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言文翻译 名校精讲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就文言文翻译而言,所有的方法都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才是硬道理。在前面积累的基础上,有了翻译技法的助阵,你们将如虎添翼!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用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句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二、翻译方法:按先后顺序做好“留、换、删、调、补、贯”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1、留: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季节、度量衡单位等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加粗的字都保留)

2、换:文言文中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以及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

译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面容憔悴,身体和相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被"通"披";古今异义:颜色、形容;"枯槁":像干枯的树木一样。)

3、删: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如:"之"衬音助词,不译;"也"句中停顿,不译;"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公姥偏义复词,“公”不译。

4、补:原句中有省略(如省略了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等),或一一对应翻译不通顺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省略了宾语和主语)

5、调: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译文:自以为听说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莫己若"应为"莫若己"宾语前置句;"我之谓"应为"谓我"宾语前置)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古文单独翻译题时少见。

三、答题步骤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4.誊。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四、定得分点

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关键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3.重要虚词。掌控好“译与不译”,一般情况下助词、衬音字不译;涉及句子的通顺,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译出重要虚词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

5.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译准(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五、语法分析法翻译

(一)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

省略了主语。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二)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

(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