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明朝迁都北京原因

合集下载

明朝的都城迁移与政治中心变迁

明朝的都城迁移与政治中心变迁

明朝的都城迁移与政治中心变迁自明朝建立以来,都城的迁移与政治中心的变迁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种变迁既是中国历史沿革的一部分,也是政治力量的转移与重塑的体现。

明朝初期,南京作为都城,成为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这一选择体现了朱元璋对南方的重视,也是对过去南宋时期遭受金朝侵袭的回应。

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其成为明朝的首都。

然而,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的都城发生了转移。

他在1398年将都城迁至北京,并修建了紫禁城,奠定了明朝政治中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基础。

明成祖选择北京为都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为北方的大城市,北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对于管理整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北京以其丰富的官方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在明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明成祖沿用了钦定制度和文官主政的传统,其统治下的北京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明朝在这里建立了辽阔的官方机构体系和繁荣的文化环境。

政治与文化在北京的交汇使得明朝政治中心更加稳固,也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明朝都城建设的典范,大明宫和明孝陵等建筑至今仍然是北京重要的景点。

然而,明朝政治中心并未固定在北京。

明成祖晚年,政治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东南沿海的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和杭州。

明成祖的后妃和外戚控制了朝廷,通过在这些地区修建华丽的宫殿和花园,将江南地区打造成了小型的都城。

这种政治权力的转移,使得明朝政治中心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

在明朝晚期,明神宗、明熹宗和明思宗等皇帝相继即位,导致朝廷内部的政治权力斗争加剧,政治中心的变迁也更加频繁。

例如,尚书省和大理寺等重要的政府机构曾先后迁往南京、太原和河南开封等地。

这种政治中心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明朝政权的不稳定,也加剧了政治势力的转移和分裂。

明朝后期的政治中心迁移与地理因素、政治动荡以及皇帝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相关。

明成祖迁都北京读后感

明成祖迁都北京读后感

明成祖迁都北京读后感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 -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

如果他不采取这个措施的话,历史情况将会怎样,就很难说了。

即使明成祖迁都北京,并集中了大量的军队在这里,但在明朝历史上还是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军事危机。

一次是在公元一-四四九年, - -次是在一五0年,中间只相隔一百零-年。

第一次危机叫"土木之役"。

坏是什么意思呢?在今天官厅水库旁边的怀来县,有一个地方叫土木堡。

当时蒙古有一个部族叫瓦刺,它的领袖叫也先。

也先带兵来打明朝,他的军事力量很强大,从几方面进攻,一方进攻辽东,一方攻打山西大同。

那时明朝的皇帝英宗是个年轻人,完全没有军事知识。

他相信太监王振。

王振也是完全没有军事知识的。

王振劝他自己带兵去抵抗,他就糊里糊涂带了五十万大军往当时正被瓦剌部队包围的大同跑。

还没有到那里,大同的镇守太监郭敬就派人来向皇帝报告,说那里情况很严重,不能去。

于是就班师回朝。

王振是河北蔚县人。

他想要英宗带着五十万大军到他家乡去玩玩,显显自己的威风。

刚出发,他又一想,五十万大军所过之处,庄稼不就全踩完了!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又不愿去了。

这样来回- -折腾,走到土木堡那个地方,敌人就追上来了。

当时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进入怀来城内坚守。

下面的将军也要求进城。

王振不干,命令部队就地扎营。

但是这个地方附近没有水源,不直于坚守。

结果五十万大军-下子被敌人全部包围了,造成了必败的形势。

在这个高地上呆了两天,五十万人没吃没喝。

到第三天他让部队改变营地。

部队改变营地,敌人就趁机冲锋。

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虏了,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造成了很严重的军事危机。

这是历史上最不光彩、最丢人的一次战争。

明景帝和于谦对于保卫北京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对人民是有功的。

景帝是个好皇帝,他的坟墓不在十三陵。

七、八年以前,我和郑振铎同志-起在颐和园后面把他的坟墓找到了,并重新修理了一下,作为-个公园。

明朝的迁都北京原因是什么

明朝的迁都北京原因是什么

明朝的迁都北京原因是什么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朝迁都北京这件事儿。

这可真是一个超级有趣又充满奥秘的历史事件呢!咱先来说说当时的大背景。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啊,那首都可是在南京呢。

南京这地儿,那可是好得很。

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得不得了。

可是为啥后来要迁都到北京去呢?这就有好多原因啦。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事方面的考虑。

在明朝那会儿,北方的边患那可真是个大麻烦。

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啊,就像一群饿狼似的,时不时就想南下抢掠一番。

北方边境就像是一个经常被敌人惦记的大仓库,得好好守着才行。

要是首都一直在南京,离北方边境那么远,这就好比是把家安在了安全的大后方,但是前面的仓库却没人好好看守。

这能行吗?不行啊!北方边境的士兵们在前线打仗,心里肯定会想:“皇帝老儿在南京舒服着呢,离咱这么远,能知道咱的苦吗?”而皇帝呢,在南京也不好及时指挥北方的战事啊。

这就像下棋一样,你要是棋手,可你离棋盘老远,你能下好这盘棋吗?所以啊,把首都迁到北京,就像是把指挥中心搬到了前线附近。

皇帝就能够更加直接地掌控北方的军事情况,士兵们也会觉得皇帝就在身后支持着呢,打起仗来那肯定更有劲儿了。

再说说政治方面的因素。

北京这地儿,在元朝的时候就是都城。

元朝虽然被明朝推翻了,但是北京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就像盖房子一样,这里已经有了个不错的地基,稍微修修补补就能用了。

而且啊,明朝想要更好地统治北方地区。

把首都迁到北京,就等于在北方地区扎下了一个大大的权力中心。

这就好像在一片大森林里,你要在北方这片地方也立起一个大大的旗帜,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是受中央统治的。

对于那些北方的官员和百姓来说,皇帝的都城就在身边,那感觉可就不一样了。

他们会觉得自己更被重视,更有归属感。

还有啊,朱棣这皇帝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棣原本就是燕王,他的地盘就在北方。

他就像一只北方的雄鹰,已经习惯了北方的天空。

他觉得北京才是他的根基所在。

他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

朱棣可能心里想:“我在北方这么多年,这里才是我大展宏图的地方。

明成祖迁都原因

明成祖迁都原因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刘岩(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庆阳745000)摘要: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其意义重大。

明成祖“靖难”取得政权后的第一个举措便是将都城由原来的南京迁往北京,究其原因,既有经济政治原因,也有军事以及历史原因,但探其根本还是由明朝经济政治发展的现状决定的。

迁都北京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而且有利于充实北方的边防力量,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有作为的皇帝,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他开创了明初永乐盛世。

在永乐朝,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

这个盛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成祖于公元1403年即位建元永乐,其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将原来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一个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都城位置的选择,往往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选择都城要充分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作为七朝古都的南京,建都优势不言而喻,首先,在经济方面:南京经过朱元璋多年的经营,经济繁荣,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京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同时江淮平原又是重要的产粮区,河流湖泊众多,交通便利,利于人口物资的集散,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就决定了南京作为都城可以承载的消费供给。

其次,在军事、地理方面;南京有长江天堑可凭借,地势险要,地处长江下游东南岸;北靠幕府山、乌龙山,东北以钟山、黄龙山、青龙山为屏障;南有岩山、牛首山;东南有紫金山,西邻长江天堑,诸葛亮曾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①南京地区还有秦淮河、金川河等河流环绕于城外,形成自然地护城河。

正如世人所说,南京“据龙盘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南京在经济上富甲天下、军事方面固若金汤、地形环境上“不倾之地”、山川秀丽,交通上四通八达,是作为都城的首选之地。

明朝的都城北京

明朝的都城北京

明朝的都城北京明朝的都城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古都。

作为明朝的首都,北京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本文将以简洁、通俗的语言,为读者介绍明朝的都城北京及其历史辉煌。

一、建都背景明朝的建都北京与朱元璋发动红巾起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纷乱战争后,决定将京师定在北京,并从1393年开始建设皇宫和城池。

这一决策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包括地理位置优势和对北方边防的重视。

二、都城规划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

皇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围绕着紫禁城展开,由内城、中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皇城的核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中城是官员和重要机构的驻地,而外城是市区和百姓居住的地方。

三、名胜古迹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展示了明代的繁荣与辉煌。

其中最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故宫和长城。

紫禁城作为明代皇帝的居所,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天坛是供奉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的场所,被誉为中国古代祈年之地。

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至今保存完好,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此外,明朝修筑的长城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四、社会生活明朝的都城北京人口众多,拥有繁荣的社会生活。

当时的北京是一个商业中心,各种店铺和市场遍布街头巷尾。

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商品,体验到都市的繁华与多彩。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戏曲表演、杂技、马戏等,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

五、科技与文化明朝的都城北京是科技和文化的繁荣之地。

当时的明朝,大力倡导文化教育,许多学府和书院在北京建立,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科技方面,明朝在农业、医学、造船、火药、冶炼等领域取得了很多进步,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衰落与传承明朝的都城北京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南京后逐渐衰落,但仍保持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

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

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

南京地震与明朝定都北京传统以为,明朝定都北京是因其地理位置及战略位置重要。

但是从永乐至正统年间,北京的地位并不稳定。

仁宗从南北转运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考虑,决定回都南京。

而此时南京频繁地震却改变了这一政治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从而使本有望回都南京的希望落空。

加之宣宗为太子时经历了南京最为频繁和严重地震的威胁,使其违背了仁宗的遗愿,没有回銮南京。

最后在明英宗正统六年定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迁都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不可随意为之。

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王朝迁都的记载。

公元前14世纪,因为黄河的频繁水患,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以逃避少数民族犬戎的侵袭;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到洛阳,以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此外,还有东汉、东晋、宋、金、元、明、清等王朝的迁都。

这些迁都对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迁都北京,从永乐至正统历经四代,近四十年的时间,跌宕起伏。

北京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从“行在”到“京师”、再回到“行在”、最后确定为“京师”的过程。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想法一出来时就伴随着很大的争议,但这些争议因为有了南京地震而停息。

明王朝最后定都北京,也不像有些学者所讲的那样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完成,而应该是在正统六年(1441)。

这一政治走向的出现,笔者以为是与南京频繁地震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将尝试从灾害的角度来探讨南京地震与明代定都北京的内在关系,以此来论述灾害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一、北京从“行在”到“京师”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下京师南京,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即明成祖。

永乐元年(1403)春,成祖下诏“以北平为北京”[1](P294)。

同年二月庚戌,“设北京为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改北平曰顺天府”[2](P79)。

同时“称北京为行在……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2](P883)。

浅谈明永乐迁都原因

浅谈明永乐迁都原因

浅谈明永乐迁都原因作者:潘玮钰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11期摘要:明朝创立初期,太祖出于内外因两个角度,将国都定在南京。

明成祖继位后,立即采取移民、挖河、建宫等举措,不久便将明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

迁都原因中北京优越的各方面条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根本上则是由朱棣的性格决定的。

关键词:迁都北京明永乐帝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都城的位置一直是一个关乎国家的宗庙社稷的大事。

明成祖朱棣时期将国都从物产丰饶、民生富庶的南京迁到从未被任何一个汉家大一统的王朝当过首都,却被许多北方游牧民族所倚重的幽燕之地——北京,几百年来引来的争论之声不断。

那究竟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迁都之路是否一帆风顺?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初,“明太祖分期淮右,首定金陵”。

当时的人给太祖上书,说到南京的地形,认为金陵自古以来是虎踞龙盘之地,是出帝王的所在,而且江南地区在宋代完成经济重心转移后经济实力大大超越了北方,所以在此定都就有了良好的后方基础,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太祖定都与此的重要原因。

此外,朱元璋本人是个沉着稳重的人,1358年,太祖问计于学士朱升,言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决策深受太祖赏识,终其一生也确实在践行,在《明太祖实录》中他本人也认为,虽然一个国家的规模大很重要,但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并非不重要。

于外而言,洪武五年,史书中不乏记载徐达等主要将领与蒙古作战的事迹,虽然其中不乏胜仗,但也有很多败仗,事实摆在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太祖也只能定都于此。

于内而言,就像成祖将北京视为老家一样,南京对于太祖来说也是龙兴之地,随他打天下的老部下也多为江淮人士,舍不得离开故土也是一方面原因。

所以,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正式地把南京作为新王朝——明朝的首都。

靖难之役后,永乐元年,成祖以北平为北京,后又改北平为顺天府,与当时太祖改集庆为应天府遥相呼应。

为了迁都北京,成祖从继位起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移民”。

论明成祖迁都北京原因

论明成祖迁都北京原因

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摘要:作为统治中心及政权存在的重要外在标志之一,一国都城的选择和营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成祖高瞻远瞩,迁都北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汉族皇帝。

明成祖之所以迁都北京,既有政治、经济上的考虑,也有军事上和地理位置上的选择。

关键词:迁都明成祖北京一、北京能成为都城的历史条件封建社会历代君主对于建国定都莫不注意其地理形势。

在冷兵器时代,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者政权的安全和稳固。

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确实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北京地区的形势非常险要,东、北、西三面的奇峰峻岭,是北京的天然屏障。

而且水甘土厚,物产丰富,有利于长期据守。

北京在历史上有着被作为都城的传统。

最早在武王伐纣之后,封帝尧之后与蓟,北京开始作为方国蓟的都城。

前燕慕容氏以蓟为都,前后八年,时间虽短,但却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北京建都的历史信号。

辽朝以燕京为陪都。

北京在金代正式成为皇都,为北中国的政治中心。

从此,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

金朝衰微,蒙古崛起,1272年忽必烈定都北京。

从此,北京取代长安、洛阳等古都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以上事实说明北京完全具备作为都城的基本条件,表明了明成祖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是具有一定历史根据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政治原因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承其父志,其父在早年统治时期就有迁都意愿,后不了了之,其子完成了他的心愿。

洪武帝朱元璋起自平民,依靠出众的才能,很快在各地起义中独树一帜。

1356年,他率军攻下集庆后,将其改名为“应天”,但当时只把它作为临时的栖身之所。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准备由南京迁都北平。

但他迁都并不完全是继高皇先志。

明成祖是由燕王身份入主中原,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

成祖的权臣宿将久居燕土,产业恒定,愿意明都北迁。

迁都北平易于得到他们的支持。

而他发动的“靖难之役”使江南各阶层人士多罹其祸,且建文帝下落不明,一时复仇事件迭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明朝迁都北京原因
燕王朱棣运用已逝父皇朱元璋授予诸藩王的特权,以“清君侧,诛齐泰”为名,经过1399年至1402的靖难之役,打败建文帝,改元称帝,是为明成祖。

次年即改北平为北京,调用约80万能工巧匠,由木工蒯祥主持,历经19年的大规模营建,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诸司保留。

明成祖之所以迁都北京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具体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政治重心和军事重心的契合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明初定都南京,财赋供给丰裕,人口众多,达成了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和谐,但也留下了远离军事中心北平的后顾大患:1368年8月徐达、常遇春统率大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但实力尚存,蒙古贵族退回到蒙古高原,继续统治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并经常派骑兵南下袭扰劫掠明朝北部边境。

为防止北元进攻,朱元璋封诸子为王镇守北方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

鉴于蒙古兵时常出没塞下,北边藩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

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燕王、晋王权力尤大,燕王朱棣拥兵10万,晋王带甲8万,革车6000,大将冯胜、傅友德的“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军务大者始以闻”。

关于这件事,郑晓的《今言》有载:“国初都金陵。

以西北戎之故,列镇分封,似乎过制……今考广宁辽王、大宁宁王、宣府谷王、大同代王、宁夏庆王、甘州肃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

而长陵时在北平为燕王,尤英武。

稍内则西安秦王、太原晋王,亦时时出兵,与诸藩镇将表里防守。

”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都有虏患。

朱元璋于此分封九个儿子,统兵御虏。

天下的军权,多半都在自己的儿子们手上,所以,生性谨慎的郑晓也微讽“似乎过制”。

这九位亲王,都曾经与虏敌交过手。

但真正对稳定北方控制强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时为北平燕王的朱棣。

”常年镇守、经营军事重地北平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精兵,为他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九五之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成祖即位后,也进行削藩,北部边防消弱。

西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南下骚扰边境。

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又避免重蹈覆辙,他采取了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从而实现了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的统一。

此举造成了明代独特的“天子守边”的局面,防备边臣拥兵自重。

“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在封建社会,没有比兵权牢牢地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更能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皇权至高无上的了,包括父子亲情。

虽然定都北方远离经济重心,但可以通过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改善交通,钱粮北运来妥善解决。

二、北京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战略上,是御外敌与国门外的兵家要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漫长的时期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中原文明都领先与周边,因此,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建都,绝大部分都在北方,而建都江南的屈指可数,仅有金陵、杭州、扬州等处,并且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

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

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

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
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

明初,虽然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特别是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剌部不断南下扰扰边境,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北京对对付东北“虏患”更具有地理优势;政治上,定都北京,对经略辽阔的北方也十分有利。

经济上,北京算是一个从农业区到牧业区的一个边防重镇,因为首都在边境而必须保证稳定,而边防的稳定有力地掩护了大后方南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三、趋利避害,别开生面
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

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

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

而北京既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又远离南方亲建文帝的势力。

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四、北京备受政治家的青睐
明成祖在北平曾住了二十多年,对其深有感情,他委实不喜欢南京,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从永乐七年开始,就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

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

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

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

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

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

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

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

当北京的建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

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

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让部院大臣与科道言雨中跪辩,并杀了坚决反对迁都的萧仪等几个人,表明了自己哪怕老天爷震怒,迁都也不容置疑得决心。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

他的儿子仁宗继位。

仁宗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

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

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

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

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

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

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

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