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社会发展的规律3.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阻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和阻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对未来做出积极的规划和展望。

1.3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热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影响作用。

2.导入(10分钟):通过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身的发言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背景、内涵和特点。

3.讲解(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动力和阻力等内容。

4.练习(20分钟):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并形成集体讨论、互相交流的氛围。

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1.4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探究性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3.归纳法4.课堂辩论法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本节课程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现实。

通过理论剖析和实例讲解,不仅给学生讲解了社会发展的道理和规律,更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和现状,进而帮助学生把握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也比较科学和严谨。

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探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和课堂辩论等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兴趣。

最后,我认为课程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本节课后,我及时跟进和统计了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第11课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第11课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课件
①意识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梦想作为一种意识状态,助推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 ③ 凡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会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梦想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②错误,应该是符合实际的梦想才有积极作 用;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也要经过实践,才会转化为 物质力量,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C。
第二,某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消失,只能 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状况来说明。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 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2.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 是矛盾的
8.教材 P92 【提示】 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
[问题探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保护要求的提高,2019 年湖南郴州市苏仙区继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倾力 打造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广大村民从生态效益中获得 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成功转变为“经济效益”。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区借“山脉”、顺“水脉”、理 “林脉”、造“绿脉”,构建独具特色的“四山”“四湖” “四河”生态画卷,让城市与山水共融。
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 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 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 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说明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社 会存在与社会心识的辩 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科 学判定人类社会发展的 总趋势 公共参与:建立正确的 社会心识,坚持中国特 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政治认同:全面深化改 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

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 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 前进。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生 决定 产 力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品的分配方式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
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 正促错阻 )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F.大机器生产
(生产力)
G.人民代表制度
H.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 规律( 共48 张PPT)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2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2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5)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8)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9)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0)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1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情境(话题)导入(教师)→活动探究(师生)→自觉践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教具与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总第26课时)教学过程:话题生活中的哲学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等新名词不断出现。

随着这些新名词的高频率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老人到孩子,我们都可以感受这种变化。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材分析】此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学生分析】在之前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

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有怎样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做。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好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疑法、教师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11课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11课第1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任务2:探究演练 1.(2013·山东高考)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 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 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 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社会主义社会 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通过改革,即通过 社会主义的_自__我__发__展___、_自__我__完__善___加以解决。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__适__应____生产力的发 展,使上层建筑__适__应___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强__大__动__力___。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 争、改革、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情景导入 1883 年 3 月 17 日,恩格斯在马克思 墓前这样高度评价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 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 你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吗?是什么支 配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_决__定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具有_反__作__用___。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_推__动_____作用,否则起___阻__碍_____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 济 基 础 __决__定___ 上 层 建 筑 , 上 层 建 筑 对 经 济 基 础 具 有 _反__作__用___。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_促__进___经济基 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__阻__碍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运用: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

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教师提示:认识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局限);阶级局限(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从实践出发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

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