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NRAS突变的黑色素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N R A S突变的黑色素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陈德 高 (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I  ̄ l J l l 成都 6 1 0 0 4 1 )
【 摘 ]  ̄ ] N R A S突变的黑色素瘤 中有一 些经典 的信号通路 , 与肿瘤 的发生和发展 密切相关。该肿瘤细胞 内 信 号机 制得到 了深入研 究。 【 关键词】 黑 色素瘤 ; N R A S ; 突变
黑 色素瘤 恶性程度 很高 , 早期 就可发生转移 。世界卫生 组织调查 3 NR A S突变的黑色素瘤临床 生物学特性 显示全球 每年大概有 5万人死 于黑色素瘤 。 良性的痣 绝大 多数 ( 大于 8 0 %) 存在 B R A F突变 , 但 很少 ( 小 于 1 4 %) 有N R A S 突变 。相反 。 先天性的痣不存在 B R A F 突变 , 却有 8 1 % 1 黑色素瘤 中 NR AS的发现 的N R A S 突变[ 5 1 。这说明 N R A S突变是黑色素瘤发生 的早期事件。 R A S 家族有三种 成员 : N R A S 、 H R A S 、 K R A S 。在正 常情况下 , R A S B R A F突变型的黑色素瘤 与其 野生型在形态学上有 明显 区别 . 前 蛋 白基本 上都 与 G D P 结合在一起 . 定位在细胞质膜 内表面上。 在人类 者转移能力强 , 细胞更大 、 更圆 、 更多色素沉 着 ; 相反 , N R A S 突变型却 大多数肿 瘤中存 在着 R A S 的突变 . 黑色素瘤中主要是 N R A S突变 。 没有这些形态和表型的特征。另外 , 在黑 色素瘤 中, N R A S 突变还具有 研 究者们 对黑色 素瘤 细胞进 行基 因分 析 时发现 了 N R A S 突 变。 预后意义 。 N R A S 突变的患者发生肿瘤的年龄 ( 大于5 5 岁) 大于 B R A F N R A S 、 K R A S 、 H R A S 在 所有 黑 色素 瘤 中的突 变率 分 别为 2 0 %、 2 %、 突变的患者[ o 3 N R A S 突变 的黑色素瘤显得很厚 . 而且 出现在 四肢的时 1 %m 但是 目前不 清楚 N R A S在黑 色素 瘤 中突 变率 高 于 H R A S和 候比B R A F突变的发生转移 的概率更高 尽管 N R A S 突变的黑色素瘤 K R A S的原 因。大于 5 0 %的黑色素瘤 中存在 B R A F 突变 , 在剩 下将 近 发生溃烂的概率 比 B R A F突变低 . 但N R A S 突变 的黑 色素瘤 总体 生存 5 0 % 的B R A F野生型患者中存在着 1 5 — 2 0 %的 N R A S突变 。 率 比其野生型更低 总的来说 . N R A S 突变 的黑色 素瘤 的细胞 内信号机制研究 已经相 2 N R A S突变的黑色素瘤细胞 内信号机制 对清楚 .同时还 发现 N R A S 突 变在这种 肿瘤 中是一个 早期 事件 . 且 正 常 黑 色素 细 胞 内 . M A P K信号 通路 内的 R A S介 导活 化 的 是 N R A S 突变的黑色素瘤有着 与其他黑色素瘤不 同的生物学特点 。 鉴于 B R A F 而不是 C R A F 这种构型 的选择是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所致 。 腺苷 般的放化疗 以及免疫治疗 对这种肿瘤 治疗效果 的限制 . 运用其 发生 酸环化 酶活性增强 . 导致 c A M P堆积和 P K A活化 , 使得 C R A F的两个 的细胞 内信号机制 .将会对这种肿瘤 的靶 向治疗 的研究起到促进 作 抑制性位 点( s 4 3 和¥ 2 3 3 ) 磷酸化而失活口 。 但在 N R A S 突变的黑色素瘤细胞中 B R A F 被C R A F 替代 。 这主要 基于两种 机制 : N R A S突变的黑色素瘤细胞 中 B R A F的失活 ( R A F 构 【 参考文献】 型选择 ) 和P K A活性异常( 阻止 C R A F 失 活) 。前者是 因为 MA P K通 [ 1 ] Mi l a g r e C, e t 1. a . A m o u s e m o d e l o f m e l a n o m a d r i v e n b y o n e o g e n i e K R A S [ J 】 l 路中 E R K活化 后 . B R A F的 ¥ 1 5 1 、 T 4 0 1 、 ¥ 7 5 0和 T 7 5 3 位 点磷 酸 化 , C a n c e r Re s , 2 0 1 0 , 7 0 ( 1 3 ) : 5 5 4 9 - 5 7 . B R A F失活 S 1 5 1 位点与 R A S 结合域相关 . 其磷酸化后会阻止 R A S与 『 2  ̄ D u m a z N . Me c h a n i s m o f R A F i S O f o n n s w i t c h i n g i n d u c e d b y o n c o g e n i e R A S i U B R A F的结合 , T 4 0 1 、 ¥ 7 5 0以及 T 7 5 3 磷 酸化后 , B R A F与 C R A F的二 m e l a n o m a [ J ] . S m a l l G T P a s e s , 2 0 1 1 , 2 ( 5 ) : 2 8 9 - 2 9 2 . 3 ] D u m a z N, e t 1. a . I n m e l a n o m a ,R A S m u t a t i o n s a y e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s w i t c h i n g 聚体化被打破 。后者是 因为 c A M P 降解酶 ( 磷 酸二酯 酶Ⅳ ) 表达增加 , [ s i g n a l i n g f r o m B R A F t o C R A F a n d d i s r u p t e d c y c l i c A MP s i g n a l i n g [ J ] . C nc a e r R e s , 限制了 P K A的活性 . 阻止了 C R A F的两个抑制性位点磷酸化 。 0 0 6 , 6 6 ( 1 9 ) : 9 4 8 3 — 9 1 . 因此 . M A P K通路在 N R A S 突变的黑色素瘤 的发生和进展 中起着 2 『 4 ] B h a t t KV. e t a 1 . . Ad h e s i o n c o n t r o l o f c y c l i n D1 a n d p 2 7 Ki p 1 1 e v e l s i s 重要作用 。 这条通 路改变后 出现不 可控 的细胞生长 以及 细胞周期蛋 白 d e r e g u l a t e d i n me l a n o ma c e l l s t h r o u g h B RAF - ME K- E RK s i g n a l i n g [ J ] .O n c o g e n e , D 1 表达上升和细胞周期抑制蛋 白 p 2 7 表达下 降 . 使 得细胞很容易通 2 0 0 5 , 2 4 ( 2 1 ) : 3 4 5 9 — 7 1 . 过周期中的 G1 关卡[ 4 1 MA P K通路还通过调节 ¥ 6 9的磷酸化控制黑色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前哨淋巴结(SLN)是 指 最 先 接 受 肿 瘤 引 流 的 第 一站区域淋巴结。 一般认为,如果 SLN 没有肿瘤细 胞转移, 那么其他区域性淋巴结发生肿瘤转移的可 能性极小。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明 确分期, 决定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估计预后的手段 。 [13] Gershenwald 等认为 SLN 的状态是预测患者预后的 重要因素,伴有 SLN 转移患者的死亡率是 SLN 阴性 患者的 6.5 倍 。 [14] 有研究显示 SLN 阴性和阳性患者 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0.1%和 58.1%[15]。 2.1.3 淋巴结清扫
黑色素瘤的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

b o o i a b h vo n p t n p o n ss il gc l e a ir a d ai t r g o i.Mo e u a s n t r s f me a o h v p o e ld e a p o c e t e d e l c lr i au e o ln ma a e r p l n w p r a h s o a y g e da n ss ig o i,mo i rn f t a me tr s o s ,a d tr ee h r p .I h s r ve n ti g o r t n e p n e n a g td t e a y n t i e iw,t e mea o e ae i ma k r r o e h ln ma rl td b o r es we e rve e . e i w d
经 系 统 的 神 经 胶 质 细 胞 和 S h a n细 胞 . cwn 以及 某 些 神 经 元 细 胞 、 色 素 细 胞 、 骨 细 胞 和 脂 肪 细胞 中 。 黑 软 S 0 B是 目前 在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中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生 物 标 10
【 yw r s M lnma T m r i ak r Por s Ke o d 】 eao ; u o o re; rge bm s
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900 ~ 906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鹏晓1 , 胡念2*1.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2.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 201499摘 要:皮肤癌是临床中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侵袭性最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主要与紫外线辐射引起黑色素细胞突变有关,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研究CM 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4中图分类号:Q939.91, R739.5 文献标志码:A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on Mechanism of Melanoma ImmunotherapyZHANG Pengxiao 1 , HU Nian 2*1.School of Heal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093, 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Affiliated Sixth People ’s Hospital South Campus , Shanghai 201499, ChinaAbstract :Ski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dermat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 and among which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 is the most aggressive one.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lifestyle , the incidence of melanom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 and its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tation of melanocytes caus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 which is extremely immunogenicity ,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M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immunotherapy of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of action ,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Key words :melanoma ; targeted therapy ;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 tumor microenvironment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 CM )是最具有转移性的人类癌症之一,在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
NRAS突变的黑色素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上接第181页)环节,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要把工期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降低工期成本。
企业首要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搞好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和劳动管理,安排好主体工程、辅助工程的相互衔接,安排好各工序、各工种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合理组织施工流水、交叉作业;同时要尽可能多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机具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施工机械,以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1]刘仕华,赵红霞.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J].中外建筑,2009(02).[2]王刚.浅析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9).[3]刘良生,赵山,张冬华.论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J].科学之友,2012(06).[责任编辑:丁艳]黑色素瘤恶性程度很高,早期就可发生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每年大概有5万人死于黑色素瘤。
1黑色素瘤中NRAS 的发现RAS 家族有三种成员:NRAS、HRAS、KRAS。
在正常情况下,RAS 蛋白基本上都与GDP 结合在一起,定位在细胞质膜内表面上。
在人类大多数肿瘤中存在着RAS 的突变,黑色素瘤中主要是NRAS 突变。
研究者们对黑色素瘤细胞进行基因分析时发现了NRAS 突变。
NRAS、KRAS、HRAS 在所有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分别为20%、2%、1%[1]。
但是目前不清楚NRAS 在黑色素瘤中突变率高于HRAS 和KRAS 的原因。
大于50%的黑色素瘤中存在BRAF 突变,在剩下将近50%的BRAF 野生型患者中存在着15-20%的NRAS 突变。
2NRAS 突变的黑色素瘤细胞内信号机制正常黑色素细胞内,MAPK 信号通路内的RAS 介导活化的是BRAF 而不是CRAF。
这种构型的选择是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所致。
黑色素瘤中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中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黑色素瘤是一种最具有侵袭性的皮肤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与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疗相比,黑色素瘤的治疗仍是不成功的,因此,进一步研究黑色素瘤的组织侵袭和转移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的研究强调长期应激作为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其包括环境和心理因素,并且应激对黑色素瘤的进展和转移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研究,其中包括应激调节介质对黑色素瘤的影响,如儿茶酚胺,已被证实肿瘤进展与应激调节介质的分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
因此,这将对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通过降低或阻断应激的负面影响来实现对其治疗。
[关键词]黑色素瘤应激表达中图分类号:c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18-01与其它肿瘤的发病率相比,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仍在攀升,在青年人中居多。
近年来,由于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已快速增加。
同时已转移的黑色素瘤对化疗、免疫治疗和放疗具有低敏感性。
目前,在肿瘤早期,外科手术是可以快速根治肿瘤的唯一方法(1)。
由于晚期的黑色素瘤是很难控制的,所以阻止和降低肿瘤的发展和扩散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了解有关的潜在机制和恶性肿瘤扩散的关键因素。
黑色素瘤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所影响。
从正常黑色素细胞转变为恶性转移细胞需经过复杂的细胞变异调节机制。
黑色素瘤细胞最为重要的一个侵袭机制是各种粘附膜分子的表达。
在生理学上,表皮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化细胞密切相关,并且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多种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角质化细胞控制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和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
黑色素瘤细胞则能避免这种控制机制,通过黑色素瘤细胞自身多种调节机制,开始侵袭真皮。
粘附分子,例如e-钙粘蛋白、p-钙粘蛋白和桥粒芯蛋白,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处于下调水平,这使黑色素瘤细胞可以从角质化细胞上分离。
相反,n-钙粘蛋白附分子和带状封锁蛋白-1在黑色素瘤细胞中处于上调水平,使其更容易与间质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并允许其进入脉管系统。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一
6 2 4 4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 中具有较强的抗癌 活性 和较好 的耐受 性 。但最近一次 大规模 的二期 临床试 验关于 比较 A Z D 6 2 4 4与 替莫唑胺 ,A Z D 6 2 4 4的反 应率 只有 1 2 % ,并 且在 P F S上也 没 有有任何 的优势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经常突变激活提供 了潜在的理论基础 ( 例如 ,经常出现的 B— 制剂 A Z D 6 2 4 4和替莫唑胺比较 ,反应率没有提高 ,对 P F S也没有 R a f V 6 0 0 E突变) 。由于 B R A F突变几率 和致癌潜力相 对较 高 ,研 影响。相 比较而言 ,G S K l I 2 0 2 1 2更有前途 ,反应率约为 4 0 %,并 究者长期致力于开发选择性抑制 B R A F的药物 。开始 尝试使用索 且现在正处于和 B R A F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阶段。 拉非尼治疗黑色素瘤患者 ,由于索拉非尼对靶标 B R A F选择性较 2 . 2.1 AZD62 4 4 差 而导 致 对 野生 型 B R A F产 生 脱靶 效 应 ,治 疗效 果 不 是很 成 A Z D 6 2 4 4 / S e l u m e t i n i b( 图4 )是该 类药 物 中第一 个进 入 临 功 。最近开发 出了一些高选择性的药物 ,只对突变 型 B R A F 床一期 的药物 , 目前 已进 入针对 多个肿 瘤株 的临床 二期 研究 。 产 生抑制作用 ,对野生型 B R A F几乎不产生作用。 ME K信号分子抑制剂 A Z D 6 2 4 4联合化疗在 动物模 型 中已经 显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

生物化疗
生物化疗指化疗与IFN和/或IL-2联合应用。
生物化疗 Vs 化疗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23(6): 488–496.
Meta分析: 生物化疗是否优于化疗?
Meta分析:包括2621名患者的18个临床试验。
Ives NJ, et al. J Clin Oncol, 25:5426-5434, 2007.
索拉非尼
Int J Oncol. 2009 Jun;34(6):1481-9.
联合化疗药物
达卡巴嗪/替莫唑胺
Ⅱ期
卡铂/紫杉醇
Ⅲ期 (E2603) OS
Ⅲ期 PFS
一线
二线
索拉非尼+达卡巴嗪
安慰剂+达卡巴嗪
中位 PFS
21.1w
11.7w
HR,0.665 P=0.068
中位 TTP
抗CTLA-4抗体
Ipilimumab
Tremelimumab
Ipilimumab
J Clin Oncol 2008, 26(15s): abstract 9025
剂量摸索试验:ipilimumab 治疗不可手术的Ⅲ/Ⅳ期患者。
CR+PR(%) P=0.0015
Ipilimumab
ASCO, 2009, abstract 9038
ASCO, 2010, abstract # 8521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一线治疗III期和IV期无法切除的患者
ASCO, 2009, abstract # 9061
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与过去的研究对比显示对延长PFS和OS具有优势。 – 安全性好。 – 由于病例数较少以及较短的随访时间,无法对安全性和疗效做进一步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疗研究进展1 前言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特点为发展快、转移早、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不断增高,每年新增的患者可达5万[l],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美国癌症协会2005年统计有59580例新发病例,7770 例死于该病,且以每年4% 递增,远超于其他恶性肿瘤[2]。
CMM 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就CMM 的诊断、临床分期、相关治疗进展及预防进行综述。
2 CMM的临床表现及诊断2.1常见临床分型主要有四型分别为: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型、肢端型,肢端型是非裔美洲人和亚洲人最常见类型[3]。
2.2 早期诊断及相关检查CMM 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ABCDE”诊断方法为多数学者认同[4]。
A(asymmetry):不对称性,B(border):弥散状边缘,C(color):颜色不均,D(diameter):直径多>5mm,E(enlargement):增大或进展趋势。
组织学活检已普遍开展,切除活检包括病变边缘1~2mm 的正常皮肤;对病灶较大切除检困难时,切开活检可以考虑;刮取活检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以及皮下组织;钻取活检常用于直径小于1cm 的病灶,对于较大病变组织,则需多处取材避免样本错误;细针抽吸活检不建议用于原发C M M ;病理组织学诊断不能确定是否为CMM,而临床高度可疑者,则有必要再次活检。
血清学检测如HMB45、S-100 β、LDH、MIA等均可用于辅助诊断。
病理活检证实CMM 的患者,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排查和追踪随访都应进行。
淋巴结病变、肝肿大、神经病学症状、骨痛和胸片异常应高度怀疑肿瘤转移。
研究表明,胸片有15%的假阳性率,不推荐常规CT和PET 筛查,除非已知有转移或血液学检查及胸片发现了异常。
2.3CMM的分级与分期AJCC[5]新修订TNM分级。
T 分级:Tx原发肿瘤不确定,T0无肿瘤存在证据,Tis原位肿瘤,T1(a/b)肿瘤厚度≤1.0mm,T2(a/b)肿瘤厚度1.01~2.0mm,T3(a/b)肿瘤厚度2.01~4.0mm,T4(a/b)肿瘤厚度>4.0mm。
a 无溃疡,b 有溃疡。
N 分级:N0无淋巴结转移,N1(a/b)单个淋巴结受累,N2(a/b)2~3个淋巴结受累,N3(a/b)4个或以上淋巴结受侵,广泛淋巴管受累或多个卫星灶。
a 微小转移,b 可触及的转淋巴结。
M 分级:M1a远处皮肤皮下组织、跳跃式淋巴结转移,M1b肺转移,M1c其他内脏转移和远处转移,伴或不伴有血清LDH 的改变。
结合CMM 生物学行为、自然病程与临床结果,CMM的分期可分为0、IA、IB、IIA、IIB、IIC、IIIA、IIIB、IIIC 和IV期。
0期Tis是原位CMM:细胞重度不典型性增生;I、II 期病变局限于原发灶:IA(T1aN0M0),IB 期(T1bN0M0)和T2aN0M0),IIA(T2bN0M0)和T3aN0M0),IIB(T3bN0M0)和T4aN0M0),IIC(T4bN0M0),III期有局部转移:IIIA(TN1aM0),IIIB(任何T(N1b/N2a)M0),IIIC(任何T(N2b/N2c/N3)M0),IV 期有远处转移(任何T 任何NM1)。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常出现于IV 期病变。
3 CMM的相关治疗3.1外科手术回顾性资料显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6]。
近年来手术切除不再像已往那样进行扩大切除或截肢手术,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原发灶,其中可先行活检手术,即将病灶连同周围0.5~1 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切忌在肿瘤上只钳夹取活检,除非表面己破溃。
WHO 的MM的诊疗评价协助组认为:切除活检对预后无不良影响,反为临床医生了解病灶浸润深度和范围、制订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思路。
切除方法有一般外科切除和显微外科切除。
WHO最近公布的15年随诊结果显示:肿瘤厚度<1 mm、距肿瘤lmm切除是安全的,而国际MM外科协助组(IMC)对中间厚度1~4 mm的研究显示:距肿瘤2mm切除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显著降低了对皮肤移植的要求,对厚度>4 mm的CMM相关前缘性研究尚未报道,但一般认为厚度>4 mm的CMM距肿瘤3~5 mm作广泛切除是较安全的,不管手术切除范围大小,均要求切缘通过病理检查为阴性,对黑色素细胞不典型增生建议同样手术扩大切除,对复发或转移的高危患者所有部位仍需广泛淋巴结清扫。
Ⅳ期的外科切除包括相关的皮肤、中枢、肺、消化道等部位。
单纯的远处肺转移和皮下复发灶的切除,仍应尽可能的行姑息切除以减少患者痛苦,延长存活期,特殊部位如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切除范围是3~7 cm,CMM原发灶的切除深度应该等同于切除原发灶最小切缘的宽度,肿瘤区的深筋膜是否切除仍有争议,但对肿瘤侵犯皮肤厚度超过4.0 mm者多主张切除深筋膜。
根据最新研究尽管还未得出3 cm优于2 cm切缘的证据,但英国黑色素瘤研究组对病变较厚者推荐3 cm。
Weyandt等[7]认为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应一概而论,由于肿瘤早期为局部病变,后期为全身系统疾病,应该根据肿瘤的厚度决定手术方式。
3.2生物免疫治疗从恶性黑色素瘤的肿瘤抗原表位被发现后,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就开始成为研究热点。
过继性细胞治疗又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回输治疗,以TIL的回输效果最为显著。
随着对树突状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DC是惟一有能力呈递肿瘤抗原并致敏初始T细胞的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
抗肿瘤免疫效应最终需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作用,维持这些T细胞的生存十分重要,而DC恰恰扮演了激活和维持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重要角色,此外,DC还可以激发免疫记忆保护,在宿主再次受到肿瘤细胞攻击时发挥保护作用。
抗体药物主要是抗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即cTLA_4的单克隆抗体ipilmimuba。
研究证实,此药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
该试验纳入反复治疗失败的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并将其分入ipilimumab单药组、gp一00(肿瘤疫苗)单药组和ipilimumab+gp100组。
最终结果显示,ipilimumba单药组患者S0期最长,且较gp100单药组显著延长(10.1个月对3.7个月,ipilimumab单药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32%一3%4。
目前,多项正在进行的大型111期随机对照研究,都比较了ipilmimuba 单药和ipilimumab联合达卡巴嗦等化疗药物或其他靶向[8]药物的疗效。
瘤苗尽管瘤苗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但是抗CTLA一4抗体和一些别的免疫调节抗体的出现还是给瘤苗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希望,表明这些抗体可以维持由瘤苗产生的免疫反应。
此外,HAL限制性黑色素瘤肿瘤相关抗原(T从)的发现使特异性地以肿瘤细胞为靶向的瘤苗治疗成为可能。
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目前研究最多的为c一MT抑制剂和B型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依赖性激酶的激酶B(ARF)抑制剂。
目前有3种KIT抑制剂[9]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分别为miatniib,nilotinib和dasatinib。
Sorafenib是一个非选择性的BARF广谱激酶抑制剂,在最初是用来联合卡铂和紫杉醇用来治疗肺癌,随后发现在其也具有抗黑色素瘤活性。
目前对这个药物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111期临床试验,但最终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和一线治疗药物均告失败。
3.3生物化学治疗由于恶黑为免疫原性较高的肿瘤,其治疗方式广泛应用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化疗是生物免疫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于肿瘤的全新综合治疗模式,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发展趋势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国外报道一组晚期或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应用生物化疗的有效率为60%,完全缓解率为20%。
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介绍序贯联合应用氮烯咪胺+l]项铂长春碱类十干扰素+白介素2的生物化疗方案,完全缓解率达2%1。
3、基因靶向治疗KTI和BRAF基因是中国黑色素瘤患者重要的癌基因。
Vmeurafenbi是一种可抑制黑素瘤BARF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可阻断变异的BARFV600E 蛋白功能,从而阻断此基因介导的肿瘤增殖。
2011年8月17日,美国FDA批准的针对BARF突变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vemurafenib)治疗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尤其是肿瘤表达BARFv6OOE基因变异者。
早期临床试验证实,vemuarfonib治疗伴有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具有较好疗效[10]:患者全身多处转移灶(包括肺转移、肝转移和骨与皮下转移灶)都显著缩小,且肿瘤快速缓解。
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数天至数周后,自觉症状显著好转;治疗2周后,通过全身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一CT可见,大部分肿瘤转移灶消失。
但该药仍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即使该药在患者身上快速起效,但其疗效维持时间通常仅为6汁个月,耐药后肿瘤又重新快速生长。
伊马替尼是针对KIT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对存在KIT突变或者FIHS检测存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书面交流412扩增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理论上有效,中国晚期黑色素瘤KTI变异患者对于伊马替尼400mg/d治疗有较高的反应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伊马替尼有可能成为亚洲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针对特定靶点的靶向药物。
3.4放射治疗传统观点认为,黑色素瘤对于放射线呈抗拒性而不主张放疗:研究结果显示放疗虽不如外科手术确实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病变有所缓解。
放疗对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有肯定疗效,推荐照射范围包括病灶周围2 c/n的正常皮肤。
Anderson等主张对Ⅱ期、Ⅲ期患者,5次给予300 Gy剂量的术后放疗,有效的局部控制。
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患者以及适宜的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可获得肯定的疗效。
但放疗对神经组织有害,故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附近的病变,不采取放疗”[11]。
2011年CMM诊治指南新分为辅助放疗原则和姑息放疗原则,新增: (1) 建议鼻咽&食管粘膜原发黑色素瘤辅助放疗; (2) 脑转移的放疗,首选立体定向放疗,如转移灶个大于5个,直径大于或等于3cm,可考虑全脑放疗;(3)脑转移灶切除后可行全脑放疗[12]。
4 CMM的预后与预防4.1预后对 I 和II 期病变,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在于肿瘤厚度、溃疡和分型。
研究发现,肿瘤厚度介于 1~6mm,复发和死亡危险呈线性增高,而厚度>6mm则该线性关系趋于平稳。