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练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素养3史料实证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第90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学习历史的方法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依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示例1】(2017·全国卷Ⅰ)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练

史料实证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据此可知()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项正确。
“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
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
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史料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有大量的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料,故D项正确。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变动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变动一、选择题1.(2023山东烟台中考)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材料中的“联合抑德”包括(H9203001)()A.组成三国同盟B.建立三国协约C.签署《九国公约》D.实施马歇尔计划2.【史料实证】(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 805亿美元;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
以上材料说明一战(H9203001)()①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②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④极大地削弱了欧洲的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3辽宁望花三模)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这一系列举动(H9204002)()A.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种族主义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2023山东历城一模)如图年代尺上标注有四个时间段,其中时间段与重大战役对应正确的是(H9204003)()A.①时间段:莫斯科保卫战B.②时间段:凡尔登战役C.③时间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④时间段:诺曼底登陆5.(2023云南曲靖一模)“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加强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德军突袭波兰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C.日本偷袭珍珠港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6.【周年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2023广东蓬江期末)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战争伤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
专题16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类选择题(原卷版)

专题16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类选择题【基本内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素养目的】能够运用不同的史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和阐述;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
【典例分析】(2022·山东淄博八年级期末)“他是一位最有进取心和最有效率的统治者,做了许多事情来增进自己国家的文明。
其中,他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法庭,且自身非常关注正义的实施。
后来的巴比伦人都将他统治时期视为自身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中的“统治者”是()A.图特摩斯三世B.汉谟拉比C.伯里克利D.乔达摩·悉达多【提分秘籍】一.《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1)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意义或价值: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022年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素养提升练3 史料实证——高频题型篇 Word版含答案

素养提升练3 史料实证——高频题型篇素养提升练第45页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它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它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A.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头流行B.牛耕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C.表明中国新的生产关系消灭D.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农业生产力的进展。
《耕织图》在南宋时期已经消灭,图片内容反映了曲辕犁的应用,清代重新绘制该图,且材料强调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即清代也是使用曲辕犁,由此可推断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展,D项符合题意。
2.(2021河南高考诊断A卷,32)《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接受罚金又保存同态报仇。
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全部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
”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B.爱护平民利益,留意按律判决C.维护私有财产,主见惩处报复D.敬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行侵害,体现出法治精神,故A项正确;罗马法留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阿奎利亚法》中的规定维护了私有财产但主见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故C项错误;材料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未体现对奴隶人权的维护,故D项错误。
3.(2021湖南长郡中学模拟,25)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曾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这些选官制度在肯定程度上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到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军功赏爵”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 项错误;“军功赏爵”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故C项错误;这些制度都在肯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核心素养训练3 史料实证类 (4)

训练3 史料实证类1.(贵州遵义三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赴告”制度,即将本国或他国发生的大事公布于众,尤其是将乱臣贼子通告给诸侯。
据此可知,实行“赴告”()A.保证了各诸侯国政策一致性B.意在警示其他诸侯防范叛乱C.旨在借助舆论维护统治秩序D.强化了各诸侯国的宗法秩序2.(四川雅安三模)下面两幅图中分别是流行于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字体,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强力推行B.文字的频繁使用C.审美观念的进步D.国家统一的需要3.(四川眉山三模)宋太宗时期,“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北宋熙宁年间,在改革财政税收制度之前,“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说明北宋( ) A.重视民主立法C.放宽重农抑商政策D.商业经济影响力扩大4.(东北三校三模)下图(a)纵轴为官员流动冲击的条件方差(如宦官规模、自然灾害次数、皇帝固定效应等),单位为次;(b)纵轴为官员流动速度,单位为次。
虚线为明清朝代分界。
其中官员流动速度指标只反映特定职位在一定时间内的人事变化频次,不涉及职位的升降。
这表明清朝( )A.统治的精细达到了巅峰B.官员治理呈现出稳定化趋势C.监察机构比明朝更严密D.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5.(四川眉山三模)下表是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
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具有必然性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6.(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7.(四川雅安三模)下图为1982—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
下图反映了( )——据郑真真等《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C.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D.人口数量持续增长8.(陕西临潼二模)古代雅典,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集体职务。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3史料实证

A.理论联系实际
B.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D.重视调查研究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五)运用史料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2.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孤证不立,搜集更多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 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 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
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 《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D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B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2.按史料价值 (1)分类 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 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五)运用史料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2.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五)运用史料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2.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 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 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史料的态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 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有大量的 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 料,故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排除 A 项;历史记述具有 一定的主观性,与年代久远无必然联系,排除 B 项;根据题干可知石刻与文 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排除 C 项。
答案 D
解析 “无法得知真相”绝对化,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太过片面,故 排除;是否更加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故 C 项错误;全面、客观是正确的 历史研究方法,故 D 项正确。
12.(2019·湖南岳阳一检)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 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 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
4.秦朝、隋朝兴建的重大工程如长城、运河,当时被认为是“暴政” 的典型,今天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反映出( )
A.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 C.今人评价比古人评价更准确 D.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为客观
答案 B
解析 不同历史时代的评价不同说明历史解释有主观性,故 A 项错误; 当时和今天评价不同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评价,故 B 项正确;两种 评价体现不了哪个更准确,故 C 项错误;两种不同的事物说明不了哪个更客 观,故 D 项错误。
6.(2019·安徽蚌埠二模)《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 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 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 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 B 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 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 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 差异最能说明( )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 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 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 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 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 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11.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 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 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 据此推测( )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答案 (1)制度:郡国并行制度。 原因:失礼仪,乱制度。 (2)解释: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不同: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史实:儒学成为正统。 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看法: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
解析 本题通过历史文献《汉书》和海昏侯墓发掘出的文物相互印证, 考查史料实证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 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刘贺受封为海昏侯”可知,这与汉初的封 国有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 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刘贺入京继位 后,急欲亲政……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据 《汉书》载”,材料二“《昌邑王废黜考》”得出结论。
10.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 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 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 A 项正确。
5.(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 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 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 法。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 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 A 项正 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 严格,排除 C 项;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A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 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认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 观评价,故选 A 项。
8.2004 年发掘了隋朝国家粮库“回洛仓”遗址,现已探明翔实仓窑布 局,仓窑数量约 710 座,专家说本次考古发现,直接推翻了古人多本历史文 献的记载。这说明( )
2.(2019·重庆一中 4 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 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 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 金首权杖等饰物。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 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3)问,第一小问,从出土文物可印证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第二小问,刘贺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对于解读材料一、二中关于刘贺被废的史 实和分析应该是多了一些证据,所以其价值就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 述和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中“轻易判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根 据历史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应该客观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 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论据并不充分。
9.(2019·四川 4 月百校联考)据统计,在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 撒战争史》一书中,共记载了当时的 141 篇演说词,约占全书总量的 1/4。 这反映了修昔底德写史( )
A.用演说词多元解释历史 B.注重叙事的客观真实 C.受制于有限的历史材料 D.不加选择地累积材料
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历史文献的内容,引领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书写方法、 原则。修昔底德多次当选十将军委员会成员,并与伯利克里共事,是伯罗奔 尼撒战争(部分战役)的亲历者和指挥者之一。他写史时大量采用演说词,并 不是因为资料有限或为了多元解释历史,而是表明他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历 史,故 B 项正确。A、C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作者对史料有其自己的 选择,通过选择史料来呈现自己的观点,排除 D 项。
A.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 B.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C.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 D.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司马光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科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都体现了主观意识和客观历史的相互作用,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不符合材料“一切真历 史都是当代史”,A 项错误;“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说法过 于绝对,C 项错误;“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没有兼顾人的 主观意识的作用,D 项错误。
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对同一史实历史记载的不同,意在引领对史料价值的甄 别和应用。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 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 B 项 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故 A 项错误;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有的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再 现历史事实,故 C 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 故 D 项错误。
14.(2019·湖南株洲二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 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 工业有官营与民营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 为精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 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 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 术极品。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 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