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梅梅之魂梅文化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

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梅文化”尤其如此。

1、梅的起源与发展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

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崧泽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崧泽遗址与古代种籽鉴定初步意见”记述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坚厚,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小孔.即是野生型的梅.经测定此梅核碎片距今约5226-5906年。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以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

讲解梅字的由来与演变 -回复

讲解梅字的由来与演变 -回复

讲解梅字的由来与演变-回复梅字是汉字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未",下面是"木"。

梅字的由来与演变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探讨梅字的由来。

梅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这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

金文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象形特点,就像图片一样,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状或特征。

在金文中,梅字的形状是两个竖直的线条组成,非常简洁明了。

后来,梅字进入了篆文时期。

篆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繁体字体,它发展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于印章和碑文。

在篆文中,梅字的形态有了一些变化,上面的"未"被压缩成了一个小横标。

随着汉字的演变,梅字进入了隶书时期。

隶书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一种规范的字符书写形式,用于各种官方文件和书籍。

在隶书中,梅字的形态更加规整,"木"下方的一横稍微向左延伸,突出了梅花枝干的特点。

梅字在秦朝时期的小篆中经历了又一次变化。

小篆是统一的书写形式,由秦始皇统一创建。

在小篆中,梅字上方的"未"变得更大,与下方的"木"形成了垂直对称的结构。

而后,梅字进入了隶书时期。

隶书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隶书是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

隶书中,梅字的形态更加规整,"木"下方的一横稍微向左延伸。

最后,梅字在隶书时期逐渐演变为楷书。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标准字体,优雅而规范。

在楷书中,梅字的形态稳定下来,上面的"未"成为了一个明显的横框,下面的"木"形状也更加规整。

除了形态的演变,梅字在文化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梅花在中国的文化中非常重要,被视为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象征。

梅花通常在冬天盛开,往往在寒冷的季节中愈发繁花似锦,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美好。

因此,梅花也被赋予了乐观、顽强和坚毅的精神。

梅字所代表的意义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未"字象征着未来、未来的发展和希望。

青梅的古代雅称

青梅的古代雅称

青梅的古代雅称导言青梅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在古代的中国文学中,青梅被赋予了雅称,以表达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探讨古代对青梅的雅称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对青梅的雅称1. 青玉碧玉青梅的嫩绿色可以让人联想到珍贵的玉石。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用“青玉”、“碧玉”来形容青梅的颜色。

这些雅称给人以高雅、清新的感觉,“青玉碧玉”的音韵也十分优美。

2. 翠梅玉露青梅的清新与自然让人联想到翡翠和露水,因此,古人也常常用“翠梅玉露”来形容青梅。

这个雅称富有画面感,使人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绿色的梅树上结满了晶莹剔透的青梅,梅叶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3. 绿槐黛古代文人在吟诗作赋时,也会用“绿槐黛”来形容青梅。

槐树的叶子呈现出浓绿色的颜色,与青梅的颜色相近,而“黛”是一种深绿色的颜料,用来描绘古代的美人眉毛,因此也用来形容青梅的颜色。

4. 青杏除了用“玉”、“露”等词语来形容青梅,古代的雅称中还有一个常见的词语“青杏”。

杏树和梅树一样,都属于蔷薇科,但是杏子是黄色的。

在文学创作中,青杏被用来形容青梅的颜色,寓意着青梅的特殊与宝贵。

青梅的文化意义1. 青梅寓意勉励青梅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早行动,勇于拼搏的精神。

因为青梅煮酒的历史由来久远,古代文人常以青梅来比喻早年而动。

因此,对青梅赋予的雅称,也有着勉励人们早时行动的文化寓意。

2. 青梅象征希望和生机青梅的嫩绿色象征着希望和生机。

在古代文学中,绿色的青梅常常与春天、初夏以及新生的力量联系在一起。

在困境中,描绘青梅的诗句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

3. 青梅承载友情和爱情的情感青梅与“青春”谐音,因此,青梅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友情和爱情的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青梅常与忠诚、友谊等词语相联系,表达出深情厚意的情感。

4. 青梅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青梅作为一种古老的水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喜爱的美食之一。

对青梅的赞美和赋予雅称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也传递了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传统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的传统之寒梅

传统文化的传统之寒梅
传统文化的传统之寒梅
制作人:XXX 时间: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传统文化的传统之寒梅 第2章 寒梅的文学表现 第3章 寒梅的民俗传说 第4章 寒梅的艺术表现 第5章 寒梅的当代意义 第6章 寒梅的文化传承 第7章 结语
● 01
第一章 传统文化的传统之寒 梅
梅花的象征意义
寒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强、纯洁和忍耐。梅 花是中国传统四君子之一,代表着高雅与清贞。在古 代文人墨客笔下,寒梅更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 为了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 05
第5章 寒梅的当代意义
寒梅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
01 传统文化重视
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增强
02 新的传承与发展
寒梅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 展
03
寒梅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对寒 梅的重新诠释,探索出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创作灵感
寒梅这一传统文化符 号,激发了当代艺术
的创作灵感
寒梅的社会意义
寒梅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承载着社会精神和价值观。寒梅的坚韧与执着,对当 代社会具有启示和警示作用。
寒梅的生态意义
寒梅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植物。通过保护和栽培寒梅, 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寒梅的生态意义
生态友好
寒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强 寒梅有助于生态平衡的 维持
坚强 刚毅不拔
忍耐 默默守候
纯洁 清澈无瑕
● 02
第2章 寒梅的文学表现
寒梅在古代诗词中的 描写
01 李白的《寒食》
寂寞清明无人管
02 苏轼的《豫皓堂西园花》
梅穿竹影,暗去斜阳
03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梅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梅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梅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之一,具有深厚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坚强、纯洁、高贵以及坚守信念等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详细阐述。

首先,梅花的意象表达了“坚强”的品质。

在寒冷的冬季,梅花依然可以傲雪而开,这种顽强生命力令人惊叹。

梅花经历了酷寒严冬的考验,但却能以其独特的美丽绽放,给人一种对生命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环境,只要我们充满勇气和坚持信念,就能战胜困难,迎接新生。

其次,梅花的意象还体现了“纯洁”与“无畏”的品质。

梅花的花朵洁白无瑕,没有一丝别的花卉的颜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种纯洁之美反映了梅花独立正直的性格,无畏世俗的价值追求。

在传统文化中,梅花通常被赞美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象征着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苦难,但自我追求却是不可动摇的。

梅花的纯洁无畏带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美好,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梅花的象征意义还表达了“高贵”与“傲然”的品质。

梅花的姿态高雅而傲然,独自自立,自成一派。

它与其他花卉不同,不需要靠其他植物来维持生命,因此被人们赞美为“冰清玉洁”。

梅花的高贵姿态象征着人类内在的高尚品质,反映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此外,梅花的意象还体现了“坚守信念”的品质。

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绽放,不离不弃地陪伴着大地。

正是因为它坚守着自己对生存的信念,才能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绽放了美丽的花朵。

梅花的这种坚守信念的品质启示了人们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信念,并勇敢地面对困境。

总之,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物,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传递出了坚强、纯洁、高贵以及坚守信念等价值观念。

它鼓励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善美,并抵抗外界诱惑的侵蚀。

对于中国人来说,梅花既是一种自然美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高尚品质和人生智慧。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

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本文是关于中国十大名花的文化内涵,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梅花: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梅花是中国特产名花。

我国人民自古用梅、爱梅、赏梅、吟梅、艺梅,对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

人们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梅花不畏严寒,在冰中孕蕾,雪里开花,早早地报道春天的到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元·杨维祯)梅花这种“凌寒独自开”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和独步早春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刚毅之伟大精神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英雄、革命家、爱国志士都喜欢用梅花的形象、气质来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以梅花的性情和精神来象征自己的品格和情操。

2、牡丹:国色天香牡丹与梅花,两者都是特产我国、久负盛誉的传统名花。

清代末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辛亥革命后梅花是我国的国花,它们都登上过中国国花的宝座。

现在,又有人提出把梅花、牡丹都作为我国的国花,以便让祖国遍开姊妹花。

由此足见它们在中国名花中居于平分秋色的首席地位了。

然而,它们毕竟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说梅花重精神、风韵至上的话,那么,牡丹就是凭天资,“国色天香”了。

原产中国的牡丹,因其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被尊为花中之王,历来被中国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3、菊:有黄华每当秋风萧瑟、百花开尽、万木凋零的时节,在中国南北的庭院里,一种英姿挺秀、色彩艳丽、飘香吐蕊的花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它就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传统名花---菊花。

它那傲霜餐露的特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坚强之优秀品质的象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的炎帝时代,神农氏就把菊花作为上等药品了。

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南阳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寿。

”说的是当时中国的菊花就野生在山谷溪旁和水潭边,潭水清香甘甜,当地居民饮了多能长寿。

从此,人们都争将菊花带回,种在池边、井旁,一年复一年,越传越广。

中国文化中的梅花情怀

中国文化中的梅花情怀

梅花与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植物
01
梅花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芳香,成为了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植物
之一。
改善空气质量
02
通过种植梅花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改
善空气质量。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03
美丽的梅花景观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提
供宜居的生活环境。
梅花与健康养生
药用价值
扬州瘦西湖的梅花文化以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为特点,体现了扬州的 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案例三:武汉东湖的梅花节庆活动
总结词
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也是重要的赏梅胜地之一。
详细描述
东湖的梅花主要分布在磨山风景区、海棠花园等处,每年春天,这些地方的梅花盛开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此外,东湖还举办了各种梅花节庆活动, 如梅花摄影比赛、梅花诗歌朗诵会等,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生活。
梅花与旅游产业
总结词
梅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详细描述
中国各地有着众多的梅花观赏胜地,如南京的梅花山、杭州的灵峰探梅等。这 些景点通过举办赏梅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旅游,对促进地方 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梅花与文化产业
总结词
梅花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素材。
案例二:扬州瘦西湖的梅花文化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
扬州瘦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 国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瘦西湖的梅花主要分布在二十四景、 荷花池、万花园等处,这些地方的梅 花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如红梅、白 梅、绿梅、紫梅等。同时,瘦西湖的 梅花文化也深入人心,如“二十四景 ”之一的“梅岭春深”就以梅花为主 题,展示了扬州独特的梅花文化。

关于青梅的历史典故

关于青梅的历史典故

关于青梅的历史典故青梅,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梅子,它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情感的象征。

青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典故,代表着坚毅、友谊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青梅的历史典故。

在古代,青梅被赞美为“梅中之王”,它的色泽犹如翡翠般的清新,而且在冬季开花,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希望。

因此,青梅也被喻为坚毅不拔的象征。

相传在南宋时期,有一位叫郭璞的文人,他在北方生活,但一直向往南方的阳光和温暖。

他在北方的冬天种下了一颗梅子,希望它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然而,北方的冬天太过寒冷,梅子却始终不开花。

郭璞却坚持不懈地照顾着它,直到春天来临,梅子终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希望可以战胜困难,就像青梅在寒冷的冬天绽放一样。

在中国文化中,青梅还有一个与友谊相关的典故。

相传在古代,有两个好朋友住在一起,一天,其中一个朋友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无法动弹。

另一个朋友非常担心他,每天都去看望他,并带来青梅给他吃。

这个朋友说:“青梅代表希望和健康,我希望你能早日康复。

”听到朋友的话,病人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照顾和关心,病人终于康复了。

从此以后,他们把青梅当做友谊的象征,每年都会互赠青梅,以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除了坚毅和友谊,青梅还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象征着希望和新生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青梅被用来祈求好运和吉祥。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会用青梅来装饰房屋,寓意着新年新气象、新希望的到来。

同时,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制作青梅酒,相信喝下去能够驱邪、祛病,保佑整个家庭的平安和健康。

青梅的历史典故不仅仅是一种水果的传说,更是一种寄托着人们情感的象征。

它代表了坚毅、友谊和希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青梅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能战胜困难,实现希望。

而友谊则是人生中一种宝贵的财富,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希望和新生则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祝福,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与中国文化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梅梅之魂梅文化梅开独先天下春,花中气节最高坚。

由于梅花的迎霜破雪傲寒绽放,并且最早给千家万户报来春天的信息,因此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

它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我们所说的梅文化,就是人们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定意义上说,梅文化是各种爱梅赏梅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的过程,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瑰丽。

在漫天飞雪、万花纷谢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梅与松、竹同具抗严寒、斗冰雪的特性.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花的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独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品种繁多。

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而很多喜爱梅花的人,只能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

实际上.花卉与诗歌、文学、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称之为“花文化”。

我国古老而伟大的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愿望与向往“梅文化”尤其如此。

1、梅的起源与发展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

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显示.多处遗址和墓葬中有出土的梅核,我国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和考古专家陈志达先生发现在《崧泽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崧泽遗址与古代种籽鉴定初步意见”记述着,掘出的地下梅核碎片坚厚,表面有分布均匀的小孔.即是野生型的梅.经测定此梅核碎片距今约5226-5906年。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佳树,有朱梅、胭脂梅。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以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杨万里《和梅诗序》)。

且以其“以韵胜,以格高的高洁品性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所崇尚歌咏。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

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赞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自居易等,也有咏梅名诗。

宋、元年问,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

除梅花诗词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

宋代梅诗特多,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至今广为流传。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别号“梅花屋主”,在九里山植梅千株。

其《墨梅》诗画,皆远近闻名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实际上是以梅花精神暗喻自己的名节。

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进一步发展,品种也不断增多。

明工象晋的《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1 9个,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

咏梅、画梅之风有增无减。

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赏梅咏梅的同时将梅花精神进一步升华。

l950年12月,陈毅元帅一首《冬夜杂咏·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从正面点出了梅的刚正与顽强。

伟人毛泽东以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想象挥就而成的《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更是把梅花高洁励人的品格推向极至。

这是用梅花精神来比拟中国革命者不畏险阻、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国魂。

2、梅花的应用 2.1观赏价值梅花的观赏价值极高,其树姿苍劲,花色清丽,风韵洒脱,暗香沁人,尤其当满树梅花,迎春开放时,即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占天下春”的壮观景象,又给游人以“踏雪寻梅”的意趣享受。

在园林中,在地势高燥、阳光充足之处,均可自然配植。

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种或深色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冰清玉洁之美。

可与松、竹相搭配,构成一幅相得益彰、互为补益的岁寒三友”图,也是一组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还可栽成专类园形式:梅园、梅岭、梅山、梅溪、梅径、梅坞、梅峰等,在花开时,能形成“香雪海”的美景,更使游人心旷神怡。

梅花也可作切花,或用于盆栽、盆景。

2.2其他梅木坚韧而富弹性,是理想的手杖、算盘珠和雕刻等细木工用材。

梅树的根可制作书架和根雕,梅核可用作制活性炭的原料。

梅酸还可作为媒染剂,以之染布,久不褪色。

我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很多中国名花早已蜚声国外,而花虽小,但香韵隽永的梅花却未受重视。

现在,经过十多年来全国各界的努力,中华梅花的春天即将来临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梅花事业春天的到来参考文献]-马库斯·坎利夫等.The I iterature of the U.S[M].北京:美国大使馆文化处,1985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A.T.鲁宾斯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997.由于梅的耐寒和花的清香等特性,人们用梅比德畅精。

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喻人品,因之历代梅诗、梅词、梅曲、梅文、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具、梅食、梅饮、梅药等层出不穷。

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深深喜欢上了梅花,而在民间,西北流行的《梅花落》,也是古羌人对梅花的赞美。

尔后,人们对梅的咏叹也越来越有意境,也越来越有风采,那一枝傲雪红梅以其奇姿妙香跃然纸上。

梅花深得诗人喜欢首先是那美丽的妙姿,雪里红梅为君开,那是多么美的一幅香雪海啊。

它开在残腊初春之际,可能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让诗人心中充满无限怜惜与敬意,也就将这心中之感挥毫泼墨,展现于世人。

魏晋时期,梅花被写入诗歌中,那时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就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

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

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最喜欢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唐朝诗人林和靖的咏梅佳作。

“梅妻鹤子”的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这是梅的另一种美丽与气质。

那疏影与暗香在朦胧的月影之下影影绰绰,飘摇清香,怎能不让人醉于其中。

又如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红梅》)。

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

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

”和朱熹《次韵列秀野前树梅》中“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

”还有陆游的《湖山寻梅》中“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

而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

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

”(《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

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罹的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

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

”这些名诗佳句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地位,那种仙骨傲姿,冷霜皑雪中的幽香,让诗人一见倾心。

然而,梅,深得人们的喜爱,插花装饰,不仅是那一枝迷人的花朵,和醉人的清香。

还有它的傲霜凌人那股不卑不亢的骨气。

唐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

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

一“迥”一“傍”暗示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傲寒风采。

苏轼《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未肯随春”豪放词人苏轼写红梅不与众花争春,尽写她生机难抑,浪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之特点。

更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是开在荒僻郊外之“野梅”,无人护理,无人欣赏;下片托梅寄志,它开得最早,是它迎来了春天,但“无意苦争春”,足见其迎春报春的一片赤诚。

末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更见其高格劲节。

这里将梅的高洁与傲骨难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意争春,寂寞独开,碾作尘依旧香飘尘世间,那样的骨气怎能不让人敬佩。

而诗人却偏偏借咏梅而自比与梅,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与骨气。

当然梅花不只是傲骨的代表,它往往被诗人寄托着别样的情怀。

比如思乡情怀,唐朝的高适《塞上听吹笛》中:“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将士思乡,情绪乐观,气象宏阔。

胡地本无梅花,此诗实是描写明月朗照的边关有人吹奏《梅花落》的情景。

羌管悠悠,声声传情,可在将士们看来,仿佛风吹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分明就是故乡的梅花啊。

思乡念亲尽在侧耳倾听、闭目遐思之中。

梅花,声、色、香、态,负载了边关将士多少深情厚意。

又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采用见友发问、借梅言志的形式,抒写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

三、四两句舍万千风物不说,单问寒梅开否,而且点明是窗前户下那株寒梅,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绮窗寒梅,何以让诗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呢?其间肯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人、事、景、物,寒梅实际上成了作者心中的故乡的象征。

除却思乡,梅也代表着别样情怀。

李商隐《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

还有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应该是处处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可是皆因一个“别”字,使人触目皆伤,柔肠寸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具体写“触目”之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