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教育知识的高级教育人才,适应教育与发展的需要;2.培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人才,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4.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道德操守的教育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内容和要求1.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需修读并通过一定的学分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基础课程。
学生应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专业课程:学生需修读特定领域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技术、学校领导与管理等。
学生应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3.论文或实践报告:学生需独立完成一定难度和水平的论文或实践报告。
学生应选择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或实践,并撰写完整的论文或实践报告。
4.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5.论文答辩:学生需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专家评审通过方可获得学位。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1.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若学生需要延长学制,需经过导师和学院的审核批准。
2.学分要求:学生需修满一定的学分要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等。
学分要求根据具体条件而定,需通过学院相关部门的审核。
四、选拔和评价1.选拔要求:招生委员会将根据学生的学历、成绩、英语水平和面试表现等综合素质,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择优录取。
2.学业评价:学校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论文或实践报告的质量和答辩情况等进行学业评价,鼓励学生在学术上有所突破。
3.研究生奖励与处分:学校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在学业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同时,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和违反学校纪律行为,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处分。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概要欢迎您了解我们的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为广大热爱语文学科、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子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您将全面提升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深度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教学方法。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教学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既注重知识的深度,又注重教学的实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纷呈的培养方案吧!1. 背景介绍(当前教育趋势及社会对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我们对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背景。
放眼当前的教育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不仅仅是学校需要更多优秀的语文老师来教授学生,社会各界也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推动文化创新、传播和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培养目标(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意义)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懂教育又懂语文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不仅希望你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期待你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大放异彩。
知识掌握:我们希望你们能熟练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理论等。
除此之外也希望你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教授学生。
教育技能:你们不仅要学会学术研究,更要掌握实际教学的技能。
我们期望你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能力。
教育情怀:我们希望你们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你们需要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塑造未来。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设立于1953年,是国内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的发祥地,50余年来教学科研水平始终居国内一流,是国内哈萨克语言文学领域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1978年在全国率先招收该方向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审批,我校获得了突厥语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学科专业调整后,突厥语族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语族语言文学专业合并改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1990年成为本专业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点。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自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国家与民族、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蓬勃向上,学风严谨,具有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学习要求:掌握哈萨克语言文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以及承担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就业目标:科研、教学单位的基本业务工作人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的骨干工作人员,党政机关中较高层次的工作人员,更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合格培养对象。
三、授予学位:文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哈萨克语言学2. 哈萨克文学3. 突厥语文学(现代突厥诸语言及古代文献)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1、导师指导与导师组培养相结合。
导师组对学生的培养负总责。
新生入学一年之内不分专业方向,不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集中攻读必修学位课,导师组指定临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新生第一年的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等事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
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重视研究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的民族问题,揭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也研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民族理论的发展。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术素养与学科基础: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形成严谨的学术素养和较扎实的学科基础。
2.研究能力:学生要通过独立参与教育研究项目、完成一定规模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参与学术会议等途径,提高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3.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与发展能力,灵活运用教育理论与实践,促进教育创新与发展。
4.学科交叉与多元化:加强学科交叉与多元化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与其他学科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推进教育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养课程设置1.教育学基础课程:教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律,教育技术学等。
2.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心理学研究等。
3.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包括教育创新与、教育统计学、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经济、教育法律等。
四、实践环节1.科研项目: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要参与教育科研项目,有机会独立承担小型教育研究项目,具备科学研究及报告撰写的能力。
2.实习实训:学生在研究生期间需要参与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训活动,可以选择到学校、教育机构或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实践,参与教育实际工作,提升实践能力。
3.学术交流: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与讨论,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五、学位论文学生在研究生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经过答辩合格后获得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应该具备研究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教育学领域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价值。
六、培养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成果以及就业情况,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同时,注重与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三部分。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和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两部分主要在校内进行。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安排在第2学期,共2学分。
本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完成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会教学、会学习、会管理、会研究)的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具体规格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高尚的品质与文化素养。
(二)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语文学科教学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语文领域外文资料及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四)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成为语文教育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基础。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二)入学考试1.入学考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与现代汉语。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教育硕士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基础教育一线的导师1人),同时成立该方向导师组,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位基础课由教育学院牵头,与相关学院共同完成;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由文学院负责开设。
“语文教育研究专题”由学生提出具体选题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38学分。
五、教学方式(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教育专业领域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知识,能够在教育领域中独立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具备教育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培养时间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时间为两年,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研究生论文撰写。
3. 培养课程(1)专业课程1.教育学概论2.教育心理学3.教育方法学4.教育测量与评价5.教育统计学(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和实践项目两个部分。
实习:学生将在合作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通过实际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观摩,学生将深入了解教学工作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实践项目:学生将根据教育专业的要求,参与实际课题研究和实践项目,通过完成实践项目,学生将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和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
(3)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技术与创新•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教育法学4.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论文是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必修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生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水平,能够体现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5. 考核评价(1)学期考核每学期末,学生需要参加学期考核,包括考试和论文报告。
学期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继续学习的重要依据。
(2)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研究生论文后,需要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将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审,并进行答辩评议。
答辩通过后,学生将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6. 优秀毕业生培养计划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培养情况和学术成绩,设立优秀毕业生培养计划。
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学生将获得一定的奖励和荣誉,并优先推荐到重点学校或机构就业。
7. 培养环境与资源学校将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教育科研中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其中教育管理培养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体育)培养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学科教学(物理)培养中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音乐)培养中小学相关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国策。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学风严谨、积极进取、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具有良好的学科素养,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结构知识,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不断的发现和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具有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教育问题的能力,具备胜任民族地区学科教学及管理的素质和水平。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及时掌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并能在民族地区,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践中去。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具备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教育信息的处理和交流。
6. 培养具备健康的心理、真挚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新型教育管理人员。
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好的承担教育管理者的责任。
7. 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教育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理论。
并能在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
二、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学习年限为2年。
按2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
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三、课程设置课程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
教育管理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宽、新、实的原则,即宽口径、厚基础、新理论、活模块、重实践;另一方面发挥中央民族大学学科优势,设置一定比例符合民族地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求的民族教育特色课程。
四、培养方式所有学生均须实行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研讨、调研、听取学术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自学指定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应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生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基础教育实践领域的实际工作的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管理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过程遵循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7年6月20日发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所制定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实践教学含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
由学院和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共同考核。
实习生须完成实习学校安排的教学、管理和其他任务,并完成实践教学相关文件。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
六、教学及考核方式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究性教学,加强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2.重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重知识、原理探讨,更重科学的现代教育哲学和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形成。
3.强调民族教育特色。
在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要求结合民族教育教学实际。
4.统一要求与差异性相结合。
重规范与统一要求,尊重个体差异和特长。
5.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研讨、调研、听学术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安排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6.选修课为考查,其余课程原则上为考试。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教育管理的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问题;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体育)的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学科教学(物理)的选题应来源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音乐)的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相关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
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三)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四)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必读文献(一)教育硕士必读文献[美[A·W·库姆斯等著,《学校领导新概念》,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陈玉琨等著,《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日[久下荣志郎著,《现代教育行政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美[D·E·奥洛斯基等著,《今日教育管理》,春秋出版社,1989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美[M·汉桑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吴秀娟等编著,《中国校长工作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陈孝彬著,《教育管理学》,北京师大学出版社,1992张济正等主编,《教育行政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萧宗六等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张济正等著,《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材,《教育计划和管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黄志成等编著,《现代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陈玉琨等著,《中华名校管理集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陈玉琨、杨旬主编,《中国中学名校校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教育部人事司编,《优秀校长治学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美]罗伯物·欧文斯著,孙绵涛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美]马克·汉桑著,冯大鸣等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张济正等编著,《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美]哈罗德·孔茨等著,黄砥石等译,《管理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黄云龙著,《规划教育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瞿立鹤著,《教育行政》,茂昌图书有限公司,1993沈配功等编著,《教育督导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孙成城著,《中国教育行政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约翰·W·贝斯特等著,严正等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论》(美),春秋出版社,1989刘文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杨丽珠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师大出版社,1995杨小微主编,《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师大出版社,1998云冠平等著,《管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岳玉禄著,《科研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吴钢著,《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修订版)》,学林出版社,2004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宋伏秋等主编,《我国普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钱在森等主编,《普通教育评价原理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王孝玲主编,《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金娣、王刚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余建英何旭宏主编,《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三版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师大出版社,1998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陈中永主编,《教育心理学》,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英]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柳海明,《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当代教育论坛》《全球教育展望》《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校管理》《现代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决策导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管理世界》《管理科学文摘》《教育研究》《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二)教育管理专业必读文献黄维德等编,《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亚瑟•W•小舍曼等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石金涛主编,《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孙健敏等编著,《MBA案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世界著名企业研究组编著,《人力资源》,珠海出版社,2002蒋一韦等著,《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三)学科教学(音乐)必读文献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美】托马斯·里吉尔斯基(Thomas A.regelski)著,覃江梅等译《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加拿大】韦恩·鲍曼(Wayne D.Bowman)著,黄琼瑶等译《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崔玲玲《欧洲音乐赏析十六讲》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年4月崔玲玲《中国音乐赏析十六讲》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1年5月【美】哈罗吉·艾伯利斯著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匈】爱尔佐波特·索妮著高建进译《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奥】沃尔夫著余丹红译《音乐教育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杨立梅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段金星范汝梅编著《文化与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四)学科教学(语文)必读文献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于漪,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