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堡元帅简介 纳粹德国唯一的战争部长

布伦堡元帅简介 纳粹德国唯一的战争部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伦堡元帅简介纳粹德国唯一的战争部长

导语:维尔纳冯布伦堡是德国在一战后的第一位元帅,也是第三帝国时期唯一一位战争部长,这两个“一”决定了他在魏玛国防军向第三帝国国防军转型

维尔纳.冯.布伦堡是德国在一战后的第一位元帅,也是第三帝国时期唯一一位战争部长,这两个“一”决定了他在魏玛国防军向第三帝国国防军转型和扩军的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他的领导之下,魏玛国防军由一支10万人规模的小型职业军队转变成了在二战中横扫欧陆的百万精锐之师;他所提出三军统合指挥的军事理念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二战中的事实证明,这一点正是二战中德军高层指挥体系中的一大缺陷。因此他所提出的这个前瞻性观点是正确的,仅从上述两点来看,布伦堡无愧是一名杰出的幕僚人才。

维尔纳.冯.布伦堡1878年9月2日出生于波美拉尼亚的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叔叔赫尔曼.布伦堡将军(1836-1924)被誉为是普鲁士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父亲艾米尔.冯.布伦堡也曾以上校军衔在第二帝国的军队中服役。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小布伦堡自然走上了他父辈曾走过的从军之路。当然,他的成就要比他们高得多。

1937年初正在慕尼黑第7军视察的布伦堡,从左至右分别是第7军军长,布伦堡的老部下赖歇瑙将军;布伦堡;慕尼黑地区空军司令路德维希.沃尔夫上校。1891年,13岁的布伦堡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开始接触严格正规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其后他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菲尔的高级军官学校里一直成绩优良,而且“他爱好体育,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用现在的话说,这位未来的陆军元帅在学校里是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1897年3月,18岁的布伦堡正式加人了威廉二世的陆军,成为一名步兵军官。随后

生活常识分享

德国陆军元帅冯·屈希勒尔(Kuchler)

德国陆军元帅冯·屈希勒尔(Kuchler) 乔治·冯·屈希勒尔(Georg von Küchler)(1881-1968),德国陆军元帅(1942.6.30),军事家。 屈希勒尔1881年生于格麦尔斯海姆附近的菲利浦堡。1900年加入达姆施塔特的炮兵部队。1901年任少尉。1907年到1909年服役于汉诺威的骑兵学校。晋升中尉后。于1910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受训,191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参谋本部的测量局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屈希勒尔任炮兵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并晋升上尉。以后担任过步兵第二○六师首席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为预备第八师作战科长。 战后,屈希勒尔先在驻柯尼斯堡的第一军任炮兵第五团连长,后来在慕尼黑的步兵学校任战术教官。晋升少校后,调至国防部兵科学校监察部服务,其后在炮兵学校任中校教官。在所有这些岗位上,屈希勒尔增长了丰富的军事学识,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1931年他晋升上校,次年调任东普鲁士第一军区炮兵指挥官。 1935年至1937年,屈希勒尔任军官学校少将督察员,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军事法庭副庭长。 1937年,布劳希齐将军调任第四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接任第一军军长兼东普鲁士第一军区司令,并晋升为炮兵将军。东普鲁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届希勒尔在其任内注重提高部队训练水平,特别重视普鲁士要塞的构筑工作。1939年,他率第一军所属部队冲过蒂尔希特市的桥梁,开进了梅梅尔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屈希勒尔任新编第三集团军司令,在博克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屈希勒尔受命在克卢格将军的第四集团军协同下,以一部兵力强渡维斯瓦河,以集中于奈登堡周围的基本兵力对配置在纳雷夫河和布格河以北的波兰军队实施突击,并在渡河后向华沙和谢德尔采进行纵深迂回进攻,以同从西里西亚突进的赖歇瑙的第十集团军会合。 9月1日进攻开始后,屈希勒尔的集团军由东普鲁士发起的攻势进展顺利。3日,突破了波兰军队的姆瓦瓦阵地。4日,在奥萨河强渡成功,第三集团军经过激战冲人格鲁琼兹要塞北炮台。次日攻占该要塞。它与德军第四集团军一起,把波兰军队在狭窄“走廊”中的退路切断。 屈希勒尔率部推进到姆瓦瓦以北地域的进攻过程中,遇到波兰军队猛烈的抵抗,他临机迅速变更兵力布置,加强攻击力量将这一抵抗彻底粉碎。然后,他挥军迅猛推进,于9月7日前在普乌图斯克两侧进抵纳雷夫河和布格河。

二战德军军衔及术语

??ü 德国国防军军衔对照 Generalfeldmarschall 元帅 Generaloberst 大将 General der Infanterie (etc) 上将(兵种将军,例如此为步兵上将)Generalleutnant 中将 Generalmajor 少将 Oberst 上校 Oberstleutnant 中校 Major 少校 Hauptmann 上尉 Oberleutnant 中尉 Leutnant 少尉 Stabsfeldwebel 军士长(Sergeant Major) Oberf?hnrich 候补军官(Sr Officer candidate) Oberfeldwebel 军士长 Feldwebel 技术军士 F?hnrich 候补军士 Unterfeldwebel 上士 Unteroffizier 中士 Obergefreiter 下士 Gefreiter 代理下士 Oberschütze 一等兵 Schütze 二等兵 二战德国陆军作战师种类 炮兵师(Artillerie-Divisionen ) 训练师(Ausbildungs-Division ) 特种师(勃兰登堡师)(Divisionen z.b.V.) 堡垒守备师(Festungs-Divisionen ) 元首警卫师(Führer-Begleit-Division) 山地师(Gebirgs-Divisonen ) 掷弹兵师(Grenadier-Divisionen ) 步兵师(Infanterie-Divisionen ) 摩托化步兵师(Infanterie-Divisionen (motorisierte))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 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 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1936年。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 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

二战德国将领曼斯坦因

二战德国将领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1887-1973),德国军事家,与隆美尔和古德里 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他们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同时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如此,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曼斯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斯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奇迹。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美国人认为:曼斯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由于其快速出奇制胜的战术,被人们尊称为“闪击伯爵”。(引用自百度百科) 曼斯坦因在深入研究黄色计划的内容和全面分析作战双方的情况之后,认为黄色计划有模仿“施利芬计划”之嫌,难以出奇制胜,故而主张:西线攻势的目标应该是在陆地寻求决战;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而不应放在B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应从地形复杂却能出敌不意的阿登地区实施主攻,挥师直指索姆河下游,这样才能全歼比利时的盟军右翼,并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A集团军群的兵力应由2个集团

军增到3个集团军,此外还需增加强大的装甲部队。此即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的要旨。曼斯坦因的主张得到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斯泰特的赞同。从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先后以备忘录的形式6次向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上述建议,仍未得到同意。 在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几次演习之后,“曼斯坦因计划”终于得到了确认。1940年5月9日“曼斯坦因计划”被付诸行动。由于英法等同盟国方面仍死抱德军会沿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路进攻的观念不放,按照“D”字计划进行防御,即同盟军的防御重点仍放在左翼。而在右翼,则只留下几个战斗力较差的法国师,把守“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脉”各路口处和前进道路上的要地。就这样,“曼斯坦因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战役第一阶段德军就消灭了法军近三十个师。 曼斯坦因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录了从波兰战役一直到“齐克塞口袋战”。他制订的“镰刀闪击”计划也称“曼斯坦因”计划堪称完美。此书记录了曼斯坦因元帅在二战中自己参与的所有大型战役的指挥经历,站在军事指挥学的角度上看这本书对机械化空地协调进攻战术——这种二战中新出现的军事理念通过战例进行了具体阐述,这种军事理念并非是刻意地体现在一个个作战计划的制定当中。 曼斯坦因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痛定思痛,可惜历史不会再给他重上战场的机会,古德里安在战后还成为了北约的主要军事战略家,而曼斯坦因的悲剧正是二战德国的缩影。深冬的高加索风寒刺骨,又一个师的苏军在反攻的途中消失,红色的雪地上空依稀还可听到那嘹亮的歌声。前进,前进,看胜利已经来到!

纳粹德国的兴衰

纳粹德国的兴衰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一五班的隋鹏涛,今天的红v大讲堂由我来为大家主持,我今天所讲的题目就是《纳粹德国的兴衰》 一提到纳粹,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词汇便是死亡,恐惧与灾难。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了滔天大罪,给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纳粹的历史。 一、时代背景 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成立魏玛共和国,被迫接受对德国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德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而且还要缩减其军备.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利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暗中加紧恢复国力; 在魏玛共和国后期,1929年10月末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战败的德国无力赔偿战争赔款.于是,德国人在失业,通货膨胀,外交屈辱的困境中,民族心理转趋 极端。 二、法西斯纳粹党兴起 从1930-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 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从此“纳粹党”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三.纳粹党统帅 阿道夫·希特勒 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任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1919年,希特勒因军队任务而认识德国工人党,并在之后不久加入,1921 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之后,快速将德国从民主共和转变为 纳粹一党专政的极权独裁国家。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次入侵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之后的 三年里,德国及联盟的轴心国占领了大部份的欧洲、北非、东亚及太平洋诸岛屿。 纳粹三名将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一名终身从军的职业军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尽管他从未成为纳粹党的一员,他却被授予了陆军元帅的军衔。战后,他被英国军事法庭于1949年以战争罪判处18年监禁,但是4年后他就因为健康原因被释放了。随后

二战德国三大名将

二战德国三大名将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N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XS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XTL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N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XTL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N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做为一个军事爱好者,也想说说这三位德国军人。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N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卡尔·沃尔夫——胆怯的纳粹屠夫

卡尔·沃尔夫——胆怯的纳粹屠夫 第一次听到卡尔·沃尔夫这个名字是在战场军事社区斑竹“希姆莱和他的十二骑士”帖子中,当时觉得卡尔·沃尔夫相貌冷峻,精明强干,而且深得希姆莱的宠信,官至党卫军副总指挥、希姆来全权代表,在党卫军中的地位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形容迪特里希、海德里希时也经常用这个字眼,真不知党卫军到底有多少“二把手”)。后来对卡尔·沃尔夫这个人就倍加留意,并收集了一些他的相关资料,其中尤其以他在二战后期的表现最为惹眼。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对此人的看法。 卡尔·沃尔夫,Karl Friedrich Otto Wolff,1900年5月13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1917年军校毕业,先后担任候补军官,及德国黑森大公国近卫团少尉。1920年短期进入德国国防军。1920年至1922年,他弃武从商,开始学习银行管理,后来成为商业雇员,1925年开始在慕尼黑独立经营一家广告事务所,但是他在商业上确实没有表现出什么天分,反而四处碰壁,经营困难,直到1929年前后经济大危机时他的广告所就狼狈破产了。可以说纳粹的上台,成了卡尔·沃尔夫一生运数的转折点,

从此他开始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卡尔·沃尔夫于1931年正是加入纳粹党(证号14235),1932年成为党卫军突击中队长,巴伐利亚总督的副官。1933年6月起在党卫军帝国领袖希姆来的参谋部担任希姆来的特别代表。因为对党卫军首领希姆莱忠心不二(有人形容他与希姆来的关系就如同希特勒与凯特尔),再加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出众的个人魅力,他在党卫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尤其是36年以后)。1934、35年人希姆来的作战参谋,旗队长、地区总队长,1935年11月开始担任希姆来的副官处主任。1936年至1939年任党卫军帝国领袖的私人参谋长(1943年2月被短期停职),在此期间他还担任党卫军在希特勒身边的联络官,他相继晋升为党卫军司令官的首席副官,1942年又被希姆莱提拔为党卫军副总指挥衔(相当于上将)。1943年2月任驻意大利中级党卫军和警察领袖,9月—1945年4月任B集团军辖区和南方总司令部辖区(意大利)最高党卫军和警察领袖,德国国防军驻意大利的全权将军,(又译为意大利后方战区武装力量司令),军事管理局领导。1945年2月同西方盟军秘密谈判,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使杜勒斯频繁联系,密商驻意大利德军向盟军投降的条件。并与1945年5月2日提前投降,此后被盟军关进战俘营,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时,作为首要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冷战期间,驻德美军当局经杜勒斯指示,下令将他释

纳粹德国十大风云人物

纳粹德国十大风云人物 德国方面上镜率最高的当然非“元首”莫属,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比盟军方面最多的麦克阿瑟还多一次。当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讯的封面。元首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一个问题本人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那个年轻的一心想投身美术的奥地利青年,日后的人类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呐?

仅次于元首的是他的左帮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位养鸡场场主出身的NZ党徒一生追随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岁时,参与建立党卫队并充任党卫队首脑;34岁时,任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头子;36岁时,总揽法西斯特务组织,权力一度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他如此执迷于所谓优秀人种论,以至于在欧洲各国建立所谓的“生育农场”,专门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1945年德国战败后落入英军手中,最后咬碎了镶在一颗假牙里的氰化物胶囊,自杀身亡。各位军迷对他手下的SS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他本人。

仅仅做了8天猿首的邓尼茨元帅应为其“狼群”战术而闻名于世。邓尼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在德国潜艇部队参加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潜艇队。二战爆发后,邓尼茨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NZ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8天后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

德意志第三帝国高级将帅全名单

德意志第三帝国高级将帅全名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德意志第三帝国高级将帅全名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德意志,第三,帝国,高级,将帅,名单,,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德意志第三帝国高级将帅全名单 德意志帝国元帅DeutscheReichsmarschall:1人 1、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wilhelmgoring1893.01.12-1946.10.151940.07.19/1938.02.04(

空军元帅)/1936.04.20(空军大将)/1935.03.01(航空兵上将)德国陆军元帅Deutschewehrmachtgeneralfeldmarschall:20人 1、维尔纳·冯·勃洛姆堡wernervonblomberg1878.09.02-1946.03.141936.04.20/1933.08.31(陆军大将)/1933.01.30(步兵上将) 2、瓦尔特·冯·勃劳希契walthervonbrauchitsch1881.10.04-1948.10.181940.07.19/1938.02.04(陆军大将)/1936.04.20(炮兵上将) 3、威廉·鲍德温·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wilhelmbodewinJohanngustavKeitel1882.09.22-1946.10.161940.07.19/1 938.11.01(陆军大将)/1937.08.01(炮兵上将) 4、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KarlRudolfgerdvon Rundstedt1875.12.12-1953.02.241940.07.19/1938.03.01(陆军大将)/1932.10.01(步兵上将) 5、费多尔·冯·博克Fedorvonbock1880.12.03-1945.05.041940.07.19/1938.03.15(陆军大将)/1935.03.01(步兵上将) 6、威廉·约瑟夫·弗朗茨·冯·勒布骑士wilhelmJosefFranzRittervon Leeb1876.09.05-1956.04.291940.07.19/1939.11.01(陆军大将)/1934.01.01(炮兵上将) 7、希格穆特·威廉·李斯特siegmundwilhelmList1880.05.14-1971.08.171940.07.19/1939.04.20(陆军大将)/1935.10.01(步兵上将)8、京特·汉斯·冯·克鲁格

二战几个大胆而又经典的假设

杂谈: 二战几个大胆而又经典的假设 作者/许金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而又悲壮,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军队以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苏联军队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大片领土沦陷,同时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然而经过近四年的艰苦鏖战,结果是苏联红军在整个战争期间,战斗阵亡和失踪约700万人,被俘520余万,军队总死亡人数达1060余万,加上平民伤亡人数共约5980万人之多。德军在苏德战争中损失(伤亡)也累计过千万,战斗阵亡及失踪381万,被俘300余万,最终“苏德东线战场”的德军死亡人数约为418万。

希特勒是一个天才,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手段操控、演说煽动、军事冒险等方面,因此有这样几个大胆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如果希特勒与纳粹德国在横扫欧洲之后不去招惹苏联,而是全力以赴进攻欧洲最后一个劲敌英国,后果想必很明了,因为凭英国一己之力很难阻挡摧枯拉朽般的德国战车开进,英吉利海峡这道屏障被突破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希特勒统治了整个欧洲后养精蓄锐几年后再战苏联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结局。当然历史不会重演,否则人类将进入最为黑暗的时代。 那么第二种假设是: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统帅战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然而,德军并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且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突入法国。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每天撤离三万人。而德军当时有136个师及3000多辆坦克,天上还有千余架飞机,如果德军大举进攻,轻而易举就能把这40万溃败之师英法联军赶下海,令其全军覆没。但是令人意外的是:

高清版二战德国国防军军衔

喜欢研究二战德军的朋友我们一起探索。 二战中的德军军衔及标示非常繁杂,花样特别多,而且德国是一个崇尚权威的国家,德国人特别注重纪律和执行。这么说吧,只要你穿上一套制服,在纷乱的人群中马上就处于权威地位,尽管许多人并不知道你这套制服代表着什么。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639072.html,/post_5015032_1.html/ ] 有个故事很好,在这里同大家分享一下。 1945年柏林战役后期,孟克少将带着元首地堡里的人逃亡,在地铁里遇到一扇关闭着的铁门。孟克要求门后的地铁工作人员立即打开铁门让他们过去,结果被两名工作人员拒绝,理由是:1923年的一条规定明确指出,每天晚上最后一列火车通过以后,这扇门必须关闭。孟克等人无可奈何,因为他们认为"有命令就得服从,虽然这命令只是来自柏林运输公司,但也得服从"。 德国人遵纪守法几乎到了死板的地步,某学者曾说过:德国人民是不会开展游击战的,如果几名德国游击队员决定去炸毁火车,很可能因为买不到站台票而取消行动。 这样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德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看重权威,权威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来自制服。德国在二战中可谓制服满天飞,不仅是军人、党卫队、警察,几乎各个行业都推出了自己的制服。而今天,我们只是谈一谈国防军的军衔和标示,篇幅原因,暂时不涉及党卫队。 我们自上而下,先从将级开始,然后到校级,这次只谈这两个级别,文中除特别指出外,均指陆军而言。

德国帝国元帅戈林--仅此1人[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639072.html,/ ]

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他的级别比普通元帅高一级,按照美军的标准大约属于“六星上将”。戈林的领口带着三枚勋章,分别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蓝色麦克斯、大铁十字勋章--这种勋章的唯一获得者就是戈林。(这些勋章的获得和介绍,我已在我前面的帖子里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赫尔曼戈林元帅的肩章,与其他元帅相比,他的肩章金光闪闪,应该是纯金制作,而且多添加了帝国之鹰的标记。

从德国的军事思想史视角解析二战德军名将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二战的硝烟早已退尽,但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回忆和思考。二战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而德军名将无疑又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分,正是在他们的指挥下,德军的战争机器的效用被发挥到了极至,一个个的经典战例足以使得他们留名青史,成为后世的楷模。 按照李德哈特的观点,有着两种不同的军事天才,一种是创造性的,一种是执行性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二战德军名将,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无疑都是创造性的军事天才(当然,有的甚至是创造性和执行性合而为一的,只是后者不是本文的重点,故在此不加阐述)。古德里安在接触到富勒、李德哈特等人关于战车的著作后敏锐的感觉到装甲部队可能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革并且第一次把将装甲部队独立使用的理念真正的大规模运用在战场上并以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隆美尔原本只是一个步兵将领,甚至还曾写过一本优秀的步兵作战教材《步兵进攻》,但是当他接触到闪击战理念之后,却迅速领会到了这一理念的精髓并在随后的作战中充分发挥和扩充了这一理念的运用,得以扬威北非。曼斯坦因突破了“希里芬”计划的限制,顶住了反对的压力,提出了更为明确有效的“曼斯坦因计划”,最终对德军在西欧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还有邓尼茨,一战中他不幸被俘,但他却在战俘营中反思德国潜艇战的得失,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狼群战术,在之后的二战中,德国的狼群几乎将大英帝国逼到崩溃的边缘。反观盟军的很多优秀将领,如蒙哥马利等人,虽然在战场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巨大优势的胜利和对命令的坚定执行的胜利,而非个人的创造性的胜利。 军人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这样一个以服从为最高标准的群体中,创造性原本是最容易被压抑和扼杀的,但为何在德国军队中却能涌现出这么多的极具创造性的军事天才呢?对于个人的特质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去寻找原因,而对于一个群体共有的特质的成因,则必须追寻这一特质自身的历史发展了。让我们从德国的军事思想发展史中去寻找答案吧。 德国的军事思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菲特烈二世。那时的普鲁士,仅仅只是欧洲的一个二流国家,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远在法、奥之后。但在菲特烈二世的领导下,普鲁士走上了一条通过战争来实现民族主义式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式的扩张的道路,拉开了短暂但却辉煌的战争史和军事思想史,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相继出现在此后的军事史上,沙恩霍斯特、克劳塞维茨、毛奇、俾斯麦、普鲁法夫……纵观世界历史,可以说,几乎没有几个国家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却涌现出这么多军事思想方面的天才人物,对军事思想发展更是对世界历史格局的改变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而当我们具体的考察他们的军事思想的时候,会发现德国的军事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吸收、学习到独创的发展过程。18世纪的欧洲,法国的启蒙思想无疑是思想界的潮流和主导,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也打上了深刻的启蒙时代的烙印。启蒙军事思想的主要理念体现在重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并且认为战争是以这些不因环境差异和时代变迁而变的不变法则为基础的,天才只能是规律的运用者而不能是规律的创造者。就军事思想而言,菲特烈二世和沙恩霍斯特总体上都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军事思想。但在这种对启蒙思想的继承之下,在德意志的军事家中,却孕育着对启蒙思想的反叛和德国式的军事思想的萌芽,在这一领域,贝伦霍斯特堪称先驱,而克劳塞维茨则是典型。至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军事家约米尼通过《战争艺术》一书将启蒙军事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克劳塞维茨也通过《战争论》将反启蒙思想发展到了顶峰,这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交锋,不仅影响到了此后法德两国军事思

二战时各国高级将帅名单

二战时各国高级将帅名单 德军(26位元帅) 隆美尔(非洲军团元帅,大西洋堡垒防御的总设计者) 冯勒布(巴巴罗萨战役德北方集团军总司令) 菲冯博克(巴巴罗萨战役德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冯龙德施泰特(巴巴罗萨战役德南方集团军总司令) 曼施坦因元帅(1943年任德中央集团军总司令)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1942年任德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冯魏克斯元帅(1942年任冯魏克斯集团军司令) 戈林元帅(空军司令,希特勒的原继承人) 邓尼茨元帅(海军潜艇之父,希特勒的最后一任继承人)瓦冯布劳希奇(1938年任德国陆军总司令) 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巴巴罗萨任德南方集团军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2年任A集团军群司令) 威廉·凯特尔陆军高级将领 阿尔贝特·凯塞林(纳粹空军元帅,外号:微笑阿尔贝特)汉斯·京特·冯·克鲁格(陆军元帅,著名军事家、统帅)恩斯特·布施(德国陆军元帅(1943.2.1),军事家) 瓦尔特·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1944.3.1,著名军事家、统帅) 费迪南德·舍纳尔(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也是最後一位

獲得?石橡葉騎士佩???﹁F十字?煺碌母呒??㈩I和德意 志儡????司令)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後一位空军总司令) 埃里希·雷德尔(1939年二战爆发后被授予德海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 威廉·利斯特(1940年晋升为元帅,1942年被任命为由野战第十七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之一部和坦克第一集团军编成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主要目的是夺取高加索石油) 艾尔哈德·米尔希(空军元帅) 沃尔特·冯·赖歇瑙(陆军元帅) 胡戈·施佩勒(1940年7月晋升为空军元帅)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元??) 爱德华·冯·柏姆-厄尔默利(德国国防军荣誉陆军元帅军衔) 苏军(17位元帅) 斯大林(大元帅,1945年6月27日授予) 朱可夫(柏林战役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科涅夫(柏林战役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克里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

纳粹德国26位元帅分别是谁

纳粹德国26位元帅分别是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

二战十大名将

二战十大名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下面我就谈谈我心中的二战十大名将! 第十位——麦克阿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639072.html,/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麦克阿瑟他桀骜不驯,是一个十足的狂人。在太平洋战役初期美军一败再败,投降事件接连不断,唯有麦克阿瑟还在战斗。1942年2月22日,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离开时他发誓:“I shall return.”(我会回来的。) 1945年2月5日,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解放马尼拉。 第九位——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1922~1923年在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后,历任主力舰队和美国舰队助理参谋长、海军后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潜艇部队长、后备役驱逐舰部队长及巡洋舰长。 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舰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珍珠港内几乎没有一艘完好的舰船,士气低落到极点。在国家危难之际,56岁的尼米兹临危受命,带着一名副官来到珍珠港司令部。尼米兹一到任,就表明对全体参谋人员的依赖,明确表示不做任何人事变动,勉励大家振奋起来,使遭到重创的太平洋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信心。而期果断使用航母作战使得美海军度过危机。他力挽狂澜重创日海军,成为美海军永不陨落的将星!就连美国的最大级别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第八位——洛克索夫斯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639072.html,/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苏联红军元帅(1944),波兰元帅(1949)。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7枚。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参与指挥过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白俄罗斯、东普鲁士、东波美拉尼亚和柏林等战役,显示出卓越的指挥艺术和统帅才能。他善于运用各项军事原则,苏军中常常流传的一句话是:“遇到困难的战役时,斯大林首先想到的是朱可夫,朱可夫首先想到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次会战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总是率先突破敌人防线的部队。除了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就是苏联最优秀的军事

莫德尔元帅的三次经典防御战

莫德尔元帅的三次经典防御战 莫德尔的任命传达到第9集团军司令部时,到处可见惊愕的表情。对于莫德尔来说,这确实属于破格提拔,因为在中央集团军群有15位将军的资历高过他。许多史学家认为,他三个月内连升两级,主要得益于希特勒对他的青睐。这个观点以偏概全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德尔是少数几个可以立刻上任的高级将领,其他人都在率领各自的部队苦战,无法脱身。莫德尔最终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他担任过集团军参谋长,而且表现不俗,这是高层最看重的资历。 莫德尔接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烂摊子。第9集团军纸面兵力26万人,此时只剩下不足6万;战斗序列里的165辆装甲战车,此时只剩下4辆III型突击炮和1辆III型坦克。第9集团军漫长而薄弱的防线被苏军加里宁方面军多点突击,撕成碎片。苏军第39集团军从奥列尼诺突入德军防线纵深100公里,随后跟进的第22、29两个集团军将坚守奥列尼诺的德军第23军包围。另两个军在勒热夫附近抵挡苏军16个师的围攻,一股苏军已经打到距离集团军司令部几公里的地方。 莫德尔抵达集团军司令部时,看见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上任的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次反击带来多少部队?"莫德尔哈哈大笑:"就我一个人。"这成为二战史非常有名的一则轶闻。 其实莫德尔带来的远远不止他一个人。希特勒在总参谋长哈尔德的劝谏下,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倘若苏军围歼了第9集团军,就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一条无法弥补的缺口,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就危在旦夕。因此希特勒勉强允许其他3个集团军有限后撤,缩短防线,以抽调部队增援第9集团军。莫德尔到任的两周内,陆续到达的增援部队包括3个装甲师,党卫军"帝国"摩步师,3个步兵师及几个保安团。德国空军奉命调来5个高炮营,全部装备88毫米重炮。 然而希特勒又改变主意了。由于苏军第33集团军突破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防线,推进至铁路枢纽维亚兹玛附近,直接威胁到德军唯一的后勤运输线。希特勒打算让第9集团军下属的第47装甲军向南进攻,协助第4装甲集团军歼灭突破进来的苏军。莫德尔得知消息,立刻飞到位于东普鲁士的"狼穴",希望当面劝说希特勒回心转意。 会见中,莫德尔以一个参谋军官特有的严谨缜密陈述事实,说明第9集团军必须集中兵力稳固北面防线,而不是分散兵力向南北两个方向进攻。希特勒不为所动。莫德尔异常恼怒,两眼盯视希特勒,粗鲁地问道:"我的元首,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你还是我?"这一公开顶撞震惊了希特勒,他试图打断对方的陈述,直接下达一个命令给第47装甲军。莫德尔梗着脖子回答:"我不会执行这个命令。"希特勒又惊又怒,过了一阵子才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莫德尔,你自己看着办,不过一切后果自负。"事后希特勒望着莫德尔离去的背影,对身边的副官说:"你看见那人的眼神了吗?我很信任他,但我不会愿意在他手下工作。"当天晚上,希特勒与希姆莱共进晚餐。谈到白天发生的事情,希特勒感慨道:"将军必须冷酷无情,象獒一样固执凶狠。我不信任那些夸夸其谈的将军,我希望看到他们的理论如何贯彻于实践。

二战时期著名的14名将帅【附照片】

二战时期著名的14名将帅 1、朱可夫元帅—胜利的象征 苏联元帅,苏军副最高统帅,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二次获得列宁勋章。指挥了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第聂伯河会战、柏林会战等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华丽的辞藻对朱可夫元帅来说永远是多余的,他是继拿破仑之后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2、马歇尔五星上将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世界军事史上,骁勇善战的将领不计其数,但是有一位从未带兵打仗的将军却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他就是马歇尔将军。作为盟军军事战略的主要计划者和实施者,他在幕后参加了每一次战役,诺曼底登陆战之前,罗斯福本意是让马歇尔将军出任盟军最高统帅,可是却受到了军界一致反对,包括元老潘兴将军也直接上书罗斯福,原因很简单,就是无法找出比马歇尔将军更优秀的人来主持大局。马歇尔将军思想缜密、性格谦逊、战略计划宏大而有效,很少出现误判。罗斯福总统曾经说:“马歇尔将军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或许这也是我们所有军事爱好者想说的一句话。 3、曼施坦因元帅—天才的军事家 德国陆军元帅,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制定并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他个人提出闪击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完成了史上最诡异的奇袭。苏德战争爆发,率第56装甲军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先锋,随后调任第11集团军司令,转战克里米亚半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两战俘虏苏军43万余人,旋即晋升元帅军衔,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不久升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几乎凭借个人之力在东线与苏军作战,战功卓著,延缓了德国的灭亡,后因与希特勒战略不一致被解职。曼施坦因元帅擅于指挥装甲部队大兵团作战,性格坚韧,目光远大,精于奇袭和强攻,是西方军事专家公认的德国军队中最优秀的统帅。

二战元帅邓尼茨资料介绍

二战元帅邓尼茨资料介绍 卡尔;邓尼茨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著名的将领,之后还成为了德国的总统,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元帅邓尼茨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邓尼茨,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于1891年9月16日出生在柏林。在一战中,他担任潜艇艇长,1918年10月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返回德国,并再次加入德国海军。回国后,邓尼茨倾心研究潜艇战术,研究潜艇,训练潜艇人员,复苏德国潜艇力量。二战开始后,邓尼茨成为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他发明了“狼群战术”。运用这一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1943年1月,邓尼茨担任海军总司令,同年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 1944年1月30日希特勒曾送他一枚金质纳粹党章,因此他认为自己是纳粹荣誉党员。1945年4月20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在死前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在遗嘱里,任命邓尼茨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年监禁。1956年10月1日,邓尼茨被释放。出狱后,继续宣传纳粹精神及复仇主义。居住在德国北部。1980年12月24日,邓尼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德国二战时期的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邓尼茨晚年生活邓尼茨晚年生活算是比较惬意的,毕竟他在二战结束后并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被判处了十年的监禁。在监狱中出来后的邓尼茨有创作了两本书,一本叫《10年和20天》,另一本是《我风云变幻的一生》。 邓尼茨晚年生活基本都是在创作他的两本作品。其实在长达十年的监禁结束后,邓尼茨他退休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个小村落中生活,并开始他的创作。邓尼茨曾在批评希姆莱的和平谈判中说:通敌的人是最应该收到鄙视的小人,通敌者这样的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甚至是他的敌人也是嫉妒鄙视的。每个国家都应该谴责这种背叛的行为。通敌这种行为不论是用何种方式,它都会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后来邓尼茨的回忆录《10年和20天》,是在德国出版的,隔年又有了这本书英文翻译版上市。书名中的“10年”指的是邓尼茨作为德国潜艇舰队指挥官的那十年时间,而“20天”则是他作为德国元首、总统的日子。在邓尼茨的回忆录中,纳粹政权只是时代的产物,他还争辩说自己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在道义上他无法担负起纳粹政权的大部分的罪行,当然他在书中也有批评专职制度的缺陷,还指出专制制度是纳粹政权错误的根源。至于邓尼茨晚年生活中的第二本著作《我风云变幻的一生》则是鲜为人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邓尼茨在1934年之前发生的故事,1998年这本书的新版本,书名被改为《我作为军人的一生》。 邓尼茨和尼米兹有何关联邓尼茨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的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