面。 My ——平面弯曲的正应力公式 (6—6) Iz
中性轴 中性层 图6—4
y
如图6—3所示: z轴——截面的中性轴 y轴——截面的对称轴 bb ——距中性层为y处的纤维变形后的长度
oo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d ——相距为dx的两横截面的相对转角
纤维bb’的线应变:
y d d
d
N ——平行于x轴的轴力N MZ——对Z轴的力偶矩 My——对y轴的力偶矩
从式 E
y
z(中性轴)
其中:
N dA A M y Az dA M z y dA A
dA
图6—6
y
由左半部分平衡可得:
其中:
(6—3)
1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EIz是梁的抗弯刚度。
上式即是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四)讨论: 1.梁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L max
My1 My2 , y max Iz Iz
M M , |max | ( I z / ymax ) Wz
目录
§6-3 非对称梁的纯弯曲
前面讨论的是梁上的弯曲力偶作用于纵向对称面内的情况; 下面讨论,当梁没有这样的纵向对称面时,或着虽然有纵向对称 面,但弯曲力偶并不作用于这一平面时的情况。
图6—7
如图(a)所示: Y、Z轴——横截面的形心主惯性轴
X轴——梁的轴线
My、Mz——对y轴、z轴的力偶矩
一.公式推导:
式中:Wz——抗弯截面模量 对矩形和圆形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矩形:
圆形:
bh3 Iz bh2 Wz 12 h h 6 2 24 d Iz d 3 Wz 64 d d 32 2 2
(6—4)
(6—5)
[注:各种型钢的抗弯截面模量可从型钢表中查到] 若梁的横截面对中性轴不对称,其最大拉压应力并不相等, 这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6-6 弯曲剪应力的强度校核 §6-7 开口薄壁杆件的弯曲应力 弯曲中心
§6-8 提高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
§6-1 概述
一、回顾 在上一章第二节中,我们曾经讲过,横截面上的剪力Q是 与横截面相切的内力系的合力,而弯矩M是与横截面垂直的内 力系的合力偶矩,因此,梁横截面上有剪力Q时,就必然有剪 应力 ,有弯矩M时,就必然有正应力 ,如下图所示。
M图
(+)
(-)
2、纯弯曲——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的情况,称为纯 弯曲。 特点:横截面上只有为常量的弯矩而无剪力。
目录
§6-2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一、回顾 推导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计算公式时,综合考虑了 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的关系。因为圆轴扭转时横截面 上剪应力计算问题属静不定问题。 本节要点: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同样属静不定问题, 求解时同样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的关系。 (一)几何关系: 1.纯弯曲实验: 用较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矩形截面等直梁作纯弯曲试验:
a/2
F
a/2
A
C
l/2 l/2
D
B
解: 分析:关键在于何为最佳,对于该题最佳就是两梁最大弯曲 应力同时达到最大。
主梁AB的最大弯矩
M maxAB
F (l a) 4
副梁CD的最大弯矩
M maxCD
Fa 4
由 即
M max AB M max CD
F Fa (l a) 4 4

M Wz max b、截面设计: [ ]
c、确定梁的许可荷载: M max [ ]Wz
例6—1:两矩形截面梁,尺寸和材料的许用应力均相等,但 放置如图(a)、(b)。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两者许可载荷 之比 P1/P2=?
F1
F
F2
h
l
z
b
(a )
b
z
h
(b)
解: 分析:该题的关键:两种梁的最大弯曲正应力相等且 等于许用应力。
一、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工程上常见的弯曲问题多为横力弯曲,此时梁横截面上除 有正应力外还有剪应力,按弹性力学的分析结果,在有些情况 下,横力弯曲的正应力分布规律与公式(6—2)完全相同。在 有些情况下虽有差异,但当跨度L与截面高度之比大于4时,公 式(6—2)的误差也非常微小,故用纯弯曲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用于横力弯曲正应力的计算,也有足够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 上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