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含断句)解题攻略专项精讲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翻译ppt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 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
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
可供参考。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练习: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
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
百胜之法。文 士 家 作 文 亦 何 独 不 然/ 盖意 乘间则巧 /笔 翻 空 则 奇/局 逆 振 则 险 /词 旁 搜曲引则畅 /虽 古 今 名 作 如 林 /亦 断 无 攻 坚 摭 实 硬 铺 直 写 而 其 文 得 佳 者。
——08朝阳期末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 线的部分断句。(5分)(07 北京)
文言文断句、翻译复习
断
一、 什么叫断句
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 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 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 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 也可以叫断句读。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例1 : 郑 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 │ │ │ │ │ │ │ │ │ 郑国人 让 我 掌管 他们的 北门 的 钥匙。
例 1:
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纪年、古地名和古 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直译:连秋天里鸟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对、留、补、换、调、删。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方法:单音节词翻 译成为双音节词。
高考文言文断句(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高考文言文断句(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汉语》第四单元《文言文断句》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断句的基本原则、断句的方法和技巧、断句练习及常见句式断句实例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掌握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2. 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文言文进行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句子成分的分析和识别。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以及常见句式的断句实例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汉语》辅助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段无标点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体会断句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断句的基本原则:保持原意、符合语法、便于理解。
(2)断句方法和技巧: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对称分析法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结合断句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断句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断句的基本原则:保持原意、符合语法、便于理解。
2. 断句方法和技巧: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对称分析法等。
3. 常见句式断句实例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古代汉语》辅助练习册上的断句练习题。
(2)翻译一段无标点的文言文,并对其进行断句。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断句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古代文化,了解文言文断句的历史背景。
(2)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探讨文言文断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古文鉴赏、古籍整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断句的基本原则2. 断句方法和技巧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一、断句的基本原则1. 保持原意:在断句时,要确保句子的原意不被改变,遵循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和翻译》课件

通观近几年全国卷语文试题, 文言文翻译在整个试卷中所 占分值比较稳定,共8--10分。 在高考中,这一考点还将会 是考查重点。
反问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句式 “何……为”等反问句式;
被动 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固定 “如……何”、“况……乎”、“何(以) ……为”等固定句式,以及文 句式 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形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3、观句式。
结
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等,顶真句式,还有
一些固定句式。
4、通读全句,进行检查。
通过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判断
“考什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准确把握字句 在文段中的正 确意义。
将文言句子译为 规范的现代汉语。
翻译文言文阅 读材料中画线 的句子。
4.找虚词,看句首或句末定断句
注意: “也” 可能作为句中语气词,不能当作句末语气词来断。如: “乎”可能作为介词,相当于“于”,不能当作句末语气词来断。如: “夫”可能作为指示代词,不能当作句首发语词来断。如:
5.看句式定断句
句式
例子
判断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 句式 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 言 文 断 句
字句必须能讲通
原
内容必须与整体语境相符
文
则
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
文化常识
言
断
名代断句
句
虚词断句
方 法
句式断句
2024届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 课件(41张PPT)

03 常见断句难点分析
难点一:虚词断句
虚词断句的重要性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关键的 作用,如“而”、“则”等 ,它们的出现往往标志着句 子的转折、并列或因果等关 系,因此对虚词的正确理解 和断句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断 句技巧
常见的虚词如“而”、“则 ”、“虽”等,它们在不同 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 含义,掌握这些用法和断句 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 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断句,即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句子的意义和语
断句的重要性
2
法结构,将长句或复杂句划分成短句或简单句的
正确的断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过程。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步骤。
,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因误解句子结构
而产生的错误理解。
3
断句的技巧
断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识别主谓宾、理解
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
识别虚词用法
1 虚词用法的识别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往往能揭示出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因此,掌握虚词的用 法是断句的关键。
高分断句策略分享
理解文言文断句原则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 ,如上下文关系、语法结构 等,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 解读文言文的含义。
掌握高频词汇断句技 巧
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高频 词汇和短语,可以帮助我们 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进 行断句,提高阅读效率。
运用修辞手法辅助断 句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 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 设问等,可以帮助我们在断 句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虚词断句的实践与应 用
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和实 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虚 词的用法和断句技巧,从而 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学习 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课件(32张PPT)

链接真 题
• 9、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 个自然段断句。(4分)【08年广东高考题】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 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标准答: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 河/(此处可断可不断)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 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
总结归纳二:看虚词
虚词断句标点歌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边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是停顿, 或句或逗看情形, 标点位置不能乱。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 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提示:找特征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 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 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 的有“谁”“孰”“何”;“何”也问 事。问事的还有“奚”“胡 “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夫”等, 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 还常作指示代词。
其前提: 读文段,通文意… …
断句的基础或前提在于:领会大意。
因此断句前先要大体读懂原文,力求对原 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 析难断的句子。
自然,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但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来帮助断句。
总结归纳一: 找名词、代词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 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 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讲精测文言断句精讲课件

典题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 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 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解析:这段文字中,“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是介词结 构后置,都可作断句的依据。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解析:这段文字中,“难”“政”“子”“然” “郑”等名词、代词,都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参考译文】(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 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 “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 极侈,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 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 札到了卫国。告诉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发、 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考点二 选择题 2021年、2022年新高考两套卷都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
查断句。这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 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 难度不大。试题的四个选项中,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 只有一两处不同。作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段,理解文意。 (注意断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点) 第二步:排“同”聚“异”,先易后难。 (先排除相同部分,聚焦不同之处,综合断句标志及 文意,突破难点) 第三步: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可用默读法看语意是否通畅)
典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 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 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 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 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 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
高考古文翻译及断句复习ppt课件

试题译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技法演示 在这句话中“为白县吏”中的“为”是替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
题 “他”,“为白县吏”即“为(之)白县吏”,补充介词宾语,该句译为“听到的人替他
指 报告县吏”。“遂遣人下之”省略了主语“县吏”,且与上一句的主语“闻者”不同,
真 题 体 验
答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及断句
题
指
津
阅 卷 警 示
专 题 对 练
返回目录1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这是基本原则;二是“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是变通原则。除此之外,还有“留、删、补、换、调、并” 等方法。把这些原则和方法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演示 在这句话中“六月庚子”“循”“南津”是时间、人名、地名,在翻译 时保持不变,人名省略姓时,应该用全称。
答
参考译文
题
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中才吃饭。
返回目录3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技法演示]
参考译文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它们的意义,很多是先儒所没有
答 题
阐发过的(内容)。
指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对每一句中每一个字(词)进行拆分并逐一理解,再把
津 它们的意思连缀起来,适当疏理通顺,这叫直译。但有时直译行不通,必须加以变通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翻译与断句ppt

留 对 拆 调 删 补
1、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3、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4、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墅,以教陈氏族子之幼 者。 5、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6、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看见一个人到这里寻找,便询问他银子的数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 守邸很吃惊,就出去(把这件事)告诉了 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 子产如果去世,谁来继承他的位子? 量和封存的标记,回答全都符合,就把银子 窘,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上计掾吏。 的事。 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还给了他。
(2002全国卷)把划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基 本 原 则
1.以直译为主,在难于 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 2.翻译文句时,应着 重关照句中的关键词。 它们是正确翻译整个句 子的突破口,又是评判 的得分点。 3.难以把握的文句,应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1、借助名词断句。 包括人名、地名、事名、朝代名、国名、官职 名等,因为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
2、借助对话标志的动词断句。 包括“曰”“云”“言”“谓”“道”等。
3、借助虚词断句。包括常才出现在句首的 “夫”“惟”“盖”“凡”“窃”“请”“其”“岂”“ 敬”“故”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出现在句尾的 “乎”“耳”“哉”“也”“矣”“欤”“焉” 语气词,常出现 在句中的“之”“以”“于”“为”等连词,连 接复句的 “虽(然)”“纵(使)”“假使”“苟”“是 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等。
[例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一月,庚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有司循旧制 请用银装车,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 依外命妇以铜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①戒以毋 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又申以手诏曰:“苟违吾戒,必有太 平、 安乐之祸。 ”颢弟 , 尝得危疾, 上遣使视之。 还, 问:“公 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 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②亟命召公主入宫,立 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 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遣归郑氏。由是终上之世,贵戚 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 候。②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 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 有不好的时候。 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 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 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 ”……鲍叔推 荐管仲做了官,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人们不赞美 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
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 1]
结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误译解析, 写出正确的译文。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 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 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 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 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 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穷困”应为“使……困窘”,“时”翻译为“时 运”,“利”翻译为“顺利”也对。②根据不能把今义当古 义的原则,“多”应为“赞美”,“知”应为“了解”或 “识别”。
参考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
“百岁后”意思是去世,翻译时也须意译为“百年之后”。
参考答案:①就凭我一介平民,手提三尺长剑,最终取得天 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 鹊,又有什么用处呢!②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 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
参考译文:
高祖讨伐黥布的时候,被飞箭射中,在回来的路上生 了病。病得很厉害,吕后为他请来了一位好医生,医生进 宫拜见,高祖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 于是高祖骂道:“就凭我一介平民,手提三尺长剑,最终 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 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呢!”说完并不让他治病,赏 给他50斤黄金,打发他走了。不久,吕后问高祖:“陛下 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呢?” 高祖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的事,高祖说:
(1)写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根据活用的词语应灵活翻译的原则,形容词
“大”“小”应翻译为名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名词 “王”应灵活翻译为动词“称王”。②根据注意古文中固定句 式的原则,被动句“吴王困于姑苏之上”应翻译为“被困在姑 苏城上”,而根据特殊句式翻译时调整语序的原则,状语“于 勾践”也应调整到“求哀请命”之前。③根据活用词语应灵活 翻译的原则和该补充需补充的原则,名词“东”应译为动词并 补充出省略的内容而翻译为“向东败逃的时候”。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 “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
行恰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一是
固定句式的标志词,如“奈……何”表示疑问,“……孰 与……”表示比较,“何……为”表示反问等;二是特殊句 式的标志词,如“……者,……也”表示判断,“…… 为……所”表示被动,“……见……”“……唯……是”表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
之。已而吕后问:“②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 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
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
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 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翻译时注意句中“布衣”一词,代指平民百姓。②
(2)①告诫她不能轻视丈夫家族的人, 不能干预朝政。 ②紧急召 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
参考译文: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将出嫁起居郎郑颢。……主管 婚姻的官员按照旧例请公主使用以银装饰的车辆,皇上说: “我想用节俭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应当从我自身开始。”下 令按照外戚贵妇的待遇用以铜装饰的车辆嫁女。下诏命令公 主行妇女的礼节,要和其他的臣子、庶人一致,告诫她不能 轻视丈夫家族的人,不能干预朝政。又下手诏说:“如果违 反了我的告诫,必然会有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样的祸 患。”郑颢的弟弟郑 ,曾经得了危重的病,皇上派使臣去 探视。使臣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
第 2讲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解题攻略
文言文翻译题,赋分值高,得分率低。考生翻译存在 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倾向,其实,翻译当中有一条主线,
即“什么词需要翻译?怎么翻译?”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思
考,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突破文言文翻 译这个难关。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 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 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
参考答案: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②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③在项籍突
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参考译文:
王道是不能用在小处的。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 会身亡。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施行过仁义,然而最终导致 自身灭亡、国家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是 不能够用来满足他们想得到的。所以有可以用来取得天下的方 法,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思想,才能够跟他谈论王道。……吴王 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勾践想赦免他,唯独 那范蠡认为不能赦免,拿起鼓锤敲打战鼓,率领军队进攻,最 后割下了吴王的头。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 帝也想收兵回国。留侯劝谏说:“这是上天灭亡他,赶快攻击, 不要丧失时机。”这两个人,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能用来改变 自己的重大方针。
“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上很生气,叹口气说:“怪不 得士大夫家不肯和我家通婚,原来是有原因的呀!”紧急召 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公主害怕了,流着泪 向皇上谢罪。皇上责怪说:“哪有家里小叔得病,不去看望, 还去看戏的道理!”又把公主赶了回去。从那以后一直到新 皇上继位,贵族外戚都很守礼节法令,犹如山东孔孟之乡最 有地位、最有礼节的人。
婺州,“西”指严州,根据上文(萧燧)先“出知严州”,再
“移知婺州”,可知“旧治”即指原管辖地区(严州)。通过此 番“左顾右盼”,联系“岁旱”“移粟”等处,粗通句意应 该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个行政单位,按说不 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参考译文: (萧燧)出京担任严州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开始 上任时,官俸不满三千,萧燧节俭度日,足以够用。两年之间, (因为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 (当时)皇上正吝惜官职,没有功绩不肯授予职位,(却仍然)下诏 赞赏萧燧治理有功,拜授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婺州。离开 那天,百姓父老挤满了道路,几乎不能行走,送出州境的人有 一千多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熟知法律条文,没用多大的 力气就治理得很好。一年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粮救助严州 百姓,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一个行政单位,按说不该给 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这件事奏请 朝廷,打开粮仓取米赈济严州百姓。
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理
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
子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 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 使……”“使”本来是名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
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第一个词翻译成“派遣使者”。
[例 3]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 徐偃王、 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 丧其国者, 何哉?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 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②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 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 兵,卒刎其颈。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 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 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例4]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②天下不多管
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