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比较文学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 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 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 达文学发展、评论作 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 法,我们在评论作家、 叙述历史时,总是有 意无意进行比较,我 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 系统的、科学的比 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 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 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 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 思路就容易僵化。只有 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 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 摆在一起,加以观察, 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 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 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 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 价。”
钱钟书: “比较文学不是 文学比较”。 “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 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 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 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 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 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 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 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 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 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 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
例三:《西游记》中的 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 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 角色,有许多笑料。这 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 进行比较。 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 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 术美。
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和价值的关键。 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 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 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 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 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 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 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 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 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 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论 文。
第二讲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先看几个实例: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 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 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 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 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 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 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何谓“可比性”?
Baidu Nhomakorabea
怎么把握“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 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 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 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 价值。 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 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 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 的重要依据。
文化异质心理同构
“可比性”的基本要求
1、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 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 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 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内在关系。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 浮表的联系; 3、文学关系。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 关的客观联系; 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 定的、一致的。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 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 一样,它有自己本体的定义、性质、研究对 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之日起, 学界对上述问题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 轩轾的争议。但是,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 比较文学仍然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意识的比较思维”要求充分 发挥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不仅有 着纵向的历史眼光,同时还要有 横向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不 仅有着科学的比较方法,同时还 应有明确的比较目的。 比较文学目的在于研究被比较的 跨文化文学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点、 面、体、切入、渗透、融合情况, 从而求同辩异,追根溯源,寻求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揭示各自 不同民族文学(文化)传统,不同 时代的文化心态。
的。”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 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 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 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 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 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 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 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 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 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 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 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 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是有局限的
只是将所比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 有条件地撇开了其它的方面。所以比较的结果只有 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属性的程度上的相互比较。 如果将这种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 容易产生片面性。 由于比较思维的这种局限,因而运用时,要更多地 注意事物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尽量对事物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注重比较研究的 “汇通性”。“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就是对比较局 限的弥补。
随着人类的开化、进步、文明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单向到多向,从线性 直线运动到复线曲线发展的变化渲进。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波斯奈特“有意识的比较 思维是十九世纪的辉煌成果” 。 当人类文明跨入19世纪的门槛,人们的心胸 和眼界,也都为之大大开阔与拓展了。 各种“比较学”兴起。
“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与比较文学
比较思维与“有意识比较思维”
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 方法。 不难设想,人类祖先在求得自己生存空间的 漫长艰辛岁月中,自然地产生了比较思维。 他们在成功中比较尝试,在失败中比较思索, 又在成功与失败中比较总结。 人生存于“关系”中。黑格尔说:“我们不 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
比较思维的发展与“比较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