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本章共有两节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四.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展开: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中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2.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1.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唯意志论宿命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工人阶级政党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有和人类社会存有的基础和源泉第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展开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97—P199)1)地理环境的含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0—P202)1)人口因素的含义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2—P204)1)生产方式的含义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四.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P204—P207)1)交往的含义和形式2)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1)在社会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本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简述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第五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题: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革命是否产生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答案:D
(三)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
生产活动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
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统一。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工业社会
答案:D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物质方面,是社 会存在与发展中各个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 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 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是社 会存在与发展中各个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 关系的总和,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 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在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中,进入上层建筑斌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称为意 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简答题)
✓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 的首要前提;
✓ 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起源: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 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职能(对内和对外) 对内职能:政治职能,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本阶级实行民主,对统治阶级和犯罪分子实行专 政;运用政权力量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组 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 益;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
2、联系(理解) 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 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合 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是 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活动,也要遵循 客观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也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各类要素之 中。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客观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三者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基础, 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影响和 制约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第一部分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
A.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B.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点C.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D.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2.下列关于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C.不包含历史观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D.不从属于世界观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3.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指导与基础的关系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5.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不包括()。
A.国家政权B.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地理环境6.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国家政权7.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不包括()。
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8.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
A.社会心理B.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意识形式9.下列关于历史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唯心史观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C.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D.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1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相信英雄人物的作用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认劳动创造人D.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
A.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B.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C.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D.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1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 、
(1)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 (2)它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 通过对生产的制约, 通过对生产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分布、经济发展特点、 (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分布、经济发展特点、发展 潜力、观念文化) 潜力、观念文化) 它通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政治的影响, 它通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 其社会的发展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人口因素的社会作用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的必 、 要前提 2、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
因为: 因为: 它不能觉得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 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 度及其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度及其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实施, 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实施,又 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 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法 规和制度等。 规和制度等。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下,都存在着一些普遍性和普遍适用的规律性特征。
这些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的变化。
下面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展是在矛盾和斗争中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的内外矛盾不断发展和斗争的结果。
这些矛盾主要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矛盾等。
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二、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具有历史特殊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因此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与历史时期紧密相关的。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能力,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狭窄和束缚时,社会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然后推动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因利益冲突而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推动了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制度变革。
五、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制度转变为另一个社会制度的过程。
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得旧的社会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制度产生。
六、社会发展具有一般性和个别性尽管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但不同社会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因此社会发展既有一般性,又有个别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般规律,但具体时期的社会发展又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差异。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Page 11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者说是对立面的同一。同一 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地说,矛盾的同 一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着的 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 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Page 10
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要注意把辩证矛盾与逻辑 矛盾区别开来。逻辑矛盾是指人们的思维过程违 反逻辑规则造成的矛盾,它是思维过程中的自相 矛盾。辩证矛盾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 一关系,它同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规则而造 成的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 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的认识又都是研究 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的。
Page 4
(2)根据规律发挥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规律划分为一 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所谓一般规律,就是对一定领域内所有事物都起作用,对 发展的全过程都起作用的规律。 特殊规律则是对该领域内某些事物起作用,对该发展过程 的某些阶段起作用的规律。
(3)根据对规律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把规律划分为动力 学规律和统计学规律。 动力学规律的概念是在经典力学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 上产生的。 统计学规律是通过统计学方法揭示的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体现的是一种必然性与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Page 9
(一)矛盾的内涵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 盾即对立统一。 一切矛盾都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关系就是发生 在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便不能构成矛盾。 同时,构成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相互规定中的存在,二者相互依 存,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反之亦然。作为关系范畴, 矛盾既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事物内部的因素之间 的关系,既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物、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无论矛盾表现为哪种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既 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 关系又是结合在一起的。统一关系就存在于对立关系之中,而 且在它内部就包含着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存在于统一关系之中, 而且它本身就包含着统一关系。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 对立中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指:经济 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依赖 于经济基础,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 表现在: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 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经济基础必 然会产生一定的上层建筑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必然结果。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 理论依据。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 ❖ 建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 、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及其形式 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突
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及 其特殊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创造者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 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方式 ❖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必然会形成双重关系,既要同
2 、两对基本矛盾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 开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 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 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个矛盾运动总是从基 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 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如此不断循环往复,推动社 会形态的更替,促进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 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其中, 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 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生产作用
❖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 经济基础,或早或晚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的经济 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或迟或早也要发生 改变;经济基础还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当它沿着与经济 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时,就会阻碍经 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前 进的积极的或进步的力量;反之,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
❖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 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成为决定性的环节和条 件。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 形态的矛盾运动。
4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的特 点
❖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 特点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 建筑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对矛盾中,生产力 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 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 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规律,是在各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普遍 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 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 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 把钥匙。
❖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5、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 身的特点:
❖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 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
❖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 存在不相适合的方面。
(二)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 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意义
❖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 、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
地位和作用不是等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有更为 根本的性质,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 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 决。
4 、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最大特点,是二者既基本适应,但又不完全 适应。 ❖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 ❖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 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这就会同生产力的 发展发生矛盾。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