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运用: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

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教师提示:认识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局限);阶级局限(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从实践出发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政治教案-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政治教案-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使学生树立从全面、本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新课导入:提出:刘邦、朱元璋、蒋界石、毛泽东等历史人物 讨论“乱世出英雄” 1、 历史创造英雄吗??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2、 这种提法是否正确?? 3、 谁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 结论:这种提法是错误的,即不是历史创造英雄也不是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中。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问: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看书回答) 答:①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当然也是

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 ②劳动者创造物的质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问:2、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那么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是不是可有可有无呢? 这些人物对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看书,并结合蒋界石和毛泽东两位历史人物来回答第2个问题)答: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不同的立场就决定了这些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 分析: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推动历史前进 蒋界石逆历史潮流、代表少数人的愿望 阻碍历史前进 3、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 问: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 ① 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③ 一切向人民负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 ④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做人民群众的好学生 ⑤ 学会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 要正确认识社会现象除了要有生产观点、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外,还要学会从全局上、本质上看问题 二、从全局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自学看书回答) 1、 为什么必须全面的看问题? 2、 为什么必须本质的看问题?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案教案

第九章第1节化学与能源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能源,知道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节能的好习惯。 2、比较常见的化学能源,认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大意义。 3、学会制备氢气的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讨论交流]:逾演逾烈的“电荒”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制约着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讨论“电荒”产生的深层原因,感悟能源、材料、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能源,它们有哪些应用,存在哪些问题。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讨论交流]: 化学电源的优点:电池是把转化成的一种装置,电池是一种低污染高效率的能源。 [思考]: 生活中常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池。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探究实验]:铜锌原电池实验 [观察与思考]: 1、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为什么会偏转,实验中能转变成能。 2、电池的缺点:,应该如何处理。 二、氢能 [自学] 书232 [讨论交流]:目前氢能源开发利用还存在的问题 中考链接: 1、你认为在中最理想的燃料是() A.氢气 B.甲烷(沼气、天然气) C.煤气 D.汽油 2、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 2、CO、CH 4 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 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都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第九章第2节化学与材料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材料,知道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开发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交流讨论]: 家庭中常见的材料种类、性能、应用。

政治: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二年级下册)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钱学森》) 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 [讲授新课] 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略) 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和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如: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 生:个人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热机与社会发展教学设计教案

《热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模型,教师并演示汽油机工作中一个周期的四个冲程,让学生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通过讨论和讲解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的效率。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体验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重视效益、效率的意识和科技意识,激励学生为科技的发展而努力学习,教育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 知道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 通过讨论了解燃料的热值和热机效率. 三、教学难点 1.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知道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本课采用以实验为主导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具学具 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汽油机模型、火柴、金属网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拿出小汽车模型(各人自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

究小汽车等机器的“心脏”——热机。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内燃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内燃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完成一个冲程所用时间是整个周期的四分之一。内燃机的能量来源于燃油燃烧时的化学能。而1 kg的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热值。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燃烧均无关系。有效利用燃料是节能的重要措施,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一是要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二是要减小热量的损失。 2.教学互动 互动1:实验(教科书中图15.4-1),引出内能可做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酒精燃烧放出热量(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将一部分内能转移给了水,水的内能增加使其温度逐渐升高直至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越来越多,对软木塞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将软木塞推出试管口,这就是水蒸气膨胀对软木塞做功。由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利用内能可以做功,热机就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互动2: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明确内燃机的主要特点:燃料直接在汽缸内燃烧。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模型,教师并演示汽油机工作中一个周期的四个冲程,引导学生得出: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互动3:燃料的热值。 明确教师提出问题:燃料的种类很多,固体燃料有木柴、煤等,液体燃料有汽油、柴油等,气体燃料有煤气、天然气等。根据你的经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不是相同学生讨论后得出: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后得出:燃料燃烧的本质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是不同的。物理学中,把1 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全本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 教学单元] 第1 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课时] 2 课时 [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解:通货膨胀;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观。 能力目标:1、纸币不是货币;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2、认识正确的消费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货币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用途;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的作用;健康的消费观念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 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货币的产生而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费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堂课的主要任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讲授新课 第 1 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一、货币的神奇力量 (一)从古到今话货币 1、什么是商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我们把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叫作商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2、货币的产生过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什么是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如同尺子本身有长度,可以用来衡量物品的长度一样。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种计量单位,历史上金银充当货币时一般采用的是重量单位,如斤、两等;纸币产生后,采用了专有的计量名称,如人民币、美元的元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学生活动】:讨论:价值尺度需要不需要真实的货币;超市中的价签是不是货币的价值尺度?【教师总结】:价签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其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 【教师活动】:流通手段是什么意思?【学生活动】:流通手段就是流通所需要的媒介。 【教师活动】: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交换的方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所 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此时交换的方式是: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一: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预习作业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困惑1:如何导入新课 修改课件用网络流行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利用课本86页材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讲授新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利用学案网络热词的发展的材料,解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思考:1网络热词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网络热词的更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看书、思考、归纳 板书或ppt: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解析图 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 学生:举手回答 问题:你能否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困惑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中吗?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特点,是关系中的一点. 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才决定社会意识

(完整版)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发作用。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相互制约,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虽然也有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国家政权--精神产品生产--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同多颁布,指定,分配,规定,任命聘用等,实现控制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直接或间接手段--决定或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因素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这教育内容的取舍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学校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要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有自身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学校不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首先,民主程度--整体--人民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公民意识--民主价值 其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对教育事业所提出的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社会发展的规律复习测试题(附答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复习测试题(附答案)政治: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步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0安徽合肥一中期末)既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就意味着 A.同一时代的每个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相同的 B.人们的鬼神观念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2.2009年12月4日是第九个法制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是为适应普法深入发展要求、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而确立的。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2010江苏盐城调研)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说明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全国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双百”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消极阻遏作用 .革命、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D.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观颠倒,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颠倒的荣辱观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6.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导课: 【教师复习提问】: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缺陷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宿命论:认为神秘的客观精神、天命决定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主观唯心主义)。它们的主要缺陷是:其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其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运用: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2)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教学建议 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导入二

课件展示三个观点: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 观点一:中国古代:大力推崇孔子之类“圣人”的作用,提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观点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和“正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理性”和“正义”又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 观点三:人类历史的发展由天命决定。 课件提示:以上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思考:为什么过去人们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P86页内容) 教师提示:认识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力局限);阶级局限(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从实践出发 小结: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超级教案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 NO: 1 课题: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金钱观;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挂图: 考核(或提问):1,什么是商品?商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 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复习旧课要点:

提出学习本课的要求及学习方法,了解生活中哪些是商品 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 1、什么是商品?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3、什么是价格?什么是价值规律? 4、科学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课外作业(或复习题): 本课小结(或改进措施): 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商品的基本知识,课堂气氛活跃。 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1、多种多样的商品 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条件:社会分工 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学生思考: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有什么区别? 生产出的废品是商品吗?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学生思考:不同使用价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1、概念:货币是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纸币:概念: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货币除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通货膨胀

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

新田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 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单元导语: 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人教版哲学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 曹县第三中学 政治 学科导学案 编号:11-01 课题:第 11 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分 2 课时)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备课组:政治组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预习导航】阅读课本 P86——P88 1、 识记什么是社会存在? 什么是社会意识?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背诵模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探究活动一】 1、 课本 P86 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 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材料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 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 材料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以上名人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活动三】 课本 P88 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 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活动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 【随堂达标训练】 1、在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 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管婴儿”已经是很 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 、社会意识 B 、社会存在 C 、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 D 、实践 3、“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 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 、动物也有意识 B 、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C 、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 、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作业布置】: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适应 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 族精神。 说说弘扬民族精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教育学第2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是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接着,党中央又提出来了“科教兴国”的战略。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和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务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政治经济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并不是被动接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进入现阶段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科学文化高度发展,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人才具有较高和文化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就必然越来越依靠于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国家各级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素养都将随之而提高,它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对增强。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