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早期征兆

人格障碍的早期征兆人格障碍是指个体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存在持续而深刻的偏差,使其难以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交环境。
人格障碍早期征兆的识别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早期征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提前采取适当措施。
1. 易怒和冲动人格障碍的一个早期征兆是情绪容易失控,表现为频繁的愤怒、易怒和冲动。
这些个体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能会过度反应,并表现出暴力倾向。
他们往往缺乏应对挫折和压力的适当机制,容易通过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来宣泄负面情绪。
2. 强迫和固执一些人格障碍患者在早期表现出强迫和固执的行为。
他们倾向于追求完美主义,对细节过度关注并要求周围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他们坚持己见,不愿妥协,对其他人的观点和建议缺乏接受性。
这种行为特征可能导致与他人的冲突和争吵。
3. 社交困难人格障碍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困难。
早期征兆包括回避社交场合、缺乏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能力以及对与他人互动的恐惧。
他们可能感到害羞、自卑或不自信,对自己的交流能力缺乏信心。
这种社交障碍会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 自我中心和缺乏同理心人格障碍的另一个早期征兆是个体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理心。
他们往往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欢乐或悲伤,通常将自己放在首位,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缺乏同理心的行为容易导致与他人的矛盾和疏离。
5. 不稳定的情绪和自我认同某些人格障碍患者在早期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问题。
他们可能经历剧烈的情绪波动,从极度的兴奋到深度的沮丧。
此外,他们可能无法明确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经常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
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困扰和不安全感。
结论人格障碍的早期征兆是个体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包括易怒冲动、强迫固执、社交困难、自我中心和缺乏同理心以及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问题。
对于早期征兆的识别是及早干预和治疗的关键。
通过提高公众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帮助那些可能受到人格障碍影响的人。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1. 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出现异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人格障碍会导致个体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3. 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由于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心理障碍,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
4. 社会应该对人格障碍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比较复杂,因此很多人对人格障碍缺乏了解和认识。
社会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格障碍的一般特征

“人格障碍症”的说法不准确,可以直接称之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表现比较多,因为人格障碍的分型较多,不同的分型涉及不同的表现:
1、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比较低落,对事物提不起兴趣,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很少有朋友,对家人也不关心。
2、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疑神疑鬼,而且非常固执,多爱与人理论,常常怀疑其他人想害自己,而且容易牢记仇恨。
3、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以易怒、易激惹为特点,而且常因小事导致攻击行为,难以控制,攻击行为过后常懊悔不已。
4、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夸张的行为,过度打扮,努力吸引周围的注意力,容易感情用事。
5、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强迫别人做事情,并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力求完美,人际关系不好。
除了上述类型的人格障碍,还有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多种,均有各自的特点,出现人格障碍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人格障碍

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 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 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 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 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 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 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 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 利影响。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 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 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 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 极作用不可忽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 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 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等权威医学文献。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持续性模式的不适应。
个体行为模式和内心体验持续不适应,表现为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这种不适应是持续的,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个体行为模式的刚性。
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内心体验表现为刚性,难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要求。
这种刚性表现为对新情境的固执坚持,以及对变化的抵制和不适应。
三、个体行为模式的广泛性。
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内心体验广泛地影响社会、职业和其他重要领域。
这种广泛性表现为对各种情境和关系的持续性困难,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受损。
四、排除其他精神障碍。
在诊断人格障碍时,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对个体行为模式和内心体验的影响。
这需要通过全面的精神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进行综合评估。
五、持续时间和发病年龄。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的持续时间应至少为两年以上,且起病年龄通常在青少年时期。
这一点有助于区分人格障碍和青少年期的一般心理发展特征。
六、个体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个体因人格障碍而感到痛苦,并且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是人格障碍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持续性模式的不适应、个体行为模式的刚性、个体行为模式的广泛性、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持续时间和发病年龄、个体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
在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表现,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大家在面对人格障碍患者时,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其康复和社会融合。
人格障碍 心理学名词

人格障碍心理学名词
人格障碍是指一种与正常人群相比,个人自我感知、情感调节以及交往能力上的明显的异常行为。
这种异常行为可以体现在态度、情绪、行为或者认知上,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
人格障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轻度人格障碍、中度人格障碍和重度人格障碍。
轻度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人自我感知、情感调节以及交往能力上有小范围异常行为,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受到的影响不大。
中度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人自我感知、情感调节以及交往能力上有中等范围异常行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受到的影响较大。
重度人格障碍指的是个人自我感知、情感调节以及交往能力上有严重异常行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人格障碍的症状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而有所不同,但最常见的症状是个体对自己有消极的认知,情绪不稳定,交往能力下降,行为失控,以及社会功能障碍。
如果患有人格障碍的人不能及时得到科学的治疗,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犯罪。
因此,对于患有人格障碍的人,重要的是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便尽早改善其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交往。
常见人格障碍及表现

常见人格障碍及表现
人格障碍是一类心理疾病,表现为持久的、刚性的和不适应的个人特征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表现:
1.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感、冷漠无情、常常违法犯罪、欺骗他人、缺乏内疚感等。
2. 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不稳定、冲动行为、自残行为、恐惧被抛弃、强烈的情感波动等。
3. 避症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极度的社交回避、对批评和否定过度敏感、自卑感、害怕被拒绝、避免社交场合等。
4. 强迫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过度关注细节、完美主义、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刻板固执、对规则和秩序的过度坚持等。
5. 遗传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自大、自我中心、需要特殊待遇、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等。
6. 依赖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常见表现包括对他人过度依赖、害怕独立和责任、缺乏自信、容易被他人操控和控制等。
这些人格障碍的表现可能因个体而异,且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同时存在。
如果你或他人有可能患有人格障碍,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以获得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1/ 1。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社会、职业和个人功能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持续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控制冲动的异常模式。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刚性、持续的模式。
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考虑到其模式的刚性和持续性。
这种异常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表现出来,并且通常会持续数年,甚至终身。
这种模式通常会导致个体在多个领域的功能受损,包括个人、社会和职业方面。
2. 异常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是否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符合。
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偏差、情感冷漠或过度、以及行为上的冲动或控制难度等。
3. 引起个体痛苦或损害。
诊断人格障碍还需要考虑到这种异常模式是否对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了痛苦或损害。
这种痛苦或损害可能表现为社会关系的破裂、职业生涯的受阻,甚至是自残或自杀等。
4. 排除其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在诊断人格障碍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或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症状。
这需要通过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综合性的心理测验来进行判断。
5. 个体发育阶段的考虑。
在诊断人格障碍时,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发育阶段。
一些特定的人格障碍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而在成年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发育阶段来进行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诊断人格障碍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模式刚性、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异常程度,以及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和痛苦程度。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心理障碍和考虑到个体的发育阶段。
只有在符合这些诊断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对个体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总结了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并总结评价了各种疗法的共有特点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边缘人格障碍心理动力学疗法【Abstract】 The techniques of psychodynamic therapies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i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utcomes are reviewed ,their common traits are evaluated and the future problems which might be encountered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odynamic therapy 1.导言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式主要有三大取向,分别是心理动力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取向。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代表人物有Kernberg,Akhtar,Gunderson,M Balint,Searles,Kohut,Fonagy等;认知-行为取向的代表人物有Linehan,LS Benjamin,A Ryle,Jeff Young,Klerman/Weissman,A Beck & A Freeman等;而支持性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是Arnold Winston,Larry Rockland,R Wallerstein,Henry Pinsker等。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足的疗效研究证据集中于心理动力学取向和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很多精神科医师遵循习惯使用药物治疗人格障碍,但是这种操作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的,Soloff等提出,药物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的焦虑、冲动、精神病性等症状,但是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人格整体功能的证据。
(Soloff,2005)另外,边缘人格障碍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和脱落率高是精神科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一个持续六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广泛存在,40%的患者使用三种以上的精神科主要用药,20%使用四种以上主要用药,而10%的患者甚至使用到五种以上的精神科药物,研究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为了防止患者脱落而不合理用药,并且由于害怕复发劝说患者长期服药是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Bateman认为在于医生陷入了反移情中,通过开药把拯救患者的反移情付诸行动。
这个问题也许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治疗帮助患者解决不安全感,提高服药依从性,而且解决医生自身的反移情。
(Bateman,2004;Zanarini,2004)同时,已经有荟萃分析的结果支持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的疗效。
Perry等回顾了15项对人格障碍的疗效研究,发现根据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11,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29. (Perry,1999) Leichsenring等对14项心理动力学和11项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设计质量较高,使用了标准的诊断工具,有可靠信效度疗效测量工具,他们发现动力学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46,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08,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1.79.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总体效应量(overall effect size)是 1.00, 自我报告测量的平均效应量(mean effect sizes)为1.20,观察测量的平均效应量为0.87。
但是这两种疗法的效度无法直接比较,因为样本、患者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的不一致性。
而且,在所有研究中,只有两项动力学研究和三项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随机对照试验,也影响了做出结论。
但是,Leichsenring等人认为,根据目前(2003年)的结果来看,可以确定动力学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对人格障碍治疗的有效性(Leichsenring, Leibing 2003)。
故心理治疗的方法对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已经是比较确定的。
总结这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及其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临床预防疾病造成伤残结果有实践的意义。
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本文限于篇幅,仅仅总结心理动力学流派中有较多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
2.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方法心理动力学领域中,目前有较强循证医学证据(随机对照实验)支持的疗法有两个,心理化基础疗法(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和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TFP),它们都进行了疗法的手册化工作和随机对照试验。
MBT已经完成了随机对照实验并且研究结果已经发表,TFP发表的研究报告只有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正在审稿中,但是根据私人通讯得到的讯息是其结果支持TFP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有效性。
(Bateman et al ,1999,2001, Clarkin et al,2001)2.1移情焦点治疗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是主要用Kernberg在发明的治疗人格障碍的动力学疗法,一开始的名字叫做表达性心理治疗。
后来在1990年代Clarkin等人把这种疗法系统化,手册化,便于临床操作,并且改名为移情焦点治疗,并作了疗效研究。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上来看它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理论,治疗总策略,治疗战术和治疗技术。
基础理论主要是Kernberg等人有关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BPO)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相关的精神病学的理论。
治疗策略(strategies of treatment)是有关整个治疗疗程构架的策略。
治疗战术(tactics of treatment)是有关每一次会面时间的治疗策略,治疗技术(techniques of treatment)是在治疗师和患者对话过程中使用的技术。
2.1.1基础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根据身份认同弥散,现实检验能力,以及原始防御机制存在的程度分为三种类型:1)神经症性人格结构(NPO):身份认同稳定,现实检验能力好,原始防御机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防御机制以压抑(repression)为核心。
多见于癔症型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和抑郁(受虐)型人格障碍。
2)边缘性人格结构(BPO):身份认同弥散,能够保持一定现实检验能力,但是在应激条件下可出现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原始防御机制为主。
包括了边缘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偏执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3)精神病性人格结构(PPO):除现实检验能力丧失外,其他特点和BPO相同,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患者。
TFP有关BPO患者的心理病理学原理简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早年的创伤体验造成患者们神经生化的改变,主要是神经递质系统的失调。
从而使患者们容易激活攻击性和抑郁情绪,以及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
这些生物学改变铸造了患者们的气质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患者们与重要养育者的攻击性客体关系被内化,形成了BPO患者的自体和客体表象。
2)内化的攻击性灌注的客体关系决定了患者们前俄狄浦斯期的固着,并且主要使用分裂和投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来保护好自体-客体不受到攻击性的损害,这样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身份认同弥散的症状。
3)在此时此地的情景中,患者重复内化的病理性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困难。
特别是在和治疗师的移情关系中表现出来,通过治疗师对移情的处理,患者能够整合那些分裂或投射出去的心理成分,从而获得康复。
2.1.2治疗策略TFP治疗的总目标是聚焦于身份认同弥散和原始性防御机制的解决和整合。
这主要是通过识别和修通移情情景中原始成分,让患者逐渐整合,形成正常的身份认同。
这个目标在整个治疗流程中通过4个策略来保证实现:1)策略1:定义主要的客体关系此策略又包括4个步骤:第一步,体验并且忍耐移情中呈现出来的患者内心世界的混乱;第二步,识别主要的客体关系。
在TFP的操作手册中总结了十个典型的患者-治疗师移情配对,分别是——破坏性的坏小孩——惩罚性的,施虐父母;被控制,被激怒的小孩——控制性的父母;没人要的小孩——不关心的、自我为中心的父母;有缺陷的、没价值的小孩——看不起人的父母;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被性侵害者——攻击者,强奸者;被剥夺的小孩——自私的父母;失控的、愤怒的小孩——无能的父母;调皮的、性兴奋的小孩——阉割性的父母;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
第三步,命名客体关系中角色的扮演者。
第四步,注意患者的反应2)策略2:观察和解释患者角色的逆转3)策略3:观察和解释那些相互对立的客体关系配对的联系。
如患者有时候和治疗师的关系是“依赖的、满足的小孩——溺爱的、赞赏的父母”,有时候又是“受虐待者——施虐的攻击者”关系,这就需要解释这两种配对模式的关系。
4)策略4:整合分裂出去的部分客体整个策略是通过不断重复治疗干预达到其目标。
有六个指标说明患者出现了整合:(1)患者的陈述是对治疗师的解释工作的扩展或进一步的探索;(2)意识到憎恨的时候能够包容或忍受;(3)能够忍受幻想,并且开放过度性空间。
这一点主要体现为自由联想的流畅性;(4)能够忍受和整合对原始防御机制尤其是投射认同的解释;(5)修通移情中的病理性夸大自身;(6)主要移情范式的转移。
2.1.3单次会面中治疗策略即治疗战术。
包括7个策略。
1)选择优先主题。
每次谈话都需要注意危机的优先性。
可以根据手册中主题优先性列表来筛选。
(见表1)对这些主题进行解释的时候,坚持三条解释的原则,分别是——第一,经济原则。
治疗的注意力和解释要针对占主要地位的情绪。
第二,动力原则。
考虑精神系统中冲突的力量和它们是如何表现在客体关系配对中的。
决定解释的次序,从浅入深,从防御解释到动机解释再到冲动的解释。
第三,结构原则。
全面回顾患者精神系统中主要客体关系配对中的关系模式;聚焦于解释卷入防御和冲动的结构。
对于神经症者来说,这些结构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对于边缘者来说,这些结构是形式没有神经症者那么清楚的客体关系配对。
2)保护治疗的框架:消除次级获益及设定限制治疗师要注意不要让治疗框架强化患者的次级获益,这主要通过在治疗初期的治疗合约来完成。
患者出现辅助行动时,治疗师首先进行解释,解释无效则设定限制。
3)技术性中立及其有限性治疗师作为中立的观察者存在,接近于患者的观察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