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下一页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别在于 ( A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 是否使用打制石器
C、能否使用天然火 D、 懂不懂磨制石器
下一页
3.下列的远古人类遗 址,位于长江流域的 是 [B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下一页
4.元谋人生活距今 大约有 [ D ]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 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 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 人已会人工取火。
❖4.北京人过群居生活,而山顶洞 人过氏族公社生活.
关于我国远古人类的比较
名称 距今时间 (约)
元谋人 170万年
发现地点 体型特征
云南省元 较多猿的
谋县
特征
工具、生产、 生活
元谋
元谋人170万年前
同位之间相互 观察,看对方 的头部与北京 人头部复原像 有什么不同?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第一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
像猿 像人
北京人的“模样”
猿人
.
比
古 猿
一 比
北 京 人 和 现 代 人 的 头 部 有 何 不 同 ?
头部:前额低平
眉脊骨粗壮 颧骨高突 嘴巴前伸 没有明显的下颌
制造工具 使用天然火
社会 组织
北京人 70—20万 年
北京西南 周口店
保留了猿 类的某些 特征
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 人群
山顶 洞人
三万年
周口店龙 与现代
骨山山顶 人基本
洞穴
相似
打制石器 兼有磨制技术 氏族 人工取火
1、下列那一项不属于 北京人生活? ( D )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3)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2)远古居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文物等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远古居民是如何生活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陶器、玉器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远古居民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强调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远古居民的认识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否明确。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二、北京人: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种植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南方雨水多,气候温暖)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粟,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
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
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炎帝:⑴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曾与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大败东方的蚩尤部落。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利用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哪里?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特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图片分析(1)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关于远古居民的小故事,分享课后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背诵完

人教版2017年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史背诵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
(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
(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
(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
(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
(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
(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华夏之祖1.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
(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
(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
(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禅让制: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1、距今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结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3、体质形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2)过着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3)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3、体质形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渔猎为生。
(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四、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分布的特点: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出现,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成为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第3课华夏之祖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答: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贡献:1、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023最新初一人教部编历史必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5篇

2023最新初一人教部编历史必背总复习知识点考点5篇2023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张骞通西域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38年(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时间:公元前119年(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他们群居生活,最早知道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则是距今3万年的血缘氏族氏族公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则分别距今约七千年和约五六千年。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在长江流域,人们使用耒耜和种植水稻,而在黄河流域则使用磨制工具种植粟。
人们住在干栏式房屋或半地穴式房屋,使用彩陶。
第3课:华夏之祖华夏族是由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而成的。
在涿鹿一战中,他们大败蚩尤,从而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他建造宫室、制衣、挖井、舟车、养蚕缫丝、发明文字和乐谱。
尧、舜、禹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具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
他们还实行了原始的民主政治——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在禹传启建立夏朝后,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建都阳城。
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是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时,“五谷”已经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代灿烂的奴隶制文明——青铜文明。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东周的历史分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期。
各国之间互相征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和思想氛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这一时期被称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则是封建社会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谈谈:什么是历史(历史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
(强调重点词语:人类、过去)
问: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人类的诞生
1.关于人类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2.劳动创造人
师讲述: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问: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读课文回答:元谋人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问: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1)问: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石器、木棒、天然火
师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块,让学生加以区别以加深印象理解。
问: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并请同学们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用石块敲打而成;把树枝砍成木棒。
特点: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打制石器。
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问: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结合文中动脑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回答。
问: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师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幻灯片,归纳指出: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问题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事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想象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
过着群居生活。
师: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
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四.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课堂总结、巩固: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