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人教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3)了解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的理解。
(2)远古居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文物等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远古居民是如何生活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分析远古居民的文化特点,如陶器、玉器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远古居民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文化特点。
(2)强调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远古居民的认识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对远古居民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否明确。
4.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和生活方式。
(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利用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远古居民的生活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远古居民?他们生活在哪里?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特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图片分析(1)教师展示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场景等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远古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远古居民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关于远古居民的小故事,分享课后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生活的时间和地点;(2)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3)了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同;(3)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体验远古居民的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传统文化的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2. 教学难点:(1)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2)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远古居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分享自己对远古居民的认知和疑问。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2)教师讲解远古居民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3)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远古居民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远古居民知识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 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远古居民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4.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环境。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状况。
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认识远古居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状况。
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对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状况。
3. 课堂讲解:讲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状况,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对后世的影响,总结出重要的历史价值。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结合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遗址的展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远古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
邀请历史学者或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
七、评价建议: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发言和小组合作。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对远古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程度。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祖先的足迹——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历史教案

祖先的足迹——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2.认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3.了解我国远古文化遗产,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我国古代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2.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3.我国主要的远古文化遗产;4.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图像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并提高学生的话语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起源和发展历程(1)介绍中国古代人类的起源:早在两百万年前,中国的洞穴中就出现了智人的存在;(2)介绍中国古代部落的形成:新石器时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农业文明的时代,组织起来的农业部落不断发展壮大;(3)介绍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从夏代开始的时候,中国便进入了一个王朝交替的时期。
这个时期看似很具有血腥性,但其实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古代文化特点和影响(1)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中国的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他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各个时期;(2)介绍中国古代的绘画和雕塑:中国古代的绘画和雕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世界各国所崇拜和学习;(3)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
3.主要远古文化遗产(1)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片闪耀的明珠,是全球重要的文化遗产;(2)俄罗斯楼兰古城:楼兰古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它是证明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历史遗迹;(3)安阳殷墟:安阳殷墟是商代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国家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遗址之一。
4.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1)文物保护法:介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2)有关部门的职责:介绍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职责和工作;(3)学校的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一单元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讲内容。
教学过程:一.人类的诞生1.关于人类的起源的美丽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2.劳动创造人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发现: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长江流域) 1965年5月1日2.成果: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3.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4.生产生活情况:会制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道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5.地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三.北京人1.发现: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1929 裴文中2.成果:迄今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40多个北京猿人个体。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3.时间:距今70万年~20万年。
4.身体特征: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那么人类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多媒体展示“类人猿”图片)
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
浮想联翩: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绘画、编故事、演短剧等形式不限)
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很佩服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北京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同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如果类人猿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食物,人类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三、山顶洞人
虽然山顶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经过漫长的进化,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呢?
无论是元谋人、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它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劳动。正像恩格斯说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下面我们就来感受劳动的快乐。
生答:恶劣
工具:石块、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猎取、采集
生:组一:学生展示简笔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
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非洲起源论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
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
(猿的特征)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你知道火的来源吗?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⑤生活方式:群居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情景设置: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成年男子成年女子老人小孩〖布置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2. 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教案点评: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
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
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远古人类生活的图片)师:屏幕上展现的是什么人的生活画卷?(学生回答略)你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了解多少呢?(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录像《祖国的风光》,边放边解说)我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领土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
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上,有广袤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的大小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众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舟楫和灌溉之利;有绵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和贸易的方便。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多少呢?他们分布在何处?一起来看课本插图。
读历史地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4人为小组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生:讨论、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很强。
通过这幅地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确实是中华人类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
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因发现于云南元谋而得名。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板书)师(提问):对于元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生:回答略。
师(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提问):什么是化石呢?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
生:回答略。
师: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两颗牙齿,一颗为左上内侧门齿。
一颗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学们可以对照一下同桌同学的门齿,看与元谋人的牙齿有何不同?生:回答略。
师:图上这两颗牙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
这两颗牙齿硕大、粗壮,由此可推测,其主人是一青年男性。
这与以后的北京人相比,其牙齿的形态、构造更为原始。
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当一下考古学家,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生:讨论、回答略。
师:看来这点小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太简单了,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那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开始使用石器,那些黏土层中的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说明元谋人会使用火。
仅凭这些考古资料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迫切需要通过一处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示原始人的生活。
给我们提供大量丰富考古资料的是什么遗址呢?生:回答略。
师:20世纪2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的骨化石、10万多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这么丰富的考古资料使北京人成为举世闻名的远古人类。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就一步步来了解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板书)师(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人遗址的图片和实地录像。
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他们的体质特征如何?形貌、体质特征(板书)师:(课件展示两幅图片)图一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正面和侧面图;图二为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
(提问)请同学们对照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现代人头部骨骼对比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通过互相比较,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所以称他们为“猿人”。
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
他们的脑容量虽比猿类大一半以上,但只等于现代人平均脑量的76%。
他们的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浓密,身高一般是一米五六左右。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若干原始性。
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人的身体结构有的地方――如上肢,那样接近现代人,而有的地方――如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只要开动脑筋,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是由于劳动使上肢肌肉、韧带和骨骼日趋发达,使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灵活程度已与现代人差不多了。
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
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下肢在四肢分化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它的发展就落在了上肢的后面,虽已能直立行走,但还有些屈膝。
至于脑及脑外面的头骨结构,是在手足分工、直立行走之后,由于劳动实践和语言的推动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北京人的头部还有较多的原始性。
人体发展的这种先后顺序证明,人类是由于劳动才从古猿转化来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师(提问):北京人是如何劳动的呢?看屏幕展示,图一为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图二为北京人制造石器图,图三为北京人采集野果和植物根茎图。
请根据这三幅图描述一下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生:讨论、回答略。
制造工具(板书)师(总结):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周口店一带的地理环境除了距离海边比现在近得多,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之外,大致和现在差不多。
在周口店的南边、东南边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北边和西边是重叠的高山和蜿蜒起伏的丘陵,北京人就住在这里的龙骨山的天然洞穴里。
那时候,成群的野马、鹿和羚羊在平原上奔驰;犀牛和大象也常到那里寻找食物;在高山和丘陵上,松、柏、桦繁茂成林;还有结着小肉果的朴树和开小紫花的紫荆杂生于丛林中;成群的猕猴往来攀跃,寻找着果实;凶猛的剑齿虎和熊、狼、豹等猛兽出没于山野间,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
北京人跟险恶的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这过程中逐渐地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那就是石器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