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染色体带型分析》课件

自动化与智能化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染色体带型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
化,提高分析速度和准确性。
高通量与快速检测
开发高通量、快速检测的染色体带型 分析技术,满足大规模临床和科研需
求。
分辨率提升
提高染色体带型分析的分辨率,以便 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变异和异常。
染色体带型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染色体带型观察与拍照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 带型特征。
拍照记录
使用显微摄影设备对染色 体进行拍照记录。
图像分析
对拍摄的染色体照片进行 分析,提取染色体的特征 信息。
染色体带型分析结果解读
结果解读
根据染色体的特征信息,对其进 行分析和解读。
异常染色体的识别
识别异常染色体,并分析其对疾病 的影响。
如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增多、 次缢痕增长或缩短等,可能与某 些遗传性疾病相关。
染色体带型异常与遗传性疾病的关系
唐氏综合征
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导致智力低下、生长 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等症状。
威廉姆斯综合征
由于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心 血管疾病、智力障碍等症状。
克氏综合征
由于X染色体部分缺失或结构异常,导致男性生殖 器官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症状。
进化关系,为物种保护和改良提供依据。
在法医学领域,染色体带型分析也被用于个体识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中, 通过对个体的染色体带型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个体身份和亲缘关系 。
02
染色体带型分析的基本原 理
染色体显带技术
1
染色体显带技术是通过特定的染色方法,使染色 体呈现出深浅不同、明暗相间的带纹,以便于对 染色体进行分析和识别。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a7e19c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9.png)
实验十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的C带、G带分带技术和方法。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显带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Giemsa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C带、G带、N带、Q带、T带等不同技术。
C带(组成异染色质带):C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带(Giemsa带):显示染色粒,G带分布于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
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G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
因此,G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R带(反带):与G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染色效果相反。
N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C带和G带,本次实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一)材料大麦(Hordeum spp.2n=14)的种子、蚕豆(Vicia faba 2n=12)的种子、洋葱(Allium cepa 2n=16)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二)器材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秤(200g) 、量简(50ml、100ml、1000ml、10m1) 、烧杯(200m1) 、容量瓶(1000m1) 、棕色试剂瓶(200m1)、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三)试剂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α-溴萘、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45% 醋酸等。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植物显微技术大总结绝版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核型:指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2、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体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染色体带型。
3、核仁形成区(NOR):即核仁组成区或核仁组织者,是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含有指导rRNA合成的基因。
4、染色体基数:在系统发育范畴内,在整倍多倍体系列的属中,包含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
5、细胞周期: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处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到下一次再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之间的时期。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6、随体(SAT):指在染色体的一端由微细的纤维结构连接起来的球形或椭圆形的染色颗粒7、B染色体:B染色体又称副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或额外染色体。
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和大小变化很多。
8、A染色体:指真核细胞染色体组的任何正常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它是相对于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而言的。
A染色体在遗传上是重要的,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繁殖是必需的。
其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对机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
10、Ag-NOR技术:银染法。
原理是由于转录的rDNA部分有丰富的酸性蛋白,它们具有S-H键和S-S键,容易将Ag+还原为Ag的颗粒,从而在活性的核仁形成区镀上银,呈现为黑色的区域。
分带技术:可以显示染色体内部结构分化的技术。
核型: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 1) : 98~ 102 Guizho u A g ricultur al Sciences
1. 5 材料的染色 对材料的染色是指用颜料对材料进行处理, 仅使
染色体染色, 而染色质不染色或染色很淡, 以便观察和 分析。可分为常规染色法和分带染色法。
1. 5. 1 常规染色法 常规染色法是指用颜料对材料 进行处理, 染色体被染成一致的颜色。主要方法如下:
( 1) 醋酸洋红溶液染色[ 2, 3, 32] : 此法简单易行, 较为 常用。先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 用不锈钢刀片切去根 冠和伸长区, 留下分生区, 然后加一滴醋酸洋红, 待根 尖被染至暗红色时, 进行常规压片。如果想使染色的 效果更好, 可以在压片后置于酒精灯上加热数秒, 但不 能使染液沸腾。如染色过深, 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适量 45% 的醋酸, 另一侧用滤纸吸取染 液, 以达到褪 色的目的。
第1期
刘永安 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99
速度较慢, 需处理较长的时间。进行预处理时所用的 化学药剂及主要方法如下:
( 1) 用低 浓度的 秋水仙 素溶液 对材 料进行 预处 理 。常用浓度 为 [ 4, 16, 20, 26, 30, 31, 84, 82, 85] 0. 01% ~ 0. 2% 。 秋水仙素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秋水仙素用量过大或处 理时间过长, 会引起染色体收缩过度或产生多倍体, 而 且秋水仙素的价格较贵。但由于用秋水仙素进行预处
染色体带型分析

显示染色体带的过程称为染色体显带.
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整条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如Q带和G带
染色体局部的显带技术
J带和C带.
Q带
荧光染料氮芥喹叶 优点:受制片过程和热处理的影响较小, 制片效果较好,带型鲜明 缺点:荧光持续存在的时间很短 ,必须有荧 光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
G带
注意事项
本实验是一个带有障碍性的实验,种子 萌发时的水分、温度控制不好,预处理
不充分,解离时没有严格按要求做,压
片技术不过关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
导致实验失败。
作业
完成一种植物根尖制片和保存细胞图象 对染色体图片进行核型分析:列出测量结果、 排列好核型图、绘模式图
实验10 染色体带型分析
对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酶解,酸、碱、 盐等处理,并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 在其长轴上显示出一个个深浅、宽窄不同的横 纹,这样的横纹就叫做染色体的带
各染色体上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深浅
及排列顺序相对稳定,为鉴别染色体的形态提
供依据,也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提供新
先经盐,碱,热,胰酶或蛋白酶,尿素及去垢剂 等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 优点:G带在各条染色体上显出的带型和Q带 型基本相同 ,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性 G 显 带
人类G显带染色体模式图
C带
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将中期染色体先经盐酸,后经碱(如 氢氧化钡)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 显示的是紧邻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
C带的形成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 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 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复性, 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 这种差异反映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4种栽培大麦染色体组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分析

4种栽培大麦染色体组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分析陈全战;杨平【摘要】对栽培大麦4个品种的染色体组型和C-分带带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的染色体C带的分布在数目和强弱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大麦品种同一序号的染色体表现不同程度的C-带带型的多态性.【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3)003【总页数】6页(P57-61,67)【关键词】栽培大麦;核型;C-分带;多态性【作者】陈全战;杨平【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17;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P43大麦(Hordeum vulgare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einae)大麦属(Hordeum),广泛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1].大麦具有早熟、耐旱、抗盐碱、抗黄矮病、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等性状[2].大麦还兼具食用、饲用、酿造以及医药等多种用途,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3].目前在生产上应用广泛的大麦1号、大麦3号、驻马店3号和青稞各有其优良性状.驻马店3号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利用驻8909作母本,TG4为父本杂交,多年连续选择培育而成的.该品种耐寒性好,耐湿性强,高抗三锈、白粉、条纹赤霉病,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示范表现较好[4].如果将这些品种进行杂交形成一些超亲组合或农艺性更好的新品种,那对大麦的生产将有重大的意义.而亲本染色体的准确辨认,可为大麦的杂交育种和遗传研究奠定基础.只要掌握亲本染色体带型的基本特征,用染色体分带的方法,能准确地区分杂交后中染色体的组成[5].传统的染色体鉴定是依靠染色体的形态,其中包括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的位置(臂比)、随体的有无和大小等来进行的[6,7],即核型分析.但核型分析的结果往往受染色体所处分裂时期、前处理条件以及压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差.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可靠的染色体直接鉴定技术.上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了一种细胞学技术—染色体分带,包括C带、N带、G带等.最早将C带技术引入大麦染色体显带的是丹麦的大麦染色体专家Linde-Lauresen,1975年用改良的BSG-C带技术研究了普通大麦Emir的染色体,得到了比较清晰的染色体C带带纹[8].我国仅对啤酒大麦和栽培大麦的少数品种的Giemsa C带以及C带与N带的比较[9-13]研究有过报道.而栽培大麦1号、栽培大麦3号、驻马店3号的C带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文对栽培大麦1号、栽培大麦3号、驻马店3号和青稞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带型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大麦染色体C带多态性,为大麦杂交育种提供细胞学选择标记.1.1 材料栽培大麦1号(8612-06)、栽培大麦3号(8742-02)、栽培大麦驻马店3号由河南大学李锁平教授提供.青稞由青海省农科院粮作所提供.1.2 方法1.2.1 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片参考陈全战(2002)方法[14].种子在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置23℃温箱中发芽.种子露白后,移至4℃冰箱中处理24h,剪根前一天中午移至23℃培养箱中培养,待根长约1~2cm时,于剪根前1~2h升温至28℃,剪取2条根置盛冰水的指形管中,然后连同指形管一起在0℃冰水中处理22~24h.冷处理过的根尖吸去多余的水分,用卡诺氏固定液(3份无水乙醇∶1份冰醋酸)固定.在3—5℃冰箱中保存2—7d,即可制片.制片时取出根尖,用刀片切取根尖生长点部分置载玻片上,用45%醋酸直接压片.相差显微镜下预检后,取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制片放入-70℃冰箱中冷冻.1.2.2 染色体Giemsa C-分带参照Gill等(1991)方法[15],经过45%醋酸直接压片的染色体制片置-7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30min以上,迅速揭去盖玻片后,置无水乙醇中过夜.第二天处理前取出,气干.然后在60℃0.2 NHCl中处理2.5min.用水冲洗;在Ba(OH)2饱和液中于室温下处理7 min.再用水将Ba(OH)2冲洗干净,放入60℃的2 X SSC溶液中处理60 min.然后将载玻片直接转入用1/15M的2份Na2HPO4+1份KH2PO4缓冲液稀释的Giemsa染液中染色至适度,将制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气干后滴二甲苯,盖上盖玻片在油镜下观察并照相.1.2.3 染色体编号参照Linde-Laursen[9]、Noda[16]、李懋学[12]、陈瑞阳[17]等采用的大麦组型排列进行染色体编号.2.1 染色体组型2.1.1 同一大麦品种染色体的核型特点分析栽培大麦1号(8612-06)的染色体从1号到6号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7号是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并且还有随体(图1,表1).栽培大麦3号(8742-02)的染色体全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是一个较为对称的组型(图2,表2).驻马店3号的染色体与栽培大麦1号(8612-06)的相似,但也有差异.从1号到6号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7号是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6号和7号有不同的随体(图3,表3).青稞大麦的染色体与以上几种栽培大麦相似,但也有差异.从1号到6号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7号是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6号和7号有不同的随体(图4,表4).2.1.2 不同大麦品种染色体核型特点比较栽培大麦1号(8612-06)、栽培大麦3号(8742-02)、驻马店3号和青稞的染色体从1号到5号都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没有明显差异.6号染色体和7染色体具有随体,栽培大麦1号(8612-06)、栽培大麦3号(8742-02)和驻马店3号的7号染色体都是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而青稞的7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由于照片放大的倍数不一样,只能比较相对长度和臂比.相对长度的变化范围最小的是栽培大麦1号(8612-06),其次是栽培大麦3号(8742-02),然后是青稞,最后是驻马店3号(表5).2.2 Giemsa C-分带不同大麦品种同一序号染色体的带型特点比较从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中可以看出:不同大麦品系同一序号染色体Giemsa C-带在带的数目和强弱存在明显差异.1号染色体的C-带带型各品种差别较大,但均具有短臂着丝粒带.栽培大麦3号(8742-02)和青稞的短臂上各有一条中间带,而其他品种没有中间带.栽培大麦1号(8612-06)和青稞则各有一条末端带.在长臂上,除栽培大麦3号(8742-02)外其他品种均有着丝粒带,栽培大麦1号(8612-06)有一条中间弱带,栽培大麦3号(8742-02)有一条中间带,而青稞有一条末端带.2号染色体除了在短臂上都有着丝粒带以外,各品种有明显的差异.在短臂上,栽培大麦1号(8612-06)和青稞各有一条中间带,驻马店3号和青稞则各有一条末端带.在长臂上,栽培大麦1号(8612-06)和青稞各有着丝粒带,但栽培大麦1号(8612-06)还有一条中间带.栽培大麦3号(8742-02)有一条末端带,而青稞则有两条中间带.3号染色体在短臂上,四个品种都有一条着丝粒带,驻马店3号还有一条中间带和一条末端带,栽培大麦1号(8612-06)有一条中间带.在长臂上,差别较明显,栽培大麦3号(8742-02)、驻马店3号和青稞都有着丝粒带.栽培大麦1号(8612-06)有两条中间带,一强一弱;驻马店3号只有一条中间带,青稞也有一条弱的中间带.4号染色体的强带分布相对集中,且着丝粒带都为强带.在短臂上四个品种都一条强的近着丝粒中间带.但青稞在着丝粒远端还有一条弱带.在长臂上各有一条靠近着丝粒的中间带.5号染色体,在短臂上除了驻马店3号有一条弱中间带和一条末端带外,四个品种都有一条着丝粒带.在长臂上,驻马店3号和栽培大麦1号(8612-06)各有一条着丝粒带,而栽培大麦3号(8742-02)和青稞则一条靠近着丝粒的中间带.6号染色体都有随体.在短臂上,栽培大麦1号(8612-06)和栽培大麦3号(8742-02)都各有一条近着丝粒带,而驻马店3号有一条弱的中间带和一条末端带,青稞则只有一条末端带.在长臂上,都有近着丝粒带,栽培大麦8612-06有两条中间带,而驻马店3号和青稞各一条中间带.7号染色体都有随体,四个品种都有一条着丝粒带,但带纹差异明显.在短臂上,栽培大麦1号(8612-06)还有一条中间带;青稞除了有一条中间带外,还有一条末端带;栽培大麦3号(8742-02)则只有一条末端带.四个品种都有一条着丝粒带,在长臂上,栽培大麦1号(8612-06)还有一条中间带;而栽培大麦3号(8742-02)还有一条末端带;驻马店3号除了有一条着丝粒带外,还有一条的中间带和一条末端带,青稞则只有一条弱的中间带.4个栽培大麦品种染色体组型在从1号到5号基本相同.同一序号染色体C-带有相同之处,即在短臂上都有一条着丝粒带.但在带的数目和强弱存在明显差异.从带纹可以看出1号到5号的染色体的C-带差别很大.这再一次说明了C-分带的优越性.4个大麦品种染色体组型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带型具有品种的特异性.核型分析是对一个物种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础,对一些染色体形态不规则的物种进行核型分析时,仅仅依靠其染色体的长度和臂比特征来做配对分析就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植物染色体的C-分带显示的部位主要是组成型异染色质,它们主要由分布在染色体末端和着丝粒附近的DNA重复序列组成,染色体的C-分带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较为稳定,不同物种的染色体C-分带带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染色体的C-分带可以进行物种的鉴别[18].4个栽培大麦品种染色体C-带的差异性,说明了这4个栽培大麦品种染色体C-带的多态性.这与1975年Weimarck[19]在黑麦染色体中,1982年Seal[20]在小麦染色体中和1997年王祖秀等[13]人在啤酒大麦染色体中观察到的C-带多态现象很相似这再一次说明了C-分带的多态性.植物染色体C-分带的带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物种之间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4个栽培大麦品种染色体C-带的差异性,可能与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C-带的差异性从染色体水平揭示4个栽培大麦品种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大麦的进化提供了依据,也为育种提供了细胞学标记.【相关文献】[1]钟冠昌,穆素梅,张正斌.麦类远缘杂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李尉霞,齐军仓,张莉,王瑞青.大麦的耐盐性研究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06,24(4):42-44.[3]陈晓静,陈和,陈健,沈会权,徐相宏.推进大麦生产的意义及利用价值的讨论[J].大麦科学,2003,3:7-9.[4]翟德昌,孟祥锋,王树杰,朱统泉,翟红然.驻大麦3号高产高效特点及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3,1:40-43.[5]张毓芳,袁妙葆.大麦染色体分带技术德研究和应用[J].大麦科学,1994,3:1-4.[6]Darlington C D.Recent advance in cytology[C].J&A Churchill Ltd.1973,30-31.[7]李国珍.染色体及其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171-187.[8]Linde-Laursen I[C].Hereditas,1975,81:285-589.[9]丁毅,宋运淳.大麦染色体G,C,N显带及银染的比较[J].科学通报,1991,36(6):456-459.[10]彭正松,汤泽生,任正隆.大麦染色体带与带的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13(4):280-285.[11]马昭才,李锁平.栽培大麦染色体组型和Giemsa带核型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 6-10.[12]李懋学,商效民.栽培大麦矮杆齐的染色体组型和Giemsa C-带带型[J].遗传,1981,3(2):31-33.[13]王祖秀,彭正松,苏智先.啤酒大麦染色体Giemsa C带核型比较分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4):305-310.[14]陈全战,元增军,冯祎高,王苏玲,陈佩度.利用离果山羊草3C染色体诱导簇毛麦4V染色体结构变异[J].遗传学报,2002,29(4):355-358.[15]Gill B S,Friebe B,Endo T R.Standard karyotype and nomenclature system for description of chromosome bands and structural aberrations in wheat[J].Genome,1991,34: 830-839.[16]Noda K,Kasha K J.A modified Giemsa C-banding technique for Hordeum species [J].Stain Technology,1978, 53(3):155-162.[17]陈瑞阳.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染色体图谱[M](第三册).科学出版社,2003.[18]葛荣朝,赵宝存,沈银柱,黄占景,赵茂林.多枝赖草的C-分带与核型分析[J].中国草地.2004,26(3):72-74.[19]Weimarck A.Heterochromatin polymorphism in the rye karyotype as detected by the Giemsa C-banding technique[J].Hereditas 1975,79:293-300.[20]Seal G A.C-banded wheat chromosomes in wheat and triticale[J].Theor Appl Genet.1982,63:39-47.。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定量细胞化学方法。即根据细胞核、染色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学特性去鉴别染色体。如DNA含量的差别,一般能反映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因此可作为组型分析的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有助于探明染色体组的演化和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对于遗传研究与人类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也非常重要。
三、实验材料 :
要求染色体分散良好,无重叠或重叠很少,着丝粒、随体等形态清晰可辨。
小麦、人等有丝分裂中期标本和显微摄影所得放大照片。
பைடு நூலகம்
仪器用具:显微镜(附摄影装置)、冰箱、恒温水浴锅、135胶卷、载玻片、盖玻片、剪刀、浆糊、镊子、白纸、解剖针、刀片及毫米尺。
01
药品试剂:无水酒精、70%酒精、冰乙酸、碱性品红、苯酚、甲醛、山梨醇、对二氯苯、1N盐酸、0.05%秋水仙碱。
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剪贴:将上述染色体按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上,粘贴时,应使着丝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构成核型图。
要求:染色体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着丝粒排在同一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可单独排列。
编号 1 2 3 4 5 6 ……
五、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1.测量:在已放大的照片上对染色体进行测量和描述,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臂率=长臂/短臂 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 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相对长度=每一个染色体的长度/总长度 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性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3.染色体排列: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的单独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实验程序
• 1、测量图片上的每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 进行核型分析。
• 2、分析每条染色体C-带位置。 • 3、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对应的C-带是否纯
合,即在某一特定位置相配对的两条染色 体是否都具有带纹,带纹大小、染色程度 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按杂合计。
• 4、各染色体C-带带纹的着色程度。
[重要实验步骤]:
• 在观察染色体C-带型时,同时要考虑染色体长度、 着丝粒位置等核型特征。
[实验注意事项] :
• 带型辨别是要考虑到因制片、分带处理而导致的 带型可能出现的变化。另外染色体排队时也要从 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 粒排在一条直线上。
例如
节节麦C-带
排队: 模式图:
实验六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染色体带型分析的有关概念。 2、了解染色体C-带显色技术。 3、学会植物染色体C-带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 了,生物的外在性状必然发生变化。染色体数目 的变化比较容易察觉,但是染色体结构和组成成 分的变化就比较难以发现。染色体显带技术使不 可察觉的染色体结构和成分变化转变为可以定量 表述的带型变化。
小带。
[作业] : 1、绘出黑麦染色体带型模式图,对每条染色体带型
进行描述,写出带型图公式。
2、植物C带包括哪几种带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纸、圆规、铅笔等。
四、实验说明
植物C带主要包括四种带型:
1、着丝粒带(centromeric band,C),是指着丝 粒及其附件的带。
2、中间带(intercalary band,I),分布于染色体 着丝粒至末端之间的带。
3、末端带(telomeric band,T),位于染色体的 末端的带。
• 作为细胞分类学指标,染色体C-带核型可以从不 同层次上反映其生物类群间的分类关系。染色体 C-带在同一属内有一明显而恒定的C-带结构模式, 往往构成“标志性C-带带纹”,由此可以进行属 级分类单元的比较。
三、仪器与材料
材料:经C-分带技术处理得到的黑麦染色体的图片。 器具: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
在同样的处理程序下,染色体组中各染 色体C-带带纹上存在恒定的深浅不同的着 色反应,它表示C-带结构异染色质在质上 的差异。可以四级表示法:特强:染色极 深;强:染色较深;中:染色程度中等; 弱:染色极淡。
• 5、根据以上C-带各项统计结果,描述各染 色体的C-带特征,并据此绘制出黑麦染色 体C-带带型示意图。
4、核仁缢痕带(nucleolar onstriction band,N), 是指核仁染色体特殊的带型,位于核仁组织中心 区。
C带分类方法: 1、完全带类型:处理染色后,同时出现四种
带型。
2、不完全带类型:只显示三种以下的带类别。 a CIN型:缺乏末端带类型。 b CTN型:不具有中间带类型。 c TN型:只有末端带和缢痕带。 d N型:只有缢痕带。
对各染色体的描述
1D:短臂具有端带及亚端带,长臂具有两条不太明显的中间 带。
2D:短臂具有端带及明显的近着丝粒带,长臂具端带及两条 小的中间带。
3D:短臂显示端带及亚端带。 4D:短臂具有端带及近着丝粒带,长臂具有1条明显的特征
带。 5D:是节节麦中唯一一组随体染色体,短臂具有端带和1条
中间带,随体经C-分带后不易观察。 6D:为等臂染色体,长臂及短臂各具有1条明显的中间带。 7D:长臂具有端带,长臂和短臂上具有近端带及不太明显的
• 染色体分带技术:染色体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 后,再进行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带纹 (band)的方法。
• 染色体分带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 色带分布在整个染色体和长度上,如Q、G和R带; 另一类是局部性的显带,它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带 或结构染色,如C、T和N带等。
• 其中C-带主要显示着丝粒附近的异染色质,故称 为C-带,其他异染色质均可显示。染色体经酸 (处理HC后l),、再碱以[BGai(eOmHs)a2]染和液缓染冲色盐而溶显液示(的2带×型SS。C) 它包括染色体C-带结构特征、C-带位置、染色强 度,异染色质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