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函数图象1》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函数知识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描点法来绘制函数的图象。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式来探索函数图象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观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学生是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函数的概念,并理解函数图象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定义要素。

2.学会通过描点法绘制函数的图象。

3.能够观察和分析函数图象的性质,理解函数图象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观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定义要素。

2.描点法的操作步骤。

3.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分析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函数的存在,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观察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描点法绘制函数图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函数图象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函数图象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描点工具:准备一些描点工具,如直尺、圆规等,供学生绘制函数图象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引出函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这个实例中的温度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变化的?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函数图象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高中数学单个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单个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单个函数图像教案
一、教学内容:数学-函数图像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函数图像的表示方法,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难点:理解函数图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作业本。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道关于函数图像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讲解:教师介绍函数图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讲解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示范:通过展示一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4.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讨论: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可能的特征和性质。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函数图像的重要性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小结。

八、教学反馈:
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

2.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函数图像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2《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2《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2《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9.1.2《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及其画法》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函数图象的概念,学会如何画函数图象。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并能够分析图象的性质。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函数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后续学习函数性质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函数的解析式。

但他们对函数图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可能只停留在图像的直观层面,对如何从解析式中得出函数图象的方法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从解析式中提取信息,画出函数图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函数图象的概念,理解函数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

2.学会如何画函数图象,并能分析图象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函数图象的概念,如何画函数图象。

2.难点:如何从解析式中提取信息,画出函数图象,并分析图象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理解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从解析式中提取信息,画出函数图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函数图象的定义、生成过程、分析方法等内容。

2.准备一些具体的函数解析式,用于让学生实践画图。

3.准备一些函数图象的图片,用于让学生观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然后引入函数图象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函数图象是什么?它与函数解析式有何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象是如何生成的?从图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函数解析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

高中数学找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找函数图像教案

高中数学找函数图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达方式。

2. 掌握常见函数(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的图像特征。

3. 能够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其大致图像。

4. 培养学生通过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引入阶段:开始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函数例子(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激发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阶段:1. 函数的定义复习:复习函数的定义,强调每个x值对应唯一的y值,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和图像。

2. 常见函数类型介绍:逐一介绍常见函数类型,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讲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图像特征。

3.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表达式绘制其图像,包括使用表格法、描点法和平滑曲线连接点的方法。

实践阶段:1. 练习绘制:让学生自行绘制几个不同类型的函数图像,如y=x+1、y=x^2、y=2^x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

2.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的函数图像,让学生尝试总结各函数图像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3. 实际应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汽车行驶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函数图像,并解释图像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总结阶段:在课程的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函数图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特定函数的图像,或者根据图像写出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三、教学反思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学生对函数图像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找函数图像的技能。

四、结语。

函数的图像教案(教学设计)

函数的图像教案(教学设计)

函数的图象【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是由许多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图形,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简单函数的图像。

【教学重难点】1.坐标的认识。

2.函数的绘画。

【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右边的气温曲线图给了我们许多信息,例如,哪一时刻的气温最高,哪一时刻的气温最低,早上6点的气温是多少?也许许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来,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是如何从上面的气温曲线图中知道这些信息的。

待同学回答完毕,教师给予解释:在上面的图形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与轴,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轴,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图实质上给出某日气温T(℃)与时间,(时)的函数关系,因为对于一日24小时的任何一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

例如,上午10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10,2),也就是说,当t=10时,对应的函数值T=2。

由于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气温曲线图是由许许多多的点(t,T)组成的。

二、函数的图象1.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图象上的每一点坐标(x,y)代表了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即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2.画函数的图象例1 画出函数y=x2的图像。

分析:要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关键是要画出图象上的一些点,为此,要取一些自变量的值,并求出对应的函数值。

第一步,列表。

第二步,描点。

第三步,连线。

用光滑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

三、小结1.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是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一对对应值。

2.根据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作业布置】1.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

有一天,小强让爷爷先上,然后追赶爷爷;右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所用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2)山顶距离山脚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3)小强通过多少时间追上爷爷?2.如图表示某学校秋游活动时,学生乘坐旅游车所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请根据示意田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何时下车参观第一风景区?参观时间有多长?(2)11:00时该车离开学校有多远?(3)学生何时返回学校,返回学校时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初中数学_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画图象,理解并感知函数图象的定义。

2.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教学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函数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际问题的函数图象,使学生感受到解析法和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相互转换这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背景导入变化与对应(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复习巩固1.课件出示问题2.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四)创设情境,感觉新知(1)函数的图象的定义1.活动一:出示摩天轮,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2.动画播放:将每对t和h的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以t为横轴、h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并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起来3.学生思考:其中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时间 t,高度 h对应有几个值?4.从而总结函数图像定义:归纳总结: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_________.5.巩固练习达标测试第4题(2)函数图像的意义活动二:下图是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思路导引:找出函数的图象所要表达的数字信息.【规律总结】读取图象所表达的信息应注意:(1)弄清坐标轴和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2)图象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往往有特殊意义.(3)上升(下降)线表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水平线表示函数值不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有些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很难列式子表示,但是可以用图像直观地来反映。

(2)看图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分析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明从食堂吃早餐,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家。

初中函数图像优质课教案

初中函数图像优质课教案

初中函数图像优质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用描点法、解析法画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

2. 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析函数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4. 用描点法、解析法画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5.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模型选择。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函数图像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动手用描点法、解析法画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发展。

4.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和图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的能力。

4. 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函数的图象》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函数的图象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把握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图象的性质,函数图象的变换,以及如何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基础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函数图象的复杂性,学生可能对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变换规律感到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的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掌握函数图象的变换规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函数图象变换。

3.培养学生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图象的性质,如何识别和描述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

2.函数图象的变换规律,如何进行简单的函数图象变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函数图象的性质和变换规律的讲解,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纸,用于学生进行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变换练习。

3.红色粉笔,用于板书和强调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函数图象,如y=2x,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函数图象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图象有哪些基本的性质?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函数图象,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函数图象的性质。

同时,给出函数图象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进行对比和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利用练习纸,绘制一些给定函数的图象,并进行函数图象的变换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物理中的简谐振动,了解()0,0)sin(>>+=ωϕωA x A y 的实际意义;
(2)用“五点法”作出()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 并借助图形计算器
动态演示三角函数图象,研究参数ϕω,,A 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让学
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实质和内在规律.
(3)考察参数A 、ϕ、ω对()0,0)sin(>>+=ωϕωA x A y 图象影响的过程中认识
到函数x y sin =与()0,0)sin(>>+=ωϕωA x A y 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x y sin =到()0,0)sin(>>+=ωϕωA x A y 图象变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2)让学生经历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和运用,体验各种变换的内在联系,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各种变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
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
态度.
(2)通过合作学习,探求三角函数图象各种变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以及参数ϕ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难点: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与函数x y sin =的图象与之间的变
换关系.
教学方法与技术支持
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课件,卡西欧图形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用不同颜色的线画出下列几组函数的图象(要求有列表过程):
(1)x y sin =,y=2sin x ,y=21sin x
(2)x y sin =,y=sin(x +3
π),y=sin(x -4π) (3)x y sin =,y=sin2x ,y=sin 21
x
[设计意图]通过作三组不同函数的图象,进一步体会“五点法”作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同时为本节课的图象变换做好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借助PPT 演示物理实例:
简谐振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0,0)sin(>>+=ωϕωA x A y
2.介绍其中几个量的物理意义
A 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动的振幅;
ω
π=2T 是往复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振动的周期; π
ω==2T 1f 是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称为振动的频率; ϕω+x 称为相位,x =0的相位ϕ称为初相.
问题: 函数x y sin =就是()0,0)sin(>>+=ωϕωA x A y 在A=1,0,1==ϕω时的特殊情况,在0,1,1≠≠≠ϕωA 时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图象与x y sin =的图象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简谐振动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x y sin =为()0,0)sin(>>+=ωϕωA x A y 的特殊情况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
二.互助探究,感受规律(分组讨论,寻求一般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问题1 A 对图象的影响:
寻找函数x y sin =,x y sin 2=,x y sin 2
1=
三者图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性解释.
(2)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x A y sin =)0(>A
的变化过程.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
一般地,函数)1,0(sin ≠>=A A x A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A>1)或缩短(0<A<1)到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的.易知,函数函数x A y sin =的值域为],[A A -.
问题2:ϕ对图象的影响
寻找函数x y sin =,⎪⎭⎫ ⎝⎛+=3sin πx y ,⎪⎭⎫ ⎝
⎛-=4sin πx y ,三者图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
性解释.
(2)引导学生借助图象上的对应变化点横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图象平移变换的实质
(3)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sin(ϕ+=x y 的变化过程.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
一般地,函数)sin(ϕ+=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象上所有点向左(0>ϕ)或向右(0<ϕ)平移ϕ个单位而得到的.
问题3 ω对图象的影响:
寻找函数三者x y sin =,y=sin2x ,y=sin
21x 图象之间的联系.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并探求理
性解释.
(2)引导学生借助图象上对应变化点的坐标之间对应关系,理解图象周期变换的实质:
(3)借助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图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x y ωsin =的变化过程.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概括总结振幅变换的一般规律:
一般地,函数)10(sin ≠>=ωωω且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sin =图
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ω>1)或伸长(0<ω<1)到原来的ω1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的. [设计意图]将ϕω,,A 对图象变换的影响进行分解,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有学生合作解决,教师适当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借助图形计算器辅助思维,并通过前后坐标的变化理解图象变换的实质.
问题4(难点突破)
(1)函数x y 2sin =通过怎样变换可以得到函数)32sin(π
+=x y 的图象?
(2) 将函数y=sin(2x +3π)的图象向右平移3
π个单位,所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 (3)一般地,函数()0,0)sin(≠>+=ϕωϕωx y 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x y ωsin =图象上所有点 (0>ϕ)或 (0<ϕ)平移 个单位而得到的.
(4)函数)3sin(π
+=x y 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函数)32sin(π
+=x y 的图象?
[设计意图]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不同顺序对图象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不能广而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