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周婷婷;仝巧云【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21)12【摘要】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characterized by chronic inflammation affecting the colonic mucosa, that can extend to the whole large bowel. While the precis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UC are not known, sufficient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to suggest that it results from a complex interplay of genetic, environmental, and immunologic factors. Immune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but genetic factors and mucosal barrier have been paye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about the etiology of ulcerative colitis.%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年来难治病例逐渐增多.目前认为,UC主要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及其他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遗传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失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研究UC的发病机制有望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总页数】4页(P1163-1166)【作者】周婷婷;仝巧云【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3;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3;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相关文献】1.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J], 弓艳霞;唐艳萍;牛薇;刘思邈;徐阳2.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何晓瑞3.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J], 刘西洋;梅浙川4.免疫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龚建萍;李倩;赵述芳5.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J], 甄建华;黄光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715-1471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2057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韩立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9日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且易迁延反复。
西药治疗UC 存在价格高、耐药等弊端,因而中药对治疗UC 有着独特效果和优势。
四神丸作为肾泄之名方,具有补涩并用,脾肾同治的特点,直切UC 脾肾阳虚之病机,能通过防止上皮细胞凋亡过度、修复肠黏膜破损、调节肠道菌群、抗炎抗氧化等起到治疗UC 的效果。
本文将近年来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展开综述,为临床上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四神丸,脾肾阳虚,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Sishen Pill in Treating Ulcerative ColitisLichao Han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Aug. 19th , 2023; accepted: Sep. 14th , 2023; published: Sep. 19th , 2023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refractory disease with unknown etiology. The disease is complicated and easy to be prolonged and repeated. Western medicine has disadvantages such as high price and drug resis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UC, s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unique effects and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UC. As a famous prescription for kidney discharge, Sishen pil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inforcing astringency and treating spleen and kidney simultaneously. It can directly cut the pathogenesis of spleen and kidney Yang deficiency of UC, and has the effect of treating UC by preventing excessive apoptosis of epithelial cells, repairing intestinal mucosa dam-age,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韩立超of Sishen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recent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KeywordsSishen Pill,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 Yang, Ulcerative Coliti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Janus 激酶抑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高建淑高鸿亮#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二科(830054)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Janus 激酶(JAK )是非跨膜型的酪氨酸激酶,在许多参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途径中起关键作用。
JAK‑STATs 信号通路是一条由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免疫调节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JAK 抑制剂是一种小分子药物,可以口服给药,相对便宜,有望成为UC 治疗的新靶点。
本文就小分子JAK 抑制剂在UC 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Janus 激酶类;疗效;安全性Progress of Research on Janus Kinase Inhibitors in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GAO Jianshu,GAO Hongliang.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orrespondence to:GAO Hongliang,Email:*************************.cn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UC)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and its etiologyand pathogenesi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Janus kinases (JAK)are non‑transmembrane tyrosine kinases that play a key role in many immune ‑related cytokine signaling pathways.JAK ‑STATs signaling pathway is a cytokine ‑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which is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poptosis and immune regulation.JAK inhibitors are small molecule drugs that can be administered orally and are relatively inexpensive,therefore,JAK inhibitors may become a new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UC.This article reviewe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mall molecule JAK inhibitors in treatment of UC.Key wordsColitis,Ulcerative;Janus Kinases;Efficacy;Safety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4.006*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D01E25)#本文通信作者,Email:*************************.cn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以结肠和直肠累及为主,病变常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以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特征[1]。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 因病 机
脾虚型 , 治宜疏肝理气 、 健脾 调 中, 以痛泻要 方合 四逆散加 减; 阴血亏虚 型 , 治宜 养血 滋 阴、 益 气健 脾 , 驻 车 丸合 四君 子汤加减 ; 血瘀 肠 络型 , 治 宜活 血 化瘀 、 理 气 通络 , 少 腹逐
瘀 汤加减。
采用 免疫 抑制 剂 、 水杨酸制剂 、 肾上腺皮 质激素 等等 , 虽有
一
定疗效 , 但存 在 的不 良反应 较大 、 价 格也 比较 昂 贵。 中
医在整体观念 与辨 证论 治 的指导 下 , 采取 辨病 、 辨 证相 结 合 的模式 , 治疗 手段 因人 而异且 具有 疗效 确切 、 毒副作 用 小、 复发率低等特点 ,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现将 研究进 展概
豆蔻 、 五 味子 等 ) ; 肝郁 脾虚 型 , 治 以痛泻 要方 加 味 ( 陈皮 、 白术 、 白芍 等 ) ; 气 滞 血瘀 型 , 治 以少腹 逐 瘀 汤加 味 ( 蒲 黄
炭、 五灵脂 、 当归等 ) 。陈治水 等 将 本 病分 为 6型论 治 : 大肠 湿热型 , 治宜 清热 化湿 、 调 气行 血 , 芍 药汤 加减 ; 脾 胃 气虚型 , 治宜 健脾 益气 、 升 阳除湿 , 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 脾 肾 阳虚型 , 治宜 温脾 补 肾 、 涩肠 止泻 , 真人 养 脏 汤加 减 ; 肝郁
山西 中 医
2 0 1 3年 5月第 2 9卷第 5期
S H A N X I J O F T C M M a y .2 0 1 3 V o 1 . 2 9 N o . 5
・ 5 3・
中 医治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研 究进 展
文 0 媛 苏娟 萍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Ve sh t ci ] u A【等通过研究发现 ,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的凋亡加速 ,特别是活动期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 明显 增加 与溃疡性结肠炎 的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吴焕淦[ 电镜 6 ] 在 下观察发现 UC模型组大 鼠结肠组织出现大量 的凋亡细胞 ,同
时细 胞 器 也 发 生 浓 缩 ,有 些 已形 成 了凋 亡 小 体 ,经 过 隔 药灸 与 电针 气 海 、关 元 穴 治 疗后 ,这 些 情 况 发 生 显 著 的 改善 ,不 仅 在 形 态 学上 细 胞 结 构 的变 化 没 有 模 型 组 典 型 ,而 且 发 生 凋 亡 的 细 胞 数 目也 有 所 下 降 。在 此 基 础 上 ,采 用 流 式 细 胞 仪检 测 结肠 组
果发现 电针 、 隔药灸天枢穴能够有效减轻 UC 模型大 鼠结肠组
织 的炎 症 和 损 伤 程 度 , 促 进 结肠 粘 膜 溃 疡 的修 复 ,提 示 电针 、 隔药 灸 天 枢 穴 UC有 一 定 的治 疗 作 用 。 越来 越 多 的证 据 提 示 , UC 发 病 中 结肠 组织 上 皮 细 胞 的凋 亡 明显 增 多 。Gado E3 u i 【 】 和
关。 杨顺益 通过观察 3 5例 U 患者经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C 前后 ,用免疫酶法对 T 淋 巴细胞亚群 的变化进行 了解 ,结果
发 现 治疗 前 患者 C 8 D +明显 低 于 正 常 ( l .1 ,C 4 /D8 尸 OO ) < D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U C真正病 因尚不清楚 , 多种因素可能促进这种疾病 的发
生和发展。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 物学研究 的发展使本 病在 病因
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1 环 境 因素
U C患者和 1 6 8 例健康对照人群的 N F K B 1 基因  ̄ 3 7 7 4 9 6 3 C > G
和r s l 1 7 2 2 1 4 6 A>G的多态性 , 其研究 表 明在  ̄ 3 7 7 4 9 6 3 C>G 位点 , U C组 G G基 因型和 等位基 因频率 均 明显 高于 对照组 ,
受多种因素影响 , 包括免疫 细胞及其 活化水平 , T N F一 启动 子区域 的单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的遗传多态性有显著关系 。
3 . 2 细胞免 疫 : 树 突状 细 胞 ( D C) 是 专 职 的抗原 提 呈 细胞 ( A P C ) , D C通过 T O L L样 受体 ( T L R s ) 识 别微生 物作 出反应 , D C对 T L R s 表达上调 ; 在正常对照组 , 肠道上皮 D C几 乎不表 达T L R 2和 T L R 4 ; 而在 U C中 D C对 这两种 T L R s高度表 达 。 结肠黏膜 D C浸润的频率 与 U C活动性炎症 的严重性 呈正相
N F K B ) 位于人类第 4号染 色体( 4 q 2 4 ) 上, 编码转录抑制 因子 , 其被剪切并结合 亚单位 , 即N F K B 。N F K B是在进 化学上 高度 保守的一种转录 i n z i , 在免疫反应 、 细胞生长 、 病毒感染 及包括 U C在 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 中起 重要作用 。郭俊宇 等 采 用 聚合酶链反应 一限制性 片段长度 多态性方法检测 了 1 4 9例
盐作用于肠黏膜细胞引起 的 , 也可能是 蛋 白质功能 和抗 原性
的改 变 间 接 引 起 。
作为U C的易感遗传标记 。
2 . 4 白细胞 介 素 1 3基 因多态 性 : 1 白细胞介 素 ( i n t e r l e u k i n , I L ) 1 家族 由三种同源性蛋 白质组成 : I L—l o 【 、 I L一1 B和 I L~1
3 。 1 自身免疫 : p A N C A( 核旁 型抗 中性 粒细胞 胞质 抗体 ) 是
U C患者 中重要 的一种 自身抗 体 , 在 不同 的报 道 中 p A N C A在 U C患者血清 的 阳性 率为 3 0 % 一8 3 %。在 U C患 者 中 , 决 定 A N C A产生的众多基因中发 现 A N C A合成与 I L—i O和 F—
3 免 疫 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遗传因素与 U C密切相关 , 炎症性肠
病( i n l f a m 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s , I B D) 家族史是 U C发病的危险 因素之一 。随着分子生 物学技术的发展 , 对U C全基因组多态 性 的研究提示存在许多易感基 因, 包 括先天免 疫、 自吞途径 和
T细胞免疫反应等 , 其 中一些也存在 于克隆恩病 , 同时也发现
了一 些 U C特 异 基 因 。
2 . 1 肿瘤 坏死 因子 一d ( t u mo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 , T N F— Q) 基
因: T N F~ 是一种重要的促 炎性细 胞因子 , T N F—I X的产生
S N P ) 在U C的发生 、 病程和严重 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 。A h m a d
吉林 医学 2 0 1 4年 3月第 3 5卷第 7期
・
综 述
・
溃疡 性 结肠 炎 研 究进 展
李 楠 ( 吉林 大学第一医院 , 吉林 长春 1 溃疡性结肠炎 ; 病 因; 诊疗
溃疡性结 肠炎 (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 U C ) 是 一种原 因不 明的 H L A—D t L 2 、 一D R B 1 1 5 0 2 、 一D R 9和 一D R B 1 ¥ 0 1 0 3 , 与U C存
受体拮抗剂 。I L一1 B是一种促 炎细胞 因子 , 在I L一1家族 中 的作用至关重要 。近 年来 , I L一1 B基 因 的多 态性与 u c的关
系备 受 国内外学 者重视 』 。有研 究表 明¨ 引, I L一1 B基 因 +
2 遗 传 因素
3 9 6 2 C / T位点存在单核苷酸 多态性 , 其单核 苷酸多态性基 因 结构 的变化可能与其调节 功能密切相关 。
有统计学意义 , 提示 N F K B 1 基因r s 3 7 7 4 9 6 3 C>G多态性 可 以
①心理因素 : 心理学研究表 明, 行 为因素和情绪能对全身
和局部的炎性反应 和免疫 系统产生 影响 】 。② 吸烟 : 吸烟可
改善疾病过程 , 其假说是香烟 中的烟碱使 黏蛋 白合成增 加 , 致 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减少 , 肠道平滑肌 紧张 度降低 , 改善肠 内对 大分子的通透性 J 。③饮食 因素 : 摄入较 少的膳食纤维 或较 多乳制品可能和溃疡性肠炎 的发病 有关 , 饮食 中的硫 和硫酸
非特 异性炎症 , 病变位 于大肠 , 呈连续性弥漫性分 布 , 多 累及
直肠和乙状结 肠。其典 型的 临床过 程包括 黏液 脓血便 和腹
痛、 腹泻。在北欧及北美 的发 生率最 高 , 亚洲 发生率较 低” J 。
在负相关 的是 一D R 4 。
2 . 3 核 因子 K B基 因 多态 性 : 核 因子 K B( 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 K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