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翻译观

合集下载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要点一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翻译能够让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接触彼此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和传播。
要点二
翻译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翻译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等文化产品传播到更 广泛的受众,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与语言学、文 学、文化学等学科融合,拓展研
究领域和视角。
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 发展,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技术
应用和创新。
多元化与本土化
翻译理论将更加关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翻译问题,以及本土化翻
译的理论和实践。
05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CHAPTER
翻译与文化传播
忠实与自由是相对的,译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要尊重原作,又要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和 异化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策略。
除了策略和技巧,译者还需要注意语 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出 现语法错误、语义模糊等问题。
翻译的技巧包括增词、减词、词类转 换、语序调整等,译者应熟练掌握这 些技巧,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 风格。
现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功能学派
以德国功能学派为代表, 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 性,关注译文在目标文化 中的接受度和效果。
结构学派
以美国结构学派为代表, 注重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规范 性。
解构学派
以法国解构学派为代表, 主张打破原文的结构和意 义,强调译文的创造性和 多元性。
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严复的信达雅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与严复翻译思想的不同之处

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与严复翻译思想的不同之处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林语堂翻译观——与严复翻译思想的不同之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颖【摘要】林语堂先生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论翻译》,这篇文章不但继承了严氏信雅达三标准,对“直译”“意译”见解独到,还提出“艺术文之不可译”等看法。

此外更是首次提出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谈翻译观,本文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林语堂 美的标准 雅 直译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从小便接触西方文化的熏陶。

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

林语堂的英文平易自然,纯熟地道,羡煞旁人,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著作在外国领风骚。

1935年《吾国与吾民》是他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

1937年,《京华烟云》成为全美畅销书,并获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此外,林语堂也翻译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比如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东坡诗文选》,尽管他不是因翻译成名,但是他的一些译论见解新颖独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长篇论文《论翻译》。

本文将将致力于探讨林语堂与严复翻译观的不同之处。

林氏与严氏翻译观的不同之处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标准三方面,即“忠实,通顺,美”,并指出这三个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笔者认为林氏的“忠实,通顺”与严氏的“信与达”是一致的,而林氏的“美的标准”与严氏的“雅”不尽相同,“美”比“雅”的含义要丰富。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针对“美的标准”提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的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处,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顺,指的是语言。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 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诘 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 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 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 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一句之各部,译文若求通顺 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 在此基础上,林语 堂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 句译 ” ,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 字译” 。 •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 句’ 为单位的学 者” 。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林语堂:“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 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 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 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 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 应如何的结论。 • 林语堂认为翻译心理问题其实是研究翻译标准的前提。译 者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先懂得原文作者的行 文心理,弄清楚原文作者下笔的目的,才能继续翻译。林 语堂非常重视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包括语 言层面,还包括对原文进行心理分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 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 Primarily the Allied task was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wo great nations with the decisiveness of single authority . • 原译:盟国的任务主要是以统一领导的果断性来使 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推荐译文:盟国的任务主要就是在一个统一的领导下 果断地使用两个大国的资源。 • 这样,实词并没有变,地方也没有挪,但是结构有了 变化,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规范,便于读者抓住原文的精神 实质。这在翻译中就叫做“通顺” 。原来那个译文完全 是照搬原文的结构,体现的仍是英美人的思想方法和英语 的表达习惯(如用“统一领导”来修饰“果断性” ), 虽然译者自己感到很清楚,可是读者看了以后不明白作者 到底想说什么,这就是不通顺。
• 在文化层面, 林语堂的“ 越位” 转移策略 主要是通过文化形象的“ 互补” 和“ 完美 化” 来实现的, 笔者把这一过程称为文化的 “完形” 。在林语堂的译本中, “ 完形” 现 象的典型个案莫过于对中“ 隐士”形象和 女性形象的重塑。他认为, 最理想的女性是 由中国温良娴雅的仪表和西方自由解放的 气质凝合而成。所以,在他的译笔之下, 不管 是歌女杜小姐、全寡妇, 还是尼姑逸云, 都 拥有美丽优雅的外表和敢爱敢恨的个性。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
• The superior man always remembers how he was punished for his mistakes, the inferior man always remembers what presents he got.
诗云: “ 桃之天夭,其叶蓁蓁, 之子与归,宜其家人。”
小结
通过以上对林语堂译学思想的评析, 我们发现林语堂的译学思想在继承 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立论依据的多元化。林语堂从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论述 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把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学的“桎 梏”中解放出来,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 (2) 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他看来, 要做好翻译工作,译者必备的修 养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有相当的国文程度, 能写清 顺畅达的中文;译事上的训练” 。 • (3)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林语堂的“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强调 了译者对译语读者和艺术的责任。这把读者的反映纳入到翻译理论研 究领域, 揭示了翻译中的主体因素除原作者和译者外还包括读者, 这比 他以前的翻译理论更科学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一 心 评 宇 宙 文 章
在翻译理论方面,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
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
语言学
忠实
心理学 美学
通顺 美
忠实、通顺、美
• 忠实四义: (1)忠实不是字字对译,是句译,以该句的 “总意象”为基准下笔,而非字义。 (2)绝对忠实之不可能。 (3)忠实不仅求达意,还须传神,即忠实原 文言外之意。 (4)忠实非说不通中国话之谓,即讲求归化, 按照中国人的行文心理翻译。
——美

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海内 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当之无 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 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 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 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 云》等诸多作品,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 国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 伦比的贡献。
• 如, 《简帖和尚》中冲破恶棍丈夫压迫的皇 甫氏, 《狄氏》中敢与爱国学生私通的狄氏, 等等, 都揉合了东方女性的感性美和西方女 性的理性美。这种通过人物重塑来表现的 东西文化的完形美, 在林语堂个人创作的长 篇巨制《京华烟云》、《红牡丹》、《赖 柏英》等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充足的例证。
•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so dim , so dark , so dense ,so dull , so damp , so dank , so dead 最后dead 一字分量最重,确实表现出中文词中 那种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寂寥的情怀
• 如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 林语堂先生译为: • In my younger days, 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But loved to mountthe top floor, 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Andnow I’ve tasted Sorrow’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 Andcan’t find a word, And can’t find a word, But merely say, “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 ”
• The book of the songs says:“ look at that peach tree, so fresh and pretty! How green and thick are its leaves. The girl (the princess) is going to her husband’s house, and she will live in harmony with people of her husband’s house.
• 3、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 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在中国人 的英语学习中,由于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 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 母语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避免。 • 4、翻译是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看待翻 译,单一的某种理论或观点是不够的,也 不应偏听一家之言。
•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 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要完全做到这些,实非易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 conscious of his character, Hence he has character. 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is intent on not losing character, Hence he is devoid of character.
• 例如, 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 其 “ 天地一剧场, 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 净 丑相轮替… … ” 的风格颇有“ 打油” 的意 味。 • 海涅《哀歌叙言》, 林语堂译为: “ 运气是个 跑街婆, 他不愿常留一处, 他把你头额一摩, 就跑到别人家去。”其韵味颇似中国民谣。 • 毫不奇怪, 他会将印象派大师毕加索的画如 此幽它一默: “ 远看象根肠, 近看蛋花汤, 原 来是太太, 哎呀我的娘! ”
• “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 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 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1)词的 “句化美”
美译
2)语篇的 “复调美”
3) 文化的 “完形美”
• 词的“ 句化” 现象, 是指原语中单个的词 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我 们都知道,“ 单音节性” 是中国文学尤其 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的阅读习 惯却不以词或片断为美, 西方人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因此,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汉语中许多具有凝练意义的单个词, 在林语 堂的笔下都被“ 句化” 了。
我们的看法
• 1、我们在看到林语堂译学思想创新和发展的一面时, 不应 忘记林语堂的译学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例如在“通 顺”标准上, 林语堂是主张译文应完全“归化”。诚然, 译 文要通顺才能使读者看懂, 但若译文完全采用“归化”, 虽 便于读者的理解, 但不能丰富译语的发展, 更不能达到翻译 的最终目的———文化的交流。 • 2、我们在评价林语堂的译学思想时, 应采用历史的观点和 科学分析的方法———“扬弃”, 不能因其有不合理的方面 而否定其价值的存在。
• 语篇的复调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 重塑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复调结构, 即“对 话” 结构其二是把古典的原语风格向新的 语言风格—“闲淡” 化转移。 • 在谈话风格上, 林语堂刻意保留原语风格中 具有素朴特质的语料, 而将古老的圣典中的 精英风格整合出通俗化白话化歌谣化或闲 淡化的特色, 悠然自得之处颇似日常闲谈或 人间“ 小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