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收服井冈山山大王王佐
袁文才、王佐,在1930年被湘赣特委错杀,井冈山失守,直到49年才解放

袁文才、王佐,在1930年被湘赣特委错杀,井冈山失守,直到49年才解放1930年2月24日清晨,江西省永新县城尹家巷22号。
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朱昌偕第一个闯进袁文才的房间,直接朝睡梦中的袁文才开枪,把袁文才打死在床上。
清晨的枪声很是刺耳,加上头天晚上王佐就有所察觉,所以,听到枪声,王佐立刻与刁飞林等几个亲信赶忙往宁冈方向的东门跑去。
此时,负责解决王佐的永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彭文祥正前往王佐的驻地——尹家祠。
王佐一行人赶到宁冈东门时,发现浮桥已经被拆除,王佐等只好涉水过河。
由于水急河深,王佐等不会游泳,就被淹死在东关潭里。
而后,袁文才部的主要骨干李筱甫、周桂春、谢桂标、陈慕平、谢华光、朱游庭等先后被抓住枪杀。
王佐部也只逃出小部分,共计打死、淹死40余人。
剩下的战士关了3天,愿留下的编入红五军一部分,编入宁冈游击队一部分,不愿当兵的发给路费。
袁、王两支部队从此消亡了。
由于袁、王被错杀,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去了民心,老百姓再也不相信共产党了,井冈山根据地很快失守。
红军多次想打回井冈山,都没有成功。
后来,萧克指挥17师,已经打到了黄洋界哨口,就是攻不上去,因为老百姓不支持呀!一直到1949年9月,解放军18军,才打下井冈山。
你可能要问了:袁文才、王佐不是最早收留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到井冈山的吗?而且和毛委员一起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吗,怎么就被自己人给打死了呢?说来话长,听我慢慢地给你说。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和卢德铭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部队由刚开始的5000多人锐减到1500多人。
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不能按照中央的指示去打戒备森严的大城市长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在浏阳的文家市转兵,经过在永新县的三湾改编之后,在当地地下党的帮助下,决定到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安营扎寨”,慢慢地发展壮大。
此时,在井冈山的茅坪、茨坪,有两支当地的地方武装,一个头领叫袁文才,一个叫王佐。
江西经典统战故事

江西经典统战故事漯河统战官方微信平台带您看统战新闻、学统战知识、品统战文化、展统战形象。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践。
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建立苏区,在江西早期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中,毛泽东等革命家运用统一战线的方法策略,取得了辉煌业绩,为红军长征胜利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形成全民族联合抗日救亡的燎原之势,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团结袁文才、王佐初到井冈山时,工农革命军仅有一千多人,包括躺在担架上的伤病员。
当时袁文才、王佐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是井冈山的“山大王”。
想要在井冈山落脚立足,将袁、王二人争取到革命的武装中,至关重要。
对有些人想把袁、王部队吃掉的主张,毛泽东并不认可,明确表示:“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为了争取这支农民武装,毛泽东以礼相待,先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要在宁冈一带建立根据地,请袁文才、王佐二人大力协助的愿望。
袁文才心存疑虑,修书回复说:“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予以婉拒。
毛泽东又争取机会,当面向袁文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革命发展的前途,并赠送给袁文才100支枪。
毛泽东的诚恳态度打消了袁文才的顾虑,袁文才当即表示,包下工农革命军的粮饷供应,并赠给银元1000块。
为了做好王佐的工作,毛泽东又委派何长工,带着他写给王佐的亲笔信,独自上山。
王佐见信十分高兴,当即摆酒设宴,但仍存戒备之心。
何长工从他母亲入手,进行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
毛泽东也亲自到山上与其长谈,劝他“跟共产党走,不做绿林好汉,为穷人闹革命”,并送给他70支枪。
王佐深受教益,与袁文才商量参加革命,于是一拍即合。
1928年2月,毛泽东将袁文才、王佐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王佐任副团长兼任第二营营长。
两支原来被称为“土匪”的地方武装,从此成为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红军的实力增加到将近三团人”。
错杀袁文才、王佐丢掉井冈山

上篇错杀袁文才、王佐丢掉井冈山图中左为袁文才,右为王佐1930年2月24日,经过改造后参加共产党并坚持井冈山斗争,对党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袁文才、王佐,不是战死在对敌的疆场,而是牺牲在自己人的枪口下,成为中国共产党内部最早被错杀的红军高级将领。
袁文才、王佐的被错杀,最终导致了1927年10月起建立的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彻底失守,直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井冈山地区之前,我党我军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重建革命根据地。
坚守了2年4个月的井冈山根据地,与袁、王有密切关系。
可以这么说,袁、王参加革命,井冈山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袁、王被错杀,井冈山根据地最后彻底失守。
袁文才、王佐被错杀,是革命史上的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原因错综复杂,形成悲剧的过程更是跌宕起伏。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决心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
自1927年8月1日起,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在强大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与先期到达井冈山的毛泽东、何挺颖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宁冈会师,建立了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
1928年12月初,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主力辗转苦战至井冈山,在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会师。
随着红四军军事斗争胜利和井冈山根据地巩固与扩大,对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1928年,蒋介石两次组织对井冈山根据地“会剿”都归于失败。
随即,蒋介石委任湖南军阀何键为“湘赣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调集湘赣两省军队共6个旅、18个团3万余人,分五路分别从湖南和江西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湘赣两省“会剿”井冈山,红军充其量只不过4个团5000余人,兵力悬殊巨大。
为此,1929年1月4日,前委在宁冈柏路村召集60余人的联席会议,军队扩大到团,地方上各县负责人参加,史称“柏路会议”。
在毛泽东主持下,会议首先传达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精神,接着详细讨论了应对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第三次“会剿”的策略。
“井冈双雄”罹难记

井冈双雄”罹难记1930年2月24日,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曾经为创建和坚持这个中国农村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袁文才、王佐,在江西永新县城双双罹难。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以骁勇善战闻名的‚井冈双雄‛,不是死在与敌人搏杀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自己同志的枪口下。
正征战于赣南闽西的毛泽东闻听此讯,禁不住扼腕长叹,连连道:‚杀错了!杀错了!‛袁、王被杀乃是一桩大错案,而且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桩大错案,历史对此早有定论。
这一悲剧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失守,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袁、王的身世和绿林生涯早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之前,井冈山周围地区就已经活跃着两支有名的农民武装,首领分别是赫赫有名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又名袁选三,生于1898年,宁冈县茅坪马源坑村人。
家境小康,少时在家帮父兄务农放牛。
曾读过私塾,后就读于永新县城的禾川中学。
绿林武装‚马刀队‛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在宁冈、永新一带打土豪,在群众中颇有影响。
袁文才起初还有跻身士林的念头,但其新婚妻子被茅坪劣绅谢冠南之子谢殿一霸占,本人又一再遭受豪绅侮辱,于是结交‚马刀队‛首领胡亚春、张斐卿等,伺机报复土豪劣绅。
袁文才多次参加‚吊羊‛(向土豪索取银元财物),当地土豪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勾结官兵捉拿袁文才。
袁文才逃入深山,官兵把袁文才的家洗劫一空,捉走了他的胞兄袁选通,还打死了袁的老母亲。
袁文才由此与土豪劣绅和官兵不共戴天,发誓报仇雪恨,携带妻小公开参加了胡亚春的‚马刀队‛。
袁文才头脑聪敏,足臹多谋。
他向胡亚春建言,政治上要打‚劫富济贫‛的旗号,经济上要节约,细水长流,军事上要避强就虚,故深得胡亚春的赏识,委任他当了‚马刀队‛的参谋长。
1924年,袁文才率‚马刀队‛攻进宁冈县城,将县衙门付之一炬。
江西省政府派官兵一营分路‚进剿‛,袁文才凭借熟悉地形,巧妙周旋,‚进剿‛之敌疲于奔命,无功而返。
袁文才和‚马刀队‛由是在湘赣边山区声名大振。
浅议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及历史教训

戴华桂
( 中国井 冈山干部学 院 江西井冈山 3 4 3 6 0 0 ) 1 9 3 0 年2 月2 3日晚 , 永新 县城 , 委员、 红4 军 军委 委 员 。 1 9 2 9 年1 月, 袁 文 才 、 王 佐 被 错 杀 的历 史 陈 案 平
袁 文 才 、 王 佐 被 错 杀 事 件 对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井 冈山, 陵县委书记 。同年 9 月 参加湘赣 边 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1 9 2 8 年 1 月, 秋 收起 义,任工农革命 军第一师 第 ( 一 )袁 文才 、王 佐 。 编 入 工 农 革 命 军 第 一 军 第 一 师 第 二 二 团 政 委 , 后 随军 上 井 冈 山 ,任 湘
卫军 副 总 指挥 。1 9 2 7 年 1 0 月 ,迎 接 击 斗 争 。1 9 3 0 年 2月 2 3日,与 袁 文 县 青 年 工 人 联 合 会 委 员 长 , 1 9 2 7年
毛泽东率领 的秋收起义 部队上井 冈 才 一并 于永 新县 被害 。
山 , 并 接 受 整 编 ,参 与 创 建 井 冈 山 革命根 据地。1 9 2 8年 2 月 , 袁 部 被 文 才 和 王 佐 早 期 曾加 入 “ 绿林 队”
、
袁 文才 ( 1 8 9 8 -1 9 3 0 ), 江 西 团 ,任 副 团长兼 二 营 营长 ;4月加 入 赣 边 前 敌 委 员会 秘 书 长 。 年 底 任 中
宁 冈人。贫苦农 民家庭 出生,客 家 中 国共产 党 :5月任 红 四 军第 一 师第 共湘 赣边界特委 书记,领导边 区军 人 。 早 年 参 加 马 刀 队, 任 参 谋 长 ; 三十 二 团副 团长兼第 二营营长、红 民坚 持 井 冈 山 斗 争 ,逐 步 恢 复 了边 1 9 2 6年秋, “ 马刀队”被编为 宁 冈 四军军委委 员、中共湘赣边 界特委 界 各 县 的 红 色 政 权 。1 9 3 2年 初 , 调 县保卫 团,任 团总;9 月,发动宁冈 委 员 ;7 月 ,任 湘 赣 边界 防务 委 员会 瑞 金 中 央 军 事 学 校 任 教 。 1 9 3 3年 , 暴动 ,建 立农 民 自卫 军 ,任 总指 挥 : 主 任 。1 9 2 9 年 1 月 率 第 三 十 二 团 协 在 “ 肃反 ”中被 “ 左 ” 倾 领 导 诬 为
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袁文才、王佐研究述评

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袁文才、王佐研究述评作者:贺文赞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04期[摘要]袁文才、王佐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个特殊人物,近年来,部分党史研究者对袁文才、王佐这两个人物保持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先后有200多篇论文涉及这两个人物,内容集中在:解密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原因,袁文才、王佐对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贡献,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的过程以及袁文才、王佐与井冈山根据地其他主要人物的关系等。
研究袁文才、王佐对澄清历史事实、防止“左”倾错误、正确选用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时期;人物研究;袁文才;王佐[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4)04-0137-08党史人物研究是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党史研究热的兴起,井冈山斗争时期历史人物研究方兴未艾,这些研究包括主要历史人物研究、人物群体研究、特殊人物研究等。
袁文才、王佐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个特殊人物,研究井冈山斗争史,就绕不开袁文才和王佐。
因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巩固和丧失都与袁文才和王佐息息相关,袁文才和王佐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兴衰成败。
袁文才、王佐的传奇人生引起世人的关注与两件历史事件分不开,一件是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接见袁文才、王佐的遗孀;另一件是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有人指责其错杀了袁、王。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江西地方党史研究者为主,部分党史研究者就把研究的注意力投向了这两个著名的绿林人物。
30多年来,先后有10多部书籍、200多篇文章以袁文才、王佐为研究对象。
内容主要集中在:解密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原因;袁文才、王佐对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贡献;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的过程;袁文才、王佐与井冈山根据地其他主要人物的关系等。
本文仅就散佚在各种报刊杂志的研究论文作一述评。
袁文才王佐被杀害的历史真相

袁文才、王佐被杀害的历史真相袁文才、王佐被杀害的历史真相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暴动的1000余人来到井冈山。
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
毛泽东率领部队先进驻袁文才的大本营茅坪,后来通过袁文才的关系,又率部进驻王佐的大本营茨坪。
茨坪是当时井冈山中最大的村庄.多年来,王佐在此苦心经营,后来这里成了红军的大本营。
如果当年没有袁文才、王佐的支持,毛泽东率领的这群“外地人”是不可能在井冈山安营扎寨、落草生根的,仅仅从这一点来看,王佐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
王佐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信任王佐,又名云辉.号南斗.1898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王家属于客籍,也就是客家人,他的祖辈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移到此的。
年轻时的王佐“落草为寇”,参加了井冈山地区的绿林组织。
几经发展,1927年1月,王佐把自己的队伍改编成共产党领导的遂川县农民自卫军,任赣西农民自卫军副总指挥。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部到达王佐部队的驻地,受到王佐的热烈欢迎。
王佐把新屋场营房让给毛泽东的部队居住,还杀了四头肥猪款待工农革命军。
毛泽东当即决定赠送7吱枪给王佐,王佐非常高兴,也当即赠送500担谷子接济工农革命军。
当晚,毛泽东应王佐之邀,指挥工农革命军与王佐的部队一起夜袭石门,彻底摧毁了保安团团部.帮助王佐消灭了多年的心腹大患——尹道一,王佐对毛泽东感恩不尽。
王佐这支部队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流寇思想、游民习气浓重,纯粹是靠封建的洪帮关系维持他们的内部”,而且由于常年的绿林生活,加之生性暴戾,王佐还养成了随意杀人的坏作风。
虽然王佐赞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但仍然以怀疑的眼光注视着工农革命军。
后来。
他发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确实与国民党军队不同,加上袁文才多次来信给他讲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他决定接受毛泽东派干部帮助他训练部队的建议。
王佐、袁文才井冈山被错杀始末

毛 泽 东 率部 到 达 三 湾 的 当
天, 就派 人给袁文 才送 去 了一封 信 ,表示 愿与袁 、王二 人合作 。 袁文才接 信后 , 思来 想去 ,写了
一
毛泽东心事重重
怀 和 龙 超 清 最先 站 起 来表
态 : 既然 中央有这 样的指示 , 们 “ 我 1 2 年底 , 98 国民党调动 3 万余 应 当执 行 ,对于 井 冈山的土匪 ,我
敞地 民贫山瘠 , 汪池难容 巨 1月主 持 召开 了著名 的柏 路会 议 。 犹
鲸, 片林 不栖 大鹏 , 贵军驰骋 革命 , 会议结 束 ,彭德怀 、谭震 林以及湘
应 另择 坦 途 。
敬礼
赣边界特 委书记 邓乾元 、 中共永新
县委 书记龙超 清 、 冈县 委 书记 王 宁
彼此称 为兄弟 ,相互支持 。 12 年 9 , 97 月 毛泽东 率领秋
信写好后 , 袁文才派陈 慕平 与 拿 出 已经传达 过 的 中共 六大 文件 ,
宁 冈县 中共党组织 负责人龙超清一 用手指着 ( ( 苏维埃政 权的组 织问题 的章 廿- 暴动前可 以同他 “ 道赶 往三湾 。 泽东热情接 待 了两 决议案 毛
兵力 , 对井 冈 山实施 围困 ,红四军 们 也应 坚决 歼除 。 ”陈毅 对此 却不
前 陷入前所 未有 的困难之 中 。 面对这 以为然 : “ 几天 我们 红四军 才发
封措 辞婉转的 回绝信 :
矗
长者家园/06 20. 8
维普资讯
了 绿林兄 弟书》 号召绿林 兄弟 宁冈县委书记 谢希安从新城急匆匆 煽 风 点 火 ,一 时 间 “ 文 才 已反 告 , 袁 们 加入红 军 ,与共 产党 齐心 合作 , 赶 了过来 , 向特委书记 邓乾 元报告 水 ” 袁 、王 被逼 ,另找 出路 ”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收服井冈山山大王王佐王佐有个世仇,是吉安等七个县的联防司令,名叫尹道一……红军的一个排埋伏在旗罗洼,等王佐将尹道一的前锋引上了山,他的指挥部还在旗罗洼的当儿,一个伏击把尹道一杀了。
从这个时候起,王佐和袁文才对红军才真正心服。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全部被敌人破坏了。
这样,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在着手恢复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对在井冈山上打富济贫的队伍,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最终成功地改造了这支队伍。
袁文才部队和王佐部队,是活跃在井冈山地区的两支地方农民武装。
毛泽东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那么,如何对待袁、王这两支农民武装队伍,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迫切问题。
袁文才,是个穷苦的客籍人,家住茅坪马源坑。
1924年因不满地主豪绅压迫,参加了绿林组织“马刀队”,1926年9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率部在宁冈举行暴动,任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只是这支部队中有不少土匪出身的弟兄们,绿林习气很重,既打国民党,也打家劫舍。
王佐,裁缝出身的穷苦农民,家住遂川县下庄。
1921年参加绿林组织,1926年受革命的影响将所部改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
1927年7月,他与袁文才部会同安福、莲花农民武装,在永新暴动队的配合下,攻克了永新县城,组成了赣西农民自卫军,与袁文才同任副总指挥。
虽然这次举事最后失败了,但却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这些人都转移到了深山“打埋伏”,等待着革命斗争的新时机。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湘、赣两省交界处,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都很优越。
这里离长沙、武汉、南昌都远,偏僻落后,敌人鞭长莫及;这里素称“土匪窝子”,明朝武宗年代,就有一个叫朱宸渌的“老土匪”在这里经营了几十年。
民国以来,老山的唐光跃,牛冈山的胡显春,剑岭下的邝天贵,天水湾的谢福兰,五井的朱孔阳等,都凭借这里的地理地形优势称雄一时,他们能够在此存在,难道我们红军就不能在此落脚吗?毛泽东深知,幼小的革命力量在中心城市、县城和集镇里是绝对待不下去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共产党人真可谓被屠杀得无路可走了,面对现实,只有走“绿林好汉”这条路,以求生存和发展。
而山上两个头领--袁文才和王佐,以及他们的部下,都是本地人。
如果消灭了他们,就等于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将使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难以立足。
所以,毛泽东率部到了三湾,在着手进行“三湾改编”的同时,修书一封,由三湾村的李德胜捎给袁文才,提出“上山”的要求,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
当部队进至宁冈古城时,毛泽东又一次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
宋任穷在一篇《纪念袁文才、王佐同志》的文章中说:会议由毛泽东主持,认真分析了袁文才、王佐部的情况,决定首先加强袁文才部党的力量和政治工作,并通过袁文才争取团结王佐部。
事实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那种认为袁、王的部队是土匪武装,主张武力消灭的意见,是错误的。
此时,那位袁文才从李德胜的手中接过毛泽东的亲笔信后,细细琢磨了一番,很难拿定主意,于是,就把中共宁冈县委负责人龙超清请来一起商议。
22岁的龙超清与袁文才曾结拜生死之交,听到毛泽东率部来到宁冈自然高兴,并力劝袁文才迎接毛泽东上山。
袁文才不放心,决定派他的司书陈幕平(曾在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笔者注)作为他的代表,前去与毛泽东洽谈、摸底后再作决定。
袁文才手下的头目听说此事后议论纷纷。
有人说:“此事要从长计议。
他们要是来了,一个桩上拴着两头牛牯,哪有不对角的?”有的又说:“自古至今,弱肉强食,叫花子赶走庙祝的事屡见不鲜。
毛部上千人,谁可担保他手下的人没有打歪主意的?”可以说,陈慕平可算是“山头上”有文化、有见识的秀才。
他力排众议:“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里有名气的人物,有‘农民运动之王’的称号,不可妄加评说。
”陈慕平随同龙超清赶到三湾,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袁文才部的有关情况。
临别,毛泽东赠给他们每人一支汉阳造步枪。
听了陈、龙两人的介绍,毛泽东心里对争取袁文才有了谱,所以提出要与袁文才直接会面。
10月6日,约定毛泽东与袁文才在大仓村会面。
这次会见,颇有“鸿门宴”的架势,但很成功。
当年随袁文才前来会见的苏兰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大仓会见是寒露前两天。
毛委员由砻市经茶梓冲进来,共来了七个人五匹马,有的穿大衣,有的穿长衫,毛委员披了件大衣。
袁文才当时不了解毛委员的部队,心里有点怕,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二十多个人,二十多条枪。
这二十多人枪始终没有给毛委员发现。
袁文才、陈慕平、邱凌岳、李筱甫等在林家祠门口石桥上等候毛委员。
在石桥上可以看得很远,如果发现毛委员带兵来,便命令祠堂里的人马准备战斗。
后来见毛委员只带了几个人来,便迎了上去,一直把他们带到林凤和家,吴石生在门口杀猪迎接毛委员。
毛委员和袁文才等在林凤和家吊楼上边吃瓜子花生、喝茶,边说话……会见那天,毛委员在林家吃了饭。
他和袁文才从上午十点谈到太阳快落山。
离开林家时,袁文才给了毛委员一千块大洋,毛委员决定赠送一百支枪给袁文才。
经过这次交谈,毛泽东的“文攻智取”获得了第一步胜利。
毛泽东顺势将部队开进茅坪,驻扎下来。
争取了袁文才,下一步便是争取王佐。
这时,毛泽东派出了“统战专家”何长工。
何长工随同袁文才的代表一同上山,向王佐说明毛泽东的队伍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是土豪劣绅的死对头,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救星等许多道理,何长工回忆说:最初工作很难做,很难接近,便去接近王佐的母亲、兄弟和老婆。
为了多接近他们,经常替他们抱小孩。
就这样,何长工一边替他们抱小孩,一边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逐渐使这位“打富不打贫”的“山大王”明白了许多,愿意迎毛泽东的队伍上山,但心中始终对这支打着“中国工农革命军”旗号的队伍存有戒备之心。
直至后来,红军出动搬掉压在王佐心上的一块石头,才使他真正心服。
10月27日,在王佐亲自带领下,毛泽东率部进入井冈山的中心--茨坪。
何长工这样回忆:王佐有个世仇,是吉安等七个县的联防司令,名叫尹道一。
此人经常来井冈山骚扰,对红军组织群众的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必须铲除他。
何长工得到毛泽东的指示,对王佐说,愿意帮他报仇。
王佐大喜,立即袭击尹道一的指挥部,红军的一个排埋伏在旗罗洼,等王佐将尹道一的前锋引上了山,他的指挥部还在旗罗洼的当儿,一个伏击把尹道一杀了。
从这个时候起,王佐和袁文才对红军才真正心服。
后来,毛泽东将山上的这两支武装改编成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成为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劲旅。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这两位“绿林好汉”:这两个人虽然过去当过土匪,可是率领队伍投身于国民革命,现在愿意向反动派作战。
我在井冈山期间,他们是忠实的共产党人,是执行党的命令的。
10月中旬,工农革命军到达酃县水口。
毛泽东派陈伯钧、徐彦刚、游雪程三人赴袁文才部队当干部,帮助袁部开展军事训练,进一步扩大工农革命军的政治影响,准备逐步改造这支农民武装。
同时,通过袁文才的关系,派人与王佐取得联系,并相机向王佐介绍工农革命军的情况及行动方向,后又派何长工去王佐部开展改造工作。
几位军事干部临走前,毛泽东都给他们以很多指示。
他说,把他们争取过来改造好了,不仅使根据地“北门的拳头越打越多”,巩固我们的后方;同时还为今后改造旧式军队摸索出一些经验。
另外,边界各县土客籍之间矛盾很深,我们可以通过对王佐、袁文才的团结,去团结广大群众。
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这些人重义气,讲情面,自尊心强,疑心重,和他们讲话时,一方面要讲策略,要灵活,同时要坦率。
你们去了,就先从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入手,慢慢来,循序渐进。
总之,一个原则:“既不能缓,又不能急。
”何长工、陈伯钧等人领命而去,到了袁、王两部,一方面尊重袁、王,搞好关系,取得袁、王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注意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情况,传播革命种子,做好团结和改造的工作。
遵照毛泽东和前委的指示,他们对袁、王两部的改造工作的大体步骤是:第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首先是对袁、王部队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为谁打仗、为谁革命的道理。
何长工等在袁、王两部中积极培养士兵群众和基层干部入党,建立起党的组织,并在征得袁、王同意之后,建立了党代表的制度,从而使袁、王部队置于党的直接领导之下了。
第二,提高军事素质。
原来,袁、王部队不重视进行军事训练,一旦有什么军事行动,临时把众人召集起来,而平时,则是一盘散沙,自由行动,有的回家务农,有的闲在那里没事干,有的甚至赌博,使这支部队战斗力不高。
为改变这一状况,把袁文才部集中在茅坪附近的步云山,把王佐部集中在大井,专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军事训练。
同时,工农革命军派来的干部还帮助袁、王等领导人学习正确的游击战术,提高他们的指挥能力。
第三,组织整顿。
长期以来,袁、王部队中混杂了不少坏分子。
这些人一方面把袁、王部队作为牟取私利的藏身之所,另一方面则利用袁、王两人的弱点,在部队中宣传封建迷信和腐败没落的思想。
极少数代表地主豪绅阶级利益的坏分子也混迹其中,为非作歹,进行分化瓦解的破坏活动。
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指示要发动广大士兵群众,坚决把混在部队中的少数坏分子清洗出去。
同时,把那些忠厚淳朴、思想进步、年轻力壮、革命坚定的农民战士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指挥机关也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第四,改变军阀作风。
长期的绿林生活,使袁、王部队沾染上形形色色的封建意识与军阀作风,打骂、虐待士兵的现象,随时可见。
为了帮助他们改掉这些旧习惯、旧作风,发现哪个官长任意打骂士兵,党代表就带领士兵群众高呼口号:“发扬民主主义!”“反对军阀残余!”“不准打骂士兵!”在群众强大舆论压力下,官兵平等的风气才慢慢树立起来。
官兵一致、上下平等和士兵委员会制度等民主建军原则,在袁、王部队中逐步得到了运用和推广,部队中充满了新的气象。
对于袁、王部队的改造,毛泽东自始至终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不仅亲自对派出的干部作了许多明确而又具体的指示,给他们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注意体察入微,直接做袁、王的工作。
针对王佐在井冈山占据了许多良田一事,毛泽东亲切地跟王佐说:土地是农民开垦的,应该归农民所有,如果自己占了大量的土地,势必会遭到农民群众的反对,也会脱离他们,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在另外一次谈话中,王佐谈道:“枪是好东西,一可以报仇,二可以寻吃。
”话中流露出留恋绿林生活的思想情绪。
毛泽东听了后,语重心长地对王佐说:枪杆子确实很重要,有了枪杆子可以出人、出钱、出天下,但是要看这枪杆子掌握在谁的手里。
从现状来看,干绿林的人,其结果并不是很好,不是被国民党或豪绅武装吃掉,就是被国民党骗去“招安”,要么就是绿林之间自相残杀,互为仇敌……这些绿林武装只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革命的理论加以武装,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组织,还是大有前程、大有希望的。
一席话说得王佐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